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的发展经济学--论发展经济学的挑战与目标_发展经济学论文

全球化时代的发展经济学--论发展经济学的挑战与目标_发展经济学论文

全球化时代的发展经济学——论发展经济学的挑战和目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学论文,目标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386(2005)01-0088-06

2000年9月,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通过了千年发展宣言(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Declaration)将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保护环境和提倡人权确定为新世纪人类奋斗的四 大任务。宣言特别强调了消除贫困的重要性。会议还就发展问题制定了具体目标(注: 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的主题是“联合国在21世纪的作用”。会议通过了“千年发展宣言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Declaration),规划了人类和平、发展和人权方面的 方向。)。这些目标也是发展经济学长期致力研究和实现的方向。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 的变革,但发展经济学的根本任务和宗旨并没有变[1](P28)。

“9·11”事件改变了国际环境。在国际经贸领域,西雅图会议的无果和多哈谈判的失 败反映了该领域深层次的矛盾,多边贸易体制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地区冲突依旧,贸易 纠纷加剧,经济发展失衡,财富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拉大。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全球化时 代各国面对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的关系是相互制约和促进的。促进贫穷国家经济增 长,消除绝对贫困,缩小贫富差距,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依旧是我们时代 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发展经济学应该继续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发展经济学的回顾和挑战

源于对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恐惧,经济学家哈罗德和多玛开始研究经济 增长规律,奠定了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从经济史的渊源看,哈罗德和多玛是凯恩斯 学派的继承人,但有所超越。他们重点研究了政府投资在经济中的作用。随着西方国家 完成工业化,为解决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学家越来越重视对不发达国家经济增 长和社会发展方式及途径的研究,为发展经济学指明了实践目标[2](P64)。促进发展中 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一个良性发展空间和公平竞争环境。联合国千年 会议确定的消除贫穷、共同繁荣的宗旨是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注:请参见“联合国千 年首脑会议发展宣言”。见联合国有关网站www.un.org.)。

二次大战后,不公正的、带有浓厚殖民主义色彩的国际经济秩序尚未解体。富国与贫 国的经贸往来依然处于不平等状态。不少经济学家针对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 ,提出了一系列经济发展的模式和理论,奠定了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发展经济学侧 重研究长期发展模式、战略目标选择、经济增长方式、制度演变过程、政府决策作用、 宏观环境分析以及综合发展含义。经过长期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总结,发展经济学形成了 自成体系的学术流派和理论观点。其主要理论流派有:(1)资本基础论,代表人物有哈 罗德和多玛,提出了哈罗德-多玛模式,强调投资方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属于这一理 论流派的还有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2)工业与农业基础论,代表人物有保 罗·巴兰、里格纳·纳克斯和刘易斯。刘易斯在其《无限劳动力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 》一文中,论证和研究了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问题以及对国民经济发展进程的影 响作用。刘易斯注重分析不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不同产业部门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相互 关系,提出“无限过剩劳动力”发展模式或二元结构发展模式。拉尼斯和费景汉又在刘 易斯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演,把二元结构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提出了刘易斯-费-拉 尼斯模式;(3)席乐瑞和利特尔等提出的进口替代基础论,强调以本国的产品替代进口 ,减少对发达国家的依赖程度;(4)罗斯托的发展阶段论和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 尔、鲁克斯等人提出的发展极理论;(5)经济计划基础论。这些学术流派和理论观点论 述了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特征及影响发展的因素,针对不同社会经济形态提出了发展经 济学的各种理论模式。这些研究和探索均为发展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发展经济学着 重分析这些国家政治独立后社会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经济增长对整个社会政治 环境的反作用;发展经济学还研究国际经济大环境中各种经济和非经济因素对不发达国 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影响,以及从中衍生出来的一般规律[2](P85)。

20世纪60年代,许多前殖民地国家获得独立。这些国家长期遭受殖民统治下的经济剥 削,独立后发展经济的任务艰巨。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里,不发达国家仍然是发达国家 原料和初级产品出口地和发达国家工业产品输入地。世界银行20世纪后期的一份报告指 出,战后20年来,国际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较之战前有了迅猛增长,但国际经 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不但没有消失,富国与穷国发展的差距还在加大[8]。富国越来越 富,穷国越来越穷的趋势愈演愈烈。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当时的一份报告预言,如果发达 国家对不平等国际经济秩序的消极影响听之任之,那么整个不发达国家的发展将陷入恶 性循环,其长期后果会对发达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目前看来,经社理事 会的预言不幸言中(注:世界银行统计,1997年,高收入国家人口占全球人口15.9%,但 GDP却占全球的近80%;富国人均收入与穷国人均收入之比已从1960年的30∶1和1990年 的60∶1扩大到1997年的74∶1。)。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正被边缘 化[1](P56)。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也承受着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这 种状况对发达国家海外投资的扩展和市场的开拓同样会产生不利影响。

国际合作是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必要的外部条件,需要发达国家承担相应的义务。不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有赖于以下几个基本条件:(1)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发达国 家应改变对不发达国家采取的损人利己的经济、贸易、投资、技术援助政策;(2)不发 达国家应根据自身条件,制定符合国情的社会发展战略;(3)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协 助下,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合作机制,制定与不发达国家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国际 经济竞争规则;(4)发达国家应加大援助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力度,并在提供援助时 淡化非经济因素[8]。从过去几十年的情况看,国际社会在上述领域里采取了一些步骤 ,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国际社会目前面临的挑战仍然是全球经济共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内涵是,消除绝对贫 困、饥馑和疾病,不断缩小富国与贫国之间的差距。然而,在国际政治领域里,美国的 反恐努力没有将恐怖主义的根源与全球贫困化加剧的状况联系起来,尽管两者之间存在 着深层次的关联。在强调富国人权的同时,饱受贫困、饥饿和疾病威胁的贫国人民的基 本生存权被明显地忽略了。而这些问题是发展经济学不能回避的。发展经济学在严峻的 国际经济环境中面临着挑战[4](P187)。

发展经济学的新选择

在变化的全球经济发展格局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面临严峻的挑战。20世纪80年代拉 美新兴工业国家和90年代的一些东亚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由于政府发展战略过分依赖外 部投资,忽视基础设施、投资环境的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巨额外债危机,引发恶 性通货膨胀和金融动荡,破坏了社会发展的基础。这些国家虽然GDP增长迅速,但并未 带动整个社会的均衡发展,形成了经济增长下的高通胀率以及收入增长情况下的财富分 配不均,抵消了经济增长应产生的积极效应。世界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报告中指出 :发展是人类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虽然20世纪的技术革命创造了 众多机会,世界上仍有10多亿人每天的生活费尚不到一美元[9]。今天世界比200年前富 足得多,即使比50年前也更富足。但是世界上最贫穷的20%的人没有从这种增长的财富 中得到好处。总体财富增加,但收入公平状况恶化的现象是我们时代面临的最严重问题 。发展经济学研究重点必然有所变化,以使经济增长带来的益处真正与人类长期发展目 标相一致[7]。

全球财富分配不均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这种状况既有历史渊源,也有现实因素 ;既有内部机制的问题,也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世界最不发达国家均是前殖民地国家, 不少国家自然资源匮乏或者缺乏资源开发的手段与技术、资金等;这些国家普遍人口负 担过重,人口素质低,许多国家成人识字率不足总人口的一半。缺少经济发展所必需的 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和市场环境是制约这些国家发展的客观因素。资金、 技术、人员、管理经验等等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时期内长期存在的不利因素。 这是一个两难局面。一方面,经济发展需要上述条件;而另一方面,只有经济发展了, 才能解决上述诸因素短缺的局面,才有可能形成资金积累投资,技术引进改造,人员培 训提高,管理经验应用的良性循环的外部环境。因此,制定符合本国实际国情的发展战 略是不发达国家摆脱贫困,实现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这也是发展经济学研究领域里的 重中之重[5](P88-168)。

国际经济目前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非关税贸 易保护趋势加剧,对多边贸易体制形成挑战;(2)发达国家利用其在多边贸易体制中的 规则制定者地位,维护和制定有利于发达国家的贸易规则;(3)在本国政府政治、外交 政策的支持下,大跨国公司的经济、商业活动范围超越国界,渗透到发展中国家,市场 竞争全球化的趋势愈加激烈。外国直接投资、扩张全球市场份额的策略和跨国技术转让 成为最为重要的竞争手段,成为将各国经济联系在一起的重要载体;(4)在新技术革命 的推动下,各国更加注重科技、教育、信息、服务在经济中的作用;(5)发达国家对发 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中非经济因素增加(在技术转让、信贷担保、人员培训等方面附加 政治要求或提出不切实际的环保要求);(6)国际经济和政治关系相互作用加强,外交事 务中经济因素明显上升。以上特征表明,发达国家希望通过借助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力 图保持其核心竞争力以维护优势。发展中国家在不利的国际经济大环境下,总结以往经 济发展进程中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探索新的发展途径,调整发展战略以达到加速发展 、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目标[10](P28-158)。

不管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何种变化,发展经济学的研究重点仍是消除不发达国家人民的 贫困、疾病、营养不良。世界银行前行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说,消除绝对贫困仍是这 个时代的中心任务。发展经济学目前着重研究造成贫困的深层次原因,其研究重点转向 对经济增长与社会整体发展相互关系的研究,对发展含义的研究,对国家发展决策目标 选择的研究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许多发展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与社会(经济 体制)、政治(法律体系)、文化(价值观念)和人类素质(教育程度)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极其密切。整个发展经济学研究过程中主要问题是:社会文化观念的转变与政治、法律 体制的改革是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以及经济发展是如何受制于上述非经济因素的。很 显然,发展经济学所研究的课题已不仅限于经济发展自身规律,而是对经济增长引发的 一系列社会体制、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人类自身发展变革的相互关系研究 ,特别是后者对经济增长产生何种促进与制约因素的研究。发展经济学家梅尔认为,发 展经济学的研究不是单学科的,它的发展有赖于更多交叉学科的研究和参与,从而使人 们能够从宏观和微观层次上,确定经济与非经济因素及各种相关变量是如何相互作用以 影响经济增长的[2](P158)。

经过几十年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总结,发展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形态发展之间的 关系,对文化历史传统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发展目标的选择与国家政治体制之间 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发达国家不应该将经济发展与经济自 立或者“工业化”等同起来。经济发展的过程不仅仅是“经济独立”的过程,更不是一 个简单的“工业化”过程[3](P258)。经济发展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工业化,其原因有以 下几点:(1)在不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初级产业比例过高,应该逐步加大制造业的比重 。但是初级产业比例过高本身不是贫困落后的根源,根源在于不发达国家较低的农业生 产率。贫穷国家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高比例是贫困的根源;(2)工业化在很大程度上 依赖农业的发展,没有第一产业,特别是农业的发展,工业化将严重受阻。发展中国家 经验证明,农业往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农业落后的直接后果是不能向第二产 业和加工业提供足够的原料,也不能保证制造业和消费品有广阔的市场;(3)经济发展 不仅仅是工业生产能力的提高或加工能力的培育,它意味着社会体系整体进步。在这个 进程中,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社会经济利益分配趋于公平,信息与新知识的获取更加大 众化,社会体制与人文意识的进化与改善,逐步消除体制中一切不利于发展的因素。上 述这些观点所表明的含义是:经济发展所涉及的因素远远多于经济增长。前者指的是一 国生产能力或者人均收入的增长,它更多是一种纯经济指标。而后者意味着经济增长加 上财富分配与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不但强调研究加速社会财富积累的途径,也同 时重视探索社会财富分配的方式。发展本身的含义是生产要素和资源合理配置引发经济 持续、稳定增长,同时伴随社会结构的有序发展与良性循环[11](P8-10)。

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目前,发展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发展目标选择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的培育、开 发以及人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发展经济学家不再像以往那样单纯注重GDP的增长 ,而是更直接、更具体地注重发展进程的质量。发展的问题必须确定为对最严重的社会 问题——贫困的宣战。发展目标的确定必须是一个不断减少,直至最终消除一切社会落 后现象的过程[6](P12-66)。这些落后现象包括营养不良、疾病、文盲、恶劣生存环境 、大量失业与收入分配不公。评价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人们可以提出各种各 样的指标,像GDP增长率、人均收入增长率、就业率、通胀率、婴儿死亡率等等。但归 根结底,人们可以通过提出以下3个问题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结果做出判断:即在整个经 济发展进程中,绝对贫困状况发生了何种变化?大规模失业状况发生了何种变化?严重社 会不公的状况发生了何种变化?如果上述3种状况处在一个不断改善的进程中,这个国家 的发展状况是良性的。因此,在经济增长基础上的社会发展目标应该是消除绝对贫困、 解决大量失业、建立社会公正。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本身不是目的,发展应被视为一 个不断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可持续过程。

“可持续发展战略”越来越成为各国发展目标的选择。这是发展经济学基于过去半个 世纪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是发展研究的转折点。从罗马俱乐部提出“增长极限”概念 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人类走过了几十年探索历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是 人类对自身发展规律认识上的深化和对客观世界发展趋势理解上的提高。可持续发展战 略是指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同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在满足当代人经济需 要的同时,不危及后代人满足需要,继续开发的发展模式。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银行每年发表《人类发展报告》,综合评估世界各国的社 会发展及存在的问题,以期引起各国政府对全人类发展进程的关注和参与,促进该领域 里的国际合作。1990年,第一本《人类发展报告》出版,标志着国际社会对人类共同发 展的期望。这本报告提出了把人放在发展的中心地位,以及将人文发展指数作为测量社 会发展成果的方法及概念。这有助于世界各国政府重新评价其总体发展战略,调整发展 目标,确定发展重点,实施有效的发展手段与措施。

人类发展必须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才能成为可能,但经济增长并不能保证人类可以获 得充分发展。这如同工业化并不能保证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且还有可能带来一 系列诸如生活方式异化、生存环境恶化的道理是一样的。人类发展从根本上来讲是扩大 普通人做出多元化选择的过程。发展的目标是扩大人类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的所有选 择。如前所述,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片面关注GDP的增长,忽略人类生活质量本身。传统 经济增长理论的片面性在于,仅把人视为发展过程中的简单受益者而不是主动参与者, 或者说,将人视为经济活动的简单贡献者,而不是全面享用者。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 发展的概念虽然是以传统的经济发展理论为前提,但所涉及的领域要广阔得多。传统的 GDP测量法不足以反映社会发展的整体状况,需要引进新的测量方法和手段。第一份《 人类发展报告》(1990年出版)提出了人文发展指数(HDI)的概念及度量方法,探讨了经 济增长和人文发展之间的潜在关联,得出了如下结论:以GDP增长率为主要标志的经济 增长和与人类发展指数(HDI)为参照系的人文进步之间并不存在自动的和互为因果的联 系。报告指出:“即使在较为一般收入水平下也有可能达到相当可观的人文发展水平。 而在某些国家中较高的GDP增长却未能造福其人民。”概念的更新和测定手段的修正虽 然并不一定意味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但肯定表明了学者对发展问题研究的深入与关 注。在重铸人与环境和谐为核心的发展战略中,人类发展的概念激发了学术界对基本发 展概念及含义和发展过程的讨论。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讨论,学术界和知识界在社会发展概念上已取得以下基本共识:

——社会发展意味着综合发展,应首先将人的发展置于所关注问题的中心地位。

——发展的终极目的是扩大人类自主选择的范围。人类发展概念着重关心的是整个社 会的协调发展(包括环境、生存自由度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人类发展既与扩大人类能力(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和使用)有关,也与保证充分 利用这些能力(通过能使其变为现实的制度和结构)的措施有关。

——人类总体发展应建立在生产效率、公平分配、持续发展和共享人权的基础上。它 视经济增长为前提,但强调对经济增长质量、影响、后果及分配的研究。

——人类发展还应研究经济增长和人类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人类发展还应强调在现 实资源环境和目前的科技水平下针对下一代人的可持续性选择。

——人类发展目标决定发展方式,应着重分析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12](P18-50)。

人类在新世纪面临将经济持续增长与人类协调发展结合起来的挑战和机遇。中国政府 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正是基于对经济发展战略最新内涵科学理解做出的战略决策,是符合 人类社会长远协调发展的明智选择。什么因素将决定21世纪富于竞争性的、不断扩大的 全球市场的迅速增长?怎样才能促进既有就业增长、又能保证平等机会和持续发展的增 长呢?面对地球资源枯竭和人类需求膨胀之间的矛盾,发展经济学任重道远。这是时代 留给发展经济学的重大课题。发展经济学的探索将继续下去,因为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 谐的发展是人类的永恒主题,也是人类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13](P90-110)。

收稿日期:2004-12-18

标签:;  ;  ;  ;  ;  ;  ;  ;  ;  ;  

全球化时代的发展经济学--论发展经济学的挑战与目标_发展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