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孟子思想主张的议论文
2022-10-30阅读(1000)
问:我眼中的孟子(议论文三百字)
- 答:我眼中的孟子。春秋时期,鲁秉周礼,有“周礼尽在鲁”之说。 孔子创立儒学,大办教育,更使鲁成为当时的文化重心之地,这对孟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孟子为鲁国公族孟孙氏的后裔,与鲁国有一种血缘的亲情,孟子葬母于鲁,曾住鲁守丧三年;孟子为子思门人的弟子,系统接受过儒学教育;孟子一生以孔子继承人自居,以传播孔学为己任,这都反映出鲁文化对孟子产生的巨大影响。孟子的“仁政”思想是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仁”的思想。孟子曾说:“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仁政的内涵十分丰富,但是,其出发点却是“制民之产”,民以食为天,如果没有必要的生产资料,人民也就不可能获得足够的生活资料。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孟子·离娄上》)所谓“恒产”,主要指土地。孟子认为,一般民众有“恒产”才能有“恒心”,“若无恒产,因无恒心”,因此,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得社会长治久安,必须率先解决“制民之产”的问题。孟子提出的“制民之产”,就是由国家分配给人民一定数量的土地,使他们有足够的物质基础来养活全家,即解决百姓基本的温饱问题;唯有如此,他们的思想与行为才能保持稳定,从而有利于国家的安定。所谓“恒心”,就是要求人民有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孟子看到了“恒产”与“恒心”的相互作用,认为君王若是能够给人民提供足够的“恒产”,人民便会尽可能的保持“恒心”,如此君王也就更容易去教化民众,进一步引导百姓“为善为仁”。来源: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问:作文:围绕孟子的观点题目自拟(800字)
- 答:作文:围绕孟子的民本观点如下。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民本思想打破了孔子以来坚持的君民关系的传统,开始以民为本,重视民意,“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民本思想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存在。孟子是在一定的时代 背景之下提出的“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思想。 “仲尼既没之后,田氏代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 _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夫篡盗之人,列为候王;诈谲之 国,兴立为强。是以转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 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 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竟进无厌;国异政教, 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当此之 时,虽有道德,不得施谋;有设之强,负阻而恃固;连与交质,重约结誓,以守其 国。”[1] 从上文可以看出,孟子生活的年代是一个道德沦丧,社会秩序混乱的历史时 期。战争频繁,各国之间民众的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君主都在感叹百姓数量的不 足。所以孟子针对当时的情况,提出以民为贵的思想。王夫之认为孟子经过了充分 的审时度势从而提出了民本思想,“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因 时之论也。当其时,文、武之泽已斩,天下忘周而不以为君,则君子虽欲自我君之 而不能。若夫六王者,非篡逆之臣,则介在戎狄,无异于酋帅,杀人盈野,以求君 天下而建社稷,君非君而社稷亦非社稷矣,故轻也。君与社稷轻,而天所生之人, 不可以无与立命,则苟有知贵重其民者,君子不得复以君臣之义责之,而许之以为 民主可也。”[2]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周朝在百姓心中已失去了君主的地位与威 望,诸侯纷争,遂起战乱,造成“君非君而社稷亦非社稷矣”的局面,此时“有知 贵民”者则可为王得天下。 来源:锦绣·下旬刊
问:以孔子或孟子的名言为论点的议论文
- 答:孟子在经济上提出了“制民之产”的主张,他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1] “恒产”即稳定的生产资料,“恒心”即正常的道德行为。就是对一般人来说,假如没有一定的生产资料作为稳定的经济来源,就不会有正常的道德意识,人们就会为了生存而不择手段,无所不为,社会就会大乱。如果统治者不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人民最低限度的物质生活条件,等百姓犯了罪,再去惩罚他们,那就简直是在坑害百姓。孟子还指出“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1] 因此,贤明的君主要给百姓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够有保障养活妻子儿女的能力,能够在好的年成里得以丰衣足食,在年成不好的时候也不致饿死,只有这样,才能使百姓容易接受道德教化而具有一定的道德心,从而对统治者更加服从,社会才能保持安定。来源:学理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