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大都市图书馆服务空间发展中的功能整合趋势_图书馆论文

论国际大都市图书馆服务空间发展中的功能整合趋势_图书馆论文

国际大都市图书馆服务空间发展的功能融合趋势论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都市论文,图书馆论文,趋势论文,功能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其著名的《历史研究》一书中曾设专章讨论了“需要对人类事物进行全面研究”的命题,并指出:“在一个时间和空间均已统一的世界上,对人类事务的研究若想取得成效的话,就必须从广阔的视界入手。”[1]同样,对于国际大都市图书馆的研究也应从更为全面的视野和维度进行观察和解读。笔者在对全球有代表性的大都市图书馆进行了调查研究之后,发现国际大都市图书馆正呈现出在服务空间上的三大融合趋势,即功能融合、文化融合和智慧融合。这种融合趋势,是在全球城市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服务个性化的背景下深入发展和持续推进的;它丰富和拓展了大都市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提升和强化了大都市图书馆的服务品质,创新和延伸了大都市图书馆的服务定位,增强和扩大了大都市图书馆的服务影响。本文试图对作为博雅教育的城市教室——国际大都市图书馆服务空间的功能融合趋势作一些分析探讨。

1 博雅教育的城市教室

国际大都市图书馆服务空间发展的功能融合的趋势集中体现在博雅教育的城市教室的发展定位和服务追求上。博雅教育的对应英文为Liberal Arts或Liberal Education,在中国的大陆、台湾、香港地区或译为“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和“博雅教育”。“博雅”(Liberal)一词具有开明、开通、开放、自由、丰富等义项,古希腊倡导博雅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七艺(Seven Liberal Arts)被认为是西方博雅教育的核心,但现在已难以考证其最早的出典。七艺的概念虽成型于古罗马晚期,但博雅教育的理念则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讨论了优生学、节育、家庭解体、婚姻自由、独身、专政、独裁、共产、民主、宗教、道德、文艺、教育等诸多问题,其学问可谓是综合性的[2](iv)。柏拉图研究的这些问题正是自由教育思想的体现,“自由教育通过理性的发展把人们从当前和具体的问题中解放出来,它集中注意力于基础的和普遍的问题,它关心内在的价值而不是纯粹的功利”[3]。七艺被同定化为“文法、修辞、辩证法、代数、几何、天文、音乐”这七门学科。无独有偶,在中国先秦时期的周代,学龄儿童年满八岁进入小学,便教授“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中国三国魏张揖曾撰有《广雅》一书,为增补《尔雅》而作,内容包括语言、伦理、建筑、物理、化学、音乐、天文、地理、植物、动物等众多学科,与《尔雅》一起成为九流之通路,百氏之指南,多识鸟兽草木之文,博览而不惑者也。后因避隋炀帝杨广名讳,书名改称《博雅》。无论是古罗马人的七艺还是中国儒家的六艺以及涉略广泛的文字训诂之学的雅书,都体现了一种使人性臻于健康完善并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Robert Hutchins)曾在1936年撰写出版了《高等教育在美国》一书(The High Learning in America),该书第三章讨论了“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问题。哈钦斯认为,大学之道在于所有不同系科、不同专业之间必须具有共同的精神文化基础,这就要求所有不同系科、不同专业的人应该在大学内接受一种共同教育,即对所有人的共同教育[4]。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曾写下不朽名著《大学之用》的加州大学校长克拉克(Clark Kerr)提出了“多种用途的大学”(multi-university)教育理念,使大学拥有各个门类的学科研究,几乎覆盖了世界上所有的事物[5]。我们这里讨论的大都市图书馆博雅教育的城市教室正是体现了中外从古至今的通识教育的功能。

大都市图书馆的博雅教育体现了社会大教育环境下教育的持续性与整体性:在纵向上,将学前教育、学校教育、成人教育以及老年教育融为一体,为每位市民提供从出生到老年的各层次学习机会,使图书馆的教育活动贯穿于人的一生中的各个年龄时段;在横向上,强调教育的整体性,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创新各种形态和方法的教育。大都市图书馆的博雅教育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在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具有灵活性和选择性,把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推向全社会和个体生命的整个过程,充分彰显了大都市图书馆作为博雅教育的城市教室的功能。

2 多馆功能的融合

博雅教育的城市教室功能首先体现在多馆功能的融合。世界上一些大都市图书馆在原有图书馆文献典藏和书刊阅览功能的基础上,导入了博物馆、音乐厅、美术馆、科技馆、档案馆、文化馆的服务空间,并融合了这些场馆的服务功能,使大都市图书馆成为所在都市的巨型开放式教室。这种融合,反映在三个维度,一是大都市图书馆的博雅教育体现了服务内容的融合,讲座、展览、主题图书馆、音乐鉴赏、经典诵读、科普教育等成为诸多图书馆的服务载体;二是体现了服务对象的融合,一些位于大都市的国家图书馆和城市中心图书馆将国家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和城市公共图书馆融为一体,有的还增设了少年儿童阅览服务空间,模糊和淡化了原来图书馆服务中不同图书馆的功能有服务对象以及年龄区隔;三是体现了社会大教育体系的融合,使图书馆的城市教室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融为一体,提供了广大市民继续学习、终身教育的场所,延续并丰富了学校特别是大学的博雅教育。我们可以从全球图书馆的诸多案例中来观察这一融合的文化现象。

如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于2002年落成后在建筑空间总体布局设计上就呈现出作为博雅教育城市教室的新趋势,体现出服务空间多样化融合的新特点:既有图书馆的空间,如主体图书馆、青少年图书馆、儿童图书馆、盲人图书馆,以及这些图书馆空间的阅览空间与藏书空间,向读者提供了约2000个阅览座位;又有博物馆和科技馆的空间,如天文馆、科学博物馆、文字博物馆、亚历山大考古博物馆等;还有学术研究和休闲的空间,如亚历山大会议中心、多功能空间与展示室、艺术画廊、餐厅、书店、外部广场、外部水池等。

又如加拿大多伦多公共图书馆成为城市各场馆文化交流信息的重要场所,在这里陈列着大量有关音乐会、美术展览、戏剧演出、学术报告和其他文化活动的宣传资料供读者取阅,是一个群众性的文化信息中心。同时,多伦多全市13家公共图书馆分馆内提供了免费的艺术展览空间,通过照片、雕塑、多媒体资源等展示城市文化多样性的艺术品,用以促进城市的多元化发展。令市民高兴的是,公共图书馆与博物馆形成了一卡互通:持有多伦多公共图书馆借阅证的市民,可在其任何1家分支机构得到1张可以免费参观博物馆或艺术馆的参观证(The Sun Life Financial Museum & Arts Pass,简称MAP)。此证通常可以满足一家人对1个景点的参观需求,如1张MAP允许2位成人和5位儿童在1个星期内参观1次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其他可供参观的景点还有安大略美术馆、多伦多历史博物馆、卡萨罗马古堡、安大略科学中心、多伦多动物园等。

在法国巴黎,蓬皮杜中心内设有2所图书馆,其中的公共信息图书馆于1977年2月2日建成开放,成为巴黎都市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起了“推动大众阅读”的文化使命,也折射出多馆功能融合的发展特点。

3 丰富服务内容的融合

博雅教育的城市教室功能其次体现在丰富服务内容的融合。全球大都市图书馆在为读者服务的过程中与时俱进,通过各种形式和载体向广大读者展现博雅教育的魅力,这里有魅力永恒的音乐绘画欣赏、形式多样的知识论坛讲座、生动活泼的朗诵群艺展示,内容丰富的美术摄影陈列、品味高雅的戏曲影视展演、引人入胜的科学普及教育、文化传承的经典阅读推广等,正在形成人人随处可阅、随时能读、随需施教、随式便学的面向公众的共同教育的新形态。

世界各国大都市图书馆中的音乐主题欣赏是博雅教育丰富多彩服务内容的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1996年落成的上海图书馆新馆中设计有音乐欣赏室的主题服务,这一艺术欣赏的服务空间不仅在中国的杭州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天津图书馆、青岛市图书馆等都市图书馆中成为广受读者欢迎的服务空间布局和功能拓展,而且这种音乐主题教育在世界上的一些大都市图书馆中也有很好的创意和推广。在挪威奥斯陆的国家图书馆,每周五下午都会举办一场音乐会,为挪威最具影响力的音乐演出团体提供了公众音乐欣赏教育的平台。在韩国首尔的国立中央图书馆,每月的最后一个周五由专业交响乐团在美丽的瑞草公园为首尔市民带来一场免费的音乐会。诚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阐述的那样,当我们区别哪个是聪明的、哪个是不聪明的,“‘音乐的’那个当然是‘聪明的’,‘不音乐的’那个当然是‘不聪明的’,”“音乐教育的最后目的在于达到对美的爱”[2](34,110)。

中国浙江省的杭州图书馆多年来致力于市民的公益培训,自2009年以来,该馆联合各类团体机构和各行业专业人士,为市民提供丰富的免费公益培训课程,内容包括书法、舞蹈、瑜伽、越剧、布艺、编织、摄影、中医穴位按摩等,2013年课程项目已达29个,班级数44个,每期培训上千人,广受市民和进城农民工欢迎。个别读者还专门从四川、上海等地慕名而来聆听培训课程[6]。杭州图书馆还联合杭州团市委、“12355”青少年服务台于2013年5月推出了“阅读疗愈”服务项目,借由阅读,帮助读者舒解负面情绪困扰,达到身心平衡[7]。

德国的柏林州中心图书馆通过“借画如借书”(Bilder leihen wie Bücher)的服务。为市民提供了艺术鉴赏的特色教育服务。在该馆的艺术品借阅区共有1600件油画、版画、摄影和雕塑等当代原创艺术作品供读者选择。艺术作品的创作者主要是生活在柏林的国内外艺术家。“借画如借书”的口号颇受欢迎。读者可以从书目检索系统查询绘画、雕塑等艺术品,也可从屏幕上看到有关艺术品的图片和介绍,然后像借阅图书那样,把这类艺术品借回家研究、欣赏。读者只要凭一张有效的借书证,即可免费借阅10幅版画、10幅油画和5件雕塑,借阅期限为3个月,并可续借。柏林州中心图书馆每月还举办朗诵会、音乐会、培训教育、电影观摩等文化活动。为提升市民的信息素养,该馆为读者开设软件编程、数据库、图书馆目录、互联网使用等方面的课程,其中包括为初级、中级、高级等不同层次的网民开设的互联网使用课程,OPAC书目检索系统的检索课程,以及专门为弱视读者开设的课程。该馆在进行视频和DVD服务时,提出“天天过电影节”(Filmfestival Tag für Tag)的服务口号。通过电影观摩服务,为读者提供大约2万部、涉及40种语言、跨越100年电影史的国内外原版艺术影片以及科技领域的纪录片和视频,以及大约3500部歌剧、戏剧、舞蹈以及歌舞表演的纪录片。在该馆的少年儿童图书馆则收藏约7000部电影录像和DVD,成为德国最大的少儿电影收藏馆。

丰富服务内容的融合同样体现在纽约公共图书馆。该馆常年举办各类研讨会、培训班、朗诵会、电影放映、节目表演等活动,以此来使读者更好地利用馆藏、理解馆藏、研究馆藏,也使图书馆服务与市民生活需求紧密相关。如生命活动(LIVE)通过对话、现场辩论和表演等形式,启发读者心灵,传播新颖观念。通过学者和作家合作中心活动、教师中心活动、图书讨论、图书朗诵活动等,或邀请大家通过利用馆藏进行研究,交流思想,举办论坛;或旨在推进教师职业发展,为教师提供机会增强对历史和文学的理解,并促进师生交流;或在分馆定期举办读书讨论活动,并与文学杂志和出版社委员会共同主办,为新人作家提供场所朗诵他们的作品,强调文学杂志和图书馆收藏的多样化。该馆为儿童和青少年组织的活动(KidsLIVE and TeenLIVE),则意在激发思想的对话和辩论,使儿童和青少年有机会与作者、艺术家、电影演员、音乐家和时尚界人士同台演讲和表演。

历史文化教育成为巴黎的法国国家图书馆服务的重要特色。该馆不仅是“欧洲文化遗产日”、巴黎“不眠之夜”活动的重要文化场所之一,还独立举办夏季免费开放周末、儿童开放日、“家庭星期天”开放日、大学生开放日等活动。如2010年的“欧洲文化遗产日”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以“女性主义历史”为主题的馆藏珍品展。在2012年10月6日的“不眠之夜”活动中,到馆参观者可以登上图书馆塔楼的18层俯瞰光影流动的巴黎夜色。这些都让法国国家图书馆融入到巴黎市民多彩的历史文化生活之中,起到了博雅教育的作用。

上海图书馆作为提出“城市教室”理念的大都市中心图书馆总馆,在博雅教育方面不遗余力。该馆通过讲座、展览、读书会、演讲会、朗诵会、报告会、主题论坛、专题陈列、新书推荐、网络竞赛、音乐欣赏、影视观摩、参观考察、学术研讨、技术体验、科普教育、志愿服务等各种服务载体和读者推广活动,充分体现出城市图书馆的“城市教室”的服务功能和社会效益。该馆的“上图讲座”创办于1978年,截至2013年上半年,已举办讲座2400余场,直接听众高达120余万人次,并进入了现场讲座、视频讲座、网络讲座、书本讲座和光盘讲座共同发展的新时期[8]。该馆自2005年起举办的年度精品展览,为广大市民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特色馆藏,包括善本碑帖、名家手稿、历史原照、名人档案、家谱精品、馆藏宋本、书信精品等为主题的年度展览,年展的图录也随馆藏精品年展同时出版。在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服务区,开展了连续性的“善本古籍天天展”。在2012年一年中,上海图书馆主建筑展厅就主办承办各类展览70多场,全国巡展50多场。各类展览吸引了海内外成千上万的读者。随着城市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理念的深入人心,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2013年5月,上海图书馆以创新思维推出了作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信息中心的“创·新空间”主题阅览室,这个以“激活创意、知识交流”为主题概念的阅览室包括了“阅读区域”、“专利标准服务空间”、“IC共享空间”、“创意设计展览空间”、“全媒体交流体验空间”五大功能区域,各自互为补充,相通相连而不隔断,旨在为读者提供智能化、全媒体专题信息服务,为创客、极客及专业设计人员搭建主题服务的知识平台和体验艺术创意的智能空间,成为城市教室的又一全新载体[9]。

4 分众化服务对象的融合

博雅教育的城市教室功能第三体现在分众化服务对象的融合。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各国大都市不同程度形成了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移民以及不同年龄的市民群体,需要通过共同的教育来进行互相沟通、互相融合并形成社会共识,以打破城市给人们带来的建筑空间隔离和心灵空间障碍。大都市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义不容辞地应当承担起这样的使命和义务。《礼记·大学》中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提出21世纪的教育应该注重的四个知识维度:第一,Learning to know,学习怎样去理解;第二,Learning to do,学习怎样去实践;第三,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习怎样与人相处(包括怎样与自然和动物相处);第四,Learning to be,学习怎样成就自己[10]。大都市图书馆的博雅教育通过服务空间的融合和服务内容的创新,成为对市民的全面的教育,以帮助市民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所谓的“完人”,以追求“止于至善”的崇高教育境界。美国的芝加哥图书馆、德国柏林的公共图书馆、加拿大多伦多公共图书馆在倡导公共图书馆支持所有人享受阅读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在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中,中国的城市公共图书馆也为实现人的城镇化起到了添砖加瓦的积极作用。

芝加哥图书馆于1995年制定了新的使命宣言和第一个五年战略规划,提出了让所有市民享受阅读的服务政策:“我们欢迎和支持所有人享受阅读,追求终生学习;我们共同致力于通过图书、活动和其他资源提供平等信息观念和知识获取;我们的信念是人们拥有阅读、学习和发现的自由权。”1989年,就任芝加哥市长的理查德·达利(Richard M.Daley)以致力于发展图书馆事业而被美国《图书馆杂志》评选为第一位“年度政治家”。柏林的公共图书馆同样提出了面向各年龄层的服务政策:所有公共图书馆都是求职者的“充电”站;为所有中小学生免费办理借书证,并分幼儿园组和中小学组以及上午组和下午组;免费辅导家庭作业;为家长提供有关家庭教育的建议;提供游戏、工作和研究的电脑;数据库全面提供各种知识;为馆内从事教育、培训和导读工作的教师(馆员)定期举办实务培训等。柏林的公共图书馆还通过与幼儿园和中小学在教育方面的合作,推出了柏林市图书馆幼儿识字强化训练项目、柏林州中心图书馆的信息素养工作坊(Workshop Informationskompetenz)等。加拿大多伦多公共图书馆也确立其面向所有公众服务的发展愿景:激发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的探索精神、享受阅读的快乐,不断追求知识;作为纽带,把每个人与社会以及他们的希望和梦想紧密联系起来;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为每个人提供珍惜过去和创造未来的机会;促进并丰富我们不断变化的、多元化的城市的民主、文化、教育和经济生活,体现出平等、多元、教育的图书馆服务追求。

为了更好地体现城市图书馆分众化的服务要求,香港公共图书馆十分注重提供均衡全面的馆藏来发挥博雅教育的功能。据2011-2012年度统计数据显示,香港公共图书馆系统由分布于全港18个区的77所图书馆组成,由图书馆计算机系统平台连为一体,共有馆藏书籍1109万册,多媒体资料172万件,登记读者总数达401万名,年外借文献5830万册/件,成为全球大都市图书馆中利用率较高的图书馆之一。香港公共图书馆每年新增各类文献资料约100万册/件,其采购政策中就馆藏比例制定了以下指标:中文书籍与英文书籍的比例为80∶20;成年人书籍与儿童书籍的比例为70∶30;非小说书籍与小说书籍的比例为75∶25;参考书籍应占总藏书量的20%;多媒体文献应占总藏量的15%。通过采集各类文献尽可能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为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香港公共图书馆在《香港公共图书馆2009-2018年策略计划》中提出了图书馆的使命和重点策略,其中包括“善用新技术与信息科技以优化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电子服务,成为服务社会的‘无墙图书馆’。”

“65+”项目成为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市图书馆为65岁以上老人设立的文化、社会活动之一。老年人既是读者也是该项目的策划者,在该项目中,他们不仅是获取新信息的学生,而且也扮演着与其他人一起分享知识和经验的老师角色。该项目包括:送书上门——为居住在萨格勒布市的老年人以及其他不方便来图书馆的读者送书上门;艺术工坊——在图书馆举办免费的艺术工作坊,展示老年人充满活力的创意;信息扫盲课程——在图书馆有为老年人开展的免费的信息扫盲及计算机扫盲讲座;与新一代面对面——讲座、研讨会,在专为孩子开辟的“交谈室”里,老年人与孩子们分享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智慧;“65+”展览所展出作品的作者都是老年人。

城市中往往形成有困难的市民群体,法国国家图书馆竭力让这些城市的困难群体更多地了解图书馆、走进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通过主动联络与各种困难群体有交集的人士,诸如志愿者、社工、教师、培训人员等,将越来越多的困难人群带入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签约加入了“心文化”(Cultures du coeur)协会,这是一个帮助社会困难群体文体艺术活动的国际非营利组织。2010年是欧盟的“扶贫和反歧视年”,法国国家图书馆通过提供馆藏信息服务和工作室,帮助住在巴黎近郊贫困区的居民们参加并完成一幅关于社区历史的壁画。这也是法国国家图书馆“走向馆外”的专题活动中的一项。“走向馆外”活动还包括“送展出馆”的项目,让图书馆的珍品展示给更多的人,让城市的文化生活更多地获益于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现有8520万残疾人,每年新增200万至300万残疾人,预计到2050年,残疾人口将达到1.69亿。如何为残疾人提供服务是大都市图书馆分众化服务的重要内容[11]。“阳光听书郎”的电子阅读器服务就是上海徐汇区图书馆推出的盲人服务创新项目。徐汇区的盲人图书馆创办于1999年5月,盲文触摸“阅读”是多年来视障读者的主要阅读方式。2013年5月,该馆借助于“阳光听书郎”的电子阅读器,使视障读者可以通过“听书”的方式无障碍“阅读”馆藏中近3000种盲文图书和8000余件电子文献[12]。而无障碍电影欣赏在中国许多城市图书馆中也得到了普遍推广。

加拿大学者道格·桑德斯著有《落脚城市》一书,主要描述了由乡村移民在城市中构建的飞地,即城乡结合部的空间,体现了城市发展变迁中过渡性的边缘地带;对于这些乡村移民融入城市而言,互助的社会网络特别重要,而大都市图书馆正是这种互助的社会网络之一[13]。中国国家统计局2013年5月发布的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农民工总数达到26261万人,比上年增加98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336万人,增加473万人,增长3%[14]。在农民工中有大量的“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东莞、苏州、嘉兴等地,外来人口占一半或更多。由于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收入偏低、生存压力大等,这一群体呈现文化权利意识淡漠、文化消费能力不足、文化生活贫乏等特点。城市图书馆肩负着为农民工服务、推动农民工市民化的使命和职责。2012年重庆市图书馆帮助农民工通过网络预订回家车票的例子就是构建城市互助社会网络的一个案例。在沈阳市的辽宁省图书馆,读者中的外地人占47.3%,农民工读者约占总数的31.2%。该馆负责人表示:“不管是谁,不管从哪儿来的,只要进到我们图书馆,就是我们的服务对象。”[15]

少年儿童服务是城市图书馆服务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的国家图书馆、捷克的布拉格图书馆、克罗地亚的公共图书馆等都在这方面创造了新的经验。中国国家图书馆开辟了为少年儿童服务的功能并设计有专门的空间,这在全世界国家图书馆中是较为特别的例子。2012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馆被《出版人》杂志评为2012“年度图书馆”,其获奖评语是:“2012年,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馆开始提供成人馆内基藏文献的闭架阅览服务,丰富了儿童读者的阅读选择。其举办的文津少儿讲坛,文化、科普类讲座,围绕少儿成长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各种传统知识以及兴趣点,帮助儿童快乐成长。成立两年的国图少儿馆,依托国家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在少儿读者服务领域逐渐打开局面,形成风格。”[16]在捷克的布拉格市立图书馆,有孩子们的“扩展房间”:为吸引更多的少年儿童到图书馆学习,该馆努力将图书馆变成“城市起居室”和孩子们的“扩展房间”。比如在新建分馆时注意使用丰富多彩的元素、轮椅通道,设置咖啡自动售卖机、舒适的座椅等。在一些中心图书馆的分馆中,组建了魔术俱乐部,专门为城市最小的读者和他们的父母开设了俱乐部室,甚至配备了装有体育游戏的游戏机,注入了俏皮(playful)元素。“敞开图书馆的大门”项目起源于克罗地亚战争期间(1991-1995),公共图书馆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他们永久向读者开放,并试图让图书馆和图书走到儿童中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克罗地亚图书馆“逐步恢复”这一心理项目。该项目后来成为治疗儿童战争创伤的重点项目。它通过诗歌、绘画和故事,逐渐成为孩子们的声音,替他们表达内心的恐惧以及他们眼中的未来。从1993年到1996年,该项目涉及克罗地亚全国14个城市22所图书馆,共有2732位儿童参加了活动。

在非洲大陆,面向各类群体的博雅教育有着与众不同的内容和方式。在内罗毕,承担公共图书馆功能的国家图书馆致力于消除文盲、消除贫困、建立医疗卫生知识传播体系等服务目标。其中消除文盲,培养民众阅读习惯是肯尼亚国家图书馆成立的宗旨之一,围绕此目的,国家图书馆和内罗毕地区馆开展了各种文化活动,如举办阅读周和阅读游行,鼓励学生写作,举行儿童创新节等。内罗毕市存在两个贫民窟和大量贫困人口,向城市贫困人口提供图书服务,一直是内罗毕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薄弱环节。2009年联合国人居署和内罗毕国家图书馆签署协议,合作在世界上最大的贫民窟——内罗毕基贝拉贫民窟建立集装箱图书馆,即利用价格低廉、易于取得、便于放置的货物集装箱进行改造,使其成为可以容纳书籍、电脑、货架等在内的多功能载体,既可实现图书借阅,也能从事商业活动,以消除贫困,促进就业。此外,由于肯尼亚医疗卫生水平较低,艾滋病、疟疾等疾病肆虐。肯尼亚国家图书馆在各省级分馆建立了艾滋病信息部,提供医学资料借阅服务,举行座谈会进行读者教育,通过舞蹈、歌曲、戏剧等民间方式向民众传播艾滋病防治知识,对城市群体健康和社会安全起到良好的干预作用。肯尼亚国家图书馆还在两家分馆建立了电子健康角,向公众提供医疗信息服务,并计划扩展到50多家分馆。在国际图书援助组织的帮助下,肯尼亚的一些公共图书馆员接受了以母乳喂养、用水卫生、疟疾、艾滋病防治等主题词搜索网络医学信息的培训,并获取了相应的电子资源和书籍。肯尼亚公共图书馆从现实的民生需求出发,利用公立图书馆的信息平台,面向基层卫生工作者和大众传播医疗卫生知识,肯尼亚新闻媒体甚至不吝以“图书馆员可以救命”为标题进行报道,表达对这一信息服务活动的赞许。

国际大都市图书馆服务空间功能的融合有着历史的逻辑,在大都市图书馆的创始之初就开始了,但近年来的融合体现了新环境下更深度、更紧密的融合。这种博雅教育的城市教室的融合趋势,体现了多馆功能的化学融合又不失图书馆自身的特点,体现了全球各城市因地制宜、因馆制宜的融合创新,体现了世界多极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的存在与繁荣以及日益增长的广大读者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服务需求,体现了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环境下正在萌芽和出现的数据、文献、人广泛立体互联的图书馆互联网的发展新范式。当代的世界是融合、互联、协同的世界,图书馆置身其中,在自身发展的轨迹中也顺乎大势,自然而然地趋向了融合。这种融合,将为大都市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息的生命和日新的活力,不断认知并把握大都市图书馆服务空间的这一发展新特点,对于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发展道路的创新转型不无益处。

(本文中许多文献数据除参考文献注明外,均引自王世伟等著.国际大都市图书馆服务体系述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为避繁琐并节省篇幅,文中恕不一一注引出处。)

收稿日期:2013-08-15

标签:;  ;  ;  ;  ;  ;  ;  ;  

论国际大都市图书馆服务空间发展中的功能整合趋势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