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思勇 金显平(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恩施 445000)
摘 要:为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基本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在药品质量检验与分析课程教学中实行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通过在项目化教学中的内容上、形式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培养了学生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药品质量检验与分析 项目化教学 教学改革
药品质量检验与分析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强烈的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观念,使学生能够胜任药品研究、生产、供应和临床使用过程中的分析检验工作,具有探索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能力。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制药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药品标准的国际化要求我国现行的国家药品标准要不断提高,研究与国际标准的差别,结合国情适当提高药品标准。但是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学生毕业以后很难适应药品检验岗位对检测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也很难达到毕业生与职业岗位要求的零距离。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笔者对药品质量检验与分析课程实施了教学方法改革,以期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但从2002年10月以来,教育部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因此,我们需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加以改革,使之更加符合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
1.高职教育的特点需要我们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它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共同特点是两者皆为高中(中职)毕业后学生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旨在培养专门人才。但高职教育的实用性、职业性、超前性却具有明显的职业属性,它决定了高职教育在其观念上具有自身特点。其主要特点是以能力为中心,按照社会实际需求设置专业,课程体系也要打破传统的三段式,突出专门课的地位,使之更贴近岗位、更有针对性。
2.高职学生的特点需要我们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政策倾斜,再加上人才市场对高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增大,我国高等教育的格局已悄然发生了变革,高校在校生的主体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职高专学生已成为高校在校生的主体人群。而这些学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这些特点需要我们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1)生源类型层次复杂,文化知识基础差
高职院校的生源一般是达不到普通本科院校分数线的学生,有高中毕业生、中专毕业生、职高毕业生以及五年高职毕业的学生等。这些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学习困难相对较大,对专业知识的接受存在一定难度,且学习主动性不高,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教学效果比较差,不能达到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
(2)学生自卑心理较严重
高职学生属于专科层次,与本科生相比易产生自卑心理。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盛行的今天,很多人认为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是学生考不上“名牌”大学的无奈选择,这些学生在高中阶段很难得到学校和老师的认可,甚至连家长都认为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脸上无光”。这种观念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使学生产生了自卑心理,甚至有厌学的情绪存在。
(3)学生思想比较活跃,而在行为上自我约束力不强
高职生虽然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存在差距,但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们思维活跃,爱劳动,善于表现自己。但由于思想认识上的肤浅,使得他们对思想道德教育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思想活跃却相对散漫等等。
3.药品质量检验与分析课程的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药品质量检验与分析课程是生物制药技术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它是运用物理、化学、物理化学或其他有关方法和技术研究化学结构已经明确的合成药物或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的学科,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应用型学科。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按照绪论、常见仪器分析技术、药物的杂质检查、药品的卫生检验、各类药物分析、中药制剂分析等内容来讲解。在讲解时也是先介绍这类药物的结构,接着是理化性质、杂质检查、含量测定等方面的内容,最后做一些实验加以补充。学生在学习课程时没有学习兴趣,而且也很费劲。
综上所述,我们应从高职教育特殊的教育类型和教育主体出发,以学生为本,对药品质量检验与分析这门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达到学校教学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零距离”。
二、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实施
教学改革必须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们在进行《药品质量检验与分析》课程改革时,以“工学结合,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作为课程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过程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真正掌握该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
1.改革思路
将原《药品质量检验与分析》课程内容与企业QC、QA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对毕业生的初次就业岗位(质检员、质保员、药品监督员等)以及职业生涯的发展岗位(仪器分析组长、化学检验组长、QC组长、QA组长、质量负责人等)进行分析,依据各岗位工作对从业人员的各方面素质要求归纳、理顺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与企业联合进行课程开发,以药检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药品质量检检工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常见药品的质量检验为载体,中西药并重,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聘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详见图1。
2.调整教学内容,设计九个典型学习情境
根据药品生产企业及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质量控制员、质量保证员的岗位需求,打破原有《药物分析》课程的学科体系,以药品生产企业主要生产剂型为主线,以药品质量检检工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常见药品的检验项目为具体工作任务,中西药并重,设计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检测项目,将各种常见剂型的制剂通则检查和常见分析仪器的使用融合进来。在具体实施时,以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具体药品品种的质量检验作为切入点,以“适度、够用”为基本原则,突出各种具体药品的质量检验,而对检测的理论知识加以“弱化”。
在选择学习情境的时,把一些常用的检测方法、检测手段、各种制剂的制剂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等全部融入进来。通过深入药品生产企业调研,分析药品检验岗位的工作能力及其工作过程,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教学条件,最终确定了蔗糖的质量检验等九个典型学习情境,具体见图2。
3.项目化教学的组织
课程教学过程中,将药品质量检验工作过程的每个项目确定为一个岗位模块,共确定了5个岗位模块,每个模块再分为若干个工位。在组织实施训练过程中,按照药品检测工作过程确定行动领域,设计“任务驱动——分模块轮岗训练模式”。首先由质量负责人(指导教师)下达指令,由本次任务执行人(学生)分组并分配任务,组织学生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相关资料,设计本次药品的检验方案,并撰写药品检验操作规程(SOP);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为五个小组,分别在取样、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生物检定各岗位模块进行训练。本模块完成后,进入下一个岗位模块,依此类推,最后完成各模块的训练。具体见图2。
4.考核方法的改革
改革后的课程内容分解成了九个学习情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个学习情境进行了考核,具体考核方式见表一。而对于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平常每个学习情境的完成情况占总分数的30%,期末理论考试占30%,技能考试占30%,平常的学习状态及态度占10%。这样可以全方位地评价学生对本门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其考核方式更加合理,也更加能够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项目化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
通过对《药品质量检验与分析》这门课程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将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融为一体,以药品检测工作过程为依据确定岗位训练模块,采用“任务驱动——分模块轮岗训练”教学模式和“分组讨论、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建立了由学校教师、学生负责人、学生群体共同参与的考核机制,且考核内容与国家职业技术鉴定接轨,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缩短了学生进入企业以后的适应时间。这些都是教学项目化改革取得的成就。当然,也还存在着不足的一面,主要表现在:
一是改革的力度还不够,没有真正达到企业对本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
二是学校的资源有限,很多项目在开展过程中不能做到让每个同学都动手操作,特别是HPLC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台套数非常有限,但这恰恰是学生进入企业以后经常用到,也是作为一名合格的药品检验工作者所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仪器设备。
三是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加强,专任教师在企业的实践比较少,而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又比较欠缺,使实际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如何处理好项目化教学改革的优点和不足,继续深入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改革,这是今后的一项长期工作。
论文作者:黄思勇 金显平
论文发表刊物:《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第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3
标签:药品论文; 学生论文; 质量检验论文; 岗位论文; 课程论文; 项目论文; 教学改革论文; 《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第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