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与思想解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解放论文,经济特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20年来,我国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一是以1978年真理标准讨论为突破口,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以正本清源、拨乱反正为显著特征的思想解放;二是以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标志,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要内容,以抓住机遇、加速发展为显著特征的思想解放;三是以1997年党的十五大为标志,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为鲜明主题,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为主要内容,以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为显著特征的思想解放。这三次大的思想解放都先后以对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及各项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载入史册。在思想解放的总的方针指导下,我国经济特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创立、成型和发展的光辉历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第一次思想解放相伴而生、与第二次思想解放并肩前行、与第三次思想解放共同跨越。
一、经济特区与第一次思想解放相伴而生
经济特区与我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相伴而生,是第一次思想解放的丰硕成果之一。思想解放形成对外开放的新思路,对外开放的新思路形成经济特区的新模式。
(一)思想解放形成对外开放的新思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及这一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的重新确立,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开放,这早已被发达国家的历史所证实的强国富民之路,为探讨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当时对外开放的新思路,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中国必须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最大的政策”(邓小平语),不开放就没有前途;二是中国不参加任何集团,同谁都来往,同谁都交朋友。它呈现出一些显著的特点:(1)明确性。对外开放的目标非常明确, 就是要摆脱闭关锁国造成的困境,走上现代化的道路。(2)总体性。 当时的对外开放,还没有具体的步骤、具体的模式,是粗线条的,是一种指导思想,是一个基本国策。(3)广泛性。 它既体现在全国上下形成共识的广泛性,又体现在面对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的广泛性。这是得民心、顺潮流的对外开放。(4)赶超性。处于封闭状况下的对外开放, 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赶超意识,要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追赶世界发展的潮流。
(二)对外开放的新思路形成经济特区的新模式
经济特区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从总体上看,主要体现在:第一,思维新。过去,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总要查阅一下革命导师的有关论述,似乎只有在经典著作中找依据,才觉得名正言顺,不偏离马克思主义的轨道。“两个凡是”的观点,就是这种思维的突出表现。试办经济特区,是一种改革开放的新思维,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一大创举,它开辟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理论与实践的新天地。第二,政策新。经济特区实行一系列不同于过去任何地区、任何时期的新政策,集中体现了新模式的含义。如特区建设以利用外资为主;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在税收、出入境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方便;比一般地区享有很多的自主权等,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注入了新的活力。第三,路子新。对外开放的路子不外是“走出去”和“引进来”两条。前者是过去几十年中对外开放走的常规路,这条路是必要的,还须坚持走下去。创办经济特区走的则是一条吸引进来的对外开放新路子,它使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经济特区与第二次思想解放并肩前行
在第一次思想解放及其实践的基础上,经济特区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第二次思想解放并肩前行,其主要表现在:经济特区与全方位开放并肩前行;与体制创新并肩前行;与效益型经济增长方式并肩前行。
(一)经济特区与全方位开放并肩前行
继续办好经济特区和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并非矛盾,完全可以并肩前行,首先,创办经济特区,是打开窗口看世界,让世界通过窗口看中国;全方位开放是打开国门走出去,打开国门迎接天下朋友。其次,经济特区主要是通过特殊政策实行最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它是集中举办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并以外资为主的特殊地区,因而也是同世界经济联系最密切、外向度最大的地区;而所谓全方位开放,是指对全世界各类型的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因而更具有广泛性。再次,经济特区通过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体制改革提供经验,提供对外来的技术、信息、科学管理加以吸收、消化和改造的经验;全方位开放是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开放区再到内地这种梯度开放的必然结果,在提高开放度的同时努力扩大开放面,多形式、多渠道地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以天下之长,补我之短。
(二)经济特区与体制创新并肩前行
经济特区敢为天下先,以市场调节为主,既是对原有体制框架的否定,又是对原有计划经济的扬弃,给人以全新的气息、全新的感觉。党的十四大庄重宣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展示了第二次思想解放的实质内容。从计划调节为主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饱含着经济特区艰辛探索的汗水,是对经济特区勇于实践的经验总结,同时对全国、尤其是经济特区的改革开放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从另一个方面看,“优惠”是经济特区创立之初实行特殊政策的核心。这种政策优势在全方位开放的新形势下有所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体制优势、产业优势和法制优势的创新,这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必然。实在地说,政策优势相对于体制优势来看,是一种不具备很大发展后劲的优势,体制优势才是真正具有发展后劲的优势。
(三)经济特区与效益型经济增长方式并肩前行
80年代,我国经济特区筚路蓝缕,努力拼搏,创造了以深圳特区为典型的“特区速度”。
然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最佳经济发展模式应该是速度型和效益型相统一的模式。速度并不涵盖效益的内涵,但效益可包含着速度的规定性。与速度型相结合的效益型,是一种高投入、低耗费、高质量的经济增长路子,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抓住第二次思想解放的机遇,党和国家领导层审时度势,适时提出要实现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两大转变”。前者着重于体制创新,后者着重于经济增长方式创新。“两转变”或“两种创新”共同推动经济的发展。
我们之所以提出经济特区与效益型经济增长方式并肩前行,主要考虑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在全国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经济特区虽然具有自己的发展套路,但配合全国的统一运作,未必不是一个新的主攻方向,即使是正在或部分已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济特区,更是展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
三、经济特区与第三次思想解放共同跨越
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重大突破,是我国第三次思想解放的主要内容,这种突破体现在对公有制为主体认识的突破、对公有制实现形式认识的突破和对非公有制认识的突破上。经济特区的发展史,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突破和实践结硕果的历史。处于世纪之交的经济特区,如何迎接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实现宏伟的目标?经济特区与第三次思想解放共同跨越:跨越所有制,不变的主题;跨越空间,内在的要注;跨越时间,永远的追求。
(一)跨越所有制——不变的主题。
世界上各类经济特区已经超越了社会制度的限制,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特区同样超越了所有制的限制。它是我国经济特区创办十多年来不变的主题,是一条成功的经验。
党的十五大关于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方针,实际上是把经济特区跨越所有制的理论和实践的经验总结推向全国舞台,在更大的范围内掀起以破除所有制崇拜为鲜明特点的第三次思想解放。跨越所有制,一要明确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二要走出公有制认识上的一些误区,不走出公有制认识上的种种误区,总认为只有公有制行,其它所有制都不行,就很难紧扣跨越所有制这不变的主题,思想解放也就成为一句空话。根据“三个有利于”标准,在未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公有制经济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也要发展,这是“不变的主题”的真正含义。
(二)跨越空间——内在的要求
世界上所有经济特区的其中一个共同点是超越了地理空间的限制,展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示范作用。我国经济特区是我国960 万平方公里陆地上的几个改革开放的试验点,从10多年来的实践看,其“窗口”作用和成功经验已经超越了比它有限空间更大的空间。
深圳市总面积为2020平方公里,其中经济特区的面积为327.5 平方公里。从党的十四大到十五大的五年间,国内生产总值从1992年的 176.46亿元增加到1997年的950亿元,工业总产值由255.5 亿元增加到1062亿元,预算内财政收入由27.3亿元增加到131.5亿元, 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其它几个经济特区的面积分别是:珠海市陆地面积1266平方公里,其中特区范围经过三次扩大,也不过为121平方公里; 汕头经济特区从汕头市中划出来,经过两次调整,面积为52.6平方公里;厦门经济特区经过两次变动后,范围扩大到整个厦门岛(包括鼓浪屿),面积131平方公里。以上四个经济特区的总面积为632.1平方公里。从综合实力看,在第一次创业时期,四个特区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5%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超过万元;从外向型经济看,1996年四个特区城市实际利用外资已占全国11.85 %外贸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总值的19.91%,而成为我国最富有活力的经济增长区。 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岛,面积为3.4万平方公里,经过建省办特区十年的努力, 较大地改变了起点低、基础差、基数小的状况,成为颇具经济竞争力的地区。
尽管经济特区取得惊人的成就,但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就是国家创办经济特区,目的不只是为了广东、福建和海南等地方的发展,主要的是为了借助经济特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道路。因此,经济特区从来不是地方性的,而是全国性的。跨越空间限制,是经济特区的内在要求,即使是世界上的各类经济特区也是如此。
(三)跨越时间——永远的追求
经济特区十多年来取得的成绩,从时间上考察,在于积极地利用了宝贵的“时间差”。如今迈向新世纪,仍然要跨越时间限制,继续保持“时间差”的优势,这是经济特区永远的追求。
这种体现在跨越时间限制的超常规发展,必须是:(1 )观念先形成一步。这是思想解放的范畴,它包括对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对形势变化的判断,对改革开放的模式或道路的感知和以及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或难点问题的认识等。在经济特区的诸多优势中,观念优势是灵魂。(2)政策先优惠一步。 政策优惠是经济特区发展的政策优势,本身也是一种“时间差”的优势,因为优惠性具有时间性。没有政策上的优惠性或政策上的“时间差”,经济特区的超常规发展是不可能的。(3)试验先实践一步。经济特区已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场, 起着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作用。因为先行一步的新观念在这里检验,先行一步的新政策在这里实施,而先行一步的经验教训对全国具有普遍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以上“三个先一步”,构成了经济特区的新概念。
综上所述,我国近20年来的三次思想解放,是以新的思维打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事求是地促进改革开放的深化,在更高的层次上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思想解放,它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新时期的指导地位,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经济特区是思想解放的丰硕成果,思想解放贯穿着经济特区创立、成型和发展的全过程;经济特区丰富了思想解放的内涵,而思想解放又把经济特区推上新的台阶。两者互为条件,共同促进,构成我国改革开放历史画卷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