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传播
——新媒体赋权下的公共性反思
高 晗
摘 要 公共传播是近年来专家学者都比较关注的一个话题。新媒体异军突起,公共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公共性一直是传播媒体属性之一,社会思潮多元的现代社会尤为需要公共传播发挥作用,分析其要素构成、其价值所在及其实现途径,方能够让公共传播大放异彩。
关键词 公共传播;公共性;公共利益;公众
当前的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社会思潮广泛,社会文化多元,传播形式发生了变化。一是传播泛在化,移动互联网的出现,造就了一个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时代;二是信息的传播更加精准,除了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算法推送,让传播从点到面的传播变成了面到面的传播;三是传播的形式多元,信息的传播不仅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声音传递,还可以通过视频形式,迅速火爆。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下大放异彩,在这个时代得到很大程度的发挥,传播的丰富多元,使公共传播彰显其魅力。
Economic Analysis of Crude Oil Tanker Using Arctic Northeast Sea Route
1 公共传播要义分析
公共传播的要素:公共性、公共利益、公众。公共传播—具有“公共性”的传播,公共传播的内驱力——公共性,一直以来是公共传播区别于其他传播形式。公共传播首先是在美国的兴起,后来经历了没落,近年来再度兴起,是伴随着数字和网络媒体的兴盛,让涉及公共性的社会话题出现,对公共传播的呼吁再度兴起。进入新媒体时代,以“公众参与”为特征的公共传播,更具有“公共”属性:多元主体的即时在场,使公共传播变成“共享的空间”,与大众传播构造的“中介化空间”有了本质差别,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性[1]。
公共利益是公共传播的基本诉求,公共传播目的,在于实现公众诉求的最大化,这种公共利益,是公众利益诉求的集合。传统媒体时代,公共传播主要依靠政府部门,传递公共信息,公共传播算是一种宣传,政府部门通过发布信息、经由传统媒体的传播,到达“大众”,传播效果不言而喻,不论这种信息能不能代表公众共同利益,“大众”很少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表达自身的利益需求。而在新媒体时代,不论是信息传播者还是作为信息接收者,角色在互相转换、传播手段也在不断丰富和更新。造就了当前公共传播新特点,公共传播特质可用四个关键词来概括:主体多元、场域开放、身份平等、价值共享[2]。公共利益的达成,对公共利益的界定过程,都需要公众积极参与,当代新媒体,提供了这样一个场域,公众可以表达自身诉求,当这种诉求足以达成一致的舆论,便会引起相关部门注意,增加了诉求实现的可能性。
如图5所示,ST攻击抗ST多抗血清致敏的小鼠足跖后1 h足容积和容积差显著增加,12 h回落,24 h再继续升高,呈现速发相1 h和迟发相24 h两高峰。因此,本研究在后续药物实验中,选择1 h作为速发相时间点,24 h作为迟发相时间点。
如何在当今智能化媒体时代,发挥公共传播最大价值,从微观层面来讲离不开三方努力。首先是信息发布者,目前,我国关于公共信息发布,最权威的当属传统媒体;作为普通媒体用户所发布的信息,在短时间内可能让公众之水泛起涟漪,但是关乎公共利益的公共事件,公众还是选择相信权威媒体。当今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多网融合,传递权威信息,从源头上保证信息的准确权威性。建立专业的人才队伍,完善政府的公共传播机制;还可以建立多媒体传播平台,通过多终端、多角度发布信息,同时通过这些平台收集公众反馈。其次是信息的传播者,当前的自媒体泛滥,导致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失真,或者出现煽动性的信息的出现,会让公众对这些信息产生误解,进而引起舆论的混乱,针对这种情况的出现,需要自媒体自律和他律相结合,从政策层面进行约束,保障信息传播渠道的通畅和干净;最后是公众层面,多元的利益群体,造成了现代公众对于公共议题方面的认知混乱。传统的公众定义皆有鲜明的以组织为主体、以公众为客体的二元论色彩,……公众既是实存的也是建构的[6]。当代时代背景下,再也不能以简单的二元对立理论来简单的对公众下定义,应该以更加多元的视角去定义公众,而且,公众不是一个简单的群体或者组织,是有着多种利益诉求的一个集合体,在公共传播当中,在多元利益中打造共识。同时,要建立容纳多元对话的领域和平台,确保公众意见的有效发表。
有学者认为,互联网赋予了传播者权力过大,导致负面情况出现:公众传播领域中,传播者不再是职业媒体人,传播者身份日渐复杂化及权力过度扩大化,直接导致公共传播领域中各类人身攻击、舆论恶意误导等不良情况的频频出现[3]。多元化的传播平台赋予了当代公众传播权力,导致负面影响的出现。还有技术方面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算法过度依赖用户个人兴趣,以个人兴趣为标准的推荐,窄化了用户的视野,形成了“过滤气泡”,限制了用户对公共事务的参与范围[4]。这种情况的出现,限制了公众对公共事件的了解,无法就公共事件发表看法,进而,不能够参与到公共事件中来。公共传播现状并不乐观,现实情况的限制,致使公共传播遭遇困境,移动传播增加了社会个体促成公共舆论的能量,但总体上却受全球化和现代性控制,形成更集中化的信息生产秩序;公共舆论秩序很大程度上受信息选择的制约[5]。公共传播的场域转移,新媒体成为公共传播重要阵地,更应该重视公共传播,呼吁“公共性”,共同维护公共利益。因此在公共传播过程中,如何规避负面影响,充分发挥公共传播价值,则应该成为关注的话题。
2 公共传播价值实现途径
试剂:质量分数为75%的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药粉(湖北荆洪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溶剂包括甲醇(AR级,上海润捷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生产)、二甲基甲酰胺(DMF,上海润捷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生产)及醋酸仲丁酯(AR级,上海润捷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生产),乳化剂包括蓖麻油聚氧乙烯醚(BY-125,邢台蓝天精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600号, 邢台蓝天精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有机硅(自制)和7211(自制).
从宏观层面来看,如何营造一种交流的环境和氛围,也是非常重要的。传播在现实生活中也并不是一个中立的信息传播系统,公共传播也并不是为了营造中立的传播,作为一种服务于公众的传播形式,为着公共利益前进的传播,它的确有必要在当前纷繁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存在。
3 公共传播技术反向思考
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会引起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和变动,当前更多的是看到新媒体的兴起所带来的公众的权力扩大化。有学者认为:新媒体的“可见性”不仅是大多数人的理性观点,也可以是每个人的“自由 言说”和情感表达;不仅是“公共事务”,也可以是基于个体利益诉求的“个人事务”;不仅是大众媒介的“专业表演”,也可以是个人充分设计的“自我展演”;不仅是某种明确的话语表达,也可以是社会情绪和态度;不仅是有共同倾向的意见整合,也可以是动态而多元化的观点碎片[7]。引申到技术的进步给当代的传播带来的变化,技术的进步推动着这个社会发展,也带来一些变动,我们是应该重视技术的发展,但是更应该看到,技术仅仅是技术,人类社会在更高层面上,是人类的需求。人的物质需求和情感需求缺一不可,在看到技术进步带来进步的同时,更应该深层次的意识到,人类最根本的需求。情绪并不与技术相对,但是,技术的理智和人类的情绪在当下这个时代似乎是相对的,我们在思索技术带给我们什么的同时,也应该去思考技术不能够带给我们什么——情绪和情感的认同感。
在当代技术盛行的时代,媒介形式多样,在各个领域不断吸引着受众的关注度。但是公共性始终是我国传媒不可或缺的一种功能和属性,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公共属性。因此在传播过程中,关注公众情绪情感需求、关注公众利益诉求的表达,这对于媒介来说是一种留住受众的核心技能,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情绪情感表达异常重要,有学者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共同体则成为通过契约形成的人工构建物。人们在交流中,获取信息的同时,更多的是体认和共享着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仪式、一种文化、一种与族群、社区、共同体的精神沟通。目前的技术还远远没有达到人类对于这种精神层面沟通的需要,而仅仅是提供了一种相对开放的平台。公共传播的存在和兴起,起到了一种调剂的作用,调节这个被新媒体被智能媒体搅乱了的媒介环境,需要一条疏通公共议题和公共舆论的传播方式。
参考文献
[1]冯建华.公共传播的意涵和语义指向[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4):113.
[2]冯建华.后真相、公共传播与共同体建构[J].宁夏社会科学,2019(2):204-208.
[3]赵钧湘.公共传播时代传播者权力的过度扩大化[J].青少年教育,2017(20):109.
[4]张文东.智能媒体塑造公共传播新图景[J].传媒,2019(12):1.
[5]王贵斌.移动传播时代的公共舆论生产秩序[J].现代传播,2017(1):138-144.
[6]胡百精,高歌.公共关系对公众的想象[J].新闻大学,2017(6):125-132.
[7]姜红,开薪悦.“可见性”赋权——舆论是如何“可见”的?[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46-153.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20-0055-02
作者简介: 高 晗,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广告学。
标签:公共传播论文; 公共性论文; 公共利益论文; 公众论文;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