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的新视角与刺激消费系统工程之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扩大内需论文,系统工程论文,新视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两年,我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通货紧缩,在外需不足的情况下,内需也急剧萎缩,以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相对过剩。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探讨。我国政府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加大扩大内需的力度,但未尽人意的是社会投资与居民消费未能相应地跟进。而“十五”即将到来,扩大内需与刺激消费变得更为迫切。本文试以新的视角对进一步扩大内需进行探讨,并提出刺激消费系统工程的初步构想。
一、准确判断国内与国际经济形势
1993年至1994年,我国由于投资、消费双膨胀引发了两位数的严重通货膨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1995年起我国政府采取了“双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迅速拉下了通货膨胀率,扭转了严重通货膨胀的局面,使我国经济恢复到较好的运行状态。但是1997年年中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的出口贸易受到了严重打击,加之继续执行偏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骤然放慢,出现了严重的通货紧缩问题。突出表现为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经济呈现相对过剩状态。因此告别短缺经济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首先不再是供给不足,而是有效需求不足。针对建国以来第一次出现的这种相对过剩经济状况,我国政府迅速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的货币政策、连续七次降息、征收利息税等一系列扩大内需措施,使我国经济形势有了很大好转。首先,亚洲其他国家经济的逐步复苏和我国对出口贸易的鼓励,使我国逐步摆脱了东南亚危机的影响,出口总额大幅度增长。1999年的出口总额超过了预期的水平,达到19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1%,贸易顺差达291亿美元。1999年末,我国外汇储备总额为1547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97亿美元。出口的强劲增长势头开始使生产能力过剩的现象有所缓和。其次,富裕的城市居民购物也有所增加。调查显示,北京、上海、广州三市消费者的信心指数已开始上升,一些大城市新住房的销量也开始增多。从全国来看,今年1月份物价指数比去年同期下降2.1%,是一年多以来下降幅度最小的一个月。这表明,通货紧缩开始趋于缓和。第三,经过艰苦努力,1999年我国实现了7.1%的经济增长率,达到了预期值。关于人民币将贬值的传闻也不攻自破,避免了经济发展失控。由于经济形势出现了富有意义的好转,一些经济学家预测,2000年我国经济发展有望稳定在1999年水平上,如果不遇到什么其他不可控的重大冲击,就有可能进入下一轮经济增长率的回升,会比去年更好更快;国家则预测未来10年中国经济规模将翻一番,成为世界增长最快的“板块”和增长潜力最大的市场之一。
然而要把这些预测变成现实,我国经济增长还需要新的推动力,即要推动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刺激有效需求。这既包括外需,又包括内需。外需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事实证明对外贸易是发展中国家日益繁荣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但是内需应是更重要更根本的,尤其是就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国际环境而言。这是因为:第一,尽管国际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世界银行预计2000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普遍有所提高,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甚至有可能随着最近石油涨价重陷泥潭从而出现新的动荡。有分析认为,从整体上说,亚洲仍呈现下滑趋势,好转迹象应被视为这个基本趋势中的反弹现象。如果上述预言不幸言中,则我国外贸增长速度势必将再度下滑。第二,虽然以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为特征的所谓美国新经济已持续强劲增长了9年,创下了美国历史上最长繁荣时期的纪录,但也蕴藏着股市暴跌、发生经济危机的危险。杰勒德·贝克指出:“纵观历史,只要经济出现几年好光景,‘新模式’之说就流行开来。但恰恰是口沫四溅的饶舌,几乎总是被事实证明是错误的。……由于一次又一次不可多得的惊人好运暂时抑制了经济迅速发展阶段通常存在的通胀压力,因此,以为美国能够享有更快的持续发展的幻想经久不衰。所有这些因素汇合在一起,产生了又一轮的自负,导致财政严重失衡,这种失衡由于股市泡沫而趋于更加严重,它将必然像以往一样,最终以通货膨胀引起的萧条而结束。”因此,他认为,“新经济显然已经改变了美国经济情况的数学统计,但它似乎并未废除法则。”温·戈德利和比尔马丁认为,通货膨胀不是美国当前经济扩张的唯一威胁,另一个威胁是严峻的财政不平衡格局。他们在最近的研究中集中探讨了三方面的失衡:股市价格过高,私营部门储蓄锐减以及债务猛增。这三者由于一些彼此密切相关的原因,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他们由此得出结论,按照现行政策——即使股市行情不先出现暴跌,美国的经济扩张也难以持续。因此迈克尔·曼德尔也指出,新经济绝不排除商业周期的存在。恰恰相反,正是推动经济发展到现时水平的力量使经济处于剧烈下滑的较大风险之中。要不了多久,新经济繁荣很可能会被新经济萧条取而代之。这是一场可能比大多数预料的程度要深得多的衰退和股市下跌。最近的石油大涨价和纳斯达克股票急剧下跌,似乎在印证着这些分析。根据这些分析,有理由认为美国经济可能在近些年内出现较大程度的逆转。由于美国经济目前仍支撑着世界经济,因此,美国经济的衰退有可能成为正在恢复的世界经济的最大威胁。一旦出现这种逆转,将给正在恢复中的东南亚及韩国经济、仍处于低迷状态的日本经济和尚未完全走出低谷的俄罗斯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以沉重打击,引起世界经济的严重衰退,必然严重影响我国的对外出口贸易。第三,自从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后,台独的危险大大增加。台独势力的上台给海峡两岸的关系造成了紧张气氛,也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不利影响。第四,我国一经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对我经济起到缓冲作用的最后一批壁垒也将不复存在,人民币将实行浮动汇率,出口工业将越来越多地面临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劳动大军的竞争,这些均会增加我国出口贸易的阻力。因此在为我国经济增长寻找新的推动力、进一步刺激有效需求时,除应尽力营造有利于出口的环境、努力发展对外出口贸易、为我国告别短缺经济后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出的大量商品而开拓海外市场之外,还必须将主要注意力放在扩大内需上。否则上述情况哪怕出现一种,都会因我们过分依赖外需而使我国经济陷于困境。我国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与美国和日本相比,中国的经济过多地依赖出口。现在政府明确坚持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和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国家政府官员郑重表示,尽管国际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但中国将主要依靠国内市场来推动增长。这是完全正确的,非常及时的,无论是对于克服当前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还是着眼于“十五”及新世纪的长远发展,我们都必须实行以扩大内需为主的战略方针,扎扎实实地做好扩大内需的各项工作。
二、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首选策略
内需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在目前通货紧缩的经济形势下,究竟应以投资优先,还是以刺激消费优先作为启动经济的策略,经济学界见仁见智。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认为,针对国内市场不景气,消费乏力的现状,应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以此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就业问题。但是,也有许多学者对此持相反的观点。如徐连仲先生认为,要有效促进经济增长,不断提高经济质量,必须启动最终需求。投资仅仅是一种手段,提供的仅仅是一种中间需求,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最终需求,即消费。只有当最终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才会有投资效益,才能真正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消费不能启动,或者众多居民不愿掏钱买东西,那么市场仍将疲软,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就没有销路,就会出现积压,企业的效益就很难得到保证,企业投资的热情和动力也就会大打折扣。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先生认为:“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最终要通过消费需求来实现,如果消费没有启动,投资的拉动作用到不了这个阶段就停止了。”“如果投资项目选择不好,虽然增加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并对投资品的生产会起一些作用,但对今后,或者作用不大,或者成为一堆无用的废物,使投资无法收回,造成资源的损失。”有经济学家根据消费率达到65%以上,才能长期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并达到目前国际平均水平60%左右这一国际通用指标,对我国的经济情况进行了分析,针对我国消费率自1989年以来所呈不断下降趋势指出,消费率过低而储蓄率过高,将可能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受到国内市场需求的严重制约。据此我认为,在必要的时候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是必要的;但不能持久地采用这一政策,最根本的是启动消费需求,特别是城乡居民的需求。在这点上,对发达国家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也为我们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启示。日本经济企划厅在1999年版的《经济的回顾与课题》(被称为“小型经济白皮书”)着重结合民间需求的动向对日本经济进行了分析,认为今后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个人消费而不是设备投资。又据美国商务部的最新报告,从增长内涵来看,美国民间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很大。1999年下半年经济加速增长,与民间消费畅旺有很大关系。在旺盛的消费开支推动下,美国1999年最后三个月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达到5.8%,成为1998年同一时期以来增长最快的一个季度。据上所述可以认为,在我国目前通货紧缩的条件下,应优先着重刺激消费以启动经济。因为在下岗人数激增、失业率高、收入减少、社会保障不健全、消费者预期不良时,很难设想投资者会在消费低迷、产品销售不畅、积压增多、物价下跌、利润减少、投资者预期不良的情况下会大规模地增加投资。故在当前条件下,希图以优先着重刺激投资以启动经济是不合逻辑的,也是不现实的。
应当指出,我国经济现在还未完全摆脱为治理1993年—1994年两位数的严重通货膨胀所采取的双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因此刺激消费也决非易事。虽然目前消费形势有所好转,但我们必须看到今年上半年职工的工资普遍调高,退休职工退休金被迫发并包含着国庆节至春节这一我国人民传统的消费旺季,其中假日经济发挥了很大作用。故尚不能据此简单地推断,消费需求已经开始真正全面转旺。这样推断的理由还不充分。再者从深层次看,由于受消费政策制约和消费心理不稳、收入增长缓慢、失业人数增多以及住房、医疗、教育改革的影响,我国今年消费形势仍很严峻,制约消费的各种矛盾并未真正得到缓解。首先,一些不利于消费的具体政策没有得到明确的调整和改善。比如,目前全国各地出台的一些阻碍汽车消费的条规措施要进行全部修正还有待时日。第二,住房、医疗改革等未来可能引发的支出问题也使得居民消费心理不稳,不敢放开花钱。第三,城乡居民的收入缺乏明显的增长因素,去年一部分城市居民靠财政补贴长了工资,对消费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拉动作用,今年不太可能再次增长。第四,今年是国有企业改革脱困的最后一年,下岗失业人员可能会更多,这些人的消费支出会进一步减少。第五,今年消费启动的重点是住房和教育,这两项改革将会动用普通城市居民几乎所有积蓄,在带动相关产业销售增长的同时,势必会对其他零售商品销售造成较大冲击。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继续重视解决刺激消费这一扩大内需所亟待优先解决的问题。
三、刺激消费系统工程之构建
刺激消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过去刺激消费的效果之所以不够明显,主要是没能真正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实际上,从消费者的角度而言,消费的实现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因素,即购买力、购买欲、购买时间。因此,要使刺激消费获得成功就必须综合解决居民的购买力、购买欲、购买时间三个问题。
目前我国居民的购买力与社会生产力相比差距很大,这是造成消费低迷、市场疲软的根本原因。之所以1997年以来购买力出现大幅度下滑,又与这三年我国出现严重的通货紧缩不无关系。这次通货紧缩来势凶猛,预期粘性很大。这主要是三个原因导致的:一是“双紧”政策的滞后效应。即在采取“双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拉下了1993年—1994年两位数的通货膨胀之后,没有随着通货膨胀率的回落调整放松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力度,结果造成流通中资金偏少。二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第四次严重通货膨胀结束之后,我国随即加大了房改、医改、教改、企改的力度,从而使经济货币化在广度和深度上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急剧扩大、加深,流通中现金被大量占用,相对于这种迅速的经济货币化,流通中现金出现严重不足。三是受急于求成、多出政绩心理的影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使货币大量沉淀,周转不良,货币流通速度变慢。四是虽然在去年下半年增加了职工工资,追发了一些退休金,但由于下岗职工人数激增,农民增产不增收,故城乡居民收入总体上仍然减少,从而导致居民可用于消费的支出减少。五是由于人口众多,生产力水平低,抗灾能力差和受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深,城乡居民又有爱储蓄的传统,加上近年来居民因受下岗人数激增和房改、医改、教改力度加大所产生的预期收入低、预期支出高、预期物价低、存钱比购物更能保值的影响,以及随着危机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因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而需用建立家庭保障机制的方法加以弥补的实际情况,再加上消费、投资的领域偏窄,因而居民储蓄多年居高不下,致使流通中现金减少。为此,必须针对这些原因,采取以下措施治理通货紧缩,增加流通中的现金,以提高居民的购买力。一是坚决执行适度的货币政策,适度增加货币供给,满足经济货币化再度扩大和加深的需要。二是坚决减少“钓鱼工程”和“胡子工程”,减少货币沉淀,加快货币周转,提高货币流通速度。三是虽然在短期内不能再次通过普调提高职工收入,但应坚决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通过增加政府投资和吸引外资拉动相关产业,增加新就业岗位;并积极引导劳动力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搞好再就业工程,增加职工收入。尤其应注意落实新收入分配政策,使资本、技术、知识也像劳动一样切实参与分配。我国农民人口众多,他们是刺激消费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重点。但他们多数人因收入偏低而限制了消费,从而使这个世界上潜在的最大市场一半以上的消费增长潜力不能发挥出来。故应同时调整有关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努力使农民在增产的基础上切实实现增收。在坚决地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时应避免国债发行额过大。国债发行额过大的危险是,它会引起债卷市场的剧烈波动,抬高长期利率,从而对银行和工业部门造成严重后果。因为,国债发行额过大,会因其吸收过多的民间资金而产生“挤出效应”,从而减少民间对企业的直接投资。改变居民的储蓄习惯,把部分储蓄从银行里“引”出来;同时坚持实行较低储蓄利息率和较高的利息税率,把部分储蓄从银行里“逼”出来。通过“引”、“逼”相结合,把过高的储蓄率降下来,以增加流通资金。五是适应贷款消费的需要,采取必要的调控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大幅度增加长期低息消费贷款额。
我国居民购买欲目前偏低,这是消费低迷、市场疲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购买欲低与购买力低有着密切的联系。造成二者偏低的原因有相同或类似的,当然也有不同的。购买欲低的原因主要有五:一是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偏低。收入低,购买力低,故虽然有消费欲但购买欲低。二是居民预期不良,包括收入预期、支出预期和物价预期。三是缺乏健全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原有的计划体制下的福利性的社会保障制度随着改革的深入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新的适应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健全,再加上对未来收入、支出和物价走势的不良预期,居民产生了后顾之忧,致使居民的购买欲下降。四是尚未全面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故在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相对落后,产品质量和功能比较低,加上因民间投资少投资规模偏小且较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经济,造成有效供给不足,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不断变化的多方面要求,在某些方面缺少适宜的产品可买也导致居民的购买欲下降。五是受长期经济落后形成的小生产者意识影响,片面强调勤俭节约、居安思危、富日子当穷日子过,导致保持低消费的落后消费观念顽固地占据着相当一部分人的头脑。这种过时的消费观念也降低了这些居民的购买欲。为此,必须针对这些原因,采取以下措施,刺激居民的购买欲。(1)努力增加居民收入,具体措施前边已说明,在此不再赘述。(2)创造条件,扭转居民的不良预期。因为支出预期基本符合支出的走势,故重点应放在调整扭转收入预期和物价预期上。(3)尽快建立健全新的适应于转轨时期所需要的有效社会保障体制。因为不治好居民的“社会保障恐惧症”,要真正启动消费是不可能的。(4)全面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加强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鼓励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功能,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并按市场规律促进企业兼并,形成规模经济,努力增加有效供给,满足消费需求。(5)积极转变居民的消费观念。在逐步建立健全有效的社会保障体制、努力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的前提下,针对我国居民重储蓄、轻消费的消费观念形成的文化背景,加强市场经济文化的宣传力度,开展合理消费的教育。帮助居民弄清适度消费、享受人生与那种剥削、占有、挥霍式的享乐主义的区别;认识适度消费在经济良性循环中的作用,掌握消费与储蓄的辩证关系,并使其接受贷款消费观念,从而提高消费率。同时,随着居民收入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努力引导居民开拓新的消费领域,树立新的消费观念。美国学者弗格尔指出,美国的经验表明,当收入达到较高的水平,消费者对那些曾经代表生活水准的产品的消费会达到饱和状态,包括数十年前曾被视为的奢移品,甚至仅仅是科幻小说家想象中的许多物品,在市场上将会少人问津。为此,必须重视休闲等新消费领域的开拓,以促进新消费观念的形成。而消费观念的现代化无疑可大大提高居民的购买欲。
我国居民的购买时间不足也是当前刺激消费必须注意解决的问题。因为仅有购买力和购买欲而没有购买时间,仍是不能实现消费行为的。购买时间是休闲时间的一部分。而休闲时间与工作时间是此消彼长的。在购买力和购买欲均较高的前提下,购买时间与消费额成正比。这可以从跨世纪前后我国蓬勃兴起的假日经济所取得的巨大效益中得到证实。因此,在我国目前经济相对过剩,刺激消费成为启动经济的首要任务的情况下,注重适当增加居民的购买时间是绝对必要的。这就要求缩短工作时间,增加休闲时间。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金相对短缺,不能提供普遍就业所需要的那么多的工作岗位,因此减少工作时间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另外休闲时间也使居民从事更多的休闲活动,这些都能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从而拉动经济增长。不容忽视的是要把休闲时间的更多部分转变为购买时间还需要创造必要的条件,例如加强、延长公交、银行、邮电等行业的服务,因此要对这些部门的改革加以足够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加购买时间,使之与增大的购买力、购买欲共同发挥作用,实现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
当然,对劳动和资本等的供给进行管理调控的供应管理理论与主张刺激消费能力的需求管理理论是同样重要的。虽然在目前通货紧缩和经济相对过剩条件下,刺激消费应为首选策略,但并不意味着忽视在适当的时候刺激投资。二者实际上是一种互动关系。在消费被初步刺激起来后,更多的消费需求还是要通过投资所创造的供给所满足。因此在优先刺激消费的同时必须注重刺激投资,尤其是应注重刺激民间投资。因为只有民间投资随着消费的增长而增长才意味着我国内需真正的全面扩大,意味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步入新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