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对我国未来就业的影响_新型工业化论文

新型工业化对我国未来就业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未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6X(2005)02-0005-07

一、新型工业化战略对我国就业提出的挑战

我国至今尚未完成部分发达国家100多年前就已完成的传统工业化,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飞速发展,掀起了一场“信息革命”。如果中国继续像发达国家一样按部就班地安排自己的信息化进程,而不提前进入和适应这场革命,那么就很可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更加劣势的地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面对这种困境,我们在总结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化经验和国内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弊端的基础上,提出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这一战略的基本含义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可见,新型工业化的基本特点是通过提高技术迎接信息化挑战,同时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但事实上,新型工业化战略对我国的就业也提出新的挑战,能否有效应对这一挑战将决定我国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具体而言,这种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的人力资源从总体上具有很大的优势,但也存在结构性的问题

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几乎处在一种刘易斯所说的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态[1]。在相当长时间内将不可能遇到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但中国的整体劳动力素质低下,适合信息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力尤其不足,这就使得中国在信息产业发展中的人力资源并不具有很大的优势。中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在相当程度上是对于传统产业的发展而言的。

2.技术进步与劳动力挤出问题

新型工业化战略对于就业形成的重大挑战首先体现在包括信息产业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压力,即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升级排斥劳动力,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不断降低。对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看一下近年来制造业行业的就业统计数据就清楚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制造业的从业人口逐年下降,从1995年的9803万人下降到2001年的8083万人,下降幅度近18%。

3.新型工业化将凸显人力资本投资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劳动力的再生产将变得复杂化。这给劳动力队伍相对单一的中国带来严峻的挑战

在早期单一的工业化阶段,劳动者与机器两个要素的结合是社会生产的基础。从生产原料、生产过程到所生产出的产品,甚至劳动者自身的生产,都具有了标准化倾向,特别是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加剧了劳动者的标准化。但是,在信息化条件下,技术进步速度大大加快,整个劳动力群体就业的规模、结构甚至宏观经济的增长都受到人力资本投资的制约。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劳动者队伍在很长时间内将很难适应,从而加剧技术进步挤出劳动力问题。

二、未来5年~10年我国的就业压力估计

在相当长时间内,就业问题可能成为影响中国持续快速增长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未来的5年~10年内,中国的就业压力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1.人口的绝对增长在10年内将仍然难以遏止,2015年之后才可能得到有效控制。这一绝对增长每年将使得需要就业人口增长500万人~700万人

根据中国人口信息中心的预测(见表1),2010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9.73亿人,经济活动人口将达到7.95亿人,每年新增人口超过500万,这对目前本身就已非常紧张的就业形势无疑是一个更大的考验。

表1 中国21世纪上半叶经济活动人口发展的预测

年份 总人口 自然增长 劳动年龄人  劳动力参

经济活动人 每年新增人

率(‰) 口(亿人)  与率(%)口(亿人) 口(亿人)

2000

12.69

8.56 8.61

84.6 7.28

2001

12.88.22 8.74

84.1 7.36

0.08

2002

12.91

7.96 8.88

847.46

0.1

2003

13.01

8.11 9.01

83.7 7.54

0.08

2004

13.12

7.97 9.13

83.5 7.62

0.08

2005

13.22

7.89 9.25

83.2 7.70.08

2006

13.32

7.89 9.26

82.9 7.76

0.06

2007

13.43

7.95 9.46

82.6 7.81

0.05

2008

13.54

8.06 9.55

82.3 7.86

0.05

2009

13.65

8.21 9.65

827.91

0.05

2010

13.77

8.17 9.73

81.7 7.95

0.04

2015

14.36.97 9.99

80.6 8.05

0.1

2020

14.72

5.21 10.04 79.6 7.99

-0.06

2025

15.04

3.54 10.18 78.6 8 0.01

2030

15.25

2.34 10.09 77.6 7.83

-0.17

2035

15.38

1.41 9.38

76.6 7.19

-0.64

2040

15.44

0.13 9.58

75.6 7.24

0.05

2045

15.38

-1.3 9.574.6 7.09

-0.15

2050

15.22

-2.56 9.39

73.6 6.93

-0.18

说明:劳动年龄人口是指15岁~64岁的人口,劳动力参与率为经济活动人口规模除以劳动年龄人口

资料来源:中国人口信息中心。

2.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效率优先的策略将导致下岗职工数量在未来的5年~10年内持续上升,直到2015年后改革完成。这一进程将加剧就业紧张的局面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有企业的改革开始涉及大规模的下岗问题,下岗的人数逐年增加,从1993年的下岗失业120万人~180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1000万人。即使按照远为低估的中国失业人口统计,城镇失业人口在2002年也已经达到770万人,这中间大部分是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如果我们按照2002年国有单位6924万人的标准[2],在今后5年~10年裁减1/3的冗员,那么,以5年计算将是每年462万人,以10年计算也达到每年231万人。

3.中国长期以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在今后5年~10年进入一个快速释放期,每年进入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会超过1000万人,加速城市化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潮流

由于长期的城乡分割,中国呈现典型的发展中国家二元结构特征,随着农村人口矛盾的日趋紧张和农业生产收益边际递减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中不断上升,从1978年的不到1亿人上升到2000年的1.4亿人[3],如果考虑到农业生产可能的效率提高导致的剩余劳动力,(注:1997年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开始加快,城市化的速度显著提高,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1997年以后,中国城市人口的增长非常迅速,每年达到2000万人以上,远远高于现在每年700万人左右的人口净增长,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进城务工的农民。)今后5年~10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规模将可能达到2亿人,他们都将为城镇制造不小的就业压力。

总体而言,在未来的5年~10年,中国将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每年需要解决的就业人口将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即使按照保守的估计,上述三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新增就业人口也将达到每年1700万人以上,在个别年份,超过2000万人是完全有可能的。即使考虑到每年存在由于自然减员腾出的800万人左右的就业岗位,需要新增的就业岗位数量也接近1000万人。

三、新型I业化战略下不同部门的发展前景和就业效应分析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就业问题的解决最终必须依靠持续的经济增长,而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将对就业问题的解决具有不同的效应,从某种程度上讲,工业化道路的选择是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

1.新型工业化战略下各个产业发展前景的初步估计

在此,笔者将对在新型工业化战略下各类行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一个简单的扫描。我们试图从中发现新型工业化战略将对各个行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它们在这种战略下能够保持什么样的增长水平。

(1)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前景。新型工业化战略强调要走出一条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利用的路子。这就意味着,这一战略要发挥作用,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将中国现有的劳动力优势发挥出来,将为中国未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成为全球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中国所接受的FDI总量超过整个发展中国家的1/3,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果我们考虑到中国还是一个潜在和现实的超级大市场,这样的产业转移势头将很难出现逆转。所以,在未来的5年~10年,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获得更快的增长,预计这一产业有望实现高于GDP增长的水平,预计其平均增长率将达到10%~12%。

(2)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前景。新型工业化战略强调绿色的发展观,力图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增长的动态平衡,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工业化战略本身就对中国的资源和环境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它意味着目前存在的严重破坏环境和大量消耗资源的一些产业将受到限制,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这种情况下,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将面临很大的考验,在投资门槛等多方面将受到严格限制。一些中小型资源密集型企业将可能出现生存危机,从而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发展。在未来的5年~10年内,虽然中国将不可避免地由于工业重型化而对资源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但它更可能是利用国际资源实现扩张。相反,中国自身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增长将会显著低于GDP的增长水平,预计其平均增长率将很难超过5%。

(3)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前景。中国资本短缺的现状将会在很长时间内继续维持,但这很难阻挡中国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经济结构内部,不断资本增密化的进程本身难以阻挡。另一方面,随着WTO条款全面放开,很多行业的开放日期不断邻近。国外资本的加速进入也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近年来每个项目的外商直接投资的投资额不断上升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所以,即使新型工业化战略强调对资源、环境的保护,但对它的上游产业的发展却造成一定的困境。但工业化进程本身仍将推动资本密集型产业继续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较快发展,在未来5年~10年内,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增长将继续高于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预计其平均增长率将达到12%~15%。

(4)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前景。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技术密集型产业都不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但由于新型工业化战略强调对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对信息产业的倾向性支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所以,这一战略的实施将显著加速这类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信息产业将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还应该看到,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产业链相对较长,那些相对劳动密集的部分就是中国的优势。考虑到新型工业化战略对于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发展的基本方针,在未来的相当长时间内,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将获得极大的发展空间。预计在未来的5年~10年内,包括信息产业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将能够继续保持15%以上的增长水平,如果国际IT产业的景气周期能够继续维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率将可能达到或超过20%。

2.新型工业化战略下不同部门的就业效应分析

新型工业化作为一个关系全局的工业化战略,将对不同行业产生不同的影响。就就业问题而言,由于不同部门具有不同的就业弹性,新型工业化战略将会显著有利于那些就业弹性相对较高的部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充分利用中国的人力资源优势。本文将用部门增加值与部门从业人员的比重来测定其部门的就业弹性(这里的就业弹性概念与学术上的就业弹性概念是不一样的,那里指的是就业增长率与GOP增长率的比值)。

按照中国统计年鉴的分类方法,笔者把中国的工业部门分为四个类别进行分析:资源密集型产业(包括采掘业6个行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统计年鉴中工业划分中从食品加工业开始一直到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的12个行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包括中国统计年鉴中工业划分从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到金属制品业的10个行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从普通机械制造业开始到其他制造业的7个行业)。逐一计算它们的就业弹性,得到表2的数据。(注:其中,部门增加值的效据来自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就业数据来自工业分行业职工人数,由于职工人效并不代表全部行业从业人数,所以笔者在研究过程中会进行一定的修正。实际上,职工人数统计主要是遗漏了全国近1亿人的农民工,他们已经构成了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力量,虽然不同的专家估计的数据有一定差异,但农民工超过50%属于工业从业人员是毫无疑问的。在本文,笔者将按照50%,也就是5000万农民工在工业行业就业的标准进行测算。笔者认为,中国的农民工大部分分布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尤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超过60%,很少一部分分布在资本密集型产业,几乎没有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所以在本文,笔者假定他们在资源密集产业、劳动密集产业、资本密集产业和技术密集产业的分布比例是3:6:1:0,即在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就业的农民工是1500万人,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的农民工是3000万人,在资本密集型产业就业的农民工是500万人,没有农民工在技术密集型产业就业,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该表的修正数据。)

表2 2002年不同行业的就业弹性比较

项目 资源密

劳动密

 资本密

技术密

集型产业

集型产业

集型产业 集型产业

工业增加值(万元) 32917916 9522 8486

从业人员数(万人)

537 8961034

946

就业弹性(万元/人) 6.13

8.839.21

8.97

修正后的从业人数

20373896

1534946

修正后的就业弹性 1.62

2.03

6.21

8.97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我们从表2的修正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到,在目前的工业化战略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2万元的增加值就能够创造一个就业岗位,资本密集型产业则是6万多元,而技术密集型产业达到了将近9万元才能创造一个就业岗位。这就是目前中国各个工业部门就业弹性的基本现状,那么,在新型工业化战略中,它们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1)由于新型工业化战略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诉求和目前中国资源密集型产业普遍存在的对环境严重破坏的事实,这一产业在未来5年~10年内将放慢自己的脚步,难以保持这样高的就业弹性。原因在于:环境压力和中国资源禀赋方面的固有缺陷。这一产业的产业组织将逐渐集中化,大量的枯竭型矿山和一些中小矿山的不断被关闭以及大型矿山大量采用先进设备,传统上大量使用人力的状态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止。这也将降低目前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弹性。笔者认为,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将会使资源密集型产业逐渐向资本密集而不是劳动密集的方向发展。笔者预计,这一产业的就业弹性在今后5年~10年内,将迅速上升到每3.5万元~4万元增加值创造一个就业岗位。

(2)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相当长时间内仍然是中国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但由于内部结构调整压力与日俱增,就业弹性将会逐渐提高。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大部分国家都曾经历过由于劳动成本上升而被迫进行结构升级的状况。但对于中国而言,农村剩余劳动力最少也要经过50年持续的经济增长向城市转移才能完成。这些劳动力储备成为任何可能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工资水平提高的阻碍力量。

当然,受工业技术壁垒不断提高的限制,纺织、轻工等吸收劳动力的传统产业部门难以持续大规模扩张,未来将不得不进行大范围的重组,从而关闭那些技术落后、浪费资源、产品质量低劣和污染环境严重的小企业。这将严重影响这类产业的就业弹性。笔者认为,虽然新型工业化战略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压力的存在,在未来的5年~10年内,这一产业的就业弹性也将逐渐提高到每3万元~3.5万元增加值创造一个就业岗位的水平。

(3)对于即将进入传统上称之为重工业化阶段的中国而言,资本密集型产业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但由于新型工业化对于资源消耗、环境保护、就业压力的综合考虑,它将难以像发达国家过去那样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同时,结构调整的压力将使它进一步降低就业弹性。由于资源瓶颈、工业结构调整压力等原因的存在,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扩张速度将显著慢于它住这一阶段所应表现出的势头。比较典型的历史例证是:德国的19世纪80-90年代,美国的19世纪70-80年代,日本的20世纪70年代都出现了这类产业持续快速的扩张(布拉德布里[1],费尔南·布罗代尔[5],道格拉斯·诺斯[6])。由于传统上中国的资本密集型产业都掌握在国有资本手中,运行效率相对较低,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持续的结构调整期,下岗失业在这类产业十分普遍。这一调整将严重影响资本密集产业的就业弹性。在今后的5年~10年内,结构调整的进程还将持续下去,接近1/3的就业岗位将受到威胁,就业弹性可能在目前每6万元增加值创造一个就业岗位的基础上继续上升到每8万元~8.5万元增加值创造一个就业岗位的水平。

(4)新型工业化战略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打开了方便之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互动发展将掀起中国的技术创新浪潮。同时,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链由于中国具有的巨大成本优势而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本文中,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最差的就业弹性,接近9万元的增加值才能创造一个就业岗位。但考虑到这一产业的技术密集的部分主要是在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日本等国,我国主要从事相对劳动密集的加工制造部分。这一产业的就业弹性将会逐步下降到和资本密集产业接近的每8万元~8.5万元增加值创造一个就业岗位的水平,甚至于可能达到更低的水平(见表3、表4)。

四、新型工业化对未来5年~10年就业影响的定量分析和结论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既看到了未来5年~10年中国面临的巨大就业压力,同时,我们也分析了工业各个行业的就业效应,预测了未来5年~10年不同产业每一个就业岗位所需的工业增加值;未来5年~10年内保持一个怎样的增长水平。在此,笔者将对未来5年~10年内创造就业的能力进行定量分析,为解决中国的就业压力提供一个基本的参考。

表3 取部门就业弹性上限的数据一览表

注:四类产业每一个就业岗位所需的工业增加值分别为3.5,3,8,8。

表4取部门就业弹性下限的数据一览表

注:四类产业每一个就业岗位所需的工业增加值分别为4,3.5,8.5,8.5。

在四个产业以笔者预测的最低的工业经济增长水平和最低的部门就业弹性的基础上,工业部门5年内平均的就业岗位数达到6440万人,低于目前8413万人的水平。这主要是由于我们对资源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速降低就业弹性的结果。但实际上这是不大可能发生得如此迅速的,事实上10年内的平均数据则达到8633万人,略高于目前的8413万人的水平,遏止了制造业就业人数长期下降的趋势。

如果我们在更高的工业经济增长水平和较高的产业就业弹性上进行预测,得到的结果就是另外一番光景,5年内平均就业岗位数达到7203万人,而10年内则大幅增长到9631万人的水平,高于目前四类产业就业水平1200多万人。这样,在工业部门内部,将实现近1000万人的就业增长,考虑到第三产业具有更强的吸收就业的能力,中国的就业问题似乎可以迎刃而解了。

但是,上述两种预测方法都过于极端,实际上,笔者在表3、表4列出的数据中,可以找出很多个组合,只要变换增长率水平和就业弹性水平就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

在这里,笔者将用表3、表4中各产业就业岗位数的算术平均值进行预测:这样我们得出的5年内的就业岗位数是7000万人,10年内的就业岗位数是9779万人。对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由于结构性的调整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即将遇到的失业压力,工业部门在5年内将会丧失一些就业岗位。但经过调整之后,持续增长的工业部门将逐渐扩大自己吸纳就业的能力。当然,由于笔者在这里用平均数据这一方法预测的工业部门就业人数的增减存在一些不科学的地方,5年和10年期间的数据差异过大。

总之,笔者认为,如果能够在未来5年~10年内有效贯彻新型工业化战略,在尽量保持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上,遏止工业部门就业弹性下降的势头,我们就可以用上述数据中的上限进行预测,就业问题也将会得到有效的解决;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贯彻新型工业化战略对于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的策略,即使工业经济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水平,就业问题也会因为产业就业弹性的不断下降而变得严峻。

从定量分析的结果来看,5年内,也就是2005年~2010年的就业局势相对比较严峻,而2010年~2015年时,情况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倾向于逐渐解决这一问题。

[收稿日期]2005-01-08

标签:;  ;  ;  ;  ;  ;  ;  

新型工业化对我国未来就业的影响_新型工业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