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县人民医院眼耳鼻喉科 四川成都611430
【摘要】目的:分析非甾体类抗炎药联合人工泪液治疗干眼症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0月到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118例干眼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59)与对照组(n=59)。对照组给予人工泪液治疗,研究组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联合人工泪液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临床治疗有效率、BUT实验结果、角膜荧光染色结果、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临床症状积分、角膜荧光染色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临床治疗有效率、BUT实验结果、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出现眼睑充血、眼压升高等不良反应,停药后不良反应均消失,组间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给予干眼症患者非甾体类抗炎药联合人工泪液治疗,既可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泪膜破裂时间及泪液分泌量,又可改善临床症状、BUT实验结果、角膜荧光染色结果,同时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非甾体类抗炎药;人工泪液;干眼症;临床疗效
干眼症又称之为角结膜干燥症,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泪液质或量出现动力学异常,降低泪膜稳定性,并以眼表组织病变及眼部不适为特征的一种疾病,是一种结膜角膜不能湿润的炎性反应,此病症也可能是泪液中的水分或黏液成分的缺少,从而形成睑裂部角膜炎;主要以眼痒、眼睛干涩、有异物感、分泌物黏稠、畏光、容易疲倦、怕风、痛灼热感、对外界刺激敏感为临床症状[1,2]。严重时还会引起眼睛出现充血、角质化、角膜上皮破皮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直接影响视力。干眼症泪膜破裂时间较短,在临床治疗中,通常采用人工泪液代替治疗[3]。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与进步,非甾体类抗炎药联合人工泪液应用于干眼症的治疗中,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本次研究基于以上背景,分析非甾体类抗炎药联合人工泪液治疗干眼症临床疗效,现将方法与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择2015年10月到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118例干眼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59)与对照组(n=59)。实验组男35例、女24例,年龄30-80岁,平均年龄(55.7±8.1)岁,病程5-31天,平均病程(18.5±7.1)天;对照组男37例、女22例,年龄32-79岁,平均年龄(57.0±8.4)岁,病程5-33天,平均病程(19.0±7.3)天。对比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干眼症诊断标准;出现眼红、眼睛干涩、眼睛疲劳、流泪、畏光等临床症状;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药物过敏者;近期使用角膜上皮细胞生长药物者;泪膜破裂时间在10s以下者;泪液分泌在5mm以上者。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人工泪液(Allergan Pharmaceuticals Ireland,注册证号H20140945)治疗,每天滴眼4次,右眼、左眼各滴1次。研究组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联合人工泪液(Allergan Pharmaceuticals Ireland,注册证号H20140945)治疗,其中非甾体类抗炎药选用普拉洛芬滴眼液(Senju Pharmaceutical Co., Ltd.Fukusaki Plant,批准文号H20130682),1-2滴/次,4次/d,5分钟后给予人工泪液,使用方法同对照组一致。
1.3观察指标
分析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临床治疗有效率、BUT实验结果、角膜荧光染色结果、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症状通过眼部异物感 、眼睛干涩感、眼睛刺激性、睑结膜充血、睑结膜乳头增生、结膜囊分泌物6个维度进行评价,将以上症状分为4个层次,0分为以上症状完全消失,1分为明显有异物感,但可忍受,不影响正常生活;2分为异物感明显,忍受困难,影响日常生活;3分为异物感较明显,难以忍受,对日常生活影响较重,反向评分,分数越高证明临床症状越严重。临床治疗有效率评价标准:显效:治疗后,眼睛干涩、畏光、眼红流泪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荧光染色为阴性;有效:治疗后,眼睛干涩、畏光、眼红流泪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荧光染色为阴性;无效:治疗后,眼睛干涩、畏光、眼红流泪等临床症状无变化,荧光染色为阳性。临床治疗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研究数据选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实施分析,采用( )表示临床症状积分、BUT实验结果、角膜荧光染色结果、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采用n(%)表示临床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采用 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研究组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3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临床治疗有效率96.6%(57/59),其中显效42例、有效15例、无效2例;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86.4%(51/59),其中显效33例、有效18例、无效8例,组间对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3.933,P<0.05。
2.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出现眼睑充血1例、眼压升高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3.4%(2/59);对照组出现异物感2例、眼压升高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5.1%(3/59),停药1d后不良反应均消失,再次用药后无不良反应发生,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 =0.209。
3.讨论
干眼症属于眼科常见疾病,此病症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结膜组织本身出现病变而引发结膜干燥现象,是目前最为常见的一种眼表疾病。可将干眼症分为泪腺分泌功能正常及泪腺分泌不足两大类,前者是由于泪液流失过多导致;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异物感、烧灼感、畏光、眼红、视物模糊、视力波动、干涩感等[4]。在正常情况下,泪腺和结膜杯状细胞分泌的泪液使结膜经常保持湿润,一旦上述的滋润机能遭到破坏,即可出现干眼症。干眼症可分上皮性结膜干燥症和实质性结膜干燥症;临床上应用鱼肝油滴眼,同时应用抗生素溶液及眼膏,以预防和治疗继发感染、角膜溃疡及角膜软化[5];正常情况下结膜角膜表面覆盖有由睑板腺分泌的油脂层,其下为泪腺分泌的水样液层,最内层为杯状细胞分泌的粘液层,这三层共同形成一层保护及湿润结膜的泪膜,当结膜上皮细胞层和结膜下组织因病变而被破坏,如白喉性结膜炎、结膜天疱疮、结膜化学伤或热烧伤、严重沙眼瘢痕时,经X线照射,由于广泛瘢痕的形成,使泪腺导管被瘢痕所阻塞,副泪腺及结膜杯状细胞被破坏,以致泪液和粘液不能湿润眼球[6]。此外,因多种原因所造成的眼睑闭合不全,使结膜和角膜长期暴露也可发生干燥。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针对干眼症的发病原因进行分析,针对发病机制进行针对性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干眼症属于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其发病机制有很多种,其中炎症因子因刺激淋巴细胞,进而提高了泪腺免疫攻击性,从而干扰了正常的腺体分泌,阻断了眼表感受的活性,进而降低结膜杯状细胞的功能及数量,降低了黏蛋白的分泌功能,因此,临床治疗应以对症治疗为主。其中非甾体类抗炎药与人工泪液作为常用药物,将其联合治疗干眼症,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同时还能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病情尽快好转[7,8]。通过本次研究发现,研究组临床症状积分、角膜荧光染色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临床治疗有效率、BUT实验结果、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原因分析:非甾体类抗炎药能有效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及繁殖,减少脂质介质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合成,减弱黏附因子的表达,从而达到杀灭淋巴细胞的目的;其中普拉洛芬滴眼液是常用的抗炎药物,其在抑制炎症介质的同时缓解临床症状,但应用后,其副作用较多。人工泪液是一种模仿人体泪液滴剂,局部应用后,能有效提高眼部润滑度及眼部湿度,有效缓解眼部不适,进而增加角膜通透性及细胞膜对各种离子及水的通透性。因此,将非甾体类抗炎药与人工泪液联合应用于干眼症的治疗中,两种药物具有较高的协同作用,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同时改善临床症状,促进角膜的修复。本次研究还发现,出现的不良反应,停药后均会消失,再次用药后未出现不良反应,由此可知,此治疗方法安全性较高,可作为治疗干眼症首选方案。
综上所述,非甾体类抗炎药联合人工泪液治疗干眼症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赵小静. 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的现状与展望[J]. 国际眼科杂志, 2013, 13(2):299-301.
[2] 董文娟. 干眼症的病因及临床治疗探讨[J]. 山西医药杂志月刊, 2013, 42(12):640-642.
[3] 香银芳. 人工泪液在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 临床医学工程, 2014, 21(12):1599-1600.
[4] 刘桂霞, 周丹. 针刺治疗泪液分泌不足型干眼症临床观察[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2(8):1748-1749.
[5] 钟彬武, 刘鑫, 肖雪冰,等. 48例角膜膜干燥症的临床治疗[J]. 家庭心理医生, 2014:26-26.
[6] 高明宏, 陈颖欣, 徐旭,等. 波士顿Ⅰ型人工角膜移植治疗眼部严重陈旧化学伤和热烧伤12例分析[J].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13, 1(1):54-57.
[7] 刘李平, 宋徽, 范银波,等. 非甾体类抗炎药联合人工泪液治疗干眼症的疗效分析[J].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1, 29(7):728-730.
[8] 张国英. 人工泪液联合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干眼症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 国际眼科杂志, 2015(11):1953-1955.
论文作者:刘政,周莉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7月上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7
标签:泪液论文; 结膜论文; 角膜论文; 症状论文; 干眼症论文; 有效率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7月上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