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三元里校区 10405
摘要:在伤寒论中“汗法”为治疗外感病的基本方法,经方剂统计姜、枣、草使用频率尤高,结合《本经》分析皆为食疗药物,在治疗外感或内伤病中作为佐使之用,都可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汗法;姜;草;枣;应用
一,汗法的应用
其一,太阳病,发汗解表,如麻黄汤,大青龙,桂枝汤及其类方;其二,少阳病,和解少阳,疏达气机,如小柴胡汤等;其三,痰饮病,温肺化饮,小青龙汤[1];其四,疟疾病,祛除温疟邪气,白虎加桂枝汤;其五,水气病,通利水湿消肿,五苓散,防己黄芪汤[2];其六,瘴病,气泻霍乱,山岚瘴疟等,如欲汗出,衣被盖,藿香正气散[3];其七,暑温病,手太阴暑温,如上条证,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饮[4];其八,瘰疬病,瘰疬生于项间,不觉痛痒,皮色不异,临卧以热陈酒冲服,醉盖暖取汗,服消乃止,小金丹[5];其九,酒积,夫酒者,大热有毒,若伤之,止当发散,汗出则愈矣,葛花解酲汤[6];其十,中风病,治卒中风欲死,奄奄忽忽,神情闷乱,随人风轻重虚实取汗,大、小续命汤[7]。
二,伤寒论中方药统计
伤寒论中共有发汗方18首,另外还有3首方剂虽没有明确写出汗出愈,但隐含那个意思。书中涉及到姜、枣、草的方子共计76首,其中3者同时使用的方子有29首,作为发汗的方子有14首,在所有发汗方中的比例达77.7%。生姜与甘草同用的方子有2首,生姜与大枣同用的方子有3首,甘草与大枣同用的有6首。生姜单独使用的有2首,甘草33首,大枣1首,由此可以看得出仲景更喜欢使用甘草。
三,古代对姜、枣、草三味药的认识
《本经》中认为,甘草味甘平,无毒。主治脏腑寒热邪气,解毒。大枣味甘平,无毒。主治安中,养脾,补少气少津,身中不足。生姜味辛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主治出汗,逐风。
四,结合《内经》分析
姜、枣、草三味组合为辛甘温发散之剂。从来源上讲《内经》中说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其三者都为饮食水谷,可以帮助人体形成气血津液,通过发散作用而为汗液;从发汗机制方面,《内经》言“阳加于阴,之谓汗”,“辛甘发散为阳”,甘温在阴阳属性中为阳;从药性机理方面,姜枣草组合又暗合《内经》中提到的“辛与气俱行,故辛入而与汗俱出”;从治法方面,《内经》认为“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通过三者的有机组合可以达到,调和气血,益气生津,开泄腠理,使汗与邪气俱从体表而出,如果因汗出稍多也不至于对人体有太大伤害。姜枣草在日常生活中也比较常见,且其本身价格便宜,可以减少病人的医疗费用。
五,临床应用
侯某某,男,26岁。12月份,突然感冒咳嗽,流鼻涕,怕冷,其余症状不明显。去村里诊所打针,输液治疗半个月后,感冒未痊愈,反增身体微热,颧红,晚上睡眠时汗出,醒来就不再出汗。本人诊断为阴虚感冒,脉象细数亦与证相同,遂在当归六黄汤基础上去熟地,黄芪,加入姜、草、枣,2剂并嘱咐盖被出汗,避风。3日后痊愈,整个冬季未再复发。
呼某某,男,50余岁。元月份,咳嗽周余,自己开药治疗未见效果,找余诊治,见到患者时可听到重浊的咳嗽声,经询问时常吐白痰,量少,轻微感冒。很容易可以诊断为小青龙汤证,遂在原方基础上减轻细辛用量,另加入生姜,大枣,2剂。3日后经询问已经痊愈,可以去工作。
经过几次给患者的治疗后,本人认为在给患者治疗无论外感或者内伤类疾病,医生都可以考虑加入姜枣草等药物作为佐用扶助患者的正气,但对于证候属于实证的则须慎重考虑,以防犯虚虚实实之戒。自己也阅读过一些唐宋等著名医家的代表性著作,比如孙思邈,李东垣等,他们在治疗一些内科病症中也常常加入姜枣草等中药,以此来扶正祛邪,希望个人见解能有益于从事临床的同道。
参考文献:
[1张仲景.《伤寒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6~46
[2]张仲景.《金匮要略》.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97
[3]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42
[4]吴鞠通.《温病条辨》.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43
[5]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21
[6]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 局方发挥》.河北昌黎: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9
[7]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144
论文作者:候开放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8
标签:伤寒论论文; 内经论文; 大枣论文; 甘草论文; 生姜论文; 外感论文; 组合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