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研究综述论文_刘彤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研究综述论文_刘彤

(鲁东大学,山东 烟台 264000)

摘要:新时代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点议题。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之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备受学界关注。在新媒体迅速兴起的背景下,其研究成果包含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内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升路径。但同时在研究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存在。因此,应在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升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的研究。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9号的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新媒体作为社会的一股鲜活力量,已经全面渗透到高校当中,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力求回溯梳理近十年以来,在新媒体背景下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相关文献,望可为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提供一二参考。

一、当代国内研究概况

以中国知网2010—2019年近十年收录的国内关于的研究成果来说明。从研究年限看,2009—2015年相关成果发表数量较少,每年发表数量也比较平均,在2016—2018年间,研究成果井喷式增长,截止到2019年5月,相关研究成果发表速度放缓。

二、当代国内研究主要内容

(一)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内涵

虽然新媒体兴起,但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界定并没有发生变化。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关于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内涵的界定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如今学界将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内涵的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情感力、人文力、影响力等,是一种产生亲近感和悦纳感的力量或产生亲近感、和谐感、趋同感的动力水平和能力。”[2]目前对其内涵的界定,对在新媒体背景下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内涵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现存挑战

伴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开放式网络空间迅速架构。在开放式网络空间内,信息呈放射式传播。这种传播方式速度之快打破了原有教育领域的闭合。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工作的前提”。[2]在这种新时代新媒体新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较大冲击。

第一,从教育“圈层化”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现存挑战。当今高校学生生源年龄构构成以“95后”居多,部分“00后”已经进驻高校,相较于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年龄构成却以“60后”“70后”居多。在这种境况下又结合新媒体对高校学生的迅速渗透,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思维结构、认知方式等方面都存在教育的隔阂。这就产生了“圈层化”的困境,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从信息“碎片化”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现存挑战。新媒体的背景下催产的各式交互应用快速占领网络客户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教授的大量课本理论知识,高校学生可通过多样的交互式应用迅速整合为逐个知识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某种意义上而言,教育者传授知识的权威性受到新媒体的冲击,这种迅速的整合方式也使知识不可避免的呈“碎片化”

(三)提高新媒体背景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路径分析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创新和转变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有效路径之一。为此,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新形势新背景新情况,体现时代气息,要吐故纳新,不断吸纳新词汇新符号。”[3]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增添教育语言的时代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语言魅力的同时也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的亲和力。

第二,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有效路径之一。新媒体背景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传统教育手段必不可少,但同时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可提高教学质量。有学者认为“面对注重自我发展的“95后”大学生,教育者要与时俱进,重视多媒体在当代教育课堂上的作用,搭建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先进性的学习平台”[4]教育者面对新媒体发展的浪潮应主动学习新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方法,与学生在新的教育方法下有效沟通,达到和学生共情的境界,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三、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的问题

学界关于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已发表的研究成果虽然数量庞大,但研究领域基本关注点在于马克思主义学科内,研究内容广而不深。现阶段,虽有一定研究成果,但还需加以深入探究。

第一,研究未成体系。以知网范围为例,可收集的关于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文章,其内容主要涉及,新媒体下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内涵、现存机遇与挑战、提升路径三个方面的探究。但是在诸多研究成果中,少数针对其中一点进行深度理论和实践探讨。由此可见,在新媒体下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研究体系广度已成,但研究深度还略微不够。因此,在未来建立起真正行之有效的研究体系,是值得众学者进一步研究的范畴。

第二,研究方法未加创新。研究方法多从“理论到理论”,研究人员主体虽为高校思政教师、高校研究人员,但研究方法依然巨大多数采用文献分析法,并未结合自身优势采用调查法,如给高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在新媒体背景下,采用调查法获得分析高校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已不再是个难题。因此,新媒体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研究方法有待创新。

第三,研究未与多学科交叉。近十年来,研究绝大多数局限在马克思主义学科内,但同时也要涉及到信息技术、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相关学科。因此,新媒体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在马克思主义学科内,研究应该多与其他学科交叉提高研究成果的广度和深度。

四、结语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其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既面临挑战又相较于之前从未有过的发展机遇。目前,针对在这一主题的研究范围较为全面,有其内涵、现存问题与挑战、提升路径的分析整合。但是研究在体系、方法、内容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研究者们对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亲和力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史小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综述[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08):185-187.

[3]李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主要特点及提升路径[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7,(7)153-157.

[4]张亮.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现实审视及实现路径[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4(02):134-140.

作者简介:刘彤(1996.09-),女,山东省济南人,烟台市芝罘区鲁东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论文作者:刘彤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30

标签:;  ;  ;  ;  ;  ;  ;  ;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研究综述论文_刘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