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发达地区农民收入问题研究——以宁夏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宁夏论文,为例论文,农民收入论文,不发达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2000年实现人民生活基本消灭贫困,并达到小康水平,西部是重点,农村是关键。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农民收入长期增长缓慢,使这一宏伟目标的按时实现任务艰巨。从多种视角深入分析农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对加速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1978~1995年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3倍,宁夏增长7.9倍,农户生产和生活条件普遍得到显著改善,但农民收入增长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不发达地区农民收入的增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增长速度缓慢是当前农村经济的突出问题,将影响农民实现小康生活目标的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不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增长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年间,宁夏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5.9元迅速增加到298.71元,增长1.6倍,年均递增17.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15.7%。其超常规高速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实行和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等政策激励。这一时期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1984年农业纯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69%,农副产品趋于丰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48132.9万元增加到109862.2万元,年均递增14.7%;粮食总产量从11.7亿公斤增加到15.4亿公斤,增长31.6%,年均递增4.7%。实现了农民收入与农产品供给的双增长。
第二阶段,1985~1988年间,宁夏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25.90元增加到480.20元,增长47.3%,年均递增13.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收入年均递增6.2%,比第一阶段的增速减慢。突出特点是收入和粮食年度间波动很大,且表现出相关性。1986年粮食增10.3%,收入增13.2%;1987年粮食减9.8%,收入减1.9%;1988年粮食增18.2%,收入增12.2%,这一时期,由于过高地估计了粮食生产形势,农村经济政策环境对农业发展出现不利影响。取消了粮油加价,收购压级压价,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调整产业结构,粮食面积减少过多过猛,农业基本建设投资锐减,水利设施老化,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非农产业虽然有所发展,但就业和收入并不稳定。
第三阶段,1989~1995年间,宁夏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38.30元增加到1037元,增长92.6%,年均递增11.5%,慢于前两阶段。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收入持续衰减。1989年减0.12%,1990年增2%,1991年减0.73%,1992年减1.75%,1993年减0.07%,1994年增6.2%,1995年减0.4%。这一时期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比较关注农业问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生产和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宁夏粮食总产量从1989年的17.7亿公斤增加到1995年的20.29亿公斤,而农产品价格相对较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过大,农产品成本不断上升,经济效益降低,出现了增产不增收或少增收的现象。
分计划期来看,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年均递增速度,1979~1980年为19.87%,“六五”时期为11.27%,“七五”时期为5.36%,“八五”时期为1.1%,也是逐期衰减的。如果要在2000年实现1200元的小康目标,今后5年农民实际纯收入必须每年平均增加114元,递增13.8%,这是个很高的速度,在现有的宏观和微观条件下,实现小康目标任务非常艰巨。
(二)不发达地区农民收入的落后状况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将会成为影响全国整体社会经济发展一个不容忽视的消极因素。
不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
1.与全国农民收入的差距。宁夏处于西北高原丘陵沟壑区和风沙干旱区,自然条件严酷,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社会经济环境闭塞,农民收入水平一直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1978~1985年间,宁夏与全国农民收入基本同步增长,分别为1.8倍和1.98倍。差距从17.67元增加到71.72元,但还不算太大。1985~1989年间,宁夏农民名义纯收入增长65.8%,比同期全国增长速度快14.5个百分点,差距在波动中缩小,1989年差距为63.21元。1989~1995年间,宁夏农民名义纯收入仅增长93.6%,而全国增长1.6倍,差距迅速扩大到1995年541元。在全国的位次由1984年的第20位,1988年的第21位,下降到1995年的第26位。在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80年代居第二位,90年代退居第五位。在西北五省区中基本处于中等水平,这说明宁夏农民收入的衰减并不仅仅是受地域和社会因素影响的结果。
2.与城市居民收入的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长期存在的经济现象,1978~1983年间,宁夏农民收入以18.8%的高速度超常规增长,从115.90元增加到273.78元;同期城镇居民收入从320.40元增加到486.36元,年均仅递增8.7%。农民与市民的收入比从1∶2.76缩小到1∶1.78。1984年后,开始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企业中工资侵蚀利润现象严重,机关中工资几经调改,市民生活费收入增加较多。1995年达到3026.47元,年均递增16.3%;而1984~1995年间农民收入出现波动和衰减,年均仅递增12%,收入比又扩大到1∶2.92,超过了改革初期的差距。收入绝对额差距从1978年的204.50元扩大到1995年的1989元,近乎三个农民的收入才顶上一个市民的收入。这种差距使得农村市场萎缩不振,影响了工业品的销售,也影响了农业投资的增加。
3.农村居民集团内部的收入差距。1995年,农民中收入最高的20%人口的平均纯收入为2143.50元,收入最低的20%人口的平均纯收入为245.20元,高低差距1898.30元,高低收入比为8.74∶1,而1984年时才3.26∶1,差距悬殊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因素所致。反映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基尼系数1981年为0.2651,1987年为0.3213,1995年扩大为0.3737,已经接近分配不平等线(0.4),这种整体上的差距与区域间的差距变动是同步的。山川收入比由1980年的1∶1.6扩大到1995年的1∶2.6。1995年宁夏川区农民收入平均为1529.81元,山区为599.62元,差距为930.19元,比1980年的75.60元扩大11倍,而且农民集团内部的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是区域差距造成的。1995年基尼系数宁夏川区为0.2364,山区为0.3706,均小于全区数,表明越是经济落后的地方差距越大。由于回族主要聚居在南部山区,宁夏山川农民间的收入又主要是回族和汉族农民间的差距。1995年宁夏汉族农民人均纯收入1125.95元,而少数民族农民人均纯收入仅862.66元,差距263.29元。1995年全区农户中人均纯收入300元以下的户占20%,300~500元的户占26.9%,500~800元的户占28.04%,800~1500元的户占20.44%,1500元以上的户占4.56%,近几年低收入户比重上升,返贫现象值得重视。长此下去,这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
二
不发达地区农民收入问题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既有宏观因素,又有微观因素;既有经济因素,又有社会因素。深入分析这些因素的变化,是寻求对策,最终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关键。
(一)在农产品收购价格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农民实际纯收入并未随农产品产量的增加而增加的原因何在?
宁夏农民名义纯收入自1979年以来,一直呈波浪式增长,近三年是第三次高增长期,其增幅并不比80年代初低,然而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纯收入却截然不同。1979~1983年间,农民实际纯收入年均递增16.6%,而价格影响因素年均仅为2.1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控制较严而化肥良种等投入激增,土地生产力大幅度提高,是其主因。1984~1988年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起步,放权是其特征;农村经济进入产业结构调整期,计划与市场双轨制并存,流通秩序混乱,买难卖难交替出现。价格影响因素增强,年均为4.98%,农民实际纯收入剧烈波动,年均递增6.96%。1989~1995年间,农民实际纯收入年均仅递增0.7%。90年代最初三年农民名义和实际纯收入的双重衰减显然有治理整顿政策的负面影响因素;而近三年价格因素年均递增17%,农民收入的虚增实减,则是个更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目前我国大宗农产品市场价格已经接近或部分超过了国际市场价格,被称为“高价农业”。这是否意味着我国“农产品价格已经到位,工业无偿占有农业剩余价值的时期已经结束,逐步进入工业、农业各行其道的发展阶段了”呢?带有全国普遍性的农民名义与实际纯收入增幅背离的现象,正说明农民出售农产品的价格收益,早已被农村工业品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的涨价所侵蚀。1990~1995年宁夏农民家庭人均农业生产费用由147.21元猛增到370.99元,每元投资纯收益从2.60元降到1.60元。据测算,宁夏工农业产品交换比值剪刀差已经从1988年的15.74%上升为1995年的34.51%,此间农民的剪刀差贡奉额累计已达27亿元。农民并未真正在高价农业中得到实惠。另外,国民经济通货膨胀严重的年份农民收入受价格因素影响极多,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农民收入的虚增和贬值。
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现在对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刺激作用已经越来越弱。近三年政府的价格政策不过是对三年治理整顿时期抑制物价的补偿。虽然可以有限地调动农民向国家交售的积极性;但由于牌市差价仍然较大,并不能说农产品价格已经到位。目前宁夏农民交售给国家的粮食约占生产量的9.9%,商品量的26.4%,粮食商品率为37.6%。在农业商品率较低的西部地区,农民从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政策中得到的实惠十分有限。像宁夏这样的工业品高输入型地区,更是不足以抵偿工业品价格上涨所增加的负担。近年来农资价格(除柴油外)放开、财政补贴取消、汇率并轨等改革政策造成农业生产资料成本、价格和心理预期的提升,都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从目前农产品供需和价格形势来看,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增长已成强弩之末,我们也必须改变单纯依靠提高农产品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的传统思路。
那么,农民收入的衰减是农业生产出现问题了吗?首先应该说明的是:收入是分配的结果,而不是生产量,收入的衰减并不一定代表生产的滑坡。1995年宁夏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1989~1995年均递增2.46%,比1984~1988年间递增速度2.95%略慢,离1979~1983年间的超常规增长速度9.71%相差较大,但仍然是正增长。从80年代中期起,农产品的供给制约已经转变为需求制约,主要农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趋于下降,更改变了农业增产农民必然增收的对应关系。
仔细考察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形势,我们可以肯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没有得到大幅度提高,也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之一。1989~1995年间,宁夏农作物播种面积虽然稳步增加,但受农业科技未有重大突破和自然灾害频繁等影响,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难以提高,粮食总产量一直在200万吨左右徘徊,且玉米、豆类、薯类等粗粮增产并不能弥补水稻、小麦、油料和甜菜等生产波动的损失。畜牧业虽然有所发展,但羊只年末存栏减少,羊肉产量波动。特别是南部山区连续多年干旱,农牧业生产滑坡。1995年农民名义纯收入仅比上年增长1.2%,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减少11.5%。宁夏川区农民纯收入虽然增长相对较快(1995年名义增长27.9%,实际增长11.8%),但从1993年开始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生产的特殊性使得农产品供给弹性较小,决定了农业不可能随其产品价格的上涨而迅速扩大生产能力。
近些年来,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而不稳定,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个别籽种等经营部门还坑农害农。宁夏自80年代至今,水稻和小麦品种长期未能更新换代,致使其抗病丰产性能逐渐减弱,1996年种籽仍然质次价高,市场萧条。其传统体制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只有进行农业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才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只有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才能从根本上抑制住严重的通货膨胀,使农业收入能够在生产增长的坚实基础上迅速增加,避免城市利益侵蚀。如何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中保护农民的利益,实现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是一个长期和严峻的任务。可喜的是,“九五”计划期的第一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已经开始组织推广大量先进和实用的农业科学技术,期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局面,尽快得到根本改变。
(二)在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背景完全不同的基础上,我们能够依靠迅速发展乡镇企业来缩小东西部农民收入差距吗?
依靠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及其他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充分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初步实现现代农业规模经营,使农民收入长期持续高速稳定增长,是东部一些发达地区乡村的成功经验。十几年来我们对各种模式耳熟能详,络绎不绝地去取经。然而在东部农村经济早已进入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的今天,西部乡镇企业却发展艰难。1995年,宁夏乡镇企业单位数11.74万个,从业人员40.5万人,总产值56.87亿元,首次超过了农林牧渔总产值(56.55亿元)。由于产业结构、技术水平、规模效益等方面的缺陷,其经营状况并不容乐观。乡镇企业中第二产业产值虽然占67.2%,但从业人员最多的还是以个体经营为主的第三产业。宁夏乡镇企业虽也不乏成功之例,却是全国乡企资本负债率最高、经济效益最低的省份之一。扣除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占用耕地等外在因素,乡镇企业对农民收入的增加影响极小。1995年农民人均从乡村企业中得到的劳务收入为20.21元,仅占纯收入的1.9%,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也远远低于国营单位提供劳务的报酬109.41元。农民家庭经营的第二产业纯收入人均也仅为18.61元,以运输业、商饮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纯收入为86.50元。1995年农民人均农业纯收入593.57元,牧业纯收入80.88元,两项合计占纯收入的65%。分地势来看,川区农民人均非农产业纯收入为383.75元;山区近年来连续干旱,比较重视劳务输出,农民人均非农产业纯收入192.27元,二者都以劳务收入为主,川区非农产业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比重上升。宁夏农村非农产业严重滞后,是形成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一些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总是希望西部能够借鉴东部模式而使经济结构与其同构化,以此来缩小差距。公有制经济和农业的高比例被认为是体制不活、发展落后的标志甚至是原因,这种思路多少影响到了决策层。目前中央对发展中西部乡镇企业十分重视,宁夏也把加快发展乡镇企业,作为“九五”期间确保农民人均收入突破1200元的主要途径和力争农业和农村经济有较大发展的三大任务之一。在这种形势下,要头脑冷静,切不可期望过高,急于求成,以致拔苗助长。工业化虽然是经济发展的方向,但西部的优势是资源优势,加工业的落后正说明其劣势所在。十几年来乡镇企业没有能够成为西部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短期内更不可能后来居上。
为了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益,宁夏应以政府主导型为工业化的主要形式。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东部的政策倾斜和对西部的投资减少,使强调增量改革的政策在西部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弱化;而国有企业改革的滞后,使西部建设长期形定的资本存量并未发挥良好的效益。城市经济自身发展都举步维艰,更不可能在二元经济结构下给农村经济以有力的支持。但在国家经济建设重心西移之际,宁夏必须抓住机遇,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解决“瓶颈”问题的重点工程。自1988年国家取消了对少数民族地区每年递增10%的定额补助后,宁夏累计失去约20多亿元的补助,而且1988~1993年间资金还净流出近1亿元。宁夏财政几乎到了连吃饭都保不住的境地,地方投资能力不足困扰着宁夏的发展。我们必须一方面争取国家的支持,一方面自力更生,深化改革,盘活资金。以存量换增量,以资源换技术,以产权换项目,积极加速东西部的合作。乡镇企业也应提高科技含量,合理布局。宁夏不宜强调离土不离乡,也不宜遍地开花搞小城镇,应以县市所在地为基础加速城市化进程,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创造条件。近年来通货膨胀加剧、农业生产资料短缺、农产品流通不畅、农民负担加重,都说明没有一个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就没有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宁夏与邻近省区农民收入的差距并不是非农产业造成的,主要在于农业和牧业。相对而言,新疆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1995年其人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12.90元,是宁夏的2.3倍,农民纯收入水平因第一产业而比宁夏高100元左右。而其家庭从事第二、三产业的纯收入人均分别为5.05元和94.32元,获得劳务报酬64.50元,并不比宁夏高。但由于农产品有效供给充足,市场物价比较稳定,新疆农民纯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后,比1994年实际增长10%。虽然新疆的位次也在后移,但其发展后劲却颇为强劲。农业被认为是宁夏的优势产业,宁夏也在争取成为西北重要的农业基地,在农民收入主要依靠农业的情况下,继续重视农业生产是比较现实的选择。
“九五”期间,国家强调以改造中低产田为突破口,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宁夏计划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120万亩,增加有效灌溉面积110万亩,将复种指数从120%提高到135%,使农业成为宁夏高产优质高效的支柱产业。目前宁夏在积极推广农作物栽培等新技术的同时,着重开始实施国家“九五”重点建设项目——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希望通过扬水开发荒地,从根本上解决缺水这一制约南部山区发展的主要因素,改善生产条件,实现脱贫目标。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摆脱山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拖全区后腿的局面。
需要强调的是:宁夏市场狭小,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外向型发展是其唯一的出路。而农业生产能力较弱,能够外销的农产品数量有限,宁夏顶多成为一个区域性的农业基地。何况农业比较利益低,应该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以经济效益为目标,适应市场需求,形成粮食、经济、饲料、蔬菜等农作物多元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饲料工业,增加附加值,把养殖业作为中长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应该走可持续集约农业之路。为此,一要控制人口。人口自然增长过快是制约宁南山区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宁夏农民收入被人口因素拉低近20%,回族作为已经超过1000万人口的民族,不应再享受国家生育优惠政策,应该尽快修改目前的“一、二、三”生育政策。继续坚持移民吊庄、劳务输出等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南部山区社会、经济和自然协调发展。二要保护资源,重点在于耕地和草原。保护耕地是稳定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前提,要加强宏观管理,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合理流转机制,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发展节水农业。还应采取强有力措施制止滥挖甘草破坏草原现象,对个体经营的小甘草膏厂也应予以取缔。
总之,农民收入问题不仅仅是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突破狭窄的视野,才能够真正弄清楚其症结所在,也才能够有的放矢。不发达地区应该选择适合自己实际的发展道路,在提高农产品价格已经不能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产品供给,而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又短时期内不可能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应该加大政府对农业的基础投入和科技投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解决农业生产资料短缺和高价问题,并抑制通货膨胀,缩小工农业产品交换剪刀差。同时,应该正确认识乡镇企业的地位,恰当评价其对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协调好农村发展非农产业和农业的关系,积极而稳妥地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切实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