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链各环节市场结构对利润分布的影响——以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业价值链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链论文,太阳能电池论文,为例论文,晶体论文,环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提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产品内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产业活动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垂直分离使传统的单个企业内部的价值创造活动逐步由跨越地理空间的、不同区域内的多个企业共同完成(Krugman,2000; Grossman & Helpman,2002; Hummels.D,Rapoport & Kei-Mu,Yi,2001; Humphrey & Schmitz,2004;卢锋,2004;李黎旭,2004;华德亚,董有德,2007;曾铮,王鹏,2007)。由于价值链不同环节的价值分布大不相同,因此,嵌入其中的区域经济发展受其影响日趋明显。一个区域内的企业如果嵌入的是全球性价值链中利润丰厚环节,它将快速发展而带来区域经济繁荣;否则,区域经济发展将处于被动、跟随的地位。
在此背景下,不少学者开始关注价值链不同环节利润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希望由此推动自身区域在与全球经济融合中获取最大利益。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台湾宏基集团董事长施振荣提出著名的“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概念,用一个开口向上的抛物线来描述IT产业价值链各个环节的附加价值。随后,“微笑曲线”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很多学者把该概念推广应用于各个行业的研究分析中,并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其逐渐形成为价值链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芳,2003;刘东勋,2005;李海舰,原磊,2005;张辉,2005;李平,狄辉,2006;华德亚,董有德,2007;郎咸平,2008)。目前,学术界似乎对于价值链不同环节的利润分布状况已经达成共识:“微笑曲线”是价值链各环节利润分布的普遍性规律,即在不同产业价值链中,价值更多体现在两端的设计和销售环节,处于中间的制造环节价值分布很少。
基于该理论,为数不多的学者从各自的学术背景,开始试图探讨影响“微笑曲线”形成的原因。区域经济学家和经济地理学家以价值链治理作为研究视角,认为价值链治理者——领先的跨国公司立足自身优势往往占据价值链两端的关键性环节,并通过治理行为获取绝大部分价值,由此决定了全球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利润分配(Raphael Kaplinsky,Mike Morris,2000; Humphrey.J.,Schmitz H,2003; Gereffi G,Humphrey J,Sturgeon T,2005)。然而,这些研究往往基于对具体产业定性的描述,并似乎绕开了跨国公司占据价值链两端环节的本质原因,即并没有真正找到决定价值链各环节利润分布的根本。一些经济学家进一步分析了价值链各环节利润转移的动态状况,并以模块化为切入点,从模块化在最终产品功能实现上的重要性,模块开发的系列性,模块的创新性、网络外部性、技术含量、可分解性等方面,分析了价值链各环节模块化对“微笑曲线”产生强化变形作用(李海舰,原磊,2005;李平,狄辉,2006)。这些研究从动态角度对“微笑曲线”的存在和动态变化趋势做出了非常有意义的探讨,但似乎并没有深入分析影响价值链各环节利润分布的原因。管理学家利用博弈论等分析工具,来探讨价值链各个环节中间产品的定价,以此推断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利润分配形成的原因(杜义飞,李仕明,2004;杜义飞,李仕明,2006;王海燕,古贞,2007)。博弈论、运筹学的应用,加强了理论的解释能力,使价值链利润分布的推理过程更加严谨。但在构造模型时,其假设也有一些不尽合理之处。如将价值链上下游假设为各一个企业,或者某方为一个企业,另一方有n个企业,这种假设与现实经济不尽相同。
产业特性千差万别,“微笑曲线”是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在其答案是或不是的基础上,价值链各个环节利润分布背后的决定因素究竟又是什么?本文试图从对价值链不同环节的“市场结构”的分析中,寻求初步答案。
二、理论假设与分析
古典经济学中按照垄断程度的强弱,将市场结构依次分为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完全竞争四类,而企业在以上四种市场结构中获得经济利润的能力也是依次递减的(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1999)。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垂直分离,使其每个环节都存在很多独立企业。而每个环节由于中间产品的市场结构不同,其竞争状态也大不相同,而这是否会决定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利润分布状况?本文依此提出研究假设: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市场结构决定其利润获取能力大小。某个价值链环节的市场结构越趋向于完全竞争,其利润获取能力越弱;而某个价值链环节的市场结构越趋向于完全垄断,该环节的价值获取能力越强,并由此决定价值在整个价值链当中的分布。
不同的市场结构由企业可以进入该行业的自由程度、产品差别的大小、企业数目和企业对价格的控制程度等方面来表征。而企业数目是不同市场结构相互区别的重要决定因素。同时,由于其他影响市场结构的指标收集和定量分析相对困难,本文就以企业数量作为衡量价值链中间环节市场结构的指标。
1.模型假设和建立
根据古典经济学理论,生产者的边际生产成本是先减后增,呈U型结构。在一般情况下,生产者决策区间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因此,本文假设单个价值链中间环节生产者的中间产品供给量随着价格上涨而增加。在古典经济学中,因为消费者的边际效用递减,所以消费者的需求数量与价格成反比。中间产品的需求量,本文认为也是与价格成反比,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最终产品的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比,传导到中间产品,中间产品的需求量也与价格成反比;二是中间产品需求者的生产边际成本递增,所以,对中间产品的需求量与中间产品价格成反比。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中间产品生产者的供给曲线向上倾斜,中间产品需求者的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如图1所示,在价值链某环节中间产品市场中,有n个中间产品生产者,有m个中间产品需求者。
不等式(14)、(15)表示单个中间产品生产者的产量与生产者数量n成反比,与需求者数量m成正比;单个需求者对中间产品的需求数量与生产者数量n成正比,与需求者数量m成反比。
3.价值链中间环节价值(利润)获取分析
在古典经济学中,社会整体经济福利是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之和。在价值链中间产品市场,生产者剩余是中间产品价格累积和减去中间产品边际成本累积和。而生产者剩余再减去固定成本,就是生产者的利润,因此,可以用生产者剩余近似反映单个生产者的总体利润。对于单个生产者单个中间产品的利润,则可以用单个生产者总体利润除以生产中间产品个数表示。需求者剩余是需求者愿意支付的中间产品价格减去实际支付的价格的累积和。在做边际分析时,需求者购买最后一个中间产品带来的收益等于中间产品价格,因此,单个中间产品需求者剩余减去需求者的固定成本是需求者的总体利润,可以用需求者剩余近似表示需求者利润。单个需求者购买单个中间产品带来的利润可以近似表示为需求者剩余除以中间产品需求数量。
不等式(19)、(20)表示价值链中间环节生产者的利润与生产者数量n成反比,与需求者数量m成正比;价值链中间环节需求者利润与生产者数量n成正比,与需求者数量m成反比。也就是说,在中间产品需求者的数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n值越大,该中间产品供给方的市场结构越接近完全竞争,则生产者的经济利润越薄;而n值越小,该中间产品供给方的市场结构越接近完全垄断,则生产者的经济利润越多。
不等式(23)、(24)表示价值链中间环节生产者单个中间产品平均利润与生产者数量n成反比,与需求者数量m成正比;需求者单个中间产品带来的平均利润与生产者数量n成正比,与需求者数量m成反比。也就是说,在中间产品需求者的数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n值越大,该中间产品供给方的市场结构越接近完全竞争,则生产商单个中间产品的经济利润越薄,而n值越小,该中间产品供给方的市场结构越接近完全垄断,则生产商单个中间产品的经济利润越多。
通过以上数学模型的分析,笔者可以初步论证,如果以企业数量作为衡量市场结构的主要指标,价值链中间环节的市场结构与该环节所获取的利润大小的确存在相关性。即,某个价值链环节的市场结构越趋向于完全竞争,其利润获取能力越弱;而某个价值链环节的市场结构越趋向于完全垄断,该环节的价值获取能力越强,并由此决定价值在整个价值链当中的分布。
三、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业分析
太阳能电池又称光伏电池,是一种能有效地吸收太阳辐射能,并使之转变成电能的半导体器件。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石油、煤炭等传统常规能源的日趋枯竭,其严峻的供需形势导致能源价格高涨,石油价格在20年间上涨了7-9倍。而太阳能作为一种可永续利用的清洁能源,具有安全可靠、无噪声、无污染、不受地域限制,无须消耗燃料等优点,有着巨大的开发应用潜力。这使得以太阳能为首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正日益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与支持,而以晶体硅为原材料的太阳电池作为太阳能动力供应主要来源,每年都以超过30%的速度增长。
1.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业价值链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工艺流程非常复杂,但从市场交易的中间产品种类来看,可以初步将晶体硅电池产业价值链划分为四个主要环节:硅材料提炼(Silicon)、硅片生产(Wafer)、电池片生产(Cell)、组件封装(Modules)。硅材料环节是把硅矿石中的晶体硅提炼出来,将冶金级硅提炼为多晶硅或单晶硅。硅片生产环节是把前一环节提炼出来的晶体硅通过物理切割、化学腐蚀抛光等工艺分离成硅片。接下来的电池片生产环节首先要在硅片上掺杂和扩散,然后采用丝网印刷法,将精配好的银浆印在硅片上做成栅线,经过烧结制成背电极,从而制成电池片。最后一个环节是组件生产,该环节主要是将制作好的电池片进行封装,成为太阳能电池的最终产成品(见图2)。
图2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业价值链
2.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业价值链各环节企业数量和市场结构
伴随着产品内分工的日益细化,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业价值链也跨越不同的地理空间而日益垂直分离。在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业价值链中,由于不同环节的技术难度、生产规模、投资周期、要素密集程度不尽相同,致使进入壁垒不同,从而使各环节表现出不同的市场结构。
(1)硅材料提炼环节趋向“寡头垄断”市场。该环节处于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业价值链最上游,具有技术门槛高、投资规模大、周期长、能耗大的特点。①生产技术方面,用于太阳能电池生产硅料的纯度需达到99.9999%以上。目前,多晶硅料提纯技术国际上只有美国、日本、欧洲等少数公司掌握。为了实现对该环节的市场垄断,它们积极实行技术封锁,严格控制技术转移。加之,高纯度硅料也可用于军事工业,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该项技术转移、扩散的难度。②投资方面,多晶硅原材料提炼是典型的要求规模经济的产业,单个工厂每年产能超过1000吨才能显示规模效益,而达到这一规模至少需要投资1亿美元。③能耗方面,该环节年产1000吨多晶硅的生产线需要的供电装机容量为9.8万千瓦,年总用电量为2.5亿千瓦时,能源门槛相当高。硅材料环节的以上特点导致全球进入该价值链环节的企业数量非常有限,其市场结构垄断程度最高,可以粗略归纳为“寡头垄断”市场。截至2008年底,全球只有40多家晶体硅材料提炼企业,它们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技术、经济实力较强的德国、美国和日本。同时,该环节产业的集中度相当高,其中核心的前5家公司提供的高纯度晶体硅约占世界总产量85%以上(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2008;郎咸平,2008)。这其中美国的公司主要有Hemlock Semiconductor Co;挪威的公司主要有Renewable Energy Co;德国的公司主要有Wacker-Chemie:日本的公司主要有Tokuyama CO,Sumitomo Mitisubish Silicon CO。
尽管中国的硅原料矿藏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25%,但是,中国现有的硅原料提炼技术只能达到99.5%的纯度,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2005年,国内具备硅材料提炼条件的公司仅有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峨嵋半导体材料厂(所)2家企业。由于技术相对落后,加之生产规模小,生产成本高,废料污染严重,中国企业几乎无法在该价值链环节占据一席之地。如2006年中国晶体硅原材料需求量6000吨,实际产量不足200吨,连国内需求都远远不能满足(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2008)。
(2)硅片生产环节趋向垄断竞争(垄断偏强)。该环节主要从事硅棒和硅碇制造及硅片切割,其技术门槛、投资规模、能耗虽然都处于高值,但都大大低于硅材料提纯环节,其市场结构可以初步归纳为“垄断竞争”。截至2008年底,世界上共有140家左右生产企业处于该环节,其中核心企业为15家,来自日本、德国和挪威的公司;前5强的企业产量占整个行业的60%(郎咸平,2008),这表明该环节市场的垄断程度虽然依然很高,但要低于价值链的前一个环节。
硅片生产环节的企业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日、美、欧,但地理集中程度有所下降,在发展中国家也有分布。例如,日本京瓷(Kyoeera)、日本夏普(SHARP)、德国Q-Cells,英国PV Crystalox、挪威REC、荷兰Shell Solar和中国的天威英利、江西赛维、河北晶龙集团,等等。中国硅片生产企业立足自主研发,在引进和吸收国外工艺的基础上,技术已经日趋成熟,但由于该环节对上游多晶硅材料提纯环节的高度依赖,而国内硅材料供给又严重不足,导致部分中国企业开工率不足(国家发改委,2008)。因此,中国企业在全球该价值链环节还缺乏竞争力。
(3)电池片生产趋向垄断竞争(竞争偏强)。该环节相对价值链前两个环节进入壁垒下降,企业数量大大增加,其市场结构也可以初步归纳为“垄断竞争”。尤其相对硅片生产环节,电池片生产市场竞争情况日益增强,市场垄断程度进一步下降,空间分布上也日益分散。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大量发展中国家都有分布。截至2008年底,全球有160家左右电池片生产企业。具体分布如下:中国50多家,欧洲30多家,亚太(不包括中国)40家左右,北美洲20家左右,非洲、拉丁美洲等其他地区只有几家。典型企业有O-cells(德国)、REC Solar(挪威)、Photowatt International SAS(法国)、Solland Solar Holding(荷兰)、Photovohech(比利时)、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中国)、江苏林洋新能源有限公司(中国)等。
自2003年起我国太阳能电池片制造业以超常速度发展,年增长率达100%-300%。2007年中国太阳电池产量1088MWp,占世界总产量的29%,超过日本(920MWp)和欧洲(1062.8MWp),成为世界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刘彦龙,2008;国家发改委,2008)。由此可见,中国企业是从电池片制造环节嵌入全球产业价值链,并在该环节有着不可动摇的国际地位。但是,目前中国电池片的市场主要在欧洲和北美,中国本土市场因为太阳能电池产品价格过高无法普遍使用,而使95%以上太阳能电池片只能出口。
(4)组件封装环节趋向完全竞争。该环节主要是将制作好的电池封装,具有技术含量较低、投资少、建设周期短、高污染和高耗能等特点。由于门槛低,同时能安置大量劳动力就业,该环节吸引了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大批企业进入,是光伏产业链中竞争最为充分的环节,其市场结构初步可以归纳为完全竞争。截至2008年底,全球共有组件生产企业700家左右,其中中国320家左右,欧洲200家左右,亚太(不包括中国)110家左右、北美洲70家左右,非洲、拉丁美洲等其他地区10家左右(国家发改委,2008)。从空间分布上说,电池组件生产环节的企业分布比较广泛,中国、拉丁美洲等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占有较大比重,空间分散程度最高。
组件封装是产业链中相对劳动密集型环节,中国劳动力费用相对较低,因此,中国企业在该价值链环节非常有竞争力。这致使中国企业的组件封装能力远大于电池片生产能力,一部分国外电池进入中国进行封装。2006、2007年中国光伏组件产量分别为721MWp和1717MWp,而太阳能电池的产量分别为438MWp和1088MWp,说明2006、2007年中国分别从国外净进口283MWD和629MWp电池片,即分别相当于中国当年电池产量的64.6%和57.8%(国家发改委,2008)。
总体来看,中国企业大多数嵌入的是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价值链最末端的“电池片生产”和“组件封装”环节。而多晶硅原材料需高价进口,产成品出口价格也受制于国外,最终中国国内太阳能企业仅承担了产业链中高污染、高耗能的后端生产环节,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据统计,截至2007年7月31日,中国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业总计有10家企业实现海外上市,但该10家企业主要集中于价值链中下游,即“电池片”和“组件”两个环节(China Venture,2007)(见表1)。
总结以上分析,在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业价值链中,不同环节的企业数目由上到下逐步增加,呈“金字塔”结构,从而导致各环节市场竞争程度逐步增强。如果粗略的划分,可以看出“硅材料提炼环节”市场结构趋向于“寡头垄断”,“硅片生产环节”和“电池片生产环节”趋向于“垄断竞争”,而“组件封装环节”接近“完全竞争”。同时,综合分析价值链各环节企业的区域分布,可以发现“硅材料提炼”和“硅片生产”企业空间分布集中在经济、技术实力较强的欧、美、日等地,而中下游的“电池片生产”、“电池组件”企业空间分布日益广泛,扩展到拉丁美洲、非洲;东南亚等地区,价值链不同环节的企业区域分布从集中走向分散(见表2)。
3.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的利润分布
随着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业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市场结构从“垄断”趋向“竞争”,其价值分布逐渐减少。根据J P.Morgan的统计分析,2007年全球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业价值链中各环节的毛利率从上到下呈“倒金字塔”结构:硅材料提炼50%-60%、硅片生产20%-30%、电池片生产10%-15%、组件封装5%-10%、(JP.Morgan 2008)。其价值链的形态并不是一条两头高中间低的“微笑曲线”,而呈现出从左上到右下倾斜的形状(见表3)。
处于“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晶材料炼制环节占据整个价值链增加值的近60%,随着价值链后端竞争的日益加剧,硅片生产、电池片生产、组件封装等环节的价值增加值逐次下降。价值链的价值集中在上游释放。这就是当前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业“拥硅为王”的真实表现(东北证券金融与产业研究所,2008)。21世纪以来,由于市场对太阳能电池的需求日益膨胀,而价值链上游硅材料提炼环节进入门槛太高,寡头垄断地位短期内难以打破,原材料供不应求的状况使多晶硅的价格持续上涨。2001-2003年,世界多晶硅原材料的销售价格大致平均不到25美元/公斤。2004年以后价格不断上涨,2006年世界市场上多晶硅的合同均价超过100美元/公斤,而现货热卖市场价超过200美元/公斤。2007年12月份,晶体硅原材料现货市场达350-400美元/公斤(国家发改委,2008)。
(1)价值链各环节典型跨国公司利润分布的动态分析。本典型案例用息税折旧摊销前获利率(EBITDA,Earnings Before Interest,Taxes,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来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息税折旧摊销前获利率是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除以销售收入得到的比例,一般用来衡量企业获利能力。基于数据收集的可行性和研究的方便,本文选取全球排名最前的3家典型跨国公司作为案例,它们分别在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业价值链四个环节生产经营:硅材料提炼环节和硅片生产环节是挪威的REC公司(Renewable Energy Corporation),电池片生产环节是德国的O-Cell公司,组件封装环节是德国的Sumways公司。这三家企业在行内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从图3的分析中,我们可以静态地观察到,随着价值链从上至下环节的市场结构由“垄断”走向“竞争”,在每个年份上的代表性企业的获利率逐一递减,价值增加由大到小,呈现“倒金字塔”结构。
图3 典型跨国公司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业价值链各环节毛利率分布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各公司年报,www.recsolar.com、www.qcells.de、www.sunways.de
同时,我们也可以观察到市场结构变动对利润的动态影响。2005-2007年期间,立足价值链各个环节的这3家公司其获利能力都在上升,而上升幅度却大不一样。一方面,由于价值链前两个环节市场结构“垄断”性较强,企业进入门槛高。因此,短期内晶体硅原材料提炼和生产的中间产品供给难以迅速提升,供给远远小于需求,因此,利润上升幅度较大:REC公司的“硅材料提炼”环节的息税折旧摊销前获利率从2005年40%增加到2007年的55%左右;而“硅片生产”环节利率也从2005年的28%增加到2007年的40%左右。另一方面,价值链后端的两个环节市场结构“垄断”性较弱、竞争比较充分,企业进入门槛较低,因此,电池片生产和组件封装环节的供给基本上能满足需求,利润上升空间较小。如德国Q-Cell公司的电池片生产环节利率从2005-2007年只微微上涨3%左右,达到25%;而由于组件封装环节竞争最为充分,Sumways公司的封装组件环节利润较低,增长率保持在1%以下,利润始终停留在5%左右。
2008年以来,价值链上游两个环节“硅材料提炼”和“硅片生产”环节企业利润曲线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拐点,由原来快速上升的势头开始回落。这是由于随时间推移,这两个价值链环节的市场结构发生新的变化。2005年以后,为追逐价值链高端利润,除原有厂商加速扩大产能外,许多新企业积极投资建立新的多晶硅生产线,试图进入价值链前端环节。但由于这两个环节投资周期长,如多晶硅项目的投产建设期是2年,完全达产并且成熟则需要4-5年,再加之这两个环节门槛高、“垄断”力量较强,即使这些企业付出高昂代价,短期内也难以开工投产。因此,直到2008年这些新的产能才得以释放。数据显示,2005年“硅材料提炼”和“硅片生产”环节的企业数量分别为10和30余家,而到2008年,这两个环节企业数量分别增加到了40和140余家(国家发改委,2008)。因此,2008年开始,随着价值链上游环节企业数量开始增多,使得“硅材料提炼”和“硅片生产”环节“竞争”性加强,典型企业的利润开始下降。而与此同时,价值链下游“电池片生产”、“组件封装”的两个环节由于企业进入门槛较低、竞争相对比较充分,因此,2008年以后利润变动空间有限,下降幅度比较小。
(2)价值链各环节中国企业利润分布的动态分析。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中国企业主要分布在价值链后端的“电池片生产”和“组件封装”环节。这使得中国国内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业价值链各环节的市场结构也是呈现上游“垄断”性强,而下游“竞争”性强的特点。据业内分析师龚大兴统计,2005年中国硅材料提炼环节毛利率60%左右,硅片生产环节30%左右,电池片生产环节20%左右,组件封装环节10%左右(龚大兴,2007)。其利润分布上游环节高而下游环节低,呈“倒金字塔”结构(图4)。如果以中国海外上市10家光伏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以北京时间2007年7月31日证券交易所数据统计,中国光伏产业海外上市企业平均市盈率49.47。其中,天合光能市盈率71.64,江西赛维市盈率68.92,分列第一和第二,两家企业均涉及价值链上游“硅片生产环节”(China Venture,2007)。这也说明,在中国晶体硅太阳电池产业前端环节的“垄断”带来了高额的利润。
图4 中国企业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业价值链各环节毛利率分布
资料来源:龚大兴,2007。
同样,从图4中也可以看到,在2007年一直稳步上升的“硅材料提炼”环节的利润曲线突然之间出现了明显回落。究其原因,也是源于中国“硅材料提炼”环节的市场结构改变。①2006年以来,国内原来仅有的2家晶体硅提炼企业开始扩大产能:洛阳中硅以西门子法为技术基础建立年产能力300吨的多晶硅生产线;峨嵋半导体材料厂由100吨/年的能力扩产到200吨/年的能力。②受多晶硅材料领域的暴利和巨大市场的引诱,国内企业包括天威保变、川投能源、特变电工、岷江水电、乐山电力、南玻A等上市公司在内的众多企业纷纷上马多晶硅项目。③中央和地方政府鼓励更多的中国企业进入该价值链环节。在中国政府支持下,中国从俄罗斯引进技术并加以改进,在建、筹建了20多家晶硅企业,如佳科太阳能硅(厦门)有限公司、江苏顺大集团、江苏中能光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无锡中彩集团、宁夏阳光硅业有限公司、四川新光硅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这使得2007年中国“硅材料”生产突破了千吨大关,达1130吨。虽然此时,中国“硅材料”依然是供不应求。但相对于2006年的产能不到200吨,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因此,2007年以来“硅材料提炼”环节企业数量由2家增加到20多家,市场结构垄断性减弱,硅材料提炼环节利润也就出现下降。
四、结论与讨论
根据本文的数学模型分析,价值链各环节的“市场结构”的确能影响上下游企业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从而影响不同环节的利润分布。当上下游中某一方企业数量有限、垄断程度较高时,单个企业新增单个产品的边际收益递减速度比较快,因此,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的平均利润较丰厚;而上下游中某一方企业数量较多、自由竞争程度较高时,利润将比较稀薄。同时,文章选取了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业作为案例研究对象。一方面,文章从静态角度探讨了其价值链4个主要环节的“市场结构”与价值获取能力的相关性: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业价值链由上至下各个环节企业数量逐渐增多,呈现“金字塔”结构。受其影响,其各环节市场结构依次为“寡头垄断”、垄断偏强的“垄断竞争”、竞争偏强的“垄断竞争”和“完全竞争”。随着这些环节越往下游“竞争”性越强的趋向,其相应的利润分布依次递减,呈“倒金字塔”结构。另一方面,文章以全球和中国市场作为切入点,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了由于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业价值链前端“硅材料提炼”和“硅片生产”环节随着进入的企业数量增加,其市场结构“垄断”性减弱,从而导致这些环节价值获取能力减弱的状况。
基于以上理论结合实证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①作者初步论证了整篇论文的理论假设: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市场结构一定程度决定其利润获取能力大小。某个价值链环节的市场结构越趋向于完全竞争,其利润获取能力越弱;而某个价值链环节的市场结构越趋向于完全垄断,该环节的价值获取能力越强,并由此决定价值在整个价值链当中的分布。②目前学术界所认同的价值链利润分布的“微笑曲线”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具体的产业不同,其各环节的市场结构不同,价值分布状况也不尽相同。例如,现阶段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业价值链的利润分布就不符合“微笑曲线”,而是一条从左上到右下倾斜的曲线。③影响价值链各环节“市场结构”的因素是多样化的,如各环节的技术、资金、规模、耗能状况、法规政策、人力资本供给状况、信息不对称状况,等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形成企业进入价值链中间环节的壁垒,从而进一步影响各环节“市场结构”的形成。通过文章的案例分析,其中部分影响价值链各环节“市场结构”的因素得到了初步探讨;而另一些因素,如政策法规、人力资本构成状况、信息不对称因素等,还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标签:太阳能电池论文; 产业价值链论文; 晶体硅论文; 电池片论文; 垄断竞争市场论文;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论文; 市场垄断论文; 价值链分析论文; 价格垄断论文; 企业利润论文; 竞争分析论文; 电池论文; 太阳能论文; 多晶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