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作文教学的“逻辑”链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链条论文,作文教学论文,逻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翻开学生作文,常会发现这样的语段: 孤独是美人褒姒的冰山冷颜,孤独是悲惨三毛的阴阳两隔,孤独是古代后宫中的阴谋诡计,孤独是现代小说里的傲世孤王!从古至今,人来人往,孤独的风景、孤独的故事,时间将它们一一串成无言的结局,望这种另类的哀伤不会挥写在当下!孤独好像每个人心中的一杯酒,或纯或浓,或淡或雅,如果说寂寞是一群人的狂欢,那么孤独就是一个人的无人共享。 乍一看,这些句子富有内涵,思考深邃。但仔细一读,却发现它们含混晦涩、令人费解:句与句之间究竟是什么联系?作者究竟要说什么?诸如此类“前言不搭后语”的“碎片化”作文,尽管有时也有一些独特的思考和华美的语言,却无法掩盖写作者逻辑思维的混乱。这些缺陷如果得不到有效矫正,不仅不利于当前的写作学习,也会影响日后的工作和生活。 吕叔湘、朱德熙在《语法修辞讲话》中指出:“要把我们的思想正确地表达出来,第一件事情是要讲逻辑。”确实如此,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手段,思维不合逻辑,语言就晦涩难懂;思维有逻辑性,语言就顺理成章。正因为此,王力先生也说:“学生的文章写不好,并不是由于他写了几个错别字,也不是因为他不懂语法,主要是逻辑思维问题……所以我们在中学要进行逻辑思维的教育,我们中学没有逻辑课,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责任就落在中学语文教师身上。”所谓“逻辑思维”,是与动作思维、形象思维相区别而言的,是指人们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也叫理性思维。加强高中作文的逻辑思维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化认识,提高作文的立意、构思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形成理性精神、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 遗憾的是,有关逻辑思维的训练并没有成为当下中学作文教学的重点,而即便有些教师开始重视逻辑思维在写作中的重要性,由于种种原因,一时也难以有效地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鉴于此,研究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开展有效的逻辑训练就显得意义非凡,游俊松老师的教学设计其价值就在于此。 运用哲理 写出深度 基本设想: 要使文章有思想、有深度,必须先要让写作者有思想,而这正是现在多数中学生所缺乏的。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引导学生领悟一些哲理性语句并指导他们将其运用到作文中,也许是一个可行的方法。这里所说的哲理性语句,是指那些中外哲学家关于宇宙人生等方面基本的观点,它展现了人类的最高智慧,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思想工具,能让我们透过繁杂的表象看到背后的本质。学生理解了这些哲理内涵,就易于走向深刻——至少,会显得深刻起来。但是,在教学中经常看到的困难是:部分学生也积累了一些有哲理的句子,却无法将之运用到写作中。 如何解决这一困境?我采取的策略是:指导学生理解、领悟与写作话题有关的哲理性语句,将其运用到作文中。为此,我设计了一次微型写作教学实验,现将实验过程呈现出来。 教学过程: 一、比较分析 展示两个作文片段(略),让学生阅读后,比较哪一个片段有深度。 学生就前面的作文片段进行交流后,教师总结:从比较中我们看到,没有思想深度的文章,即使有华丽的字句,那也只不过是花拳绣腿,没有“杀伤力”。作文必须要显示思想的深度。 二、案例分析 指导学生运用哲理,写出深度: 道家提倡“道法自然”,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自然”呢?如何将之运用到议论文的写作中去呢? (一)理解“自然”的含义 “自然”,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即自然界,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则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包括人类社会。道家中的“自然”还可以理解为:万物自身本来的样子。 (二)挖掘其中的哲理,将“自然”中蕴含的思想运用到写作中 只理解概念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深入挖掘这些概念背后的哲理,并将之运用到写作中。现在我们就来深入挖掘“自然”这一概念背后的哲理,看看能有怎样的收获。 1.天地与我并生,我们应该尊重其他生命 教师讲解:自然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我们应该认识到:“天地与我并生,我们应该尊重其他生命。”史怀哲在《我的呼吁》中说:“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善就是:爱护并促进生命,把具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恶就是:伤害并破坏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 课堂小练习:结合前面的讲解,阅读下面材料,写出你的立意。 2007年,洞庭湖大水导致20亿只田鼠大迁徙,所过之处农田一片狼藉。专家认为,田鼠为害之烈,原因之一是人类热衷于吃野味,致使田鼠的天敌(蛇、猫头鹰、黄鼠狼等)数量急剧下降。根据上述材料,请你为田鼠或田鼠的天敌代拟一封给人类的信。 参考立意:世上的每一种生命都是有价值的,人类不能凭自己的喜好,破坏自然的平衡,否则就是咎由自取。 2.人人平等,关注弱者,构建和谐 教师讲解:天地与我并生,我们除了尊重其他生命外,更应树立“人人平等,关注弱者,构建和谐”的意识,关注弱者,同情弱者,帮助弱者;每个社会成员都能有尊严地活着;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下面这篇作文片段就体现了这样的思想。 片段展示: 在城市的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抑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进他们的生活……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他们》 3.遵循自然法则,顺其自然 教师讲解:自然就是指万物自身本来的样子。那么,我们就应该“遵循自然法则,顺其自然”,因为,自然有内在的活力,使得一切完美和谐。这是人类的智力无法企及的。顺其自然,就是顺应事物的内在规律,只有这样,我们做事才能如庖丁解牛般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如果我们能将这样的道理运用到写作中,我们的作文就会有深度。 片段欣赏: 都说人生复杂。确实,生活的个案实在变化太多了,社会本身早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了。 想到了庖丁解牛。牛无疑也是很复杂的,但庖丁解牛,为什么能刀刀到位,轻松简单呢?那是因为掌握了牛的自然机理。牛与牛当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中国牛还是美国牛,其机理是大致相同的;每个人的生活也各有其面貌,但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丁因为熟悉并顺应了牛的自然机理,自然懂得何处下刀。生活也一样,如果我们能透解、领悟生活自身的道理,摸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就能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 ——《简单》 4.无为而治 教师讲解:“遵循自然法则,顺其自然”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为而治”,“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顺应自然,不妄为。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凡事都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行事。 课堂小练习:结合前面的讲解,阅读下面材料,写出你的立意。 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只幼龟是个“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了回来,其他老鹰也跟过来了。 参考立意:有一种爱叫放手,爱他是为了让其更好地成长发展,爱就要顺应对方的成长规律,无为而治。 三、课堂练笔 结合前面的讲解,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评论。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成都塔子山鸟语林的20多只孔雀每隔几分钟就会开屏一次,每次开屏的时间竟持续在20分钟以上。鸟语林负责人透露了“谜底”:“这都是因为喝了我们自配的药水”,并称这是用13种中药,根据“壮阳药”的原理精心配制而成的,孔雀吃下后,便会从早到晚开屏不断。 四、总结提醒 1.多积累一些哲理语句。 2.深入理解哲理,不可望文生义,似是而非。 3.认真剖析作文材料(题目),找准与哲理结合的切入点。 4.培养运用哲理去分析作文材料的习惯。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 610041) 上述课例意在引导学生研读哲理性语句、写出立意深刻的观点。执教者一反追求文采的作文训练套路,刻意凸显逻辑思维训练,追求思维的深刻,应该说这是一种值得肯定的追求。 但是,执教者所采取的方法却值得商榷。课例中大量材料堆积在一起,却看不到教师有效的分析,因此其效果是有限的,因为材料本身无法自动显示其内在逻辑关系。 最需要讨论的是上述课例的重点环节:“案例分析,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哲理,写出深度”。这是本课例的重点所在,执教者分两步走: 1.先采用“理解概念”的方法,引领学生理解核心概念“自然”。 2.然后“运用案例,挖掘概念背后的哲理运用到写作中”。 其中,第二步是本课例中思维训练的关键环节,不妨做一番深入讨论。在这一环节中,执教者围绕“自然”提炼了四种“哲理”:天地与我并生,我们应该尊重其他生命;人人平等,关注弱者,构建和谐;遵循自然法则,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并特意指出:“我们除了尊重其他生命外,更应树立‘人人平等,关注弱者,构建和谐’……‘遵循自然法则,顺其自然’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为而治’”。 仔细加以分析,可以发现前两个哲理之间、后两个哲理之间都是层递关系。执教者对观点之间逻辑关系的刻意强调,进一步展示了其自觉的理性思维意识,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恰恰就在这一环节,“逻辑思维训练”中的“逻辑”不见了,只剩下“思维”在运行:第一,教师是如何“挖出概念背后的哲理”的?教师并没有展示“挖掘”的思维过程,只给出了四个哲理。第二,教师给出的哲理和“课堂小练习”之间,究竟需要怎样的逻辑思维才能立意?似乎也缺乏必要的、清晰的训练。第三,本课例四个哲理之间的逻辑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推敲。 正是由于写作训练中“逻辑”链条的缺失,上述课例在追求“思想深刻”的同时,失却了“思维方法”的训练,忽略了“思维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训练,不利于学生清晰把握达成“思想深刻”的路径,也无助于学生综合利用材料形成严谨的行文思路和语用风格。这是导致高中生作文“碎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文教学中,加强“逻辑”训练非常重要。如何有效进行作文教学中的逻辑训练?我们在此提供以下策略供同行参考。 策略一:重视“逻辑思维方法”训练 逻辑思维作为一种理性思维活动,离不开逻辑思维方法的运作,掌握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是进行逻辑思维的首要条件。作文教学应当重视逻辑思维方法的渗透和训练,否则,学生写作时的思维运作就得不到清晰有力的方法策略支持,处于无“章”可循的直觉顿悟思维状态。 逻辑思维方法有很多,以下几种逻辑思维方法特别重要:归纳与演绎思维法、分析与综合思维法、抽象与概括思维法、对比思维法、因果思维法、逆向思维法。这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在作文的立意、选材、构思、行文等每个环节中都会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可根据具体的作文教学目标,随机渗透逻辑思维方法的训练。 这里对上述课例略加修改,以说明如何进行有效的逻辑思维方法训练。 一个能够体现“逻辑训练特色”的教学方案大致有如下几步:首先,确立本节课作文教学目标,不妨暂定为“立意有深度”;其次,选择合宜的逻辑思维方法,这里选择“归纳与演绎”法;然后,围绕预设的教学目标和逻辑思维方法组织材料、设计训练。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演绎思维训练设计 1.为学生出示史怀哲《我的呼吁》中的话。 2.向学生出示“田鼠为害”的作文话题材料。 3.要求学生阅读“作文话题材料”,用演绎的方法(从普遍性规则推导出个别性规则),根据史怀哲的话,写出自己的立意。 第二步:归纳思维训练设计 1.出示下面两段关于“自然”的文字: 材料1:在美国阿拉斯加涅利英自然保护区,老百姓为了保护鹿而把狼消灭了,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十几年后,鹿群由四千只发展到四万只,但鹿的体态蠢笨,没有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群迅速繁殖而被啃食、践踏得凋零了。鹿由于缺乏充足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人们只好把狼再请进去。鹿又四散奔逃了,恢复了蓬勃生机。 材料2:案例中的“游客护龟归海”材料,略。 2.要求学生阅读上面的材料,用归纳法(从多个个别的事物中获得普遍的规则),围绕“自然”这一话题立意。 第三步:教师小结,为学生明示本节课所训练的逻辑思维方法及操作要领 运用演绎思维的关键是:能够从一个权威的观点出发,结合具体的作文话题材料,推导出自己的立意;运用归纳思维的关键是,能够从多种观点和现象中获得一个共同的结论,来指导自己的作文立意。 策略二:开发“行文逻辑结构” 所谓的行文逻辑结构有别于传统的文体结构,它是依据动态的、具体微观的写作任务开发的微型逻辑思维图。比如我们可以针对“描述位置关系”“描述景物特点”“说明事实”“叙述经过”“陈述观点”“组织思想观点”“反驳观点”等不同的写作任务,开发出相应的微型逻辑思维图。这些微型逻辑思维图灵活机动、类型丰富,又相对稳定,每个微型逻辑思维图就是服务于特定写作功能的写作提纲,能帮助学生快速组织思想、形成逻辑严密的行文思路。 目前有不少一线教师总结出的“因果推论模式”“引—议—联—结模式”等,本质上就是行文逻辑结构。只是现有的行文逻辑结构类型少、不系统,且不同行文逻辑的思维品质有高下之分,需鉴别使用。这里推荐一例“组织思想观点”的行文逻辑结构——“金字塔结构”,供老师参考。 “金字塔结构”组织观点的逻辑顺序是:先写主要的、抽象的思想观点,再写次要的、解释性的、支持主要思想观点的内容,即自上而下组织思想观点。该图较好地处理了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基本的逻辑顺序。(如图1所示) 依据该行文逻辑结构,本课例所挖掘的四个哲理可被重组为一个逻辑严密的体系,更加“系统”而“有深度”地阐释关于“自然”的立意。(如图2所示) 策略三:关注学生逻辑混乱的“常见病” 高中作文教学中的逻辑训练,除了训练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和行文逻辑结构之外,还要依据学生的常见逻辑错误,比如高中生习作中“逻辑混乱”的常见病有概念混乱、转换论题、以偏概全、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片面立论、论点与论据不相契合、混淆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等,有针对性地展开逻辑训练。 在这方面,最重要的工作是搜集学生逻辑混乱的语料,并把学生习作中的典型语例作为弥足珍贵的资料进行开发、诊治,有针对性地设计逻辑思维训练。铸造作文教学的“逻辑”链_逻辑思维论文
铸造作文教学的“逻辑”链_逻辑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