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华平 饶放萍 李井山 刘辉 高勇 欧阳少明 饶义康 张万泉
(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骨一科;江西萍乡337000)
【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在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并分析该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0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8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开窗手术治疗,而观察组则采取经皮追间孔镜手术,对比两种手术治疗方案下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等手术指标,并对比治疗后1周、1个月以及2个月时的JOA评分。结果 两种患者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P>0. 05),而观察组患者在术后出血量、切口长度等方面则要明显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 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周JOA评分为(23.59±2.83)分,对照组为(19.22±2.18)分,差异显著(P<0. 05),而在术后1个月、2个月时两组患者的JOA评分无显著差异(P>0. 05)。结论 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传统的开窗术相比,不仅在疗效方面没有差异,同时还缩短了切口,减少了术中出血量,在未来的临床诊疗过程中应用率将更高。
【关键词】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突出症;开窗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伴随着年龄的增加,LDH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然而近年来由于生活压力的增加、日常生活的不规律以及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等因素,导致LDH越来越年轻化。LDH的保守治疗往往周期长、病情容易反复,因此在微创技术迅速发展的大前提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方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逐渐开展开来[1],本文旨在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以及开窗手术这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及优劣对比,现笔者将2015年0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8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相关研究资料整理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5年0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8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平均分为两组。纳入标准:(1)84例患者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2)有明显的腰腿痛病史;(3)保守治疗无效,无手术禁忌症;(4)患者或患者家属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伴有严重的心肝肾等慢性疾病;(2)有神经系统疾病或精神系统疾病;(3)明显凝血功能异常。对照组中男性24例(57.14%),女性18例(42.86%),年龄23~66岁,平均年龄(44.2±4.9)岁,病程6个月~2年,平均 (1.3±0.6) 年;观察组中男性25例(59.52%),女性17例(40.48%),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45.3±4.7)岁,病程7个月~1.9年,平均 (1.2±0.5) 年。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P>0. 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行经皮椎间孔镜术,具体操作:患者侧卧位,选取进针部位一般在患侧棘突旁11-14厘米,并标记,常规消毒铺巾,采用局部浸润麻醉,C型X机扫描进行观察定位,穿刺并放置导丝直到椎间盘内,沿着导针纵行方向作一2cm的切口,深度以达到筋膜为宜,然后用套管进行扩张,扩张至能够使内镜进入,通道建立后使用亚甲蓝1-2毫升将髓核染为蓝色,便于分辨及摘除椎间盘突出物,用双极电凝系统清除病灶周围的软组织,直至暴露出上椎板下缘,使用磨钻磨平神经根管口的骨性组织,注意不要损伤神经根,摘除染色突出的髓核组织并探查,双极电凝系统消融纤维环并彻底止血,最后缝合术口。而对照组采用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2] 观察两种手术治疗方案下的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等手术指标,并对比治疗后1周、1个月以及2个月时的腰椎JOA评分。JOA分数为0~29分,分值越高表明功能障碍越小。
1.4统计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相关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发现两种患者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P>0. 05),而观察组患者在术后出血量、切口长度等方面则要明显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 05)。具体见表1。
3讨论
腰腿痛往往是由于LDH导致的,鉴于保守治疗的疗效不确定性,目前多采用手术治疗,有效率高达92%以上[3]。手术治疗是通过摘除椎间盘内髓核对神经压迫来实现的。而传统的髓核的摘除是通过开放手术实施的,这种开放摘除髓核的手术尽管能保证疗效却也给患者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如术后疼痛、切口感染等、术中出血量多等。一直以来临床都在探求一种微创的手术方案。近年来,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技术日渐成熟,在临床中也逐步开展应用。这种微创手术的优势在于能够镜下直接摘除病变的髓核,术野更加清晰直观,同时手术本身带来的创伤也更小[4]。和传统的开放手术相比,无需过于担心术后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通过上述研究结果可知,采用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相比,手术时间要稍长,但两者无显著差异(P>0. 05),但是术后出血量、切口长度两项指标则是明显的优于对照组(P<0. 05),这就说明了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手术尽管手术时间稍长,但是能够更好的减低出血量和缩短术中的切口长度;此外,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周JOA评分为(23.59±2.83)分,对照组为(19.22±2.18)分,差异显著(P<0. 05),而在术后1个月、2个月时两组患者的JOA评分无显著差异(P>0. 05),进一步说明了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在能够在更短时间内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提高疗效,并且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这种疗效和传统手术并不存在差异,疗效值得肯定。
综上所述,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优势明显,在控制切口长度、减少术中出血量以及保证疗效方面令人满意,可以根据具体的临床需要进行选择。
参考文献
[1]金林中,舒巍.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9):3257-3258.
[2]王震,李玉前,王晓东等.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J].江苏医药,2015,41(18):2188-2189.
[3]潘承波.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观察[J].中国综合临床,2014,30(10):1087-1090.
[4]何丁文,陈伟才,魏强强等.单通道经椎间孔途径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不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8):1288-1291.
论文作者:胡华平 饶放萍 李井山 刘辉 高勇 欧阳少明 饶义康 张万泉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4月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2
标签:手术论文; 患者论文; 切口论文; 疗效论文; 腰椎间盘突出论文; 差异论文; 个月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4月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