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成品国际竞争力的演变趋势分析_比较优势论文

我国制成品国际竞争力演变趋势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制成品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趋势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世界经济增长加速,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正经历着重大变化。这突出地表现在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制成品出口竞争力的提高和外贸商品结构的改变。在此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为加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物质保证;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纷纷扩大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制成品出口量,加之国际间贸易保护主义压力的加剧,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承受着产品竞争和市场需求容量的限制。因此,在保持传统产品竞争力的同时开发新的和潜在的竞争优势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学术界和实际工作者均注意到应逐步将我国外贸出口商品的构成从以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转向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商品为主,然而对具体商品升级或淘汰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判别一些具备了国际竞争力的商品,从而为产业和外贸的发展提供参考。

自80年代中期起,制成品就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出口商品,故而分析的重点放在对制成品出口竞争力的研究上。在此范围内,笔者对过去十余年中国外贸比较优势的数值变化进行计量,以揭示制成品国际竞争力的演变趋势。

一、计量商品国际竞争力的显性优势衡量法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比较优势,正是比较优势决定着各国外贸产品的构成和流向。国际经济学界普遍以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论来表述比较优势的概念:各国在对外贸易中的相对优势或劣势由其拥有的并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比例决定;各国将出口其含有相对丰富资源的产品,进口含有相对稀缺资源的产品。产业内部型贸易建立在使用相同生产要素比例的专业化分工基础之上,就不能直接由资源禀赋论来解释。然而,中国等多数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以产业间交换为主,它们的外贸优势仍然符合比较优势的原理。

巴伦斯(Ballance)总结过用资源禀赋论衡量外贸比较优势的方法。他认为以下序列中任何阶段都可计量比较优势:D=>CA=>T、P、C=>RCA。其中D为经济资源,CA为比较优势,T、P和C代表贸易、 生产和消费,RCA为显现出来的比较优势,简称显性优势。为简化起见, 此处就采用RCA分析法。 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生产投入方面资料的局限所致。显性优势衡量法以商品进出口差额为基础间接地反映一国在生产中所具有的国际竞争的优劣势。其代表性的公式为:RCA=(X[,ij]-M[,ij])÷(X[,ij]+M[,ij])。其中X为出口值,M为进口值,i为国家,j为外贸商品的分类。按此定义,显性优势值的区间为(-1、1), 从比较劣势(极端值为-1),经中性优劣势(数值为零)至比较优势(极端值为1)。

应当注意的是,商品衡量法只是间接而非直接度量比较优势,故各类商品之间的比较优势程度不能直接对比。上述公式中的净出口指标与真实的贸易优势只是有正向相关的联系。由于国家产业政策和外贸政策的影响,生产环节中投入品价格的波动会影响到显性优势值,使之偏离真实的优势。然而,我国的出口品中中间性产品占有很大比重,这一类偏差将不会很明显。外贸商品的分类一般采用3 位数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受资料等方面的限制,这里采用两位数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值进行比较优劣势的衡量。

二、外贸制成品比较优势值的分布与变化

我国产业发展的现状是:一方面作为大国有着独立的和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另一方面产业的技术装备比较落后,并且工资水平低。反映在对外贸易的特点上,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本和技术资源缺乏,出口的主要是前一种资源富裕的产品,进口的是后两种资本和技术资源密集型的产品。按照所引用的基本公式,本文对我国外贸制成品的显性优势值进行了计量,其结果与我国产业和外贸的实际相符。以下表中的数值得自净出口值与总贸易值的比例,按基本公式计算获得。接近于1 的值或-1的值代表极端的优势或劣势,接近于O的值表明优劣势均衡。 现对我国外贸制成品比较优势(见下表)的状况加以分析。

第五大类为化工类商品,它们兼有资本密集和资源密集的特征。我国在该类外贸产品的优劣势对比逐渐接近,从1984年的2比7转为1994年的4比5。再将其中九种商品的显性优势值对应比较,就可发现1988年、1991年和1994 年优势的相对上升与劣势的相对恶化的商品数值分别达5比1、5比1和4比2。如果将1994年与1984年的数值作对应比较, 总体上优势改善的商品有5项,恶化的仅有1项。据此判断,我国在化工类商品中的比较优势正呈上升趋势。

第六大类商品中既有劳动密集程度相对高的纺织品,也有原材料和资本密集型的皮革、木制品和冶金类制品。统计的结果揭示出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资本资源稀少和自然资源绝对量多而相对量并不富裕的特征。该大类上显性优势与劣势比数接近,而且相当稳定。两者的对比从1984年的3比6变为1988年后的4比5。

除了具有组装性质从而使用较多劳动力的办公和资料处理机械与设备外,第七大类商品的资本和技术含量普遍较高。表中的商品优劣势值较为准确地反映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薄弱地位。唯一由劣势转为微弱优势的正是第75章商品。第76章的优劣势值也趋于接近。这两章的商品生产需要使用大量的熟练劳动力,属产业内部型贸易。比较优势的显现说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吸引大量外资,培养出许多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熟练劳动力,人力资本密集的优势在这两个产业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们在今后的国际竞争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我国仍是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上的劣势十分明显。工业化的进展需要不断引进这两类资源,在外贸上就会表现为持续的逆差。我国在第七大类商品中不仅主要居劣势地位,RCA的升降比例也不稳定,甚至有所恶化。只要我们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与设备,该大类商品中的多数仍将呈劣势排列。

中国外贸制成品比较优势统计表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总署编制《海关统计》;联合国《国际贸易统计年鉴》。

*个别产品的出口值或进口值非常小,资料中未列出。RCA的升降比以环比计量。

第八、九大类商品中除精密仪器和设备外多属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在外贸制成品上的比较优势相当程度上集中于此。优势与劣势比数稳定地保持在7比2,上升的优势也多于下降的劣势。考虑到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在此领域内的优势仍将保持下去。在这些产品上的贸易盈余为弥补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的贸易逆差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当然,这些劳动密集程度高的商品出口易受其他发展中国家出口竞争的挑战和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压力的制约。一旦时机成熟,就应该逐步减少对出口这些商品的依赖,将出口的重心转为需求弹性更高、附加值大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产业内部型贸易也将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简要的评述与展望

从实证检验中获取的结果可知,现阶段我国在制成品的对外贸易中整体上居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在1994年优劣势商品数为16比20,其中在机械和运输设备类产品中的劣势尤为明显。值得关注的是,其他类别商品中的优劣势对比正经历着转折性的变化。无论用显性优劣势商品数的对比或是用显性优势值的相对上升指标,都可衡量出这一新趋向。根据我国经济要素资源比例的特征、工业化水平和外贸比较优势的实际状况,未来一段时期内我们在保持住在第八、九大类商品出口竞争优势的同时,应积极平衡第五、六大类商品上的进出口,并继续扩大第七大类商品的进口数量。按照显性优劣势升降的演变规律,以下一些优劣势值接近,甚至变劣势为优势的产品应当成为扩张出口战略的重点。它们是:无机化学品、医药品、软木及木制品、非金属矿加工品、非铁金属矿制品、办公用机械及资料处理设备、通讯录音复制器具及设备、其他电力机械仪器及零部件、摄影器材、光学用品及钟表等。

简言之,理解了外贸优劣势的分布特征和转变趋势,采用积极的扶植与激励机制,我国外贸制成品出口的增长就有可能充分发挥出现有的和潜在的比较优势。这样,我国外贸的成长就有可能跨上新的台阶,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标签:;  ;  ;  

我国制成品国际竞争力的演变趋势分析_比较优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