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层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设工程的施工质量和使用安全,关系着国家社会经济的稳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阐述了高层建筑的自身特点,探讨了高层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
关键词:高层建筑;建筑特点;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主要是指建筑本身的高度或层数超过一定的范围,这类建筑均被称之为高层建筑。对于高层建筑的界定各国均有着不同的标准,如美国将7层或是24.6m以上的建筑称为高层建筑,英国则是将高度≥24.3m的建筑称为高层建筑。中国在2005年时对高层建筑做出规定,即10层以上的住宅建筑或是高度超过24m的其他类型民用建筑均为高层建筑。可以说高层建筑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因为当城市的生产及消费发展到某一特定程度时,都会把提高建筑的层数作为建设重点。
一、高层建筑的建筑特点
1、施工技术高
我国的高层建筑是以钢筋混凝土为主,还在发展钢混和钢结构。钢筋混凝土一般以现浇为主,因此,需要重注研究钢筋连接、建筑制品、工业化模板、高性能混凝土等施工技术。同时,我国高层建筑的防水、消防、装饰、设备等要求也很高,在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使用功能方面有较高的要求,消防设施的要求比较高,地下室、厨房、屋面、卫生间的防水也比多层建筑要求高。这些都给施工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2、施工周期较长
施工方要统筹各个部门的施工进度,制定科学有效的施工计划,这由施工方的项目投资所决定,项目投资较大则使用质量较高的材料。无论施工方是竞标方还是自主施工方,对前期的成本投入都要做好预算,要确保项目投资能够保证施工质量的可靠性。
3、地基设置较深,施工难度较大
由于高层建筑的地面建筑较多,整个建筑的重量较大,近年来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坚固的地基不仅能够很好的支撑上层建筑,而且对抵抗自然灾害有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地基施工时,不仅要考虑到地基的坚固问题,还要考虑到综合利用问题,现代高层建筑通常会设置多层地下室,地下室可以用作商用或者停车场。对地基施工周期要做好预算,不能只专注于地标建筑的施工,地基施工质量直接影响整个施工质量。
二、高层建筑施工技术
1、施工测量技术
高层建筑最大的特征在于其高于层数多,对施工测量精度的要求也高,所以,在进行施工考察的过程中就要充分的考虑到各种影响因素,制定合理的施工测量方案,选择性能优越的测量设备与仪器,结合制定的具体施工方案,建立高效的控制网,将高层建筑控制轴线及时投射到建筑的面层上,然后根据控制的轴线作柱列线等细部的放样,便于钢筋的绑扎,立模板和浇筑砼之用;一般情况下,高层建筑测量均是采用的外控法语内控法相结合的方式,当采用外控法测量的过程中要每隔数层采用内控法进行一次测量,提高精度,减少偏差;当采用内控法进行测量的时候,一般用激光铅垂仪法,必须在首层面层上作好平面控制,并选择四个较合适的位置作控制点或用中心“十”字控制,在浇筑上升的各个楼层时,必须在相应的位置预留200mm×200mm 与首层层面控制点相对应的小方孔,确保激光束垂直向上穿过预留孔。高层建筑施工测量要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必须经过校对与复合,保证准确性。
2、预制模版技术要点
施工工期是关系建筑施工成效好坏的关键环节。对高层建筑施工而言,同样也是如此。鉴于结构施工重复性高的特点以及竖向结构施工的优点,我们采用滑模法与爬模法来有效控制施工工期,并提高主体结构的整体性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滑模法与爬模法是实践中非常有效的施工方法,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施工的实效性。两者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这种相似性主要体现在:首先,它们的结构整体性好,机械化程度高;其次,它们对组织管理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在结构物立面造型方面具有一定的限制;最后,它们对施工工期与施工成本的控制都有着极为迫切的需求。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预制模板技术,将滑模法与爬模法付诸实践,以实现缩短施工工期与降低施工成本的目的。
3、高层建筑桩基础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需要更强的水平载荷承受能力,为了防止建筑物的倾斜、水平滑移、地基的沉降等问题发生,对高层建筑中的基础施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层建筑的基础施工主要有土方开挖、基坑的支护、基础混凝土浇筑等工作。
(1)土方开挖前,要对地形、地质、水文等信息进行处理,以便选择最合适的开挖方式,编制最优的施工方案,合理安排施工顺序,根据开挖工程规模、土石特性、工作条件等选取最适用的施工机械设备。做好弃渣、弃土的处理工作,不可随意倾倒,最好用于铺路、造地还田,实现废物的再利用,做好施工排水措施,施工用水、地下水等要及时排出,避免基坑积水,创造最好的施工条件。
(2)基坑支护可以减小基地回弹,节约施工空间,保护建筑物和地下设施。在支护结构的承载能力存在极限状态时,要求施工人员工作必须达到安全标准,挡板质量要高,避免结构受弯破坏,挡板嵌入深度要符合标准要求,增强挡土结构的抗压力,针对不同被支护土体类型选择合理的支护结构形式。
4、施工后浇带的施工技术
在高层建筑物中,由于功能和造型的需要,往往把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在一起,裙房包围了主楼的大部分。从传统的结构观点看,希望将高层与裙房脱开,这就需要设变形缝;但从建筑要求看又不希望设缝。因为设缝会出现双梁、双柱、双墙,使平面布局受局限,因此施工后浇带法便应运而生。一般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的基础同时施工,这样回填土后场地平整,便于上部结构施工。对于上部结构,无论是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同时施工,还是先施工高层后施工低层,同样要按施工图预留施工后浇带。对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接的基础梁、上部结构的梁和板,要预留出施工后浇带,待主楼与裙房主体完工后,再用微膨胀混凝土将它浇筑起来,使两侧地梁、上部梁和板连接成一个整体。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把高层与低层的差异沉降放过一部分,因为高层主楼完成之后,一般情况下,其沉降量已完成最终沉降量的60%~80%,剩下的沉降量就小多了。这时再补齐施工后浇带混凝土,二者差异沉降量就较小,这部分差异沉降引起的结构内力,可由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结构承担。对于施工后浇收缩带,宜在主体结构完工两个月后浇筑混凝土,这时估计混凝土收缩量已完成60%以上。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宜选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变形缝反弯点附近,此位置弯矩不大,剪力也不大;也可选在梁、板的中部,弯矩虽大,但剪力很小。在施工后浇带处,混凝土虽为后浇,但钢筋不能断。如果梁、板跨度不大,可一次配足钢筋;如果跨度较大,可按规定断开,在补齐混凝土前焊接好。后浇带的配筋,应能承担由浇筑混凝土成为一整体后的差异沉降而产生的内力,一般可按差异沉降变形反算为内力,而在配筋上予以加强。后浇带的宽度应考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一般宽度以700mm~1000mm 为宜。施工后浇带的断面形式应考虑浇筑混凝土后连接牢固,一般宜留直缝。
三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建筑技术的飞速发展,现阶段建筑工程,尤其是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些进步都充分的展现了我国当前建筑水平。为了使我国高层建筑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相关工作人员应在施工时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当前高层建筑施工中的不足之处并及时加以改进,从而实现我国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完善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姚茹.建筑工程化学植筋施工技术要点[J].河南建材.2010(05)11-13
[2] 何冰.浅述高层建筑框支剪力墙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J].民营科技.2008(10)21-23
[3] 徐超.高层建筑地下室后浇带施工技术探析[J].四川建材.2009(02)55-57
论文作者:吴常雷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
标签:高层建筑论文; 结构论文; 建筑论文; 高层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主楼论文; 混凝土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