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时空演绎_爱因斯坦论文

物理学的时空演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理学论文,时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上的重大变革往往伴随着新时空观的产生。甚至在一定意义下可以反过来说,时空观的变革才是科学上大变革的基本标志。

一、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

所谓时空观就是关于时间和空间物理性质的认识。牛顿关于绝对空间和时间的定义:“绝对空间,就其性质来说与此外的任何事物无关,总是相似的、不可移动的……绝对、真实及数学的时间本身,从其性质来说,均匀流逝与此外的任何事物无关,……”[1]

伽利略、牛顿根据他们对时间、空间的认识,建立了各惯性系间的时空变换关系,即伽利略变换,绝对时空观就包含在其中。在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中:空间、时间和外在情况这三者是相互独立的、无关的;空间的平直延伸和不同地点时间的均匀流逝是绝对的;时间的量度和空间的量度是彼此分离的;时间间隔的测量和空间间隔的测量与测量者的运动状态无关,也就是与参考系的选择无关;同一物体不管它相对于观察者作何运动,我们测量到的它的长度都是相同的;任意两事件发生的时间间隔在不同的参考系中测量也都是相同的,对于甲来说是同时发生的事件,对于相对于甲运动的乙来说,也必定是同时发生的。这样的认识,同我们日常的生活经验是一致的。

牛顿力学的困难 根据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人们认为应能找到一个绝对的参考系,但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零漂移”说明:没有绝对参考系,光在真空中的速率是一个与参考系无关的普适常量。赫兹在1886年的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爱因斯坦坚信电磁学理论是正确的,修改了牛顿定律及绝对时空观,提出了狭义相对性原理、光速不变原理和狭义相对论时空观。

二、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时空观

时间是相对的,长度是相对的。(1)“同时”的相对性:在一个参考系中同时发生的事件在另一参考系中观察并不同时发生。(2)洛伦兹收缩:物体沿运动方向的长度比其固有长度短。(3)爱因斯坦延缓:惯性系中运动的钟比静止的钟走得慢。

从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出发,就可以推得新的各惯性系间的时空变换关系,即洛仑兹变换。它与伽利略变换的区别在于: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相互联系,并与物体运动有关。在低速情况下,,洛仑兹变换可退化为伽利略变换。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原理人们很容易接受。但他们的推论—狭义相对论时空观却改变了牛顿以来物理学的根基。在爱因斯坦以前,人们的时空观是以牛顿为代表的一种绝对时空观。在那里同时性、时间间隔的测量、空间间隔的测量等都是绝对的。然而如上所述在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当中一切都变得相对了。

狭义相对性原理的困难与爱因斯坦的解决方法(1)万有引力定律不具备洛伦兹协变性——将引力几何化。(2)惯性力的本质问题——将引力和惯性力视为等同。(3)惯性系的定义问题——不存在引力的参考系就是惯性系。

爱因斯坦的思路是:观测一致、和谐统一,所有参考系均应平权,物理规律应在一切参考系中具有相同的形式。据此他提出了广义相对性原理和等效原理,并运用黎曼几何,建立了引力场方程,给出了一系列使人惊心动魄的结果。

三、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时空观

1.等效原理的推论[2]

如图1(a)所示,质量为m的宇宙飞船从O'点(在那里星球M的引力几乎不存在)开始在星球M的引力场中自由降落。经一定时间它到达距球心为r的地方P'点,此飞船是个局域惯性系,称为k系。对于星球M的参考系,可以有两种彼此等效的看法:(1)它是个相对于惯性系k向上作加速运动的非惯性系k',如图1(b)所示,“引力”不过是其中惯性力的表现而已;(2)k'系是个有引力场的静止参考系。由观点(1)知:开始时星球和飞船的时空间隔是一样的,当它加速运动到飞船附近时,它的相对速度是v,从而自k系观测,k'系中发生了爱因斯坦延缓和洛伦兹收缩:

由观点(2)知:k'系是有引力场的静止参考系,按照等效原理,(2)式中的dt、dr应理解为无穷远无引力地方的时、空间隔,而dt'、dr'是引力场中的固有时、空间隔。该式意味着,在引力场中发生的物理过程,在远处观察,其时间节奏比当地的固有时间慢,其空间距离比当地的固有长度短。把这两个效应结合起来,就会得到这样的结论:从远处观测,引力场中的光速变慢了。由在星球的引力场中时缓尺缩、光速变慢,可推论出光线经过星球表面附近时会发生弯曲,即存在引力场的时空空间是弯曲的。这就是说:贯穿宇宙的电磁波不仅建立了物体之间普遍的物质联系,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还决定着世界的几何性质。引力场加在电磁背景上,就破坏了时间和空间的一致性和各向同性,并且使时间和空间具有某种“曲率”[3]。

2.黑洞

(2)广义相对论的描述。由(2)式可以看出:它们在处有个奇点,使时间膨胀趋向无穷大、尺缩到零(施瓦氏半径处逃逸速度也是光速),时空弯曲到最大限度。由于此处的空间受到了极大的弯曲,将出现一个无底洞,在这个洞边上有一个单向壁,它的半径就是施瓦氏半径,任何物体跨过此单向壁后,只能越陷越深,永远出不来。所以在它所规定的疆界以内,任何物体,即使是最亮的星体,从宇宙的其他部分看来,也像消失了一样;但它的引力继续作用在施瓦氏半径以外的物体上,或者用广义相对论的说法,其内部的物质继续引起外部的时空弯曲。1969年美国人惠勒称这种看不见的星为黑洞[4](图2)。黑洞是包在视界(施瓦氏半径所规定的界面)里的一个奇点,视界内部物质被引力挤压到一个奇点内,密度和时空曲率都是无穷大。

图2

此现象广义相对论与牛顿力学的差别被放大到了极点:牛顿力学认为万有引力是真正的力,黑洞是因为引力太大,光子逃不出去而形成的;广义相对论认为万有引力不是真正的力,是时空弯曲的表现,黑洞是由于时空弯曲得太厉害,光子逃不出去而形成的。

施瓦氏半径处的奇异性意味着什么呢?设想有一个宇航员乘飞船从外部驶向引力中心,并在以外没有遇到天体的表面,远离引力中心的观察者看到:宇航员所携带的钟走得愈来愈慢;无限接近施瓦氏半径时,钟停顿下来,他的时间凝固了,他永远也到不了的地方;与此同时,飞船发回的光红移量也越来越大,甚至趋于无穷而消失。然而宇航员(如果他安然无恙的话)自己的感觉完全是另一回事:他看到飞船里的钟正常地走着;向来的方向看去,远处的一切变化都在加速;在预定的时间内穿过施瓦氏半径所规定的边界,什么特别的感觉也没有;但当他越过此边界后就再也无法返回家乡了,也无法再和家人通讯,因为在那里逃逸速度超过了光速,任何物体都逃不出去;如果存在“霍金辐射”[4]他也许能发一个“短信”。

四、爱因斯坦的宇宙观与现代宇宙学

按照牛顿的理论,物质充满整个宇宙,那么无限远处的引力就不会为零。而我们知道在讨论局部天体运动时,总要选取一个参考系,使无限远处引力场为零。这个无限远处的条件已成为解决局部天体运动必不可少的条件。这样我们就处于两者必择其一的境地:或者放弃牛顿力学作为天体运动的动力学基础;或者认为天体并不均匀分布在整个无限空间,而只占据一个有限的范围。但按照牛顿理论,如果天体运动只分布在有限空间,这个体系是不稳定的,它必将塌缩。正是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在广义相对论的基础上,1917年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宇宙观[5]:我们也可能生活在一个有限无边的空间内,描述这个空间的几何不是欧几里得几何,而是非欧几里得几何。限于当时的观测资料,爱因斯坦认定宇宙是静态的,为解决宇宙平衡的问题,在解他的场方程时引进了一个宇宙常数项,得到了一个静态时空解。1922年弗里德曼(Friedmann,1888-1925)得到了场方程的一个动态时空解(这本是爱因斯坦场方程的必然结果),他给出了宇宙在膨胀的预言。 1929年,哈勃(Hubble,1889-1953)发现远方星系光谱波长变长,即“红移”,说明远方星系正在远离我们,证实了弗里德曼的预言。

宇宙学是研究存在的整体的大尺度空间结构和演化的科学。自1965年彭齐亚斯、威尔逊在 7.35cm处测到3K的微波背景辐射(CMB),到1989年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负责的宇宙背景探测器(COBE卫星)项目,给出了精确符合温度为 2.7K黑体谱曲线的观测结果;至此1946年乔治·伽莫夫(G.Gamow,1904-1968)在广义相对论引力理论基础上创建的“大爆炸”宇宙模型,成为今天大多数物理学家所接受的一个模型。现代宇宙学认为今日宇宙——年龄:137±1亿年;物质组成:重子物质(亮物质)4%,暗物质23%,暗能量73%;正在平直的加速膨胀。2004年3月美国太空望远镜研究所的里斯等科学家宣布:宇宙至少还能存活300亿年左右。

标签:;  ;  ;  ;  ;  ;  ;  

物理时空演绎_爱因斯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