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网络成瘾研究_互联网论文

国外对因特网成瘾障碍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因特网论文,障碍论文,国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前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快速发展,因特网成瘾障碍已经成为困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国外大量研究证明,因特网成瘾会对人的心理健康、社交、工作、学习、家庭生活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Brenner,1996;Egger,1996;Griffiths,1997;Morahan-Martin.1997;Thompson,1996;Scherer,1997;Young,1996,1997,1999)。我国的心理学研究者和其它领域的学者也开始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本文试图对国外的研究成果作扼要综述,以供研究借鉴。

2 定义与分类

2.1 定义

因特网成瘾障碍(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病态因特网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因特网成瘾(Internet Addiction)或因特网依赖(Internet Dependency)都是对过度使用因特网的描述。Young(1996)把IAD定义为一种没有麻醉作用的冲动控制障碍。Kandell(1998)则把IAD定义为“一种对因特网的心理依赖,而不考虑使用者登录到网络上后做什么”。

但是,对这一现象的命名一直存在争议。主要分歧在于是否应该用“成瘾”来描述因特网的过度使用。有的学者(Davis,1999;Rachlin,1990;Walker,1989)主张使用“病态”或“依赖性”来命名,他们认为,只有对某种物质有生理上的依赖性时才能称为“成瘾”。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Young,1999,Griffiths,1990;Keepcrs,1990),没有对物质的生理信赖也可以使用“成瘾”这个术语。所以,目前关于过度使用因特网的名称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用“成瘾”来称呼,其二是用“依赖”或“病态”等字眼来称呼。

2.2 分类

因特网成瘾障碍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各种行为和冲动控制性问题。Young(1999)根据其研究结果,把因特网成瘾分成五类:

A.网络色情成瘾:是指对成人聊天室和网上色情作品上瘾,如:强迫性地使用成人网站以获取网上色情作品等。

B.网络关系成瘾:是指过度卷入网络人际关系中。如在聊天室或MUDs中结交的网上朋友替代了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和家人。

C.网络强迫行为:是指强迫性的网上赌博、网上购物或网上交易活动。

D.信息超载:是指强迫性的网上冲浪或资料搜索。

E.计算机成瘾:是指强迫性玩计算机游戏或编制计算机程序。

3 诊断标准

尽管IAD不是物质性的生理依赖,但是DSM-IV对物质依赖制定的七条标准仍然是有用的参照标准。因特网成瘾支持小组等研究组织和学者在研究讨论过程中形成了比较一致的IAD诊断标准。

如果因特网使用者在一年内表现出以下三条或更多的症状,就被诊断患有IAD。

(Ⅰ)耐受性。是指符合下面任意一条:

A.需要明显增加上网时间才能获得满足感。

B.上网时间不变,满足感会明显下降。

(Ⅱ)停止使用因特网后,表现出以下任一症状:

A.显著的脱瘾综合症

(1)停止或减少严重的、长时间的因特网使用行为。

(2)在(1)之后的几天到一个月内,出现以下两条或更多的症状:

(a)精神运动性烦躁

(b)焦虑

(c)强迫性思考网上发生的事情

(d)幻想或梦想有关因特网的事情

(e)随意或不随意地做手指敲击键盘的动作

(3)标准(2)的症状引起了忧郁或社交、工作及其它重要领域的损害。

B.急于使用因特网或相似的网上服务来减轻或避免脱瘾症状。

(Ⅲ)上网的次数比计划的多,时间比计划的长。

(Ⅳ)一直希望能努力减少或控制因特网的使用,但却没有成功。

(Ⅴ)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与使用因特网有关的事情上(如:购买网络书籍、尝试新的浏览器、整理下载的材料等)

(Ⅵ)因为使用因特网而放弃或减少重要的社交、工作或娱乐活动。

(Ⅶ)尽管知道上网可能已经导致了持续或复发性的身体、社交、工作或心理问题,但仍不顾这些情况继续使用因特网。

4 形成原因

目前关于IAD成因的研究大体有三类,第一类主要研究因特网的特点,第二类研究主要关注上网者的特点,第三类研究综合考虑个体和因特网的特点,从认知和行为方面探讨IAD的心理机制。

4.1 网络特点

Young(1999)的研究表明,导致病态或强迫性使用因特网的一个主要因素是电子交易的匿名性。具体来讲,匿名性使得因特网凸显出下面四个特点:

A.支持一些反常、欺骗、甚至是犯罪的行为,如:查看、下载诸如恋童狂、儿童黄色作品等淫秽、非法资料,这些资料在成人网站上随处可得。

B.为使用者提供了一种虚拟情境,使那些过分害羞或自我意识过强的个体在一种安全可靠的社交环境中相互作用。

C.网络的互动性促使了网恋或婚外恋的发生。

D.能让使用者根据心情或需要在网上改变形象,给使用者提供了一种从感情困境(如:压抑、抑郁、焦虑)或问题性情境及个人困难(如:失业、学业上的麻烦、婚姻不合等)中逃避的方式。

Griffiths(1995)指出,因特网和计算机机游戏相似,它们都“给使用者提供了另外一种现实…,使他们沉浸其中并可以匿名…,这使他们得到了心理上的奖赏”。

4.2 个人特征

Kandell(1998)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上网情况进行了研究。他认为造成大学生对因特网产生依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第一,网络的可获得性,很多学校给学生提供了上网的条件,而且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上网。第二,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发展性问题,有些具有社交倾向的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与他人建立社交关系,便转向网络寻求网上友谊。第三,另一个相关的发展性问题是同一性的建立。即大学生更加注重自己的价值、人生目标、生活方式、需要及其它相关方面。有的大学生可能利用网络来建立一种积极的自我感,在虚拟现实中,他们把自己定位得更加积极,甚至相信这种新的特征会变为现实。

4.3 认知行为机制

加拿大学者R.A.Davis(2001)主张用“病态因特网使用(PIU)”的术语来替代“因特网成瘾障碍”,并提出了“病态因特网使用的认知—行为模型”来解释PIU的成因。

此模型中PIU有两种类型,特殊PIU和一般PIU。特殊PIU是指个体为了某种特殊目的病态地使用因特网,如:网上拍卖、网上股票交易、网上赌博,并假设这种依赖在内容上具有特殊性,即使在没有因特网的情况下也会存在:一般的PIU是指一般性地过度使用因特网,它包括没有明确目的的上网行为,通常与网上聊天和对电子邮件的依赖相联系。这假定与因特网的社会功能相联系,社会联系的需要和在网上获得的强化导致上网行为的增加。此模型强调不适应性认知即自我观念和世界观念的歪曲对PIU的影响,它是PIU的充分性近因。精神机能障碍、因特网和情境暗示是PIU的促成性远因。根据“素质—应激”的理论框架,异常行为是易受某种疾病感染的脆弱性(素质)和生活事件(应激)共同作用的结果。模型中的素质就是精神机能障碍,应激源是因特网的引进或个体在因特网上发现的新技术。另外,当个体对因特网的新特征进行最初的尝试时,就会被网络的应答所强化,形成条件反射。这种操作条件反射的二级强化起到了情境暗示的作用。如计算机的声音,敲击键盘的触觉,甚至是上网地点的气味等刺激都能引起条件反射。

图1 病态因特网使用(PIU)的认知—行为模型

5 治疗方法

5.1 药物治疗

目前用于治疗IAD的药物主要有抗抑郁药和心境稳定药(mood stabilizers)。研究表明,这些药物对IAD的治疗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Shapira.N.A.,Goldsmith,2000)。但是,使用药物进行治疗仍然处在尝试阶段。

5.2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心理治疗的常用方法。近来,CBT已被用来治疗因特网成瘾障碍,并成为治疗IAD的主要方法。Davis和Young分别提出了两种认知行为疗法。

5.2.1 Davis的认知行为疗法

Davis(2001)根据他的“病态因特网使用的认知—行为模型”,提出了因特网成瘾的认知行为疗法。他把治疗过程分为七个阶段,依次是:定向、规则、等级、认知重组、离线社会化、整合、通告。整个治疗过程需要11个周完成,从第5周开始给患者布置家庭作业。这种疗法强调弄清患者上网的认知成分,让患者暴露于他们最敏感的刺激面前,挑战他们的不适应性认知,逐步训练他们上网的正确思考方式和行为。

5.2.2 Young的认知行为疗法

Young(1999)认为,考虑到因特网的社会性功能,很难对因特网成瘾采用传统的节制式干预模式。根据其它成瘾症的研究结果和他人对因特网成瘾的治疗,Young提出了自己的治疗方法:反向实践、外部阻止物、制定目标、节制、提醒卡、个人目录、支持小组、家庭治疗。这是从时间控制、认知重组和集体帮助的角度提出的不同方法,强调治疗应该帮助患者建立有效的应付策略,通过适当的帮助体系改变患者上网成瘾的行为。

6 存在问题与展望

目前对因特网成瘾障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取样方法上,大多数研究者采用了网上取样的方法(Morahan-Martin,Schumacher,2000),这必定存在方法学上的缺陷,样本缺乏代表性,研究结果不能真实地反映问题,往往夸大了IAD的发生率;在测量工具上,目前的测量工具有待进一步完善。以Young的8题诊断问卷为例,虽然这一问卷结构简单,方便易行,但Young(1999)也指出,这一问卷的结构效度和临床应用还需进一步研究。另外,由于测量工具不同,所诊断的IAD发生率也存在一定的差别。Chou(2000)对910名大学生的研究表明,符合8题问卷诊断标准的成瘾者有13.74%,符合C-IRABI-Ⅱ诊断标准的成瘾者为9.78%,而同时符合两个问卷诊断标准的成瘾者只有5.93%。

未来对因特网成瘾障碍的研究,一方面应该进一步加强理论探讨,对这一现象在理论上作出进一步解释;同时还要把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探讨因特网成瘾障碍和其它成瘾症、精神障碍之间的关系,用研究成果指导临床实践。

标签:;  ;  ;  ;  

国外网络成瘾研究_互联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