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优先发展的经济学分析_农产品加工论文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优先发展的经济学分析_农产品加工论文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优先发展的经济学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加工业论文,中国论文,农产品论文,经济学论文,优先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是农业的延伸和继续,而且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产业,发达国家发展的历史证明,农产品加工业是比农业规模大、效益高、贡献多的产业,也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和中期优先发展的领域。根据发达国家经验,粮食经加工可增值1~4倍,棉花经加工可增值2~4倍,薯类经加工可增值1~3倍,果品蔬菜经加工增值高达1~10倍。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转化后一般增值2~3倍,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后只增值30%;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一般在2.0~3.7∶1,我国只有0.43∶1;发达国家贮粮和果蔬产后损耗率只有不到1%和5%,我国高达9%和25%。美国和日本的农产品产后产值与采收时自然产值之比分别达到3.7∶1和2.2∶1,我国仅为0.38∶1。发达国家不同品种农产品加工量多数占其总产量的90%以上,而我国农产品加工量仅占其总产量的25%左右,并且多数在10%以下。这些都表明我国农产品加工水平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突出表现在生产技术和工艺落后,产品档次低,企业整体素质差,转化增值能力弱,缺乏竞争力。

200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45263.7万吨,肉类总产量达6333.9万吨,棉花总产量达532.4万吨,油料总产量达2864.9万吨,这些主要农产品总产量已位居世界首位,人均农产品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在农产品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以后,应该优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使中国迅速发展成为农产品出口大国和强国。

一、不平衡增长理论

赫尔希曼1958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不平衡增长”(Unbalanced growth)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首先发展一部分产业,在一国应当首先选择那些产生最大引致投资的直接生产性活动(DPA)部门,以其优先增长来带动其他部门增长,并以此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发展。认为有效的发展战略是鼓励那些具有最大总联系效应的产业优先发展,通过这个产业的扩张而产生引致投资。引致投资不仅促进前向、后向联系部门的发展,反过来还可以推动该产业的进一步扩张,从而使整个产业都得到发展,实现经济增长。

根据对意大利、日本和美国的研究发现,农产品加工业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总联系效应最大的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中的纸制品、纺织品、橡胶和印刷及出版制品是前向联系与后向联系均高的部门;谷类制品、皮革及其产品、木材及木制品、精制食品、服装属于前向联系低、后向联系高的部门;农林业是前向联系高、后向联系低的部门;只有捕鱼业是两者都低的部门。

以粮食加工业为例,它的后向联系主要是种植业中的粮食作物提供的原材料,粮食加工业的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粮食,这将带动粮食作物种植地区农业的发展,扩大粮食市场,增加粮农的收入;粮食加工业的发展不仅仅需要粮食作为原材料,还需要先进的机器设备,这对机械行业、电力和电子产品自动化技术的需求都是非常可观的;而粮食加工业生产的产品既可以作为原材料用于精深加工,带动运输、贸易、化工等行业的发展,又可以直接进入市场供广大消费者使用,粮食加工业的联系效应是非常巨大的。

二、发展极理论

“发展极”(development poles)概念是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Perroux)于1955年提出来的。他认为从空间上看,增长在不同地区是以不同的速度进行的,在经济增长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一些地区或城市的聚集,形成一种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发展极”,这些“发展极”的功能是多样化的,如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等等。具有“发展极”的地区优先增长,可以带动相邻地区的共同发展。然后再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最终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佩鲁认为,发展极的形成至少应具备三方面的条件:(1)在一个地区内存在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和企业家群体;(2)必须具有规模经济效益;(3)要有适宜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结合上述三个条件,我们认为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正在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极。

发展极理论认为,发展极的形成首先需要在一个地区或一个行业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和企业家群体。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初加工和采用传统技术的加工企业绝大部分分布在农村,他们以当地农产品作为原料进行加工,使农产品加工增值,将加工增值后的农产品直接送到市场进行销售或者将其作为再加工(深加工和精加工)的原料提供给拥有先进加工技术的现代化大型企业,这些具备更强竞争力的现代企业经过对初级加工农产品的再加工实现进一步增值后,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这些加工企业从农产品的初加工到深加工形成了具有一定产业链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群体,这些企业群体吸收了大量的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涌现出一批颇具管理经验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和企业家群体,在这些企业家中最具活力和创新的是那些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企业家,他们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了实现个人的价值,不断改进管理体制和企业运营机制,使这些加工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在竞争中相互促进,具有对农村经济极具影响力的支配地位,形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发展极。

发展极形成的第二个条件是规模经济效益。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产品加工业从成立、生存、盈利到发展经历了20多年,已经形成了大批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这些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引进和消化吸收了大量新的高科技,吸引了大批致力于农产品加工创新研究的技术人才,通过不断扩大投资,使企业规模逐年扩大,通过技术创新使产品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通过人才政策储备了一定数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企业创造的利润逐年增加,规模经济效益越来越明显,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到了发展极的作用,尤其是一些大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原材料基地的建设,为广大农民提供了良好的有保证的农产品市场,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发展极形成的第三个条件是适宜的外部环境。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恰好为其提供了方便。从投资环境来看,农产品加工业是增值能力最强的朝阳产业,是利润最丰厚的加工行业。虽然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增值能力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但与国内其他行业相比,仍然是最具发展潜力的。这些有前途的企业最容易筹集到资金,最吸引投资者,许多外商纷纷向这一产业投资正说明了这一点,作为金融机构的银行和非金融机构在选择贷款对象时必然首先考虑这类企业。从生产环境看,目前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正在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三权分立的股份制为其内部管理的高效率提供了最好的环境;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数是个人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这些企业的经营者就是所有者,他们更是视企业为生命,注重企业生产管理,不断提高企业效率,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从市场环境看,随着中国居民的收入不断提高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越来越重视营养结构和方便食品的新消费观的形成,使中国正在成为加工农产品的巨大市场。

三、优先发展主导产业部门理论

1960年,罗斯托在《经济增长阶段论》中提出了“起飞”理论,以主导部门优先发展来带动整个经济的“起飞”和持续发展。他认为在成熟的经济增长中,前进的动力是靠少数主导产业部门迅速扩张而得以实现的,这些部门的扩张有巨大的外在经济和其他次级效应。英国在产业革命时期就是以纺织业为主导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对于中国农村经济来讲,能够起到优先发展带动农村经济“起飞”的只能是农产品加工业,这可以从主导产业部门形成的四个基本条件的分析得出结论。

首先,社会对加工后的农产品的消费无论是个人消费还是企业消费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原始初级农产品的消费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现代生活的需要,精加工、深加工产品更能满足日益丰富的消费需要和紧张的生活节奏的需要。

其次,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和社会大量闲置资金这两个基本生产要素异常丰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中国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引进越来越多,在大多数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已经具备新的生产能力和高效生产率。

第三,2002年中国居民储蓄存款已超过10万亿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引进外资力度的加大,从资金上这些农产品加工业起飞已经具备条件。

第四,农产品加工业的扩张和技术变革,是对初级农产品和加工农产品需求的增加,也是前向联系的将农产品作为原材料的产业部门的扩张和后向联系的将农产品作为产品的产业部门的扩张。

四、产业链理论

任何产品或服务的生产都涉及到相当多的活动。从获取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分配和销售及各个环节间的关系,被称为某一产业的纵向链条和纵向关系。产业纵向链关系是指产业中,上下具有投入产出联系的企业之间所形成的相互衔接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从最松散的公平市场交易关系到最紧密的一体化关系的一系列模式。

农产品加工业从农产品加工原材料的供应,到农产品的加工,再到加工后农产品的上市恰好形成一条最具特色的产业链,又由于原材料的生产分散在广大农村,而加工又要在企业内进行,销售必须走向市场,产业链理论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指导意义更显重要。在中国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中,农产品加工业正是处于发展极的位置,通过它的发展可以有效地带动农村其他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

五、农产品加工业优先发展的对策

国家为农产品加工业的优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环境,使农产品加工业正在成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仍不能盲目,要正确引导以使其真正成为实现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极。

(一)选择适度的规模 虽然作为发展极的企业应该具备规模效益,但企业规模不可盲目扩大,扩张过快有可能使企业背上较重的包袱,不能及时应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大市场,规模过小有可能会使企业丧失规模效益,使企业失去竞争力。因此在企业发展扩张的过程中,必须对原材料市场、技术市场和销售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科学的可行性论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企业自身能力,选择最适合企业发展的适度规模。

(二)采用现代化的生产加工技术和管理手段 为了提升产品的竞争力,使加工农产品达到国际市场要求的质量,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生产加工技术。现代企业制度是农产品加工业优先选择的企业模式,特别是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采用股份制的现代制度,明确产权,增加效率,加强管理,降低成本,突出企业文化,创出名牌产品,树立企业新的文化理念。对于个人独资企业应重点加强内部管理。

(三)采用国际化标准 加入WTO使中国的市场向世界开放,中国的产品也必将走向国际,因此我们生产的产品必须具备国际认可的标准。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大家对国际名牌产品越来越青睐,国内产品如果不能达到国际标准就会失去国内市场更不用说国际市场。

(四)选择优势加工品种,让利于原材料生产者 加工企业的建立与发展必须考虑地域因素,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选择适当的品种进行加工;克服农产品自身的生物缺陷,利用便利的运输条件,降低成本,保证产品的质量。虽然农产品经过加工能使农产品增值,这并不意味着农民一定能够增加收入。为了保证稳定的原材料,必须学会让利给农民,这就要求这些企业能够以稳定的价格收购农产品,与农民建立长期的购销合同,并为农民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六、结论

21世纪国际市场农产品供求关系已由数量制约为主转变成质量和品种制约为主,农村经济由追求农产品总量转变为追求经济效益。经济学分析认为农产品加工业是对农业部门(农、林、牧、渔业)提供的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进行加工的工业部门,是对农业产业链的延长,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只有优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推进农产品贸易的国际化,才能带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国农村实现全面小康奠定基础。

标签:;  ;  ;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优先发展的经济学分析_农产品加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