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割性收益、专用性人力资本与大学生就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生就业论文,人力资本论文,收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高校扩招后,需要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大学毕业生数量与日俱增,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却在持续降低。张车伟和蔡昉的研究表明,就业弹性从1980年的0.44降为2000年的0.1左右[1]。我们利用相同方法测算出2001~2003年我国的就业弹性仍然不高,分别为0.14、0.13和0.13。这就从总体上导致了工作创造率的低迷,尤其是出现了主要劳动力市场激烈的职位竞争。2003年底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比上年末减少了16万,在岗职工人数则减少了66万。而收入好、社会保障水平高的主要劳动力市场恰恰是由城镇的各种“单位”构成,大学生更偏好于在这里就业。赖德胜和吉利披露的调查表明,大学毕业生中不愿意到农村工作的占77.4%,愿意去沿海工作的则占45.5%[2]。与这种强烈的就业意愿相对,主要劳动力市场吸收大学生的能力却在减弱。实证研究发现,京津沪地区的高等教育就业弹性仅为0.3,东部为0.66,中部为0.83,西部的高等教育就业弹性却最大,为1.08[3]。作为就业的首选,东部沿海对大学生的有效需求却相对下降。总体冲击和大学生争相涌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买方垄断,限制了大学生就业中的谈判能力,劳动力市场中出现了明显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由于城乡之间存在巨大的收入不均等,就业于城市能够获得在农村无法比拟的收益(注:本文将这类收益理解为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所产生的“分割性收益”,第二部分会对这一问题详细探讨。)。所以从“就业难”的地域分布来看,真正存在问题的是在城市,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大城市,而在广大农村、在西部地区一直存在着大量的职位空缺,等待大学生的光临,这里并不存在明显的就业难。因此,“分割性收益”作为一个分析视角,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就业偏好于城市、偏好于东部沿海、偏好于垄断产业和大企业的倾向进行解释。同时,本文还将利用“专用性人力资本”这一工具从更深层次上对大学生就业倾向的形成进行分析。
二、分割性收益与大学生就业倾向
赖德胜提出转轨中国存在明显的制度性劳动力市场分割[4],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之间构成的劳动力市场是非一体化的,是被分割的。而且这种分割更多的不是体现为功能性分割,而是一种制度性分割,劳动力市场被划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在主要劳动力市场能够获得相对较高的“分割性收益”。这种分割性收益是以货币收入或非货币化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形式存在的,一旦大学生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则各种分割性收益就无法获得。反之,如果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不存在或者并不严重,则分割性收益就不存在或相对较小,大学生在选择职位时就会更多地考虑个人偏好和比较优势,就不会有明显的倾向性。
赖德胜曾提出,虽然转轨中国并不存在教育水平与收入水平负相关的“脑体绝对倒挂”,但是仍然存在教育与收入正相关程度不高的“脑体相对倒挂”现象。其表象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教育的明瑟收益率偏低,就业于不同所有制单位对个人收入分配有很大影响[4],证明了所有制类型导致的分割性收益确实存在。张东辉和徐启福的研究表明,各行业平均工资差距变异系数从1985年的0.1189上升到1999年的0.1862,上升了56.6%;除农业外,行业间最高平均工资与最低平均工资之比,上升幅度为16.8%[5],证明了行业类型导致的分割性差异也存在。李实和丁赛发现,城镇的个人教育收益率是逐年上升的,十年间上升了近3倍,教育对个人收入增长有直接的效应。然而就整个城镇来说,教育收益率并不一致,不同所有制单位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不同地区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城镇劳动力市场分割性收益的存在[6]。
因此,虽然教育收益率不断提高,而且投资于培训、劳动力市场经验也能够取得一定收益,但是对于个人收入来说,分割收益可能更重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热情。Heckman也认为,中国教育的真实回报率可能高达30%~40%[7],但由于个人没有获得教育的大部分收益,所以对人力资本进行私人投资的激励就不足。在这种状况下,托关系、走后门等不正常的社会资本投资就会日益旺盛。因为凝聚这种社会资本,投资少见效快,能够迅速帮助劳动力进入分割收益区。人们想方设法进入分割收益区,造成了这一领域的职位竞争激烈,使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很大困难。因此,“分割性收益”确实能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就业偏好于城市、偏好于东部沿海地区、偏好于垄断行业和大企业的倾向进行解释。
三、专用性人力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倾向
获取各种形式的分割性收益,是大学生就业偏好于城市的直接诱因。然而,笔者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教育体制本身就是城市指向的——当代中国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明显带有为城市服务的特点。学生在这种城市指向的教育体制下学习,其掌握的知识技能绝大多数也是城市指向的,带有城市专用性特点。拥有这种知识结构的大学毕业生并不适合在农村就业,再加之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挤在城市,即便是在城市自愿失业也在所不惜。城市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和政治文化中心,一直都是主流价值的聚集地,城市人的生活价值和理念作为社会主流在持续发生作用。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将发端于城市的理念向受教育者传播。学生长期受到城市文化的熏陶,必然将城市文化作为主流文化来追求,无论是在书本上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自然地以接受城市生活方式为荣。随着受教育程度的递增,学生会接受越来越多的反映城市理念的价值观,所以从价值观念上首先就造成了大学生偏好城市厌恶农村的倾向。在大学生进行就业选择时,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就成为了他们的首选。
另外,课程设置、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也表现出很强的城市指向的特点,使得受教育者形成了城市专用性技能。教育内容的城市指向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两种作用:有利于甚至鼓励大学生在城市就业,因为其所学知识技能绝大多数是城市专用性的,形成了城市专用性人力资本;而这些专用性人力资本在农村可能并无用武之地,于是就造成了学历越高在农村反而无法找到匹配岗位的问题。更具体地说,单从一些重要课程的设置上也能明显看出为城市服务的特点,最突出的就是英语课程的设置。从小学到大学,重英语轻语文的倾向变得越来越严重。对一个中国学生来说,对自己的母语掌握得如何好像并不重要,而三级教育对英语学习所提出的要求则越来越高。如果从初中开始学习英语算起,一个大学毕业生对英语学习的投资时间至少需要十年。是投资就要求相应回报,英语知识在农村基本上是没有什么重要作用的,尤其是在所从事的职业岗位上。真正能最充分利用英语知识的,也就是在城市,而且可能还是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最为频繁的大城市。作为一个典型的大学毕业生,经过了长达十多年城市指向的教育体制的培养,无论是在价值观念、知识储备还是生活方式上,都更适合在城市工作。因为他们长期以来形成了城市专用性人力资本。要想使这种专用性投资取得最大收益,必须在城市工作,而在农村工作则会发生贬值(并不是说这些知识技能在农村不存在需求市场,原因只是在于城市对这些知识技能有更高的需求,而在农村则需求率过低,市场价格不能与其边际成本相一致,造成了大学生过去的投资无法顺利收回)。由于在农村就业并不具有比较优势,城市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存在将强化大学生就业偏好于城市的倾向。
专用性人力资本分析工具,还可以解释大学生为什么趋向于在产业密集带就业。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比较优势,所以不同的区域在产业结构中的分工角色是不同的。大学生偏好于在产业密集带就业,是因为执行同一生产任务聚集在一起的企业群越大,他们就越容易找到相匹配的岗位。一旦需要职位流动,也更容易发现一个与原企业更类似的企业,专用性资本就不会由于离职遭受太大损失。
专用性人力资本分析工具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同样是城市,沿海开放地区更富有吸引力。例如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群不但有信息丰富的优势,而且拥有密集的产业带,对具有流动倾向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可以更容易地选择与其专用性人力资本相匹配的企业。因此,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不但使大学生具有更高的生产率,同时还能使他们更容易寻找到与其自身的人力资本存量相匹配的岗位。
专用性人力,资本分析工具同样可以解释大学生就业为什么更愿意选择大企业。如果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时,大学生就进入大企业工作,那么他的由专业投资形成的初始职业专用性人力资本就更容易发现匹配岗位,因为大企业有更多差异性岗位可供选择;从职位流动的角度来看,由小企业流动到规模较大的企业更符合大学生的利益,是由于大企业可供选择的相似职位更多,这样就使流动造成的专用性人力资本的贬值更小。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分割性收益”作为一个分析视角,确实能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就业偏好于城市、偏好于东部沿海地区、偏好于垄断产业和大企业的倾向进行解释。同时,我们还利用“专用性人力资本”这一分析工具从更深层次上对大学生就业倾向的形成进行了探讨。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避免大学生就业搜寻过程中各种不合理的倾向,首先,应当尽快缩小分割收益区的范围,政府在这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目前还是一种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政府的权威和示范作用对市场主体有很大影响。如果政府主导的公共部门本身就存在严重的制度性分割收益,这种示范只会让非公共部门继续仿效,只会让分割性收益越来越严重。所以,政府应当率先垂范,尽快缩小分割收益区的范围,实现大学生在一体化市场中更广泛的就业。其次,改革高等院校的学科培养和专业设置计划。大学专业的选择基本限定了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方向,专业专用性人力资本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职业专用性人力资本的积聚。如果大学专业设置本身就是为大城市、发达地区或大企业服务的,一旦在校大学生在其专业领域进行了人力资本投资,为了获得相应的回报,势必会表现出明显的就业倾向。因此,必须调整现有的“城市指向”的教育培养目标,必须加大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高等院校现有专业的调整力度。另外,还应该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交流信息和配置资源的作用;大学生应当及早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先期进行适当的人力资本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