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电影的新增长点--电视电影研讨会综述_中国电影论文

新世纪中国电影的新增长点--电视电影研讨会综述_中国电影论文

新世纪中国电影的新增长点——电视电影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增长点论文,中国电影论文,研讨会论文,电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9年国庆节,中央电视台第6 频道(电影频道)播放了一批专门为电视播放拍摄的新形式影片——“电视电影”。这一现象引起了电影圈内外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新千年伊始,2000年1月20日至1月21日,国家广电总局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以下简称电影频道中心)、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和《当代电影》编辑部在北京五洲大酒店五洲厅联合召开“电视电影研讨会”。中宣部和广电总局等有关方面领导、电影理论与评论专家、各电影制片厂及各影视制作公司的创作人员和制片管理人员, 以及新闻记者等8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大家聚集一堂,认真研讨和总结电视电影的创作规律、艺术特点和制作经验,研讨和规划电视电影的未来。研讨会受到了中国电影人的广泛重视,新闻界的反应也十分热烈,这不仅仅因为它是进入新千年后中国电影界的第一次重要聚会,更因为它所研讨的对象——“电视电影”——是电影业的一个新的发展领域,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新的艺术和经济增长点,它对新世纪中国电影的发展前景和产业格局无疑将会产生十分重要的积极的影响。

1月20日上午,研讨会开幕。 会议由电影频道中心副主任姜涛主持,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兼电影频道中心负责人阎晓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当代电影》主编刘怀舜,分别代表主办单位首先向会议作简短致辞,随后会议即进入学术研讨。电影频道中心电视电影有关负责人柳城、母铁军,北京电影学院郑洞天、倪震、黄式宪、郑亚玲、王志敏、姚国强,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胡克、杨远婴,北京广播学院苗棣、梁明,《电影艺术》王人殷,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林克欢,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贾磊磊,中国电影乐团艾利群、郭小笛,电影出版社李二仕等专家,以及上海电影制片厂贺子壮,青年电影制片厂岳阳、长春电影制片厂韩志君、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刘沙、中影公司扬金生等制片厂和影视制作单位负责人,夏钢、李少红、塞夫、方青卓等创作人员,分别就“电视电影的历史与现状”、“电视电影的本体特征”、“电视电影作品分析”、“电视电影的发展前景”等几个议题展开讨论。研讨会气氛热烈,发言踊跃,讨论中既有鲜活的实践例证,又有严谨的理性分析,学术氛围十分浓郁。现将研讨内容分专题综述如下:

电视电影的历史与现状

电视电影是一种新兴的电影品种,它在国际上的发展历史才有30多年,而在我国则是近几年才开始兴起的。对于它的发展历史及其现状,国内还鲜有研究和介绍。因此,会议的第一个议题,就是研讨“电视电影的历史与现状”,回顾和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总结和探讨国内的发展现状。几位专家介绍了美国和英国电视电影的发展历史及其特点和经验,电影频道中心及一些制作单位的负责人则对国内电视电影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总结和介绍。

一、电视电影的起源及其在国外的发展

电视电影即为电视首映而制作的影片,它起源于60年代的美国。几十年来它的发展十分迅速,进入90年代以后,美国商业电视网的黄金时段节目几乎全部都是电视电影,而很少播放真正的影院影片。就其制作特点来看,美国的电视电影是一种由电视行业创意或者批准创意,委托电影制片商制作,主要在电视中播出的一种低成本的电影。除了在商业电视网上首播之外,也有一部分在像HBO这样的全国性收费频道中播出。1989年1999年,在商业电视网里,观众一周能看到5部电视电影, 也就是每年约200多部影片。电视电影的制作成本大约是500万到800 万美元,相对于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的“大片”要低得多,而相对于两集电视剧的300万美元则要高一些。在美国,不仅电视电影用35 毫米的胶片拍摄,电视剧也都是用35毫米胶片拍摄。从题材上看,在60年代电视电影的雏形时期,什么题材类型的片子都可以拍,经过70—80年代的发展,逐步形成现在的这种格局:主要是纪实性的、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题材,如社会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或案件等,其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新闻热点,拍成影片后更是受到观众的欢迎;此外,由畅销书(虚构的故事)改编的作品也非常之多。总之,发展到今天,电视电影在美国已经成为一种完全区别于影院电影的成熟的电影和电视节目形式。

英国的电视电影出现于80年代。1984年11月,英国BBC的第4频道开始正式运作电视电影,之后它便迅速成为一个特别突出的电影工业现象。电视电影的制作及媒体对它的炒作,改变了英国电影的现状。从80年代到90年代,电视观众比较欣赏的节目实际上都是电视电影。电视电影拉近了电视和电影之间的关系,它提供了民族电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并在艺术上开拓了一个特殊的领域,因此英国将电视电影纳入民族电影业之中。在近20年的发展中,英国的电视电影产生了一大批优秀作品,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艺术家。英国电视电影的节目全部是用16毫米胶片拍摄的。

在听了美国和英国电视电影发展情况的介绍后,与会者都认为这些情况和经验对我们很有启示和借鉴意义,并希望理论界对于国际上电视电影的发展情况能够给予更多的研究和介绍,以便我国在今后电视电影的发展中减少盲目性和少走弯路。

二、国内电视电影的产生及现状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6频道)从1996年1月1号正式开播以来, 每年播出上千部首播的影片。一方面,随着事业的发展,电影频道中心面临必须从简单提供节目到开展多方面的合作制作节目的转变;另一方面,随着电影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影频道肩负着成为影视合流龙头的重任。在这种背景下,电影频道开始尝试自己制作一些节目,并拍摄故事片。

由于缺少理论定位,“第一次吃螃蟹”的电视电影人在最初的尝试中,把电视剧按照电影的时间长度要求,重新剪辑压缩成90分钟,然后播出。以后又把重点放在独立拍摄影片上,这些影片主要参照电影的叙事结构、人物的刻画与镜头的运用上,即强调电影化的表现手法,并且根据电视播出的特点,为了达到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降低成本的目的,尽量选择场面小、情节比较紧凑、人物相对较少题材。这些影片后来被正式定名为“电视电影”。

电影频道中心电视电影部成立于1999年4月份, 到现在已经接收了1,000多个剧本。由于建立了三级审查制度,基本保证了能够立项的剧本具备一定的艺术水准。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80多部影片。这些影片主要通过三种制片方式完成。第一种,是由电影厂或其他途径提交剧本,电视电影部组织专家进行审查,通过立项,投入拍摄,版权归电影频道中心;第二种,双方合作,双方投资;第三种,是市场的方式,即由制作方自己投资,电影频道购买(占完成的80多部影片的八分之一)。电视电影在电影频道的第一次成批量的播出是在1999年国庆节,共播出了12部影片,包括《蓝盔之子》、《操心家长》、《少奇专列》、《有爱才有我》、《飘在海上的雪》、《胡杨》、《美梦成真》、《借牛》、《岁岁重阳》、《劲舞苍穹》、《情系克拉拉布》。这12部影片分四期播出,央视收视调查显示,有11部影片进入了电影频道该周节目的前10名。其中有7部影片进入了中央电视台该周八套节目总和的前30名。 春节期间,又集中播放十几部作品,包括《民选村官》、《家有贤妻》、《别让我看见》、《公鸡打鸣母鸡下蛋》、《礼尚往来》、《大年三十》、《龙年两家春》、《回家看看》、《紫气东来》、《我爱长发飘飘》、《缘分的天空》、《路缘情归》等。这些影片的播出,丰富了电影频道的节目内容,同时也使各个制片厂,包括影视制作单位的人力、物力得到了比较好的利用。

然而,由于缺乏经验,目前在电视电影的创作和制作管理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在创作上最薄弱的环节是剧本。由于大多数剧本是自由来稿,许多作者是新手或是非专业作者,剧本的成活率比较低,大约只有百分之十。问题主要集中在作品的容量不够、内容单薄,剧情简单、雷同,人物概念化、性格不鲜明等方面。观众实际上需要更多有哭声、有笑声、有掌声的影片。同时在二次创作上,许多真正有能力有分量的艺术家还没有参加进来。

其次,科技含量不够。由于前一时期是电视电影的尝试阶段,对电视电影的定位的认识比较模糊。同时,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基本按照电影的制作方式拍摄而成的作品不多,大多数影片是用磁带而不是胶片拍摄的。所以,不少作品看上去更像是电视剧。

第三,在具体操作中,有的小制片公司不具备拍片能力,而将项目转包出去,制作经费在转包过程中被盘剥,严重影响了这部分影片的质量。

此外,一些专家和制片单位的代表还对目前电视电影的运行机制及其在管理和操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大家认为这些问题是电视电影发展的初期阶段所不可避免的,尤其在目前资金短缺、影视体制不健全等条件限制下,这些问题的发生有其合理性。但是,随着这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于这些问题又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尽快解决,否则将会危害电视电影的总体发展。

电视电影的本体研讨

电视电影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目前国内对于它的界定和理解也比较模糊。参照国外(如英/美、法、德等国家)对这一名称的拼写和解释,比较准确的界定应该是:“专为电视播放(或专供电视台播出)而制作的影片(胶片)”。对于这一介于电影与电视之间的新的节目形式,在其艺术和技术本体方面有哪些基本的特性或者必须遵循的创作规范?在国内电影理论界还缺乏比较权威性的定论。研讨会上专家们重点对这个议题进行了探讨与议论。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论参照和深入研究,大家的认识不太一致,讨论也比较分散,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关于电视电影的定位

对电视电影的定位基本上有三种意见:

其一,认为电视电影就其本质上看就是电影,只不过在播放形式上区别于影院电影。发言者大多持这种观点。他们认为,电视电影是为在电视上播放而拍摄的电影,是电影的又一种形式。它与电影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电视是电影的后电影市场,却是电视电影的主要市场,它是影视合流的一个形式。有人还提出了电视电影是一种“家庭电影”的概念,这种观点的依据是,将来数字信息技术高度发展之后,不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它们的载体和传播方式越来越趋同,无论家庭或者影院都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来播放高清晰度高保真音响的影片,因此影院将会逐渐被家庭影院所代替。但是无论是“影院电影”还是“家庭电影”,都还是电影,其艺术本体特征应该都是基本相同的。

其二,电视电影是电视的一种节目形式。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电视电影起源于在电视上播放电影,而电影在电视上播放就是电视节目。因为电视的传播方式和影院的传播方式有很大的区别,声光点的表现力远远不如电影,所以在艺术规范上应该有显著区别。

其三,电视电影既不是电视,也不是电影,而是一种融合了两种传播媒介特点的新艺术样式。这种观点主张,电影电视实际是一个结合体,也是一种将电视和电影优势相加的交融性的新品种,它是电影与电视的高度结合的产物,或是一种多媒体创作,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该在发挥电影与电视各自优势基础上实现新的综合,产生一个新的艺术题材、艺术品种。

二、关于电视电影的技术与艺术指标

一些专家指出,由于电视电影不需要观众买票收看,而是依靠整体的制作水平以争取更高的收视率以及随之而来的高额报酬(广告收入),因此,相对于一般电视剧来说,它应该是更精美的制作。

通过电视播出的节目,能够让观众产生第一直观感受的是画面。电视电影应该比一般电视剧的影像更清晰,这首先是一个技术手段和材料质介问题。有的专家提示, 我们正处在高新技术日新月异、 迅猛发展的21世纪,技术手段的更新与艺术进步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我们要为未来的市场留出空间,技术指标不容忽视。为了使电视电影达到应有的清晰度,以区别于其它电视节目,多数与会者赞成电视电影应该使用电影胶片(35毫米、16毫米或超16毫米的胶片)或数码技术来拍摄。这样,既可以保证电视播放时的清晰度,又可以择其优者制成拷贝在国内城市或农村放映,还可以送到国外进行影视节目交易;同时,这也是电视电影之所以叫做“电视电影”(而不是其它)的基本要素。

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才能产生艺术上品。剧本不论对电影还是电视都是一剧之本,对电视电影同样如此。专家们普遍认为,今后应该形成专门为电视电影创作的剧本,它既要有区别于电影的题材,又要有电影剧本那样严谨的结构和很独特的电影语言,有较高品位的内涵,有比电视剧更深化的主题;应该找到自己的本土化的民族文化的空间,注意发挥艺术的个性,在叙事方式、节奏和文化含量方面向电影靠拢;选材方面还应具有平民视点与国民视角,避免庸俗化……他们强调,电视电影是当前市场条件下对电影的一种补缺,甚或是电影另一种形式的再生。所以,对电视电影的要求必然趋近于电影。

三、关于电视电影的成本规模与题材类型

在基本的技术艺术指标确定之后,紧跟着的就是电视电影的成本规模控制和题材类型特点问题,这也是电视电影的创作和操作者们更为关注的实际问题。

一些制片单位的代表认为,如果用胶片拍摄电视电影,基本投资差不多需要100万元左右人民币,否则质量无法保证。 但有的专家则提供了一种具体的成本核算方法,很值得制作者们借鉴。他认为电视电影还应该是电影,只不过是成本规模较小的电影。成本规模小是相对于影院电影而言的。同样题材和规模的一部影片,如果用16毫米胶片拍摄,拍成电视电影一定会比拍成电影的开支要少。这个钱不是省在前期从剧本到拍摄的过程,而是省在后期制作上,因为将胶片转成磁带,可以节省很多钱。另外,用16毫米胶片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由于工作周期短,整体制作规模比较小,包括演员、导演的费用都不会很高。所以,完全可以在保持技术艺术指标的前提下降低成本,而不是以牺牲影片质量的方式压缩成本。还有的专家指出,使用16毫米胶片拍摄,还可以制作成16毫米影片拷贝供应市场,这不仅大大丰富了以农村为主的16毫米影片市场的节目源,而且可以使很多闲置的16毫米洗印设备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这在整个国家电影业的总体利益上看无疑是一件好事,而对制片单位来说也是很划算的。

基于电视电影在家庭中、通过电视屏幕、在休闲时间播映等有别于影院放映的几个特点,或者说在这几种条件的限定下观看,什么样的题材类型最适合电视电影?借鉴国外电视电影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发言者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因为电视电影毕竟是通过电视传达故事性和感受,看电影的感觉是在电视上看不到的,所以应该避免只有电影才能淋漓尽致表现的大场面。这并不是不能表现,而是拍出来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的要求,即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

其次,电视播放具有比较快捷地反映人们最关心的现实生活问题的特点,因此,带有新闻性、时代感的现实生活的题材,或表现真人真事的纪实题材,都可以成为电视电影的主要题材类型。此外,还可以有大量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影片和艺术影片、探索影片等。

尽管认识不一致,但多数与会者赞同这样一个基本观点,即无论怎样定义,电视电影毕竟是一种新形式的艺术品种,既然它是新的,就要有新的特点;同时,无论怎样新,它又必然要遵循艺术创作和艺术生产的基本规律,都必须按照“三性”统一的要求进行创作。

电视电影作品评论

研讨会召开之前,主办者请部分影评家观摩了由电影频道电视电影部提供的《劲舞苍穹》、《公鸡打鸣母鸡下蛋》、《澳门情缘》、《的哥的姐》、《蓝盔之子》、《操心家长》、《岁岁重阳》、《挂冠归来》、《青藏大测量》、《报告队长》等电视电影作品。因此,研讨会上一些专家们对这些作品进行了分析评论。

他们认为,从看到的这些作品来讲,总体的感觉是取材不错,作品各有特点,生活气息比较浓,角度选得不错,都提出了一些社会问题。可以看出这些作品的创作者还是很认真的,一些作品在艺术上也比较优秀,说明尽管电视电影在我国还属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但是这个起点却是不低的。其中如《劲舞苍穹》的制作就较有特色,反映了空军建设的总体风貌,气势比较宏大,同时在塑造人物上也比较成功,讴歌了中国军人的英勇气概。《澳门情缘》较好地运用了散文化的手法,故事和人物有青春气息,拍得比较漂亮也较有个性,很像是一部小电影——没有特别大的中心事件,三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处理得比较好,无论题材、叙事还是场景、画面都比较符合电视电影的要求。

但是从艺术角度看,这几部电视电影也存在着两类问题。第一类是与电视电影的概念及规律无关的、属于创作本身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有二,一是故事的戏剧发展不够充分,情节不合理,甚至出现错位的现象。二是人物刻画不够丰满、细腻、生动。所以,今后创作中应该注意处理好作品主题、剧作结构与人物刻画三者的关系。有的专家还进一步指出,虽然这些作品大多是现实生活题材,写的是平民,但是不少作品却缺乏平民意识,因此显得比较矫情、虚饰。

第二类问题涉及到电视电影的常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其一,选材时没有考虑到电视电影的特点,某些影片的题材不一定适合电视电影。比如《劲舞苍穹》是军事题材,拍摄中动用了空军的力量,它的场面比较大,冲击力比较强。但是,用电视播放,其效果却大打折扣。同时,该片得到了部队的大力支持,在操作上也只能是一个特例。其二,在内涵上,一些作品没有提供多于电视剧的内容和分量。有的作品中人物语言太多,电影化的手段几乎没有;有的本应是喜剧,却远未到位;许多作品更像是一部单本电视剧。但有的专家却认为,这些问题其实与电视电影的概念并不矛盾,对题材的选择应该没有禁区,关键在于如何选择适合电视电影的切入点,并在此基础上按照电视电影的基本的艺术特性和规律进行提炼、创造。

同时,专家们还指出,由于电视电影的创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仅仅就几部作品进行分析,很难避免认识上的粗疏和以偏概全的成见,因此上述问题并不带有普遍性的意义。对于这类作品的分析评论,只有在电视电影创作形成一定规模后,才能真正深入地进行。

电视电影的发展前景

面对这样一个新兴的艺术创作和生产领域,中国电影人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对于它的未来发展更是倾注了极大的关心和积极参与的热情。因此,研讨会上与会者们更多地对电视电影的创作、生产方式、制片方式、管理销售方式等提出了诸多建议。

一、关于电视电影的创作

与会者建议,今后对电视电影的创作应该强化策划和规划意识,加强创作意识,加强创作力量,力争拍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在具体运作中应该注意,第一,要关注现实题材的创作,这其中包括新闻性强的、大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关注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学名著的改编;拓展儿童的题材。第二,要加强二度创作力量,吸引更多有创作经验的优秀导演加入电视电影的创作。第三,电影频道的电视电影可以按照作品的题材类型以栏目化的形式推出,提高栏目整体质量,打出自己的品牌。

二、关于电视电影的投资方式与制片方式

一些发言者指出,目前电影频道中心对电视电影主要实行投资拍片的运作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计划经济的模式,这在初期阶段作为权宜之计是必要的,但随着这项事业的发展,这种方式则是有害而无益的。今后应该引进市场机制,用市场方式来进行运作。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电影频道中心独家投资的项目,可以与制片厂共同策划,委托制片厂或有实力的制作公司承制;按照电视电影技术和艺术质量的要求,适当提高投资金额,或建立奖励机制,以鼓励拿出好作品的制片单位。

(二)除电影频道中心独家投资之外,可以有多种投资方式。其他投资方式的前提是确定版权的归属。电影频道和其他电视台或频道一样实行择优购买,以质论价。这样,既可以减少投资风险,减少工作量,也可以提高制片单位的积极性,并初步实现制播分离和向市场经济的转轨。

(三)在制播分离的前提下,成立一个电视电影的制片公司,独立经营和操作,自负盈亏。这个公司分别与制片方和购片方建立一种契约关系,同时,使电视电影的生产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生产,从而建立制作、发行、播映的完整机制,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电视电影经营机制,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三、关于电视电影的市场开拓

从已经播放的电视电影的收视反映来看,电视电影有着很大的市场潜力,如果再加上16毫米影片市场和其他后开发市场,将会形成一个对整个电影产业具有重要影响的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这个前景无疑是十分吸引人的。为此,与会者建议,在电影频道的播出时段中,应该根据电视电影的不同类型和观众的观赏要求划分出市场(时间档),形成不同风格的栏目,以栏目的整体优势吸引观众,赢得市场。比如在5点到6点安排儿童故事片播映,收视率会有一定的保证。

此外,提倡或要求用电影胶片拍摄,这样除了在电视播放之外,还会有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要考虑它的综合的市场价值。电视播出后,其中质量上乘的影片可以制成拷贝或VCD、DVD,这些产品不仅可以在国内发行,有的还可以拿到海外市场。

在研讨会上,一些制片厂和制作公司代表根据一段时间以来的实践表示,他们将尝试把电视电影作为一项独立的片种来运作,形成一种规模化的生产。有的制片厂已经成立了专门负责电视电影的管理部门,并将电视电影的规划纳入制片厂的全年规划中,按照电影的常规操作方式进行管理和运作。同时,吸引一些优秀导演加入创作队伍,以保证作品的艺术质量。

与会者对电视电影在中国的发展前景都持十分乐观的态度。大家普遍认为电视电影属于现代的传播手段,这是新世纪全球性的一个新的动向和发展趋势。在我国,它更是电影产业存在和发展的一个充满希望的新途径。毫无疑问,电视电影正在成为电影界新的艺术增长点,不久的将来,还会发展成为新的人才的增长点和经济增长点。

闭幕

1月21日下午,研讨会闭幕。 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副组韩长永进、中宣部艺术局副局长张华山、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王庚年、中国电影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童刚、电影局艺术处处长张万晨、广电总局总编室文艺处处长王卫平等有关方面领导出席了研讨会并发表了意见。

张万晨主要对电视电影作品的审查过程作了说明和解释。他谈到对已经完成的电视电影作品的总体印象,认为电视电影的题材比较广泛,也具有一定的艺术品位。他还特别指出了剧本创作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韩永进提醒大家,在为中国电视电影定位时,要考虑到正在逐步加快的中国电影体制的改革;要考虑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些基本规律和规则。同时,还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借鉴美英法等国有关电视电影的经验。他认为电视电影要得到良好的发展,应该建立一套有利于好剧本脱颖而出的,有利于好片子制作和播出的,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剧本审查和管理机制。

王庚年认为,电视电影是一个站在电视和电影这两个巨人的肩膀上的新的艺术形态,电视电影的前途是很好的;电视电影从发展的角度,应该做好16个字:“做好规划,把握基调,提高品味,贴近生活”。

童刚指出,在当前条件下,讨论电视电影问题的时候要密切关注国际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充分开发电视电影的题材,包括对儿童题材的开发。提高电视电影的品牌效应,防止一轰而上、质量降低的倾向。童刚还谈到了电视电影的收购、国内外市场开发等问题。

阎晓明首先向会议宣读了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关于电视电影的五点要求。赵实的具体意见是:第一,坚持唱响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不打擦边球。第二,坚持艺术创新,做到题材广泛,不要直白露,也不要说教。第三,坚持面向广大观众,讲述老百姓爱看的故事,要有真情实感,通俗易懂,接近生活,应该有笑声、哭声、掌声,要和老百姓形成共鸣。第四,坚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要发挥电影和电视的优势,电视电影站在两个巨人的肩膀上,起点要高,防止粗制滥造。第五,降低成本,制作精良,加强管理。

最后,阎晓明对为期两天的研讨会做了总结。他说:电视电影是与国际接轨,在影视合流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新生事物。电视电影是电影界走影视合流道路的重要发展战略。

目前,电视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已经由栏目战略转化为频道战略。因此,对电影频道而言,电视电影的整体质量和整体形象至关重要。为了发挥出电影和电视两方面的优势,形成电视电影特有的特点,对今年电视电影的创作提出稳定数量、提高质量、抓好重点、强化管理的基本思路。要实现这个思路,就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逐步实现六个转变。第一,剧本,要从外稿为主向组稿为主转变;第二,电影频道的投资,要从先期投资向后期购买转变,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第三,成本控制,要从统一标准向科学核算转变;第四,在制作上,要从广种薄收向拍摄基地为主转变;第五,在技术上,要从磁带为主向胶片为主转变;第六,在经营上,要从独家播放向市场化转变。以上六个转变,将要纳入国家电影管理条例所规定的程序和范围,同时在电影局的领导和管理之下来运作。

阎晓明最后总结说,我们召开这次会议,就是要尽快地使从业人员熟悉和掌握电视电影的创作规律和生产规律,引进竞争机制,全方位提高电视电影的艺术品位。这既是学术研讨会,也是一次研究工作的会议,开得是成功的。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研究电视电影的创作规律和管理机制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要团结起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共同开拓电视电影的新局面。

两天的会议匆匆结束,不少与会者由于时间关系未能发言,而许多发言者则也有言犹未尽的感觉,更有很多电影圈内外的人士因为会议名额的限制而未能莅会。短短的两天研讨会虽不能根本解决电视电影的基本问题,但是,它毕竟研讨和提出了电视电影的一种基本的发展方向,一种未来趋势和规范,以资电视电影的创作和管理部门借鉴和遵循。同时,它也为电影理论和评论界提出了一个值得研究和评说的课题。仅就这点意义上来讲,这次研讨会也是十分成功的。

标签:;  ;  ;  

新世纪中国电影的新增长点--电视电影研讨会综述_中国电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