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新技术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国际化,这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潮流,也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周期。由于国情不同,企业、人员素质各异,技术和市场千差万别,因此,实现产业国际化的路子也是多种多样的。以法国航空、航天、电信等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为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方式。
一、以市场为导向,大型企业为主体,高新技术产品为龙头,实行跨国联合。
五六十年代,法国、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均有自己的航空制造业,但由于技术、设备能力的限制,都仅满足于生产单一的机型,无法向不同的用户提供可供选择的产品。恰好相反,美国波音、麦道公司则不断向市场推出系列化产品。因而,几乎完全垄断着整个民用飞机市场。
60年代中期,以法国南方航空公司(SUD-AVIATION)和德国空中客车公司(DEUTSCHE AIRBUSGMBH)为首的欧洲航空制造业力图改变现状,开始酝酿联合并于1970年12月18日组建了空中客车工业集团。根据当时美国飞机市场,欧洲和世界其它航空公司的需求以及对飞机发动机和座位数量的要求,最终确定合作生产A300飞机并将生产任务分配给各自在欧洲的伙伴工厂。HAWKER SIDDEL-EY公司生产机翼翼盒;DEUTSCHE AIRBUS负责前后两段机身并安装机翼;南方航空公司负责驾驶舱、中心翼盒和中段机身;法方负责在图鲁兹进行飞机最后总装;MBB公司负责飞机内装和修饰;空中客车工业集团负责飞机飞行试验及其相关业务,并成立了一个多国飞行试验小组。不久,英国宇航公司和西班牙CASA公司正式加盟,进一步壮大了空中客车集团的实力。至此,欧洲主要与飞机制造有关的企业都联合起来,共同开发研制空中客车系列飞机,在欧洲首次实现了无重复工程。
经过近24年的发展,该集团已拥有2121名职工,并且真正实现了国际化合作生产。在欧洲有11家大型工业公司,13700名研究人员,138100名职工直接从事空中客车飞机的研制工作。另有27个国家的1500家公司(其中30%在美国)间接为空中客车飞机提供设备和服务。
目前该集团生产的主要机型有:中短程客机A319,124座;A320,150座;A321,185座;A310,220座;A300,266座。大型远程客机A330,335座;A340,263/295座。
该集团从成立至1994年6月底止,共接收了112家客户的飞机订单1794架,其中已完成交货1175架。尚有619架飞机订购合同,总金额达550亿美元,相当于四年半的生产量。
该集团计划到2000将年营业额提高到150亿美元。是唯一能够与美国波音公司竞争的对手。
二、出于本国、本地区的政治、经济利益,弥补自身技术和资金的不足,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双边和多边合作,走共同发展的道路。
60年代初,欧洲为了摆脱美国的限制,独立自主地发展航天事业,欧洲13国联合起来,成立了欧洲空间局,共同研制开发阿里安火箭及其大型航天计划。经过近30年的努力,欧洲在某些领域已经赶上美国和独联体,成为世界第三航天大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欧洲航天工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1962~1970年),这一阶段是以法国的崛起为标志。1962年,法国成立了国家空间研究中心(CNES),负责领导和实施法国的空间计划。在卫星方面,法国最早研制的FR1和D1卫星,大部分设备是从美国购买的,但也正是通过这种合作活动使法国人掌握了基本技能,开始从系统入手,逐步掌握了整星的研制技术,为欧洲卫星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火箭方面,为了确保钻石火箭计划的实施,法国进行了工业机构调整,将南、北航空公司和弹道导弹研究公司三家合并成立了宇航工业公司,负责火箭的研制工作。该公司不负众望,于1965年自行研制的钻石火箭将一颗人造卫星送入轨道,从而使法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二)欧洲合作阶段(1970~1977年)。航天活动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这对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是无法承受的,需要寻求欧洲国家间的合作。1964年,欧洲先后成立了欧洲空间研究组织(ESRO)和欧洲火箭开发组织(ELDO)分别负责卫星和火箭的研制开发工作。当时的合作都是基于本国的发展计划进行的,没有统一的空间政策,各国之间缺乏技术协调。以火箭为例,英、法、德三国生产的欧罗巴(EUROPA)三级火箭无法装配起来,此项合作计划以浪费35亿法郎而告终。卫星合作较之火箭总算取得了成果,到1975年共发射了6颗科学卫星,2颗通信试验卫星。
欧洲火箭开发组织的破产,导致了欧洲航天工业的重新组合。1975年5月,欧洲九国联合起来成立了欧洲空间局(ESA,现有13个成员国)。吸取以往失败的教训,制定了统一的航天政策和共同发展目标,强化系统管理,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技术协调。从阿里安火箭计划的预研到批量生产,整个系统工程全由法国空间研究中心负责。工业总承包和主要分系统的技术协调也全部由法国几家大公司负责,同时吸引了欧洲60多家工业企业参加火箭的研制工作,从而真正实现了欧洲的航天合作。阿里安火箭计划的成功,也为欧洲其它领域的合作树立了榜样。
(三)工业生产和商业经营阶段(1977年后)。欧空局的成立加快了航天活动欧洲化的步伐。协调一致的工业政策,区域内的企业联合,大大提高了欧洲航天工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1977年起,航天产业就已经成为欧洲高技术支柱产业之一,并成功地进入商业经营开发阶段。1980年,世界上首家专营卫星发射服务业务的阿里安空间公司在法国成立。在短短十几年里就截取了世界卫星商业发射服务市场的一半以上。到目前为止,阿里安火箭共进行了66次发射。卫星商业发射业务的成功,为欧洲航天工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同时也赢得了丰厚的商业利润。
为了保持和提高欧洲航天工业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欧洲航天工业在近年又进行了新的组合,朝着企业集团化和产品多元化方向发展。集中财团内部的人力、物力、财力,共同参与国际市场的开发和竞争。新的组合形式主要有三种:
1.组建新的专业化企业集团
吸取阿里安空间公司在组织火箭工业生产和销售方面的成功经验,欧洲企业在实施大型航天计划时都积极寻求开展广泛的工业合作。1990年,法国宇航公司和达索航空公司共同创建了法国赫尔姆斯空间公司(HERMESPACE),两家分别持有51%和49%的股份。1992年1月23日又同德国宇航公司(DEUTSCHE AEROSPA-CE)、意大利阿莱尼亚空间公司(ALENIASPAZIO)联合成立了欧洲赫尔姆斯空间公司(EUROHER-MESPACE),总部在图鲁兹。这是一家股份公司,法、德、意三方分别持有该公司51.6%、33.4%、15%的股份。所有参加赫尔姆斯航天飞机制造工作的工业企业都是该公司的成员。公司统一负责同欧空局洽谈并签署合同,所得项目经费由公司根据各企业承担的任务量统一分配。1992年总费用为14亿法郎。
该公司的主要任务是负责航天飞机的工业生产、开发应用、设备维护、非回收部件的生产及飞机更新换代等。不幸的是欧洲航天飞机计划因经费不足及国际形势的变化而被中止。
根据欧洲哥伦布太空实验室计划,德国达萨(DASA)公司和意大利阿莱尼亚空间公司于1992年3月共同成立了欧洲哥伦布公司(EURO-COLUMBUS),两家分别占有该公司股份的60%和40%。阿莱尼亚公司主要承制自由飞行实验室小型自主站。极轨平台由英国宇航公司同马特拉公司合作生产。
2.建立混合型企业集团
由于一些国家航天工业起步晚,底子薄,加之机构分散,技术水平低,设备能力差,财政手段不足,无法与大型航天企业相抗争,很难在国际市场上赢得商业合同。因此,光靠单一经营无法生存下去。迫于这种形势,为挽救和扶持本国的航天工业,使其继续保持发展势头,在政府干预下,工业界之间进行新的组合。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吞并亏损的航天企业。比如在德国,奔驰(BENZ)公司兼并了MBB公司、道尼尔公司、MTU公司、德律风根公司成立了德国宇航工业集团达萨公司(DASA)。在意大利,实现了塞来尼亚公司和意大利宇航公司的合并,成立了阿莱尼亚空间公司。在法国也进行了大规模的企业兼并或联合。如汤绿逊公司的有关子公司同原子能委员会所属的工业集团实行了联合。这种新的组合形式彻底改变了原来的力量对比,提高了联合企业的综合实力,也大大增强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3.成立跨国联合集团
为了实现欧洲的共同利益,实行企业跨国联合,集中欧洲各财团的才智、技术研究和开发手段,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在卫星制造领域,欧洲成立了两大财团。一个是以法国马特拉公司和英国马可尼公司合并成立的马特拉—马可尼空间集团(MATRA MARCONI SPACE)。两个公司分别占有该集团股份的51%和49%。这是一种真正的合并形式。另一个是以法国宇航公司、阿尔卡特公司、意大利阿莱尼亚公司、德国达萨公司和美国罗拉公司组成的财团。这是一个松散型联合体,各自均保留其独立公司地位。财团实行统一的对外政策,业务上形成互补。据宇航公司负责人讲,这种联合有很多好处。第一,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方面更有灵活性。财团内部可以根据不同国别、地区和用户,推选出一家与那一国家、地区、用户关系最密切,最有影响力的公司出面参加投标,无形中增加了中标的机会。第二,通过增加同类产品和设备的批量生产,可以降低成本价格,提高产品的经济竞争性。第三,通过财团内部专业分工,增加同类产品的订货量,可以大幅度提高设备的使用率。
这两个财团又采取跨洋联合的政策,分别与美国公司合作,主要目的是打入美国市场。他们认为,美国的市场是广大的,而美国政府在航天方面实行保护主义政策,外国航天产品难以打进美国市场。为此,欧洲财团采取收购或控股的办法,对公司进行有效控制,进而使欧洲产品逐步打入美国市场。目前,欧洲企业跨国联合的趋势方兴未艾,尤其是航空、电子、通信等领域则更为突出。
三、为了公司的生存、发展和商业利益,企业间实施行业跨国联合,成立子公司或合资公司,以形成强大阵容,迎接新的挑战。
1994年6月底欧洲联盟在CORFOU召开了12国政府首脑会议,拟定从1998年1月1日起在全欧洲实施通信设施及服务自由化政策,制定统一的竞争原则,取消行政干预和技术限制,实现公平自由竞争。这一动议引起了欧洲电信界的强烈反响,许多大企业纷纷采取行动,实施行业兼并或跨国联合以实现优势互补。成立子公司或合资公司,进而扩大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形成强大阵容,以应付即将面临的严峻挑战。
到目前为止,欧洲电信界已经形成了三大集团:
1.以英国电信公司(BT)和美国MCI公司联合成立的CONCERT合资公司。
2.以法国电信公司(FRANCE TELECOM)、德国电信公司(DEUTSCHE TELEKOM)和美国SPRINT公司三方联合成立的跨国集团,各自参股20%。
3.以荷兰、瑞典、瑞士三国电信公司共同创立的联合资源公司(UNISOURCE,1992年成立,西班牙电信公司也即将加盟)和美国ATT公司共同组建的跨国公司。
总之,无论是企业联合也好,成立跨国公司或实施产业国际化也好,都是以市场为前题,企业为主体进行的一种非同寻常的业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