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重视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民族旅游经济_经济论文

西部:重视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民族旅游经济_经济论文

西部:重视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民族旅游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文化论文,重视论文,民族论文,西部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446(2001)01-0036-04

西部大开发,为中国西部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但中国西部长期以来存在的经济基础薄弱、工商业发展滞后、科技知识匮乏等因素,给西部开发的产业模式和策略选择提出了挑战。

把旅游业作为西部开发的先导产业是面临这一挑战的理想选择。西部聚居着众多少数民族,它们独有的风俗习惯、歌舞诗赋、服饰工艺等都成为人文资源的亮点。因而,笔者认为,重视西部旅游中的民族文化资源,加强民族旅游的开发和建设,应是西部旅游模式的核心。

发展旅游业必须包含的资源条件可分为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两个方面。自然资源给游人提供一种直接明了的美学感受;人文资源则使游人通过内心体验的过程领悟美的含义。

西部包括内蒙、新疆、西藏、青海、陕西、甘肃、宁夏、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等12个省级行政单位。从自然资源方面来看,包括多样的地形、地貌、气候、动植物资源,从而构成了西部丰富神奇的自然景观,如内蒙的草原、新疆的戈壁、西藏的雪山、青海的高原、云南的热带雨林、贵州的瀑布山川。著名的自然景区数不胜数,如天山天池、漓江山水、北海银滩、峨眉山、九寨沟、黄果树瀑布、西双版纳、青海湖、日月山、罗布泊等。目前拥有国家自然保护区34个,占全国总数的34.3%;拥有国家风景名胜区40个,占总数的33.6%;拥有国家森林公园40个,占总数的17.7%。[1]为数众多、种类齐全、生态质量高的自然资源为西部旅游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发展空间。

从人文资源方面来看,西部涉及内蒙、宁、新、藏、桂五个民族自治区;云、贵、川、甘、青五个民族大省,包括了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由于历史文化的背景差异,在生产生活、习俗节祭、文化艺术、民间医药等方面都具有迥异于他族的本土意味。例如,在饮食方面,藏族的酥油茶、壮族的五色饭、白族的“生皮”、内蒙的砖茶各具风味;在住房方面,蒙古的蒙古包、傣族的吊脚楼、白族的木垛房、苗族的杈杈房各有特色;在服饰方面,彝族的擦尔瓦、景颇的“披星戴月”、维吾尔的“尕巴”、土族的“扭达”异彩纷呈;在节日活动方面,更是情趣盎然,如蒙古的祭敖包、壮族的三月三,傣族的泼水节、藏族的望果节、彝族的火把节、回族的开斋节等。“差异是产生旅游动机的重要诱导因素”,[2]这些隐含了各民族丰厚文化底蕴的风俗风物能让他民族游客得到一种对异质文化充分体验后的心理满足,因而对境内外游人都具有极大吸引力。

以旅游业作为西部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整个西部开发的系统工程意义重大。一是旅游业强大的行业关联带动作用,促使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宾馆旅社、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文化娱乐、商业贸易同步发展;二是旅游业本身以及它所带动的相关行业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从而为西部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配置提供了适当的结合点。据称,旅游业每增一个直接就业人员,全社会就能增加五个就业机会。[1]三是旅游业本身作为一项收益成本较大的产业,可以弥补西部工商业经济基础薄弱的缺陷,直接增加西部的财政收入,提高经济实力。去年,广西仅境外旅游者就接待了76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1.95亿美元;[3]云南接待境外旅游者10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3.33亿美元。[4]

除此以外,由于把开发民族旅游作为西部旅游的核心,此项事业还具有以下意义。

首先,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这对于增强少数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重塑其民族意识具有积极意义。中国民族种类繁多,因为历史沿革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多民族造成了民族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人类学认为,文化的多样性常常会导致民族间的相互误解,甚至造成摩擦与冲突,从而影响民族关系和经济发展。因此,在西部开发的浪潮中,必须关注各民族及其文化。民族问题归根究底是制约和影响西部开发的根本问题。开发民族旅游,使少数民族及其文化传统备受关注,汉民族游人在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好奇、观赏、参与、理解的过程中达至对它们的尊重,少数民族性格因而也被认同和强调。人类学在理论上始终强调的“文化相对主义”,如果能在对待少数民族文化的实践中得以实现,民族地区的团结和稳定便可得以维护,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其次,开发民族旅游业,可以实现民族地区的文化记忆复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更替,少数民族的汉化已愈来愈明显,许多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在语言、服饰、饮食等诸多方面趋于同一,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记忆反而渐渐淡漠。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存在对维持中华民族多源一体的格局和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开发民族旅游业,促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加强或再创造。比如,对族源传说的汇编成册,对民族习俗的再演绎、对民族服装的展出等活动,主观上满足了游人了解异族文化的要求,客观上却使许多趋于消亡的民族记忆得到复苏。但是,在这种民族文化的加强和再创造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流于形式和浮于表面。许多民族旅游的项目中,将民族文化的展示仅仅作为吸引游客的手段,而不是将之深入少数民族内部。因此,有关部门应将民族文化记忆的复苏作为一项面向本民族和他民族的共同事业。

再次,民族旅游业作业一种近年来迅速兴起的旅游分支行业,拓展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空间,也顺应了游人审美心理和欣赏层次不断提高的趋势。过去旅游类型多集中在造访名山大川的观光旅游、领略都市风采的都市旅游以及保健疗养的休闲旅游等方面。1992年,深圳建成中华民俗村,将五十六个民族“请”进“村”中,向游人充分展示每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中华民俗村的巨大成功,掀起了全国民族旅游的热潮,也启发和带动了民族地区的旅游经济。云南、广西等省充分利用了本省民族资源丰富的条件,大力发展民族旅游,使游人在观光休闲之余获得了更高层次的文化享受。以民族旅游为依托,边境旅游也有所发展。例如云南省在推出的旅游线路中增设了中缅、中泰边境游等。因此,从经济学角度看,“民族旅游拓宽了中国旅游业的产品范畴和客源种类,有利于境内外市场的未来竞争。”[5]

作为一项关联带动力极强,又具有先导性质的产业,民族旅游业的建设必须有一套正确的思路和策略来指导。

1.以生态效益为前提,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是西部发展民族旅游业的基础条件,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才是民族旅游业良性循环的保证,人类学的文化生态学派认为,只有保持了自然与人文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正适应。在开发民族项目的过程中,有可能会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在制定民族旅游发展规划时,必须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穿始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采取如下思路:一是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在开发中强化保护,在保护中合理开发;二是明晰资源产权关系,界定区域资源管理权限划分范围,逐步实行资源的资产化管理;三是推行资源、生态质量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指标以优化土地结构,保证绿化用地,水源程序分流合理,保护森林植被,环境形象塑造,旅游设施配套等为主要内容;四是加强资源与生态保护的法规建设和政策扶持。[6]

2.以民族特色为核心,推出各类旅游精品。随着人们审美意识和文化修养的不断提高,以及旅游业自身的发展,推精品、出名牌是今后旅游业建设的重点。西部各民族地区旅游部门也充分认识到了推精品、创名牌的重要性,并提出规划。新疆拟以吐鲁番文化古迹、沙漠公路、喀纳斯湖、天池、乌鲁木齐、伊犁周边等较成熟的旅游产品作为重点,使其尽快成为旅游精品。广西将有重点、有步骤将桂林山水风光游、壮乡文化风情游、苗瑶侗乡采风游等十大旅游点作为精品推向世界。[3]在推精品的过程中,应注意突出本民族、本地区与众不同的风格,在“新”、“奇”、“乐”、“美”等方面下功夫。以深蕴的民族文化内涵、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情、活泼直接的参与形式来吸引游客。亦要注意在同一旅游精品中将民族艺术、民俗风情、民族生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推出蒙古草原那达慕大会一日游,可令游人在欣赏草原风光,品尝“马奶子”,观看叼羊、摔跤、射箭、民族歌舞的过程中了解、感受草原文化,获得一种高质量的身心愉悦。

3.以提高服务质量为重点,加强旅游业软、硬件设施建设。旅游业作为一项综合性产业,其良性发展的程度依赖于其他配套产业支持和配合的力度。西部的经济底子薄,各项事业相对落后,这为民族旅游业向纵深发展增加了难度。因此,开发西部民族旅游,当前应把重点放在旅游业配套设施的建设上来,包括交通运输、通讯邮电、旅游饭店、旅游商品等硬件设施和导游人才、旅游法规体系、旅游服务体系、旅游管理体系等软件设施。但是,在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应避免盲目投资和过度投资,将投资重点放在较为成熟的旅游项目上。另外,根据西部地区的实际状况和目前旅游业高质量、高品位的走向,西部开发民族旅游业务应在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切实改变交通工具运营力有限,星级宾馆较少,民族导游专业素质差的状况。

4.以提高知名度为策略,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渠道。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一样,参与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对旅游精品的大力宣传是一种必要的手段。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引起了国内外游客的强烈反响,大大提高了昆明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使云南在1999年度接待的海外旅游者人数首次突破百万大关。为发扬“世博会”后续效应,云南省又于今年四月举办了“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和“昆明国际艺术节”,进一步将云南旅游推向世界。云南的经验应该给西部其他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启示。除了采取举办旅游节、艺术节之类的活动外,还可采取其他渠道和形式,如电视、因特网、宣传图册、声像制品等。甘肃省旅游局欲在今年年底使甘旅集团股纳入国家上市计划盘子,这一举措一方面调动了甘旅集团的企业活力,一方面亦提高了甘旅集团的知名度,这种新思路也可供其他地区借鉴。对于民族地区,其旅游产品质的宣传,应以突出民族特色为核心,展示一种文化差异所隐寓的“美”。还应注意满足不同年龄阶段、文化背景、知识层次人士的审美意识,以多方位、多层面的宣传将旅游精品深入人心。

总之,西部发展民族旅游业是一项富于先导性、创造性、挑战性的社会工程,它需要西部各地政府、企业、人民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求新创新的精神、踏实勤奋的作风、行之有效的举措将之兴旺于二十一世纪。

收稿日期:2001-01-11

标签:;  ;  ;  

西部:重视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民族旅游经济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