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研究院
摘要:本文以广州泮塘五约等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项目为例,通过对项目及其周边环境的历史根源、社区现状等分析,探讨大城市中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的原则和方向。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泮塘五约;历史文化传承;环境提升
前言
城市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更新改造的新陈代谢过程。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更新改造在城市自我调节机制中显得越发重要。2016年1月1日,《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及多个配套文件在广州开始实施,更新办法对以往“旧村庄、旧厂房、旧城镇”改造经验加以了总结、延续、完善、提升,城市更新工作在广州全面铺开,而针对广州的历史文化街区、老旧小区等也开始了“微改造”模式的探索。
广州是一座颇具现代化规模的国际大都市,也是一座拥有相当悠久历史的文化之都,从西郊的老西关到广州古城中心南越王宫到东郊东河浦,广州仍保留着千百年来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街区遗产。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大拆大建”式的城市更新模式对传统历史文化的承载体形成毁灭性的破坏,在广州中心城区的城市更新中已经成为过去。“微风细雨”式的城市微改造,对于更多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街区而言,无疑是更加适宜的城市更新途径。下面以“泮塘五约微改造项目”为例,笔者将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微改造方式、微改造要点、实践经验作个人的一点分析和总结。
1 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地理和现状分析
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一个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必须以尊重保护当地历史文化载体、还原当地历史文化风貌、促进历史文化传承为原则。这就需要在设计工作展开之前深挖街区的历史,追溯从古到今的历史地理文脉。
“泮塘五约”位于古时广州城西郊,现广州 西关地区荔湾湖畔,大半被公园围墙所包围。古时此地多半为池塘、洼地,故人们将其称为“半塘”,后来又演化为“泮塘”。泮塘为唐朝郑公堤、南汉华林园所在。近代,人们在塘边筑种荔枝、龙眼,池塘里则以种植“泮塘五秀”——茨菇、菱角、莲藕、茭笋、马蹄。人们聚居形成五条村落,其中的五约村是广州历史城区中几乎仅见的保留有完整清代格局、肌理和典型朴素风貌特征的上岸疍家与多姓宗族共居的乡土聚落。村内还保留有仁威庙、半溪亭、明代李氏墓、皥遐书舍、李氏敦本堂等10多处历史建筑、历史建筑线索或文物。每年村头的仁威庙都会举办北帝诞、舞龙舞狮等各种庙会活动,端午期间还保留着与南海盐步村龙舟互访的传统活动。泮塘五约的历史文化渊源深厚。但由于城市的发展,周边批发市场商业兴旺,外来人口的影响,导致旧村内无序翻新,产权复杂,传统业态没落。内部旧巷道狭窄,旧建筑破败,小贩乱摆卖,卫生状况堪忧,消防安防隐患严重,居民生活环境恶劣。
2 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和恢复
泮塘五约的设计从研究五约的地理、历史入手,并一一分析,得出五约的传统肌理和规划布局,按此规划梳理原有街巷,以东西走向的龙脊(现五约直街)为主要轴线,连接仁威庙、李氏墓、半溪亭、以及三官庙(现人民公社)几处重要历史建筑,恢复并强化以上传统村落风貌中的重要公共节点空间。针对现状街道狭窄的问题,对两条平行于五约直街的涌边街和五约外街进行升级改造。同时强化南北方向连接直街与涌边街的两条巷道,在街巷交叉口抽疏无历史价值或者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建筑,增加空间景观节点,形成网状的漫游式的步行网络。当地人的传统活动、生活习惯也是当地文化的一种体现。设计者不妨多做调研工作,多和原住民、叔伯兄弟聊聊天,听听叔伯阿姨们讲故事,有许多没有官方记载的当地流传故事和当地人一些传统的生产活动也许就会因此而被挖掘出来,成为设计的素材,为恢复历史街区传统文化和公共活动空间提供依据。
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历史建筑、历史建筑线索和文物都是保护修缮的重点,需要专题专章研究如何合理保护修缮和利用,并报送相关部门进行专家评审。而区内其他传统建筑的改造,在保持清朝时期民居的全统风貌,维持现状建设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采用组团院落式的设计,通过庭院以及内部巷道的设置,增加内部穿行的线性交通,丰富泮塘五约村的游览体验。
3 产业的重新定位和统筹策划
从街区的历史中抽取传统重要元素,抓住当地特色,通过制定业态、设计、运营等相关的导则,对微改造的历史街区业态重新策划定位。泮塘五约位于广州老西关风情区,周边有陈家祠、荔枝湾涌、仁威庙等历史文化资源,周边交通便利。在完全遵守现状拆迁与产权,在尊重整体规划格局的前提下,对公产房屋提出可行的适度的功能改造,并结合西关泮塘的历史文化,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为主,辅以部分饮食配套服务功能,活化并利用现有村落空间。通过政府带头主导产业的微改造,带动村内引进多方民间资源,最终达到旧村全方位活化利用,改造更新的效果,成为广州西关地区又一张旅游文化名片。
4 生活品质的提高,整体环境的提升
笔者认为,对于一个历史街区的微改造,重点不应该只在建筑上。建筑往往只是以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为主,保留传统风貌就可以了。空间环境的恢复和改造,街区整体环境的提升才是历史街区规划改造的最终目标。广州旧城中心的许多历史街区,都存在着跟泮塘相似的现状环境。长期的无序开发导致综合环境恶劣:缺少公共活动空间,交往空间;缺乏公共配套设施,居民生活不便;新旧建筑交替无序,违章加建;电线在空中乱拉,如蜘蛛网状;道路不平,排水不畅等等。整体环境的设计力求具有历史感,亲切感,泮塘五约项目结合历史原貌,重点改造五约直街,涌边街、连接海山仙馆和五约半溪亭、直街和涌边街的八巷等主要巷道及其景观活动节点。用麻石等旧材料对路面重新铺装,三线能下地的尽量下地,不能下地的也要重新规整。重新铺设老旧的给排水管道,增加消防栓,消防报警系统等消防设施。保留并美化三官庙、半溪亭前广场,提供居民进行节日聚会,舞龙舞狮,扒龙船传统活动公共活动空间,保留区内原有大树,围绕大树设计居民活动和休憩空间。打开周边荔湾湖公园的硬质边界,融入周边自然环境资源。在各种景观空间中增加“五秀”等传统特色的景观元素,记录传统故事、传统文化的小品,种植有岭南特色的植物。由于原有环境的脏乱差导致年轻原住民大部分都已搬迁出去,留下老年原住民和大量外来人口,构成了五约街区主要人口特征。根据人口特征现状,设计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如老人活动中心、幼儿活动中心、医疗保健站、社区管理用房、公共卫生间等等。规划针对区内大量未征收建筑按照传统风貌进行立面改造更新,拆除违章加建,以求达到立面整洁,街区风貌统一的效果。
通过对原有历史风貌的保护,生活环境品质的提高,建筑功能活化利用,产业的重新规划,从各个细微处入手,最终达到历史文化街区整体环境的提升,历史文化得到传承和重生。
5 实施过程碰到的困难和问题
泮塘五约微改造的难点在于由于历史的原因,政府征收了有产权可改造的房屋只占整个五约街区不到四分之一的比例,微改造的实施过程是在原居民日常生活中同步进行的,居民对微改造实施的配合度不高。而现场的实际情况往往比想象的复杂得多,在项目改造的实施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设计与现场不符,与居民意愿不合,对周边建筑造成新的影响等等问题。这就需要设计者在改造过程中多到现场密切配合施工,与居民多沟通,倾听收集居民意见,及时发现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在尽量保持整体效果的同时修改设计。也正是这一点点的,一步一步的细微的改造,逐步达到整体改造的实现。
总结
综上所述,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设计和实施过程,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数据、历史地理、传统文化和现状调研,以充分尊重历史,尽量还原街区历史风貌为原则,规划改造设计重点抓住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色特征,统一规划,增加公共配套设施,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环境,以达到传承、复兴城市老街区历史文化的目标,保护好城市的基因和根脉,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策 城市更新下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初探,论文网
[2]泮塘 360百科
[3]泮塘五约微改造 由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研究院(原广州市民用建筑科研设计院)和广州象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共同设计
论文作者:苏晓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6
标签:街区论文; 历史文化论文; 历史论文; 广州论文; 城市论文; 传统论文; 建筑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