键词:腹直肌分离,低频电疗法,随机对照,Meta-analysis,系统评价
腹直肌分离是指腹直肌间距增宽,其弹性纤维断裂,导致腹直肌分离距离超过2cm并伴有腹白线的扩张,腹壁的隆起[1],腹直肌分离多在妊娠中晚期及产后的妇女中的发生率高达53%[2],腹直肌作为腹部重要的核心肌群,对维持腹内压、协助排便和呼吸等具有重要作用[3]。如若不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产后42天-56天,30%的腹直肌分离不能复原[4],不仅会导致身体变形,严重者会发生腹壁疝[5]。自主训练是目前采用的常规康复训练方法,需要患者的高度配合,但部分患者依从性差,无法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甚至会延误病情。电刺激疗法作为新兴的治疗技术,因其便捷,高效等优势被患者所接受。
1.资料提取与方法
1.1资料与检索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Web of Science。搜索时间从建库至2020年3月8日。中文检索词为:(低频电刺激OR生物反馈 OR电刺激OR 神经肌肉电刺激)AND (腹直肌分离)
英文检索为:(diastasis recti abdominis OR separation of rectus abdominis OR rectus abdominis ) AND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R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R physical therapy OR low frequency stimulation)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文献类型:随机对照试验。语种为英文或中文。②研究对象:均符合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临床标准。无其他严重并发症。③干预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自主训练治疗或运动疗法等非电刺激疗法,试验组采用为电刺激疗法或电刺激疗法联合对照组所用疗法。④主要结局指标为腹直肌分离距离,有效性;次要结局指标为腹围、腰背痛。
1.2.2排除标准
①精神功能障碍和认知功能不全的患者。②有电刺激禁忌症的患者。③患有严重的妊娠期合并症。④文献干预措施不符。
1.3文献的筛选与资料提取
由两位研究者独立地通过阅读标题和摘要完成初步筛查,再通过阅读全文确定最终的文献并提取资料,然后交叉核对,出现分歧时讨论解决,必要时由第三名研究者参与达成共识。提取资料包括: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样本量、年龄、病程)、发表时间、干预措施、治疗疗程、结果指标等。
2.结果
2.1文献筛选 检索后共纳入12篇文章[8-19],共包括患者1312名。文献筛选流程见图1。
图 1 文献筛选的流程
2.2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采用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纳入的12篇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见图2。
图 2 纳入文献的偏倚总结
2.3 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12[8-19]项临床研究共涉及总病例1312例(见表1)
表 1 纳入研究的一般信息
2.4 有效性评价
2.4.1 临床疗效 共有8项[8-15]研究比较了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Meta分析结果见图 3。总体异质性检验结果为 P =0.84,I2= 0% < 50% ,研究间存在同质性。总体的 OR 值为 5.43,95% CI (3.57,8.27) ,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图3 临床疗效meta分析的森林图
2.4.2 腹直肌分离距离 共有6篇[13-18]文章报告了治疗前后腹直肌分离距离的值,见图 4。研究间有较高异质性,P<0.00001,I2 =96%,选择随机效应模型。总体的 MD 值为-0.73, 95% CI(-1.09,-0.37),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图4腹直肌分离距离meta分析的森林图
2.4.3腹围 4篇[14,17,18,19]文献报告了腹围指标,患者共334人。研究间有异质性 ( P =0.004, I2 = 77%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MD = -4.38,95% CI ( -5.90,-2.87)],见图5。
图5腹围meta分析的森林图
2.4.4 腰背痛情况 3篇[8,14,18]文献报告了腰背痛情况,结果为P=0.11, I2 = 55%,采用随机效应模型,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总体的 OR 值为 1.59,95% CI (1.28,1.98),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图6
图6 临床疗效meta分析的森林图
3讨论
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推行,多产妇女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由此带来的腹直肌分离问题将成为困扰产后妇女的主要问题之一。腹直肌分离可能导致躯干畸形,骨盆稳定性受损,使腰椎和骨盆更容易受伤,这反过来又加重了下腰痛和骨盆不稳[20-22]。此外,还会导致腹部脏器下垂,影响盆底功能[21,23]和体形美观[24]。及早的干预治疗不仅可有利于保持形体美,还可以促进产后相关肌群的恢复,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神经肌肉电刺激(低频电刺激疗法的一种)可有效改善腹部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提高腹部肌肉的紧致度[25]。
本研究结果显示,低频电刺激在改善产后腹直肌分离症方面效果显著,并且对产后腰背痛的缓解,腹围和腹直肌分离距离的减小有一定的益处。纳入的研究中由于对照组干预措施的不同以及观察组采用的低频电刺激治疗方式的不同,不可避免的对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其中6篇[13-18]文章报道了低频电刺激治疗腹直肌分离距离,研究间总体异质性较高,可能是由于纳入研究的样本量大小不同,腹直肌分离的严重程度的不同以及各个研究的电流强度,治疗的时间和频率的不同。4篇[14,17,18,19]文献报告了腹围的改善情况,Meta分析结果显示了较高的异质性,分析可能与纳入产妇的年龄,胖瘦,以及治疗时间的不同有关。3篇[8,14,18]文献报告了腰背痛情况,Meta分析结果也显示了一定的异质性,这可能与纳入研究的病例数差别过大有关。潘迪[11],杨云洁[16],邱菊[13],邱司桥[18]以及Dalia M. Kamel[17]的研究对电流的频率和脉宽进行了报道,其中邱菊和潘迪的研究指出利用8导联多组织仿生兴奋性电刺激,分四个阶段对刺激参数进行调整,频率和脉宽依次为30Hz/200us,75Hz/400us,4Hz/300us,3Hz/150us,对腹部肌肉进行刺激,为临床电刺激的强度提供了参考。邱司桥研究[18]的电刺激方法为将频率分别设定为4 Hz/200 s、3 Hz/150 s、30 Hz/200 s, 分别对腹直肌、腹横肌、腹斜肌进行刺激, 连续治疗3个月。其频率由临床医生根据产妇的综合情况设计的,并且其治疗时间在所纳入的研究中最长,其研究的腹围指标较另两项研究显示出了较好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低频电刺激在减少腹直肌分离距离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且此方法患者的依从性高,容易坚持,无任何不良反应[16]。但纳入研究尚存在以下局限:纳入研究样本量、疗程、病情程度、电刺激强度不一,导致异质性较大,影响结果可信度,未来需要更多的高质量文献以进一步的验证和完善研究主题。
4结论 本研究通过系统评价低频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随机对照试验,表明低频电刺激在改善产后腹直肌分离症状等方面有确切效果,建议将低频电刺激作为一种腹直肌分离症辅助治疗手段进一步推广。
[1] Michalska A, Rokita W,Wolder D, et al. Diastasis recti abdominis - a review of treatment methods. [J]. Ginekologia Polska, 2018, 89 (2): 97-101.
[2] Candido G,Lo T,Janssen P.Risk factors for diastasis of the rectiabdominis[J].J Assoc Chart Physiother Womens Health,2005,(97): 49-54.
[3] 吴维毅,胡萍,周宇.产后腹直肌分离症的研究进展.中国社区医师,2019,35(10):11-12.
[4] Bursch SG.Interrater reliability of diastasis recti abdominis measurement [J].Phys Ther,1987,6 7(7):1 077—1079
[5] Benjamin DR, van de Water AT, Peiris CL. Effects of exercise ondiastasis of the rectus abdominis muscle in the antenatal and postnatal periods: a systematic review[J]. Physiotherapy,2014, 100(1):1-8.
[6]燕铁斌.物理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40-350.
[7] 迟戈,马艳彬,李非,李竹,梁文.中低频电疗法的临床应用.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0,16(11):26-27.
[8] 付丽侠. 仿生物电刺激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疗效研究. 中国医师杂志 2019; 21.
[9] 熊锦梅. 仿生电刺激疗法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疗效观察.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9; 8.
[10] 张巍颖, 宋婧, 李环. 仿生物电刺激治疗在产后腹直肌分离中的疗效观察.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6; 37: 1552-1553.
[11] 潘迪. 腹部仿生物理疗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效果分析. 母婴世界 2017: 37.
[12] 白晓凤. 仿生物电刺激治疗在产后腹直肌分离中的疗效观察. 饮食保健 2019; 6: 62.
[13] 邱菊, 关赛南. 腹部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疗效观察. 心理月刊 2019; 14: 222.
[14] 刘秀珍, 叶梅, 黄文莉, 陈凤鸣. 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疗效观察. 中国校医 2020; 34: 54-55+68.
[15] 杨柳枝, 熊锦梅, 林善群. 腹部仿生物理疗法在产后腹直肌分离中的效果观察.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7; 17: 32-33+38.
[16] 杨云洁, 程芳. 浅析电刺激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治疗观察. 健康大视野 2018: 40.
[17] Kamel DM, Yousif AM.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nd Strength Recovery of Postnatal Diastasis Recti Abdominis Muscles. 2017; 41: 465-474.
[18] 邱司桥. 产后腹直肌分离应用仿生电刺激疗法的护理体会. 中国实用医药 2019;14.60-61.
[19] 李彩霞. 产后腹直肌分离采用仿生物电刺激治疗的效果分析. 中国保健营养 2019; 29: 284-285.
[20] Spitznagle TM, Leong FC, Van Dillen LR Prevalence of diastasis recti abdominis in a urogynecological patient population. Int Urogynecol J Pelvic Floor Dysfunct 2007;18(3):321-8.
[21] Acharry N, Kutty RK. Abdominal exercise with bracing, a therapeutic efficacy in reducing diastasis-recti among postpartal females. Int J Physiother Res 2015;3(2):999-1005.
[22] Lee DG, Lee LJ, McLaughlin L. Stability, continence andbreathing: the role of fascia following pregnancy and delivery. J Bodywork Move Ther 2008;12(4):333-48.
[23] Aguirre DA, Santosa AC, Casola G, Sirlin CB. Abdominal wall hernias: imaging features, complication, and diagnostic pitfalls at multi-detector row CT.
Radiographics 2005; 25(6):1501-20.
[24] Elbaz JS, Flageul G. Plastic Surgery of the Abdomen.
New York: Masson Publishing; 1979.
[25] P PJ, Jennifer M, Kelly C, Carl F, Mark G, Karen M et al. The effects of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raining on abdominal strength, endurance, and selected anthropometric measures.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 medicine 2005; 4.
论文作者:李盈盈 林玮佳 刘晓敏 袁满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3
标签:产后论文; 低频论文; 文献论文; 疗效论文; 电疗法论文; 腹部论文; 疗法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