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金雅
(江阴市中医院;江苏江阴214400)
【摘要】阴阳调理理论属于中医基础理论,对亚健康防治有着独到的认识,本文基于亚健康病因病机以及中医相关论述,对中医阴阳调理理论指导下的亚健康防治的方法和原则进行总结,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中医;阴阳调理;亚健康;防治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新型医学模式的确立以及医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也在加强,并对此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世界卫生组织将介于健康与疾病两种情况中间的状态成为亚健康状态,由于该状态临床表现复杂,诊疗和研究也面临很大困难,引起来广泛的关注。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有其独特的认识,并提出了阴阳调理是防治亚健康的根本法则,该理论也为该类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1中医学理论与亚健康状态概述
1.1理论依据
中医学对亚健康的认识较早,在《黄帝内经》中便已提出“治未病”的重要性,《素问》中进一步善阐述道:“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其中“未病”即亚健康状态[1]。中医学将“阴阳平衡之人”视为衡量身心健康的基本标准,当然,受到自身和外界多种现实因素影响,这种理想状态很大达到,需通过调理来尽量接近这一状态,并逐渐演化为预防为主、早期治疗的中医指导理想。中医认为“上工救其萌芽”,即在疾病发生之前便应进行预防性治疗,对于已处于萌芽阶段人群,当以除标固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下策则为“已病防变”,“治其未传”为常见治疗法则,疾病传变后再行治疗,则往往事倍功半。唐朝名医大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中概述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其中“欲病”即“未病”,均属于亚健康范畴,这种理论在临床诊疗和研究中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2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欲病”或“未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为阴阳失衡,由机体阴阳偏盛或偏衰所致,维持阴阳相对平衡是防治亚健康的根本法则。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由经络和气血紧密联系的阴阳平衡体,阴阳失稳或失衡是多种原因引起,包括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劳逸无度、情志不遂、年老体衰等,气血失调、脏腑失养,使提出处于亚健康状态。以劳逸失度为例,体劳、神劳和房劳均会影响到人体阴阳平衡,《素问》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脑力和体力的透支,导致机体阴阳失调,从而处于亚健康状态[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中医阴阳调理理论指导下的亚健康防治
2.1防治方法
人体受到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劳逸无度等诸多因素影响,阴阳平衡状态被打破,阴在内,而阳不能守,阳在外,而阴不能使,即“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前者表现为疲劳乏力、食欲不振等,后者表现为失眠多梦、精神紧张等。基于亚健康病因病机,调理阴阳失衡状态应在“泻其有余,补其不足”的原则指导下进行,中医可供选择的方法较多,除了药物方剂治疗外,运动、饮食、心理、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方法也较为常用,且更易接受。
2.2防治原则
从病因病机到辩证施治,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有其独特且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长期实践基础上得到拓展和完善,从亚健康症状表现来看,涉及五脏,以虚证为主,虚中夹实,调和阴阳,应辩证论治,具体可分为肝气郁滞型、肝肾阴虚型、心脾两虚型、脾虚湿阻型、瘀血内阻型等多种证型,肝气郁滞型为例,肝为刚脏,肝气郁滞而化火,多表现为心烦易怒、多梦易惊等,治宜疏肝解郁,已达调和阴阳之效。非药物治疗以运动、饮食、情志调理最为常用,其中运动通过吐故纳新来调整机体内稳态,有助于改善亚健康体质,中医讲究天人合一,认为运动应顺应四时、阴阳消长之规律,由春至夏,阳愈盛,由秋至冬,阴愈盛,即“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运动的目的在于使机体与自然相协调,维持阴阳的动态平衡,才能始终处于健康状态;古人非常注重饮食,认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方能不妄作劳,形与神俱,明确指出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健康和长寿的积极影响,如经常饱食会伤及肠胃,使气血不畅,筋脉郁滞,导致痔疮、下利等,除饮食有节外,还应遵循五味调和、四时宜忌等原则;情志即人的心理活动,中医将其分为喜、怒、忧、思、悲、惊、恐共七种,“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认为人的情感活动与内脏密切相关,七情内伤,容易生病,要想做到精神内守,应少思寡欲、善于控制心神,注重静以养神、合理运用和控制心理,同时顺从自然、社会环境的客观规律,达到内外环境的统一,阴阳平衡而百病不侵[3]。
3小结
综上所述,阴阳调理理论是中医学基本理论之一,并在长期实践中得到证实证实,是防治亚健康状态的基本原则,通过“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来调和阴阳,使机体复归健康状态,能够满足亚健康群体保健养生的需求,为防治该状态的诊疗和研究也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和方法原则,相信在中医阴阳调理理论指导下,亚健康方面的研究会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育同,郭文娟,冯玉华,等仁.中医调理偏颇体质防治亚健康[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12(4):1071-1073.
[2]王国玮,高飞,李健,等.671例体检者中医体质分类与亚健康相关性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1,10(3):198-200.
[3]李晓屏,陈璋秀,谭超,等.中医体质调理对亚健康人群生存质量的影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1(3):56-58.
论文作者:唐金雅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3月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6
标签:亚健康论文; 阴阳论文; 中医论文; 理论论文; 状态论文; 亚健康状态论文; 调和阴阳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3月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