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青春 四川省营山县东升完全小学校 637700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9-032-01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所以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都应该渗透德育教育。化学学科中的德育渗透一直是多数人心中的老大难问题,通过30多年来化学学科教学,我认为化学学科也是可以渗透德育教育的,现就“化学学科如何渗透德育”谈谈自己的想法。
第一、上化学课,从谈历史渗透德育,让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兴趣
化学学科是初中学生进入初中三年级才接触的学科,每次入学科前首先从讲历史入题。讲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化学对人类有巨大的贡献:钢铁冶炼在2400年前已能冶炼铁,约在2200年前已能炼铜,这些史料,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而且使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到了近代,我们的科学技术发展停滞了。解放前,甚至连煤油、烧碱、火柴都要从外国进口。进入纯碱教学时,给学生介绍我国化工专家、制碱的先驱者候德榜的事迹。他从小热爱祖国,焦虑旧中国的科学落后、贫困和软弱。于是,他发奋学习,以优异成绩获得公费留美学习。学成之后,他放弃了国外高新聘用和优越的科研条件,毅然回到祖国。回国后,他潜心研究制碱技术,打破了国外对制碱技术的垄断,1926年生产出“红三角”牌纯碱获万国博览会金奖。他发明了“候氏制碱法”,为我国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还有早在商代我国人民就会制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就会冶铁和炼钢,还有制火药、造纸术,烧瓷器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向学生讲述这些成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在近代,西方国家的科技水平突飞猛进,而当时的清政府却闭关锁国,视先进的科技为“淫技”,所以导致了科学水平的落后。正是因为科技落后,才使旧中国处于落后挨打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某些方面和国外仍有差距。使学生们认识到这些,才能激励他们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服务。在课后的作业批改、实验操作时应体现对学生的关爱也是被赋予的德育功能。任何任何环节,我们教师应抱着以人为本的态度有意识地去渗透德育。通过这些内容的穿插,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自信心,从而树立起为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奉献精神,同时,学生也对化学产生浓厚兴趣。
第二、上化学课,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要渗透德育
中学时期,学生正处于青春时期,培养良好的品格是最为重要的。我每当走进课堂时,非常注重学生品德方面的教育。我经常对学生们说,只要是人就会犯错误,就连老师都有做错事的时候,更别说你们了,所以老师允许你们犯错误,但有了错误一定要承认,要改正,那样,你还是个好学生好孩子。由于我的这种观念,这种教育方法,使我们班学生全班都有了一个最明显的特点,那就是诚实。在教育学生诚实的基础上,我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文明礼貌、思想品格等方面逐步渗透,用自己的行为给他们树立榜样,对于我所教的学生来说,我觉得他们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方这方面是非常优秀的。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感。在平常的工作中,我与学生像朋友般相处,遇到事情都与他们商量,与他们讲道理,请他们帮我做事情我会说谢谢,当我做错了事情会向他们道歉。在长久的这种交往中,学生们喜欢我,愿意和我说心里话,有了事情会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做事有主见,我觉得这是沟通的基础,也是我成功教育的最大原因,所以,我的教学效果也非常不错。
第三、上化学课,在课堂讲授中要渗透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入门课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新课标的要求,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在同一学科的同一渗透点、同一渗透途径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以有不同的德育渗透教学模式。我们要努力探索,多实践,积累丰富的经验,形成操作性较高的教学模式,以便在以后课堂教学中有据可依。课堂实施过程是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主要途径。在课前必须认真备课,既要弄清教材的知识内容,又要对教材内的教育因素深入体味,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授课时才会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思想教育于一体。在课堂上贯彻德育教育是新课标学科教学中“态度、情感、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总体要求,同时也有着其他德育方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首先表现在学生在校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学习文化知识中度过的,因此德育在课堂上具有时间上的充裕保证,抓住了课堂德育的契机就是抓住了德育的主阵地。其次,德育教育脱离不了知识学习的过程,深厚的情感往往都是建立在深刻的认知基础上的。化学课教学内容提供给了教师和学生无限广阔的教育资源、教育背景,只要教师具有一定的德育教育意识,就能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寓德于知”,贯通知识、德育的双渠道。再次,德育教育离不开情理的沟通,在化学课教学中教师很容易利用已有的知识背景构建德育教育的情景,寓情于理,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德育效果事半功倍。在这个方面,我们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德育渗透课活动,总结经验,提出新的设想,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第四、上化学课,教师的言行渗透德育,影响学生
化学课,每周比其他学科与学生相处时间要少点,那么教师要在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以自己的仪表态度、言谈举止和处事待人,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意志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例如: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恶化以及自然灾害和社会问题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解决环境问题从化学教学入手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初中的教材中,《空气》、《水》、《燃料与热量》以及《化学与生活》等许多章节都涉及到环境保护,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从初中化学教材“燃料燃烧时对环境的影响”一节中,汽车排放的尾气造成空气污染,使人患呼吸道疾病;煤燃烧形成酸雨,使土壤酸化,农作物减产,河流中生物大量死亡,以及对建筑物腐蚀。又如《化学与生活》中涉及到的“白色污染”,实际是聚乙烯制成的塑料袋,使用量大而且难分解。在教学中,通过大量图书的对比,让学生懂得环境污染的危害性,教育学生从生活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饭盒,使用布袋来代替塑料袋,不践踏小草等,做好带头和宣传作用,带动整个家庭甚至社会共同关注环境问题。
总之,化学课教学应结合课程特点,充分发掘德育因素,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自觉地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论文作者:蒋青春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9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2
标签:德育论文; 学生论文; 化学论文; 学科论文; 德育教育论文; 自己的论文; 知识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9月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