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的发展与青年文化的崛起_浦东规划论文

浦东的发展与青年文化的崛起_浦东规划论文

浦东发展与青年文化的崛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年论文,文化论文,浦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浦东开发开放为青年文化崛起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

历史创造的文化精神总是以不同于生物遗传的方式保存着,文化的沉淀、传递形成了传统。无疑,青年文化总是被镶嵌在特定的文化传统之中,但青年文化的活性在于,它的创造力是其构成体——青年代群的生命倾向所规定了的,青年文化可以说是青年人心理特征和社会特征在生命周期上的一种投射。

从深圳速度到浦东高速,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实践证明:青年代群不仅是改革开放最大的受益者和最忠实的见证人,同时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直接参与者,是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最活跃的突击力量,青年文化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时代方向。

经过广大建设者十年来的奋力拼搏,在浦东520平方公里的土地,已有来自世界67个国家和地区的5942家外资企业落户,总投资294643亿美元,合同外资115668亿美元;来自中央各部委、各个兄弟省市的5183家肉联企业也落户浦东,注册资金194.7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完成2754亿元;新区已完成道路总面积1000多公里,集中城市化地区已由90年代的40多平方公里,扩展到近100平方公里。经过十年艰苦奋斗,浦东开发取得了重大进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一个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的雏型已初步形成。浦东已经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重要标志。

浦东新区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GDP以平均每年20%的速度递增,总量由1990年的60亿元,猛增到2000年底的800亿元,年均递增39.14%。其中第三产业的比重由1990年的20.1%上升到1999年的44.1%,全社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3%。1999年外贸出口已达17.6亿美元。浦东开发十年来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朝气和活力,浦东新区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有活力、最有魅力和最有潜力的地区。

这些辉煌成就的取得一靠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二靠广大浦东人民的实践创造,其中浦东青年站在了浦东开发的最前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做出了历史性的突出贡献。浦东为青年的成才进步创造条件,提供舞台;青年为浦东的开发开放奉献青春,建功立业。在浦东十年开发的历程中,当代浦东青年开风气之先、领时代风骚、创千秋伟业,充分体现了青年一代在浦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现实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浦东青年的辉煌成就已成为二十世纪中国青年运动的一个最具代表的缩影和最生动的实例,从中可以折射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整体风貌和青年群体的创业风采。

二、青年文化代表“领潮”与“创新”

众所周知,在人的生命长河中,青年总是被定义为充满青春朝气和面向未来的,这是因为青年本质的最大特征是未完成性。青年的自身发展与其生命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反观人一生的生命发展周期,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三条曲线:(1)人的生理发展曲线;成长——平衡——衰老;(2)人的心理发展曲线:外省——平静——内省;(3)人的精神发展曲线:创造力——完成——智慧。虽说每个人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三条曲线的轨迹会不断转移,但青年文化却是“青春永驻”。因为青年文化的本性几乎总与青年代群的生命周期切切相关。

从文化的观点看,生命周期是一个与年龄相关的意义象征和价值象征的序列。在时间上青年文化总是倾向未来的。按照罗马尼亚著名青年文化学专家F·马赫列尔的观点,青年的本质具有“有目的趋向性和社会——时间的两重性”,故青年具有最广阔的未来前景和最大的前景距离。最大限度地向未来开放是青年的天性。“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毛泽东语);在青年人身上总孕育着未来文化的情感、人格与价值观。因此,青年文化即是将要出现的新的社会主体文化的雏形或预示。青年文化的“前瞻倾向”表现为两种指向:

(1)“领潮”:美国当代人类学G·贝特森指出,文化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代人接受文化传统的过程又受到当时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一代人对他们自己的文化,都有一个重新发现和理解的过程。每一代人不仅学习自己的文化,而且重新结构自己的文化。青年人正处在生命周期上最自由、最富有生气的时期,相对来说,没有确定的社会归属和角色束缚,因而青年文化的价值观敢于探索,敢为人先。尤其是在当代世界一体化以及全球意识冲击影响下的青年文化,其文化意识总是本能地延伸到时代的最前沿,敏锐地感受着时代生活的新浪潮。青年文化总是以最大限度搜寻的文化信息,向世界开放,最少保守,最为活跃,它抛弃了成人文化那种一板一眼、迟缓凝重的历史接力方式,而代之以外向的、生动的和富有挑战的文化选择方式。

(2)“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青年是创新的主体。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较量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青年人的竞争,研究发现,20-30岁的青年期情感和想象力最为丰富,充满热情与旺盛的精力使青年成为最易创新的群体,而创新恰恰是发展市场经济所必需的。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市场经济需要有成千上万个有独立意识和自主决策、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主体,而青年的主体意识较强,在行为过程中追求自我支配自主决策,在生活中追求自立,在精神上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些都与市场经济的主体要求相一致;市场经济不唯书不唯上,一切以效率为中心,青年人感觉灵敏、行动敏捷、朝气蓬勃,在身体素质与思想素质上都与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快节奏、高效率的行为方式相适应;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它需要有大批知识化、专业化的高素质人才来建设。青年人智力水平高,记忆力强,善于创造、学习、接受和运用新知识、新技术。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起核心作用,人才的年轻化将举足轻重。这里的年轻化还不仅仅是一个年龄概念,更是一个观念、创新和风格的概念。

三、青年文化为浦东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青春活力

1.青年文化的“原创性”,使得青年成为推动浦东技术创新的先锋

现代社会是一个流动频率加快、信息爆炸和废弃率增大的高节奏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存在着对短暂性、新奇性、变化性以及信息负荷过重等等的适应问题,新知识、新技术更新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人类正进入一个由年轻人向中老年人传统知识和信息的反哺时代。

20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80年代看广东深圳,90年代看上海浦东。在这里正酝酿和进行着一场最具挑战意味的革命,一场追赶世界前卫潮流的革命,那就是技术创新。世纪之交国际上正涌动着一股以技术创新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新浪潮,谁抓住机遇,谁就能在21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权。处于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上海浦东必须在技术创新上抢占新的制高点,而浦东新区青年以青年文化特有的创造激情、开拓创新的锐气和永不言败的创业精神在技术创新上担纲。

去年9月《财富》年会期间,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在晚宴上,郑重地将一位33岁的青年人介绍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使人了解到青年人在浦东开发、在IT业的分量。他就是上海复旦金仕达计算机有限公司董事长乔志刚。5年前,当他还是研究生的时候,他凭着借来的五万元资金、用租来的电脑在当时浦东房租最低的路段一间仅有30平方米的小屋里通宵达旦地设计程序。5年后,“复旦金仕达”已由一家“七八个人、两三条枪”、资本仅50万元的小公司发展成为资产近5000万元、员工300多人的国内金融软件开发业领袖,名列国内五大多媒体开发商的行列,还是国内首家通过国际ISO9001认证的计算机公司。目前该公司员工平均年龄不到26岁,其中90%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博士和硕士占20%多。5年来,“复旦金仕达”涉足商业、交通运输、房产物业、家用多媒体和系统集成等领域。今年,复旦金仕达又与上海最大的证券公司等4家民营企业走到了一起,实现“强强联合”;微软、IBM、INTEL、SUN、AMP等全球著名的公司及国内知名的联想、实达等公司也和复旦金仕达建立了伙伴关系。可以说,“复旦金仕达”的成功,是青年文化进入浦东社会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的一个生动写照。

2.青年文化的“领潮性”,使得青年成为浦东开发开放的创业主力

哪里有青年出现之处,哪里就有青年的声音与活力;哪里是青年集中的地方,哪里就有青年的风采与朝气。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青年的作用愈来愈得到体现,因为青年总是热情欢呼新事物,最大胆地走在时代与社会的最前列。在青年人身上孕育着各种未来新文化的因子、活性与资质,使青年不断地向社会惰性挑战,不断地给自己提出新的目标。可以说除旧布新、开拓创新,这是青年文化“领潮性”的鲜明体现。

浦东开发为青年人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在520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在大大小小的市政工程工地上到处活跃着“少帅”的身影。在浦东各重点开发小区中,年轻的经理占了相当的比例。到浦东工地找项目总指挥,十有八九是青年人。浦东开发初期,新区管委会的负责人就定下了一条原则,把开发开放与培养青年人结合起来。

在浦东城市建设领域和城市管理领域,青年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经营创新上发挥着生力军和先锋队的作用,重大工程建设一线是青年施展才华的主战场。1993年以来,在重大工程建设中广大团员青年成立突击队,开展“青年工程”立功竞赛活动,突出了“社会、经济、人才”三个效益的统一。一批批青年干部和青年团员在重点工程中知难而上、发奋进取,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如1996年下半年,浦东新区城建局党组选派一批优秀中青年干部到浦东国际机场市政配套工程等市重点工程一线锻炼,被选送的32名干部中87%是青年和团员,他们率先踏上了工地,并在远东大道、龙东大道指挥部担任了重要职务。远东大道、龙东大道工程分别获得了上海首项“中国市政工程金杯奖”和“上海市政工程金奖”,取得了多项在国内领先的技术与管理科研成果。98年,第二批38名青年干部被选派到南干线工程、张家浜综合整治工程等上海市重大工程挂职锻炼,担任指挥和部门负责人等重要职务;以南干线青年突击队为主要成员的“南干线路面使用性能及耐久性研究”课题组团结拼搏,使课题顺利通过上海市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科研成果认定为“国际先进水平”,张家浜综合整治工程也成为全市河道整治的“示范工程”。目前,在浦东城建系统的青年中,已有100多人走上科级以上领导岗位担当重任,近100人获国家、市和新区荣誉称号。

3.青年文化的“开发性”,吸引大批有志青年参与到浦东开发的伟大建设中

一般而言,内核文化代表社会主流文化,边缘文化象征青年文化。根据地域二重构造的文化原理,内核文化总占据着中心、辐射的地位,边缘文化则是受容的、非中心的从属文化。强大的、拥有活力的主流文化对青年文化具有吸纳、汇聚的功能。浦东新区就是这样一个充满吸引力的神奇热土。

浦东开发开放以来,这块热土上已集聚了一批人才精英。随着金融、保险、证券、房地产等服务贸易业的迅速发展,大批优秀人才源源流入浦东,仅外商服务贸易企业就吸纳了5.4万专业人才,其中外方专业人才达2000余人。浦东的各类专业人才年轻化趋势也十分明显,据调查,目前35岁以上的专业人才约占2.3%。在技术创新领域,更是人才济济,国内4位首席科学家陈兰、陈凯先、顾钧和杨玉良,已先后进入浦东领衔组建了研发机构。浦东在开放门户、广纳贤才的同时,对学成归来的留学人员一律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目前,浦东已吸引归国留学生2000多人,创办企业200多家。段棋华,就是留其中的杰出代表。这家由留学人员投资创建的新型国际商务律师事务所在短短几年里在中美两国之间承接大量涉外诉讼和非诉讼案件。美国“华盛顿新闻”评述段和段律师事务所说“它是中国的律师事务所跨出国界在海外设立据点的第一家。”创建至今不到六年,该事务所不但在国内,在国外也有相当大的知名度。作为上海市六位代表中唯一的律师代表,段棋华赴北京参加了全国优秀留学生代表大会,并被国家人事局、国家教委评为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浦东大开发同样也吸引了国内青年人纷纷前来“淘金”。浦东现有各级各类数百支青年突出队,有十多万建设大军活跃在热火朝天的工地上。其中,外来青年建设者已成为参与浦东开发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浦东20万外来务工青年中,洪泽就是其中突出代表。这位出生3个月因药物中毒导致耳聋的青年,以打工妹身份被招聘至中日合资达捷玻璃艺术品有限公司,她在短短的四年多工作中,勤奋努力、刻苦钻研,精心设计了500多种造型精美、图案新颖的玻璃艺术品,远销美国、墨西哥、日本、俄罗斯以及香港、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公司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也为国家创造了不少外汇。1995年她被提升为公司的设计师,次年又晋升为高级设计师,1995年她被授予“上海市青年岗位能手”、“首届中国优秀外来务工青年”称号;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外来务工青年”、“全国自强模范”、“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并受到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四、浦东社会的全面进步为青年文化成长创设了良好文化环境

1.经济与文化齐飞是吸纳各地青年投身浦东开发建设的环境引力

浦东开发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始终追求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浦东开发以来特别是“九五”以来,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增长和城市面貌的迅速变化,浦东的文化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东方明珠电视塔、东方电视台、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等市场标志性文化项目在浦东建成;东方电视台、上海证券报社、国际金融信息报社、浦东开发杂志社、浦东新区周报社、浦东人民广播电台、浦东有线电视中心、浦东改革发展研究院、浦东区规划设计院等一批文化机构落户;一批文化项目落成,如浦东棒垒球场、浦东游泳馆、浦东体育公园、浦东新上海商业城等先后建成;代表现代建筑文化较高水平的140多幢高档群楼已经崛起;包括世纪公园、陆家嘴中心绿地、名人苑、杨高路、东方路、张扬路、滨江大道带状绿地以及一批绿色广场在内的绿地景观群已经形成;香格里拉大酒店、紫金山大酒店、浦东假日酒店等一批著名高星级酒店陆续投入使用,增强了浦东服务业的现代文化内涵;50%的居民、30%的村民生活在文明社区、文明小区和文明村之中;浦东居民的文明素质也有明显的提高。

浦东的文化环境可以说是上海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10年来,依托上海雄厚的教育、科技和文化基础,浦东的文化、教育、卫生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管理规范、有序。从东方明珠、中央绿地、滨江大道的建设,到各类文化、教育、卫生、娱乐设施的新建和不断完善,一个现代化、多功能的新型城区已经基本形成。这一点对吸引人才、集聚人才是非常重要的。有调查显示,浦东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是青年向往浦东、选择浦东、留在浦东的一个重要因素。

2.尊重人才,广纳贤能,形成了青年文化的集聚效应

浦东这几年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引导和事业引导,积极引进高学历、高层次的青年人才。从政策层面看,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引才政策:一是“开放门户”。凡是浦东开发建设急需的紧缺人才,凡取得国家重大科技成果的优秀人才,学科和专业上能起带头作用的高级人才,均不受户籍限制,想方设法给予引进;二是“唯才是用”。打破行业、部门、职业身份的限制,鼓励各类人才平等竞争;三是“简化手续”。把市内和区内的人才流动审批权限放到各部委办局及无行政主管的企事业单位,只要用人单位与原单位协调一致,即可办调动手续;四是“政策倾斜”。对学有所成的出国留学人员一律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并为出国留学人员建“创业园”、设“创业基金”和“奖励基金”;通过国际互联网向海外发布招商信息,为海外学子到浦东工作创造条件。

从市场层面看,浦东在开发之初就注重市场机制建设,并配套建立起高级人才信息库、紧缺人才信息库、后备人才信息库和人才信息管理系统,较好地实现了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浦东人才交流中心成立5年多,就开办人才市场326场,进场人数达40.27万人次。另外,浦东这几年围绕“信息港、航空港、深水港”建设,围绕智能、信息、生物技术等高科技产业,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用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招纳人才,坚持走事业引才的路子,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据统计,1993年至1998年10月新区从外省市和海外引进各类人才8109人(其中国内人才7979人,海外留学生130人),学历层次普遍较高,本科以上为5498人,占引进人才总数的68%,比开发之初提高15个百分点;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高、中、初级人才比例为3.11%、33.22%、63.65%,平均年龄39岁;88家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技术开发人员6500多人;有博士169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和市管杰出专家20人。

新区各级政府在对待人才问题上都努力做到了思想上重视、政策上倾斜、工作上到位,努力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的工作环境,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各单位都非常注重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根据本单位的实际制订人才培养规划,把大胆使用优秀人才作为一项重要措施,在工作中充分发挥青年人才的作用,使他们感到有用武之地。在生活上,不少单位千方百计帮助优秀人才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后顾之忧。根据抽样调查,高级专业人才中,有72%的人认为自身价值在工作岗位上能获得较好或充分发挥,将近84%的人认为自己的学术价值或技术贡献得到了领导和同事较高或充分的评价,73%的人对目前工作环境的感受是肯定的,认为心情比较愉快,使得青年文化的集聚效应在浦东新区得到了较好发挥。

3.政策机制开放,引进培养并重,保证了浦东青年人才的高活力

引进是一种成本最低、见效最快的人才资源开发办法,培养是一种人才内生的重要手段。由于历史的原因,新区人才资源总量和质量与浦东高起点开发的需要有很大的差距,为了满足浦东开发对优秀青年人才的需求,新区坚持了引进与培养并举的方针,并在下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实行“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充分发挥浦东在国外引智机构作用,在美国、日本、澳洲、欧洲等地设立引智代理点。加强同新区在海外的招商代理点的联系合作,积极为浦东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高科技项目,实行引智和引资相结合。

——拓宽人才引进的工作领域。在每年组织的“浦东新区十大杰出青年”评选中,掌握1-2个外来青年名额,并对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十杰”获得者,由人才交流中心给予引进,办理常住户口,鼓励他们安心为浦东开发建设服务。

——大力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提供贷款担保、低租金厂房等优惠政策,每年扶持一批创新技术企业,并为这些企业自主经营、实行人才优胜劣汰制度创造条件。

——创办风险投资公司,通过风险投资机制吸引更多的人才来浦东创业,政府部门对风险投资公司的创立给予工商、财税政策上的支持,并在项目联络、公共关系协调等方面提供服务。

——将“产、学、研”一体化落到实处。与全国各大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军工企业建立有效联系,动员鼓励吸引他们到浦东设点办厂,开展科技合作,形成一大批不在浦东却属于浦东的人才队伍。

——推进“项目引才”工程。积极争取更多的大项目落户浦东,利用优惠政策吸引海外项目,以项目为依托带进人才、聚拢人才。

——设立浦东新区青少年事务署,为青年群体、青年社团提供各种教育和服务。

总之,浦东开发开放为青年文化创设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而青年文化又为浦东建设注入了新鲜活力。浦东青年是上海青年乃至整个中国青年的一个生动写照和缩影,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青年文化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现实作用。今天历史已走进了一个新世纪,树立跨世纪青年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崭新的文化形象,成为意气风发的一代新人,将成为浦东当代青年文化的发展主题。

标签:;  ;  ;  

浦东的发展与青年文化的崛起_浦东规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