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中医医院 245000
【摘要】目的 探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在新生儿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 选取2018年2—10月行PICC 输液治疗的新生儿44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2 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不良事件预防护理。对比两组置管时间、家属满意度以及不良事件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置管时间较短、家属满意度高、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PICC技术应用于新生儿中,可以提升治疗的安全性、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并且可有效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新生儿;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预防护理
经外周静脉(PICC)置管是将中心静脉导管从外周静脉刺入,直达靠近心脏的大静脉,从而有效避免药物直接刺激外周静脉,降低静脉炎发生概率,也能减轻疼痛,提高新生者生活质量。新生儿,尤其是新生儿、危重症疾病新生儿需长时间静脉输液,采用PICC置管是最常用、最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方式。但临床发现由于PICC置管引发的细菌感染等并发症也较多,影响新生儿治疗,增加新生儿疼痛,也不利于预后。为降低新生儿PICC 置管并发症发生概率,我院选择43例需行PICC 置管的新生儿采用科学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10月于我院行PICC输液治疗的新生儿4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2例。对照组男16例,女6例;日龄1—4d,平均(3.14±0.36)d;新生儿20例,足月儿2例。观察组男15例,女7例;日龄1—5 d,平均(3.07±0.40)d;新生儿19例,足月儿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治疗方法
选择新生儿肘部或下肢静脉作为穿刺点,先测量送管的长度,例如将肘部静脉作为穿刺点时,将新生儿的手臂外展和身躯之间形成90°角,然后测量从穿刺点到右胸锁关节之间的距离,将新生儿放置于保温辐射台上,对新生儿的皮肤进行消毒杀菌,然后对新生儿的静脉进行穿刺,在新生儿抽回血通畅后,使用1ml的生理盐水对PICC管进行冲洗,随时监测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变化,在术后摄x线片,保证导管终端位置正确。
1.2.2 护理方法
医护人员要根据治疗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方法为:①置管前护理:医护人员在对新生儿进行置管时,一定要选择好置管的时机和位置,新生儿因为体重轻、病情变化快、血管不明显和体温不稳定,如果不按照规定进行置管,很容易加重新生儿的病情,所以在选择置管时要先和新生儿家属进行沟通,为新生儿家属讲解置管的重要性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状,在取得家属同意后,在新生儿病情稳定的时候,取血管显现位置进行穿刺,最大化的保障新生儿的生命安全;②置管时护理:医护人员要做好环境护理,在保温辐射台操作,尽量减少人员的走动,严格的按照无菌操作守则进行操作,并且操作时的动作一定要快,避免发生感染;③置管后护理:在对新生儿进行置管后,一定要保证置管的位置正确,并在术后对导管的名称、长度、型号和插入深度进行记录,方便接班的时候医护人员可以随时的了解情况,如果出现问题才方便更快的解决。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的置管时间、家属满意度以及不良事件情况。新生儿家属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估,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度=(满意例数+一般例数)/总例数×100%。不良事件包括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移位、导管断裂、静脉炎。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置管时间、家属满意度比较观察组置管时间为(20.87±3.68)d, 短于对照组的(31.93±4.8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不良事件比较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新生儿的身体虚弱,身体免疫力低、血管的能见度小,如果经受感染,新生儿的病情程度会高于正常新生儿。所以,在对新生儿进行治疗的时候,一定要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以保证新生儿的生命安全。
PICC技术主要是应用于外周静脉条件差,不易穿刺的新生者,PICC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留置时间长和不易渗透等特点,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在应用PICC技术时,一定要注意术后出现的一系列并发症,包括堵管、导管移位或者穿刺部位出血等,虽然本次研究并未出现这类并发症,但是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预防此类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新生儿的身体健康。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针对PICC的治疗方法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治疗的安全性。例如,在对新生儿进行置管前,为新生儿家属讲解置管的重要性和置管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可以提高新生儿家属的认知,增强新生儿家属的信任感;在置管时,医护人员保证严格的执行操作规范,可以提高治疗的安全性,保证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在术后,做好环境护理,包括环境室温等,可以避免发生交叉感染,在术后对留置管道的名称、长度和深度等指标进行记录,可以减少管理管道时出现错误,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在新生儿治疗前后,医护人员都需要严密的观察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变化,包括呼吸、心率和血压等,如果出现了问题一定要在第一时间通知医师进行相应的处理。通过以上护理措施,可以在新生儿治疗的前后,最大化的保障新生儿的生命安全,不仅可以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能降低护新生纠纷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新生儿实施PICC技术,并根据治疗方法进行对应的护理措施,可有效的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新生儿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蔡艳燕.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常见不良事件的预防护理[J].医疗装备,2018,31(23):160-162.
[2]傅晓丹,段秀珍,陈赢赢,陈晓春.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管的预见性护理及预后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7,17(08):1234-1236.
[3]陈满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在早产儿中的应用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13):140-142.
[4]王晓花.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在早产儿及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及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9):337.
论文作者:黄琳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6
标签:新生儿论文; 静脉论文; 家属论文; 并发症论文; 导管论文; 统计学论文; 满意度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