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土地改革作为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关键性举措之一,挣脱了以往地主阶层封建剥削制度的束缚,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同时增强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为我国工业化发展开辟了道路,并且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剩余的农村劳动力也随之不断增多,这就造成了大量农民涌向城市务工,加大了土地资源压力。因此,该作笔者针对当前情势下土地资源利用率低、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等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城镇化;土地管理;问题
引言
城镇化建设与土地资源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为实现持续发展,就需要对建立完善的土地管理方案,以满足城镇化建设需求为基础,提高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减少各类问题的发生。针对现在比较严重的耕地占用、资源浪费、权益受损等问题进行研究,明确问题发生原因,从专业角度出发,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提高土地管理效率。
1土地管理现状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始终缺少系统、合理的土地资源管控法律机制。与此同时,部分管理者对土地资源管理的规划及认识严重匮乏,进而造成其土地资源管理理念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仅仅考虑短期利益、局部利益,却忽略了该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很多土资管理者在资源规划时期没有集中分配和规划土地,从而令各类型的土地资源混在一起,无法实现对该项资源的科学分配使用,进而造成更加严重的环境破坏,也增加了投入成本,不利于城市的未来规划及建设。除此之外,现阶段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在项目用地方面缺乏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管理机制。再加上在管理土地资源的时候,受到传统土地监管理念的影响巨大,缺少对该项资源规划重要性的认识,令项目制约规划的情况依旧存在。
2城镇化进程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土地资源规划的科学性及约束力不强
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资源规划的科学性及约束性是土地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基础,通过科学的规划方式与手段,规划的作用有效发挥,没有权威性的规划,其约束力也难以体现,因此,土地资源管理实践应重视规划的作用,一般土地资源的规划是服务于地方招商引资项目的,地方政府为发展土地经济应对其财政压力,进行土地资源规划、发展地产行业及招商引资等实践活动,但现实中,往往表现为规划的约束力不强,因此,各级政府应注重土地资源规划的科学性及约束力。
2.2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
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主要为所用流转合同内容不规范,鉴证、仲裁主体不明确,在根本上影响了土地资源流转过程的规范性。例如流转程序不规范,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未确认情况下,私自转包、租赁土地,或者是未经过村民大会讨论将集体机动地以及“四荒地”转让出去。或者是流转主体不规范,很多地区业主并不是与农村土地经营者、使用权拥有者签订协议,而是直接与乡镇政府甚至某部门签订协议,无法保证土地开发利用效率,并且很容易损害到农民集体利益。另外,现在所执行的土地流转机制并未对双方权利、义务进行明确规定,对于利于补偿的协调方式,以及土地转包、转让价格没有统一标准,缺乏相关法律法规限制,导致在流转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矛盾和纠纷,处理时因为没有法律依据难度更高,严重影响了土地利用合理性和高效性。
2.3存在大量耕地被搁置的问题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进步,农作物给农民带来的经济利益相对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农民经营土地的积极性,大量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进城务工,进一步造成了农村耕地被搁置的现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外,部分农民为获取更多的建筑用地便展开了开荒耕种行动,当取得承包权后便对土地进行荒芜处理,一定时期后再通过占用非耕地的手段来申请盖房,令耕地闲置。
3城镇化中的土地管理举措
3.1构建健全的土地管理体系
农村土地管理体系的主要作用体现在:通过制定合理的土地政策,实现对农村土地的宏观调控与管理;通过建立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制定土地使用方案及规划,有效保护农田;通过监督与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及使用权,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于使用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确保政府为实现公共利益而征用土地工作的顺利开展。管理农村国有土地是地方及中央政府的基本职责。在当前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中,管理机构包含县、市、省、中央四级。县级与市级的短期行为与局部利益导致他们不易从整体上分析土地管理问题,因此本文认为应将农村土地的最终管理权集聚到能照顾到整体利益的省级政府与中央政府手中。另一方面,应建立一个行使省级政府与中央政府土地管理权利的执行机构,上级与下级机构之间不应是政策与机构指导关系,并且下级部门的人事任免需由上级部门直接管理,不可让县、市参与管理。详细来讲,国土资源部门应对每一个直辖市、自治区、省的土地管理机构实行双重管理体制,而对省级以下的农村土地管理机构实行垂直管理体制,其实下级土地管理机构都是其上级机构的派出部门,从而有效避免了地方政府以各种形式干涉土地管理活动,进而有效提高农村土地执法与管理的公正性。
3.2土地流转调控
城乡一体化是为了促进城乡地区的综合体,构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改造模式,帮助农村经济实现稳步增长,消除潜在性的发展隐患。例如,市场化改革准则下,城乡土地制度与规划建设、产业布局、政策调控、生态保护等紧密联系,从而保证了地区经济战略决策要求,消除了农村土地使用障碍,帮助城乡地区搞好市场转型工作。例如,“三个有利于”原则,探索土地流转形式的多元化。即只要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农户的增收,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管怎么样的土地流转形式,都可以运用并推广。
3.3加强对土地资源的节约及集约化利用
现如今,我国很多地区的土地节约、集约管理意识严重不足,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现象,所以说,我们在开展土地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一方面,应继续加强对农田的保护,达到耕地和生态环境的和谐,保障土地的合理利用;另一方面,对城市规划以及土地使用进行科学的规划布局,更加重视空间限制及用途限制的有机结合,进一步缓解城市扩建和土地资源两者间的矛盾,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化管理。注重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对低丘缓坡地区的土地资源,应进行适度的开发,有效减少建设用地侵占耕地的问题,合理利用劣质土地进行城镇化建设,开发城镇周边的荒芜山区,建设一定的工业梯田,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及林业规划的一体化发展,树立生态理念,注重保护环境,在土地利用前应做好各项评估工作,对灾害危险性、环境质量影响及开发力度进行严格的评估,增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与规模。
结语
土地资源的管理工作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有效提高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基础,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为确保土地资源规划服务于经济与社会,应深化土地资源的管理制度及管理方法,实现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实践探索———关于部省《合作协议》的政策解读与落实思路[J].资源导刊,2012(08):4-7.
[2]熊凌坤,冷静,杨君.新农村建设与土地管理制度创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11):82-85.[1]顾慧.苏州市城镇化进程中乡镇土地管理研究[D].苏州大学,2015.
[3]汤仁天.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与制度创新[J].知识经济,2014(09):50.
论文作者:刘成军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1
标签:土地资源论文; 土地论文; 土地管理论文; 农村土地论文; 城镇化论文; 耕地论文; 农民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