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新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动力,是儿童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当学生对学科感兴趣时,他们就会乐意学习,主动地与老师配合,并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敏锐的感知。语文作为一门必修科目,在中学的教学工作中占主要地位。但不难看出,对学习语文心存侥幸的学生却不是少数。由于它是一个知识积累的漫长过程,非一朝一夕所能学好,因而使许多学生产生恐惧感,特别是在写作上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形成了得过且过的应付心理,从而失去了学好语文的兴趣和信心,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那么如何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呢?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有效方法:1 运用新颖的导入,抓住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要使语文课充满魅力,教师在开课就必须想办法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必须采用各种手段去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感官,使他们兴奋起来,产生求知的欲望。
在完成《生命,生命》教学时,我采用的是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在一次森林大火中,一个蚁穴被大火团团围住,里面成千上万的蚂蚁为了活命,紧紧抱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大蚁球,滚向火海,伴随着霹哩啪啦的声音,外层的蚂蚁纷纷死去,蚁球也越来越小,但他们仍然不屈地,昂然向前滚动,直到变成一个小球,但终于逃出了火海。同学们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蚂蚁,你会怎样做,请同学们实话实说。学生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他们各抒己见,热烈发言。
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渲染了气氛,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激起学生的热情,触动了他们开始对生命思索的情怀,进而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课文的学习,为实施下面的教学环节作良好的铺垫。
2 合理处理教材内容和课外迁移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初中语文教师要树立从“教教材”到“用教材”到“不用教材”的理念。对教材予以适当的变通。理解教材要“实”,处理教材要“活”,减少不必要的课文讲解和分析,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交流讨论去获得知识,然后把课堂所得迁移到课外,给学生开辟广阔的学习空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精心设计教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教法创新的关键在课堂,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好个性化的教案,创造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从中得到的人生感悟发诸于心,浸润于魂,影响其行。除此之外,我认为最重要的应开放课堂,改讲读为点拨,既能使学生明确重难点,又不至于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让学生把自学中梳理出来的问题一一提出来,由教师板书写在黑板上,然后请学生自由讨论,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善于掌握启发、点拨的方法,就好像掌握了开启学生“心灵窗户”的钥匙,拨响了师生共鸣的琴弦,收到了将已有的知识合理迁移的效果。
4 设置问题注意梯度,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提问的艺术,设置问题要注意几个原则:①适度性原则。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照顾大多数。
尽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
而对同一个知识点的提问应注意设置问题的梯度,由易到难。②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是指在课堂提问中应注意提问对象的选择。在课堂上我们往往更关注那些优等生,对于基础稍差的学生往往关注不多,时间长了会使这部分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所以在提问时要尽量全面一些。③灵活性原则。课堂上,设计的教学提问尽量要多用几种方式,这样才更能体现课堂的灵活性,活跃课堂气氛,令课堂妙趣横生。让学生在轻松和欢乐中学到知识。④激励性原则。教师应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及时给予评价。对于创造性的回答,予以赞美;对于正确的回答,予以表扬,尤其是那些有进步的学生;对于胆小怕羞的学生,予以鼓励;对于一时答不上来的学生给予希望,希望下次答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对本学科产生兴趣。
5 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真诚的理解和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有可能使学生有积极的认知兴趣。作为教师必须在人格上尊重学生个体,深入了解,理解学生的所思所为。课堂氛围应当是平等的,教师不要高高在上,上课时,教师要尽量缩小与学生的距离,走到学生中间去。贴近学生,尊重学生,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每天要以饱满的情绪走入课堂,去点燃学生求职的火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充满生机。
以上就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粗浅的感受,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永远也探究不完的课题,学生的个体情况千差万别,而提高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什么才是最有效的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下去,只要我坚持不断地去运用、去改进、去完善,我相信,我的语文教学工作一定会有新的突破、新的提高!
作者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旗达斡尔中学
论文作者:鄂新英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研究·教研版》2014年2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3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语文论文; 兴趣论文; 原则论文; 教材论文; 《教育研究·教研版》2014年2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