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三维“立足点”实现有效课堂--以“社会公益我有责任”思想道德课教学为例_校园活动论文

选择三维“立足点”实现有效课堂--以“社会公益我有责任”思想道德课教学为例_校园活动论文

选择立体“站位”实现有效课堂——以思想品德课“社会公益我有责”教学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站位论文,我有论文,为例论文,思想品德论文,公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课程改革经历多个轮回之后,我们的课堂也由原来的“模仿”渐渐蜕变为“自创”,更加重视课堂的实效性。例如,从重视学生主体性发挥出发,形成了多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然而,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和作用的同时,作为教学的另一方参与者——教师,其最佳“站位”又在哪里?笔者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这里所指的“站位”,并非指教师在教室中的空间位置,而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而在教学内容、师生关系处理上选用的教学艺术。“站位”不同,效果迥异。笔者主张思想品德教师的最佳“站位”应具有立体的品质,以从不同的维度选择教学内容、处理师生关系,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体验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以粤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社会公益我有责”一课为例,谈谈笔者关于教师立体“站位”的思考与实践。

一、亲历亲为,让课例设计奠定实践基础

该课例根据新课标“2.5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而设计。近年来,“亲社会行为”“志愿者”等名词在媒体上的出现率颇高,学生并不陌生。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盛典、上海世博会已让学生感受了志愿者的力量,“最美妈妈”“最美老师”“最美司机”的美德又让学生体验了“亲社会行为”的魅力。虽然上述现象与人物鲜活而生动,有的距八年级学生并不遥远,每每让学生热血沸腾,但要让他们感同身受,唤起内心深处的情感,课例的设计仍需要寻求突破口。这是教学设计中必须予以解决的一个难点。

报纸上一则有关温州特殊学校的报道,让笔者回忆起近几年来自己亲历的一系列献爱心活动:“为盲校捐挂历”,与福利院孩子“庆新年”,探望“春蕾女孩”……不知不觉中,笔者参加了众多的公益活动,自己不正是一名志愿者吗?自己帮助那些可怜的孩子,为他们带去快乐的爱心行动,不正是“亲社会行为”吗?为何不走到学生中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启迪、引导学生?于是,笔者将该课设计成三个教学环节,付诸课堂实践。

环节一:我的感受,你的行动

我们学校每位学生每个学期都要参加为期两周的校园值日实践,具体负责全校的卫生打扫、行规管理等事务,值勤时间从早上7点到晚上5点半,难度和强度均较大。以学生的校园值日实践为切入点,笔者设计了第一个教学环节——“话说值周”。活动中,笔者与学生共同寻找“我爱校园的美景”:清晨琅琅读书声,华盖山下整洁的校园,同学们一起有序参与活动的身影……笔者出示问题:“这些‘校园里的美景’都凝聚了哪些人的心血?”供学生思考、讨论。

之后,笔者告诉学生,除了上述美景,自己特别喜爱在校园里辛勤值周的同学们,因为是他们的辛勤付出创造了校园美景,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道最美的景色;老师让同学们“话说值周的酸甜苦辣”,就是对他们的辛勤付出表示的深深谢意,对他们获得的愉悦表示的由衷赞赏……最后,笔者激动地对学生说:“当你们挂上值周班的红牌、披上红绸带为美化校园伸出奉献的双手时,你们已经称职地承担起自觉管理校园的责任,成了光荣的校园志愿者。”

环节二:我的观察,你的思考

红日亭位于我们学校门口的大榕树下,一些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在那里为过路人冬日施粥、夏日送茶,成为环城东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本校学生每天从红日亭经过,在这道风景中长大,也常常到亭子里参加义务劳动,但时间一久,对老人们忙碌的身影就习以为常了。笔者敏锐地觉察到:红日亭仍是一个绝好的范例,只要引导学生从新的视角观察,一定能让他们引发对身边熟知现象的新思考。

笔者发现,在红日亭边上有块不起眼的红牌子,上面写着捐助人的名字。但因许多做好事的人并未留名,老人们只得在牌子上写上“眼镜先生捐××元,乐清阿婆捐××元”等字样。这是一个多好的视角!顺着它笔者设计了“走近红日亭”这一主题,让学生去挖掘红日亭里一个个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课上,笔者给学生播放了一个自拍的DV短片,真实地介绍了一位常年在红日亭做好事的老人:她常年以帮人装配圆珠笔为生,一天只赚十几块钱,却把自己辛苦积存起来的钱一笔笔地捐给红日亭。DV镜头形象地讲述:老人简陋的家和朴素的语言,邻里叙述的老人形象……无一不让学生惊讶和感动。笔者乘势提问:“片子里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你还知道红日亭里发生过哪些感人故事?”学生纷纷谈起了自己知道的红日亭故事。

学生A:老人们参加的都是无报酬的义务劳动。有位骑三轮车的残疾叔叔没有亲人,为了照顾他,老人们每月为他凑800元生活费。

学生B:我参加过红日亭的社会实践,知道一些别人可能不太注意的细节:老人们在送茶送粥时,非常注意餐具的卫生,每一个碗、杯子都要经过严格的清洗和消毒。

学生C:去年冬天非常冷,可是每天上学时,我都看见老人们早已经做好热气腾腾的粥,听说那些老人每天都是凌晨4点不到就开始淘米做粥、烧菜了。

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涨,笔者立即出示了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红日亭施粥送茶活动,是一种什么行为?你认为老人的这种行为会为社会带来哪些影响?”“有人说帮助弱势群体是政府的责任,不需要老百姓操心。你怎么看待这样的观点?”通过层层设问,经过认真思考,学生从红日亭的故事深切感受了“亲社会行为”的魅力与价值,也很自然地开始思考起自己对他人和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环节三:我的经历,你的参与

从2007年冬天起,笔者多次参加了“为盲孩子捐挂历”的公益活动。时至今日,仍忘不了盲孩子在昏暗灯光下学习的身影、他们用电脑打出的“我要读书!”的心声和在寒风中抱着挂历笑逐颜开的神情,也忘不了志愿者在寒风中义卖的身影……笔者一边缓缓地说着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一边播放着当年活动时拍下的一张张照片,泪水在笔者眼里打转,也滋润着学生的心。学生纷纷谈起自己参与公益活动的经历。

学生D:我参加了社区卫生宣传活动。我和社区的老人一起清理花坛、草坪,我还画了一幅保护家园的宣传画贴在社区广告栏里。

学生E:我参加了刮“牛皮癣”的活动。整整一个下午,我都在用小刀片刮那些贴在墙壁上有碍市容的小广告,手都酸死了。有些小伙伴的手也破了,但望着清洗如新的街道,我们心里很开心。

学生F:我参加了“保护塘河”行动。看到被污染的母亲河,我真的很心痛。

最后,笔者告诉学生:当我们参加公益活动,当我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当我们关心环境、关爱他人时,我们已经成了志愿者,我们的行为就是“亲社会行为”,已经承担起了一份社会责任。

二、立体“站位”,让课堂有效性得以保障

实现思想品德有效课堂的前提之一,是建立一个可以让学生体验的、发挥的舞台。从多个维度选择“站位”,开发教学资源,挖掘现实生活,融入学生群体,启迪学生进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思想品德课有效性得以保障的必由之路。

1.On——站在教材之上,拓展课堂的广度

教师进行知识传播,不能只对教材内容进行简单复制,而应依自身的知识贮备、教学能力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需要,对教材进行重组、整合和拓展,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教材中关于“亲社会行为”的表述是“对遭遇挫折和不幸的人能够给予同情和关心,对处于困境和危难的人能够伸出援手,在共同的事业中能与他人合作,如果我们能够以这样的态度和方式处世,就能够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社会成员”。如何解读这段文字,将这寥寥数语深化为生动的教学内容,是上好本课的关键。笔者的做法是:首先,以自己“我感受校园值周——我观察红日亭老人活动——我经历公益活动”构成的生活体验、情感发展、实践经验等生活资源为线索,激活教材知识,帮助学生解读教材内容,感悟“亲社会行为”、志愿者精神的内涵。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行为述说——思想交流——行动实践”的认知过程,升华社会责任感。这样,站在教材之上,使得教材内容由抽象的“死”的文字,拓展为生动、活泼、形象的“活”的知识,学生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窗户”被有效地打开了。

2.In——站在真实的生活中,燃起课堂的热度

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学习兴趣是推动他们学习知识、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可或缺的原动力。而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办法之一,就是从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将真实的生活情境移植到课堂上。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区生活就是学生最熟悉的日常生活,从中提取典型、汲取素材,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燃起课堂的热度。

本课的重点“养成亲社会行为习惯”,教材用了两段很公式化的语言描述其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是一个人回报社会的途径”“要主动了解自己居住的小区、乡镇村庄,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这些道理学生都懂,关键是让其站在真实的生活中,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从而被学生充分吸收。本文上述的“话说值周”“走近红日亭”“为贫困学生捐款”等活动完全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深入其中,他们就不再是生活的旁观者、评论者或模仿者,而成了生活的实践者、体验者和创造者。事实如此,随着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一幕幕打开,课堂的热度也随之升温,思想品德课成了有意义的教学,引导着学生学习和学会创造他们自己的生活,自然而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3.Between——站在师生互动之间,挖掘课堂的深度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资源,师生二者都处于课堂双向互动的流变状态之中,只有通过双方信息的共享和互动,才能达成有效教学。有效教学不仅要有学生主动的学,还要有教师主动的教,双方应以平等地位拓展思维、共同探讨、挖掘深度。

在第二个教学环节“我的观察,你的思考”中,对于学生再熟悉不过的红日亭现象,笔者积极鼓励学生和自己一起共同观察,去发现不为人知的感动情节,引发思考和讨论。如在笔者播放了DV片段后,有学生就回忆起老人们严格消毒餐具的细节,情景描述让大家都为之动容。进而,师生一起思考“红日亭”带给社会、带给老百姓的影响,探讨“亲社会行为”的含义和表现。此时此刻,师生成为思考社会责任的平等公民,课堂教学成了师生共同参与、互相合作、一起感悟的过程,不仅传播了知识,还感悟了人生,形成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In front of——站在学生前面,塑造课堂的厚度

教师的品德和人格魅力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所起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胜过显性的教育活动。因此,要实现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教师不能只做道德规范的说教者,更应该“为人师表”,首先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公民,走在学生的前面,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前行,从而让品德教育从平面到立体、从说教走向践行,塑造课堂教学的厚度。

在第三个环节“我的经历,你的参与”中,笔者向学生展示了一张张自己亲手拍下的照片,详细地介绍了自己参加“为盲孩子捐挂历”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没有说教,只有示范;没有灌输,只有倾谈。笔者的真情和行动感染了每一位学生,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顺利展开成功地铺垫了情感基础,树立了行为坐标。此后很久,学生还能回忆起这节课的内容,保持着主动参与义务劳动的热情。

总之,教师只有找准自己在课堂的最佳“站位”,才能切实地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尊重学生,接近学生,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充分发挥作用,最终达成有效课堂。

标签:;  ;  ;  ;  ;  

选择三维“立足点”实现有效课堂--以“社会公益我有责任”思想道德课教学为例_校园活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