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民参与在公共政策的整个运行过程中,充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真正贯彻公共政策的民主化原则,制定出科学、合理、公正的公共政策,以实现公共政策的有效性的意义是极其重大而深远的。
关键词:公民参与 公共政策 民主
一、公民参与的原因及背景解析
1.公共政策的整个运行过程都以社会民众为基础
(1)政策的需求信息来自社会民众或团体(利益集团)。
(2)民众也是公共政策运行的主体,公共政策的执行常常需要施政者与影响对象之间的密切合作。如果后者是被动的、消极的,那么政策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或成本大增。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公民参与的发展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唤起公众的参与意识。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激发公众的政治参与愿望。
3.政治现代化促进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公民再也不仅仅满足于作为公共政策的客体(对象)而存在、被动地认可和接受政府的公共政策方案;而是强烈地要求向公共政策系统表达自己的意愿,具体过问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和反馈的全过程,使公共政策能够更充分地代表自己的利益。
二、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功能
1.集体参与,可减少政策上的流弊与个人的私欲,进而确保一个更可行及公平的决策。基于每个人知识有限,思维的方法不同,群体智慧对于决策来说相信是比较优越和可靠的,因为这是经过众人参与、互补长短的情况下得出来的。其次,通过意见的交流和不同观点的冲击,不但可以使个人的眼界得以开阔,而且个人的私欲亦得到调适,使政策依据群体的意愿而做出。
2.大众的关注和参与,对于一个政策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1)公民参与,有助于政策决策主体充分考虑和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疾苦、利益和愿望,并把政策目标的确立和政策措施、手段的选择建立在符合这种利益和愿望的基础之上,以减少政策决策的盲目性,提高政策的合法性。
(2)公民参与,可以减低执行时遇到的困难,有利于政策的有效执行。
3.公民参与,促进了政策相对人主体地位的确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有助于提醒政策执行主体尊重政策相对人的人格,并注意激发政策相对人对公共政策的认同感和接受主动性,减少政策执行中的阻力和实际存在的强迫性和人格侮辱等违背政策和法律的行为;还有助于改变政策研究和咨询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自上而下的单一视角,而代之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双重视角,扩大政策研究和咨询的领域,并使研究成果能直接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三、实践公民参与的争议与反思
“公民参与”是很理想的理念和正面的行为,但在实践方面,是不容易的。
1.所以一些学者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问题也提出了质疑
(1)很难确定公民大众的真正意愿,持这种观点的认为一般公民没有空余时间去关注或去认识政策问题;那些有时间和有兴趣的,未必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去理解;很多没有参与组织的公民都是较沉默、被动,对社会上的政策很少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很难确立公民意愿。
(2)批评公民意见多属短视,一般公民的意见常被指为只求眼前利益、急功近利、不能容忍;而且所要求的多属狭隘的利益,而忽略社会全局性的发展。
(3)公民参与效率低、耗时和昂贵,而且使政府部门内的专业及行政人才难以发挥其知识及经验,不能采取果断措施,令工作效率降低,未能应付瞬间万变的现代化社会形势。
2.与此不同的是,对公民参与持赞同观点的学者却提出不同的观点
(1)指出多数公民较被动,对一般政策很少有自己的意见,是符合实况的。但要求那些有见识、有意见、有亲身体验、有切身利益的基层公民,积极参与,发表意见,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总是有裨益的。至于专业知识和才能方面,公民未必完全掌握,但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他们的认识便会加深,而且他们作为受益者的切身感受和不受部门领导的位置影响,对专业和官员能起到互为补充的作用。
(2)公民意见是否属短视,在未有机会参与和发表时,在未有比较和分析时,实难先验地下判断。
(3)公民参与是否耗时和昂贵,很难有定论。很多政策都是涉及广大公民的生活和利益的,且有长远影响,只有深入和详尽地反复研讨才可减少日后出错时所带来的失误和浪费。
四、公民参与的现实问题及对策思考
1.加强公民参与的制度化建设。
2.建立、健全公民参与的方法和渠道。
3.营造有利于我国公民参与的政治文化,为公民参与创造良好的政治心理背景。
(1)普遍的平等观念;(2)广泛的自主意识;(3)强烈的责任感;(4)法制原则。
4.树立政府官员的正确理念。
参考文献
[1]丁煌 公共选择理论的政策失败论及其对我国政府管理的启示[J].公共行政,2000,(3)。
[2]朱崇实 陈振明 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论文作者:徐莉梅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4月总第1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5
标签:公民论文; 公共政策论文; 政策论文; 自己的论文; 利益论文; 很难论文; 意见论文; 《教育学》2017年4月总第1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