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法论论文,逻辑学论文,第十三届论文,哲学论文,大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8月9—15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历史与科学哲学联盟(IUHPS)及逻辑学、方法论与科学哲学分会(DLMPS)和清华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十三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学者参加了本届盛会。
本届大会共设逻辑学、一般科学哲学、特殊科学的哲学问题、科学与社会4个大的主题,主要有4个专题研讨会以及16个分组:A.逻辑学:包括数学逻辑,哲学逻辑和应用逻辑,逻辑与计算;B.一般科学哲学:包括方法论与科学推理的一般问题,方法论的形式化进路,科学哲学中的历史与社会学面向;C.特殊科学的哲学问题:包括数学与逻辑的哲学,物理哲学,生物哲学,认知科学、心理学与语言学的哲学,经济学,合理性理论,决策论与博弈论的哲学,社会科学哲学,医学哲学;D.科学与社会:包括科学实践与技术中的伦理学问题,生命伦理学,科学与教育。
IUHPS/DLMPS执委会邀请来自世界各国的54名著名学者作为大会特邀演讲者,其中有4名中国学者:蔡曙山、曾国屏、雷瑞鹏、翟晓梅,另有2位海外华人学者:曹天予、褚天骄。
开幕式后,有3位世界著名学者做了大会演讲。本届大会主席、DLMPS执委会主席、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匹兹堡大学梅隆讲座教授阿道夫·格伦鲍姆(Adolf Grünbaum)做了题为“为何存在完整的宇宙,而不是空无的宇宙”的首场演讲。这个问题来源于莱布尼兹1697年的文章,他要求有充分的理由来说明为何应该有任意的世界,而不是空无。1714年,莱布尼兹又提出更一般的问题:“为何存在某物,而不是空无?”作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他提出了“宇宙存在”的“充足理由”,因为确实存在的某物便是宇宙。格伦鲍姆说,莱布尼兹的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就是他现在的问题:“为何存在完整的宇宙,而不是空无的宇宙?”莱布尼兹1714年的问题涉及的是“原初存在问题”(the Primordial Existential Question,PEQ)。莱布尼兹将事物区分为逻辑偶然的实体与必然的存在。必然存在是这样一种存在:它将存在的理由包含于自身之中。莱布尼兹从“上帝是必然存在的”推出“没有任何东西是偶然存在的”。在现代物理学中,对大爆炸宇宙论既可以做科学的解释又可以做神学的解释,二者均与莱布尼兹的PEQ有关。格伦鲍姆认为,科学宇宙起源论是一个真问题,它关心的是宇宙在时间上是否有穷的问题;宗教创世说却寻求宇宙起源的外在原因,这不是一个科学模型,而是一个假问题。这篇演讲是过去20多年来格伦鲍姆对有神论批判的继续。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数学与逻辑学教授埃尤德·赫鲁索夫斯基(Ehud Hrushovski)演讲的题目是“模型论和哥德尔的遗产”。赫鲁索夫斯基阐述了现代逻辑的基本理论之一的模型论,分析了20世纪最伟大的逻辑学家哥德尔的工作,并从一个新的角度即与哥德尔定理的关系来阐述模型论。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卢瑟讲座教授、清华大学客座教授约翰·塞尔(John R.Searle)演讲的题目是“社会本体论”。塞尔提出,从社会本体论的意义上说,人类社会是由语言建构的,并且不断传递下去。人类社会也有普遍的原则,这些原则正是用语言来建构的。当年他从事哲学研究时,语言哲学是哲学的核心,但现在心智哲学已经转移到核心位置。发生这种转向的主要原因是认知科学的建立。语言问题的认识依赖于更为基本的心智问题的认识。恐怕我们还需要用很长的时间才能理解人类心智与动物心智。我们确实不知道区别人类心智与动物心智的细节,但我们知道人类语言具有与动物语言不同的特征。动物的语言可以用于表达,人类的语言却可以用于表现,即用于构造社会现实。人类社会的本质特征、它区别于其他社会动物的方式,在于具有制度和制度现实,拥有货币、财富、婚姻、政府和哲学大会。毫无例外,这些制度和制度现实都由身份功能构成。一个身份功能只能通过部分社会共同体的集体认知来完成,它居于所有授权之上。存在单一的逻辑—语言操作,通过这种操作,所有制度现实被创造并得以保留。塞尔认为,语言是基本的人类制度,因为所有其他的制度都要预设它。塞尔教授的演讲是在清华大学进行的,清华大学逻辑学、哲学、语言学、比较文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数学和物理学等学科的教授与塞尔教授展开了精彩对话。
本届大会到会代表均按照大会程序在各分组会上做了学术报告或发言。由于大会报名程序采用自愿选择分组的办法,因此,报名情况能够说明参加者的专业兴趣、从业人员分布和学科发展状况。本届大会各大组报名人数和所占比率是:逻辑学117人,占25.1%;一般科学哲学118人,占25.3%;特殊科学的哲学问题169人,占36.3%;科学和社会42人,占9%。报名人数超过30人的学科小组依次是:哲学逻辑91人,占19.5%;方法论与科学推理的一般问题76人,占16.3%;认知科学、心理学与语言学的哲学52人,占11.2%;数学和逻辑的哲学问题37人,占7.9%;物理学哲学32人,占6.9%;科学哲学中的历史与社会学面向31人,占6.7%。哲学逻辑是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新领域和新的学科分支。在这个领域,与会代表提交了很多高质量的论文,涉及诸多重大的理论和应用问题。国内学者在这个领域提交的论文数量的比率是最高的,提交的论文质量也很高。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的哲学逻辑研究比较接近国际水平。第二个报名人数最多的小组是方法论与科学推理的一般问题。这是科学哲学与逻辑学紧密结合的领域,众多国外学者和在国外学习的中国学者参与了这个领域的研究。相比之下,只有少数国内学者参加了这个领域的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国内兼有逻辑学和科学哲学背景的学者不多,二者交流也不够。另一个报名人数最多的小组是认知科学、心理学与语言学的哲学。认知科学是近30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受到广泛的关注。
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是由IUHPS/DLMPS和主办国大学共同主办的最高级别的国际学术大会,每四年举办一次。本届大会是自1960年首届大会在美国召开以来,首次由亚太地区国家举办的。大会在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促进中国学术发展、使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走向世界等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说明我们在学术、经济和组织工作上有能力主办最高级别的国际学术大会。
本届大会对培养中青年学者和研究生意义重大。报名参加本届大会的中国学者大部分是中青年学者和研究生,一个原因是他们的知识结构较新,关注国际学术发展新动态,渴望接受新知识;另一个原因是他们的英语水平较高,能够用英语写作和交流。很多研究生说,参加这种具有最高国际水准的大会,切身感触到国际学术的前沿和最新动态,并建立了与国际一流学者的交流,将使自己终身受益。
会后将出版英文论文集两卷。第一卷选编54位特邀演讲者的论文,第二卷选编约100名中国学者(包括港澳台学者和海外华人学者)的论文。这两卷论文集将进入国际学术会议社会科学引文索引(ISSTP),从而极大提高我国逻辑学和科学哲学论文的检索率和在国际上的影响。
本届大会主席格伦鲍姆和广大与会者高度赞扬了这届大会。大会秘书长达格·维斯特托尔教授回国后特别致信中国组委会蔡曙山教授,称赞本届大会是“一次出色的和非常成功的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