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干五科 甘肃 兰州 830000)
【摘 要】目的:通过给有需要进行胃肠减压疾病的患者进行胃肠减压置管,置管前先连接负压吸引,当胃管插入至咽喉部同时另一名护士配合打开负压吸引装置再进胃管,以减轻胃内、食管内高压,减少食物反流引起 的呕吐、误吸呛咳甚至窒息等并发症,提高置管成功率,降低置管反复插入引起损伤感染几率,增加患者耐受度和舒适度。方法:采用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实验,将本科室需要进行胃肠减压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采用新方法,即胃管插入至咽喉部同时另一名护士配合打开负压吸引装置再进胃管。对照组按传统方法,下好胃管后再打开负压吸引。结果:实验组出现呕吐,误吸呛咳,喉头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当胃管插入至咽喉部,同时另一名护士配合打开负压吸引装置再置管可有效减少并发症,降低反复置管次数,使患者更能接受。
【关键词】胃肠减压;负压吸引;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72.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8-0873-02
本人多年临床护理经验,经实践发现,对需要胃肠减压患者先置胃管后进行胃肠减压时,患者易出现胃管因胃内高压难以插入,或插入后易出现喷射性呕吐胃内潴留物,以及食物反流时误吸引起呛咳窒息导致置管失败的现象。本人在胃肠减压置管时,利用置管同时打开负压吸引的方法,有效避免了上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对广大护理同仁临床护理工作有重大参考价值。
1 对象、方法
1.1对象:采取随机抽取样本进行分配的方法,选择在军区总医院住院患有胃潴留,急性胰腺炎,胆道梗阻等疾病,需要进行胃肠减压的100例患者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意识清醒,无精神疾病史。其中急性胰腺炎39例,胃肠道疾病34例,胆道疾病17例,其它10例。
1.2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实验组采用新方法,对照组采用直接置管的方法。其中患者舒适度调查采用置管前和置管后两次利用疼痛评分量表(NRS)[1]进行疼痛评估。
1.3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样本进行分析,将根据并发症出现情况进行统计,并计算各选项百分比。其中将各项并发症所占百分比由高到低排序。
2 结果
2.1胃内高压置管引起并发症发生率:从表中看出,在实验组,无明显反应的人数有41人,占82%;置管有困难的人数有6人,占12%;出现呕吐、呛咳的人数有3人,占6%;在对照组,无明显反应的人数有29人,占58%;置管有困难的人数有18人,占36%;出现呕吐、呛咳的人数有13人,占26%(见表一)。
3 讨论
由此可见,新方法在护理工作中运用的好处颇多。传统直接置管方法中,证明胃管在胃内的方法有,抽吸胃液法,听气过水声法,水中无逸气法[2]。但是也有人提出疑问,采用新方法置管时,如何证明胃管插至咽喉部,胃管在食道而不是气道呢?首先,如果胃管进入气道患者会有恶心呕吐、呛咳、呼吸困难、紫绀等不良反应。其次,胃管插至咽喉部时另一名护士配合打开负压吸引装置,在食道时就会因胃部高压引流出胃内潴留物。反之,进入气道时则引流不出胃内潴留物,负压吸引装置里会进入气体,这时需要重新置管。
影响置管成功、减少拔管的因素还有很多。置管前的有效宣教,使患者理解并配合置管,提高插管成功率[3]。实施胃肠减压术前口服胃镜润滑剂[4]可以减轻恶心呕吐症状,运用在胃肠减压中。选择术前置管,尽量避免术后麻醉未恢复情况下插管,插管深度55~70 cm[5]可达到有效减压,能够保证胃肠减压的顺利完成。无菌操作避免侵入操作造成感染等等,这些措施可配合新方法一起使用,效果更佳。
4 小结
置管顺利成功是胃肠减压的第一步,也是胃肠减压至关重要的一步。通过新方法可有效提高置管成功率,增强患者舒适度。 此方法对于胃内潴留量大者效果颇佳,避免了胃内高压致使胃内容物反流窒息,胃管难下的情况。此置管新方法试验样本量少,还有未想完善可改进之处,欢迎大家一起试验探讨,深入研究,共同改进,互相促进。
参考文献:
[1]李晓寒. 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8:52-54.
[2]李秀云. 护理实训教程[M].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8:80-81.
[3]唐伟华 . 100例胃肠减压置管前宣教的体会[J]. 中外健康文摘,2011,08(23):408-409.
[4]王永平. 胃镜润滑剂在胃肠减压置管中的应用[J]. 护理研究,2008,22(14):1283 -1284.
[5]陈献英.置管时机与置管深度对胃肠减压患者的影响 [J]. 齐鲁护理杂志,2012, 18(05):98-98.
论文作者:董小群,崔继芳,刘艳林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8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4
标签:胃肠论文; 实验组论文; 患者论文; 并发症论文; 方法论文; 负压论文; 新方法论文; 《河南中医》2015年8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