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科学素质教育目标及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策略论文,目标论文,化学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学化学是一门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以及培养科学精神,树立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必修学科。面向21世纪,分析、研究化学教学中科学素质教育目标及策略,对于推进学科素质教育的开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是十分必要的。
一、科学素质与教育目标
现代素质观认为,人的素质是人的先天禀赋与后天积淀、个体内化的有机结合,是人的潜在力量的重要标志。人的科学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与生存素质是人的社会文化素质的四大支柱,是人在与自然界、与社会和谐发展共同前进中追求真理、探索未来、创造世界的基本要素,其中科学素质则是这一要素的核心和基础。
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他们具有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技能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所谓科学精神即是对科学的态度、科学的信念以及对科学的批判精神。所谓科学方法即是在认识世界、认识真理的过程中所掌握的实证方法、逻辑方法以及对直觉思维运用的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包括学生对学习的态度、需求、兴趣、动机、习惯以及学习方法策略等等。因此,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应当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保持高度一致;应当把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作为直接目标,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全面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作为根本宗旨。
二、化学教学中科学素质教育策略
科学素质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化学教学对于加强学生科学素质教育具有独特的作用。实践证明,只要我们遵循教学规律、突出学科特点、注重方法策略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一)明确科学素质的内涵,不失时机地引导
作为化学教师,通常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学生的科学素质与学生获得的化学知识、化学理论划等号。认为只要传授了化学知识、讲清了化学原理就等于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学生只要在化学学科考试中成绩优秀,就能证明教师的教学水平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好。实际上仅仅把掌握了化学知识、化学理论看做是学生的科学素质,这既不是现代教育观的基本要求,也不是实现化学学科教学目标的惟一标准。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既包括科学知识理论的掌握,又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的培养,而且后者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有更重要的作用。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的创造才能,才有可能更好地去掌握科学知识、研究科学理论、探索科学的发展。例如,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对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的讲解,不仅要使学生了解物质结构的奥秘,而且还要让学生懂得世界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可以认识的、科学真理是可以探究的,还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认识世界,探求真理的方法。又如,通过化学史上氧气的发现、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凯库勒苯环结构假说的提出、元素周期律实质性描述的不断完善,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在认识世界的道路上应当如何树立敢于批判错误、求真求实、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批判精神;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家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想像能力、坚定的科学信念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借以培养自身的科学思想、科学品质。再如,在讲到氯气的漂白作用、氧化作用、置换能力等强氧化性特点时,经常采用一种“系列装置”,即让干燥的氯气通过湿润的红布条、无色的淀粉碘化钾溶液、无色的溴化钾溶液、灼烧的铜片、加热的红磷和氢氧化钠溶液等来验证氯气的化学性质。其中实验装置的设计与构思、仪器的安装顺序和技巧等等都可以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独立设计,然后再对照教师事前准备好的演示装置进行比较。这样做不仅可以激发情趣、活跃思维,更主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科学能力。
(二)突出化学学科特点,发挥实验教学功能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教学是以实验为依据、以理论为先导,通过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对实验过程的观察记录,对问题的分析、理解、概括、综合,以达到形成概念、掌握理论、启迪心智、陶冶情操之目的。在化学教学中,学生可以动手操作有关实验,观察实验过程中所发生的现象,学生可以直接通过实验事实、运用化学原理,分析、判断、研究、解决化学中的实际问题。化学教学的这些基本特征有利于加强科学观察、科学测量等诸方面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加强科学认识、科学思辩、直觉思维、大胆想像等多方面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更有利于加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等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科学能力的培养。比如,在酸碱中和滴定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首先要熟悉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的洗涤使用方法,观察刻度的方法以及及时处理减少因操作不当引起误差的方法等等;同时可以通过熟练操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准确计算、对比实验、分析结果等等具体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判断力。
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分析、检验的过程中,不仅要求细心、耐心、尽心,而且还要求用心。不细心、不耐心容易出现实验误差,然而如果只强调细心耐心,不强调动脑筋思考问题,不遵循实验法则和科学规律,一方面造成实验结果不准确,另一方面还有可能造成意外事故的发生。比如,在点燃氢气、甲烷气之前不检验纯度,加热乙醇、浓硫酸制乙烯不加沸石、不控制温度,无水醋酸钠加热制甲烷的试管未干燥彻底等等,不只是要求细心耐心就能做到的。化学实验既要细心,又要讲科学;既要有情趣,又要讲理念。
(三)调整知识结构,优化教学过程
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化学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既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师生双方遵循一定规律共同运作保持和谐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同时还是一个情境创设过程。所谓优化教学过程就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程序进行优化的过程,就是对教学系统中的构成因素进行合理组合、有效调控的过程,就是优化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主动认知、积极学习、善于学习的过程。教学过程的优化是加强科学素质教育的最重要的策略,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基本保证。而优化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既要优化教师教的过程,又要优化学生学的过程。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见下页表)。
可以看出,优化教的过程和优化学的过程是同样重要的。化学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学生科学素质中最重要的一种科学能力,也是化学教学较容易培养的一种能力。因为化学教学比较容易在情境的创设、化学材料的显现、反应现象的展示等方面为过程的优化提供更大的可能性。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地位应当充分显示,教学的启发功能应当尽力发挥,以便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认知过程中的思维更加活跃,需求更加强烈,行为更加主动。教学过程优化的最佳效果应当是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和谐、更加“匹配”。比如,在“盐的水解”一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设问了氯化钠、碳酸钠、硝酸铵水溶液的pH值,这对于尚未掌握水解理论的学生来说会产生一系列疑问。教师应当设定一系列富有趣味的提问和验证问题的实验方案,使学生独立思考、逐步深入、分析判断,找出合理的答案。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盐类水溶液产生不同的酸碱性的根本原因,同时也使学生的思维品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认知素质的目的。
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优化心理素质的不可忽视的过程。比如,教师应当强化“科学美”的意识,把化学中那些“整齐一律”的同系列分子组成以及“对称均衡”的分子结构等实例作为鉴赏“科学美”的重要素材。
跨学科的体系渗透或知识综合是培养科学素质的时代要求。面向新世纪的到来,世界范围内的理科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之所以在综合课程或者在多学科的渗透方面进行探索,很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加强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比如,我们在讲到碳的同素异体时,把C60及富勒烯的发现、性能、应用等介绍给学生,不仅能使学生的化学知识与超导、电磁、催化、医药等科学知识相互联系、相互融合,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关注电子技术、材料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又比如,讲到重金属化学,必然涉及重金属离子的毒性和环境化学方面的知识,我们可以把环境科学的有关内容介绍给学生,因为它是介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化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密切结合,更重要的是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两种教育的相互融合。综合课程改革,其核心问题不在于传统教科书中的经典科学定律,而主要在于使广大学生尽早接受和了解与新技术革命有关的学科基础知识,以培养学生预测、评价以及批判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