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宾结构+宾语”的现状与发展趋势_动宾结构论文

“动宾结构+宾语”的现状与发展趋势_动宾结构论文

“动宾结构+宾语”的条件及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宾语论文,发展趋势论文,条件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82年杨伯峻先生在《古汉语中之罕见语法现象》(注:《中国语文》1982年第6期。)一文中列举了《史记》5例“以动宾结构作动词而另附宾语”的句式,从而引起学术界对现代汉语“动宾结构+宾语”现象的注意。近年来饶长溶(注:《动宾组合带宾语》,《中国语文》1984年第6期。)、陈垂民(注:《谈述宾短语带宾语的几个问题》,《暨南学报》1995年第1期。)、 邢公畹(注:《一种似乎要流行开来的可疑句式——动宾式动词+宾语》,《语文建设》1997年第4期。 )等先生先后撰文对现代汉语“动宾结构+宾语”的构成成分、语义关系、性质特征、修辞作用以及是否合乎规范等问题作了有益的探讨,并提出“这种句式究竟会不会流行开来”的疑问。(注:《一种似乎要流行开来的可疑句式——动宾式动词+宾语》,《语文建设》1997年第4期。 )笔者认为,若要科学地预测一种异常语言现象的发展前景,必须首先追溯它的历史,弄清它是说话人偶然的语用失误或即兴创新,还是特定的语言规律的反映形式,即它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机制如何。本文拟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以下两个问题。

一、“动宾结构+宾语”的语法和语义条件

双音节动宾结构(包括动宾式动词和尚未凝固成词的动宾式词组)自身已有宾语,它本是一种相对封闭自足的句法成分,按汉语语法结构的规约,其后不允许再出现宾语。然而,在古今汉语中都有相当数量的动宾结构带有名词性宾语。经过考察,我们看到早期这种不规则句式的出现不是随机的、任意的,而是受到如下几种语法和语义条件的制约:

(一)充当补语的介宾结构中的介词“于”(或“於”)(注:“于”、“於”二字古音相近,作为介词,用法相同,其差别主要在于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作者的用字不同,故下文举“于”以赅“於”。)省略

在古代汉语中,充当补语的介宾结构中的介词“于”经常可以省略,例如:

(1)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左传·僖公四年》)

(2)齐威王问用兵[]孙子。(《孙子·威王问》)

动宾结构后的介宾结构若省略了介词,就使其失去了原有的补语特征,在形式上变得与宾语相似,有些进而变成真正的宾语。在古汉语中由于介词“于”省略而形成的“动宾结构+宾语”数量最多。下面将分类介绍与“动宾结构+宾语”有关的介词“于”的各种语法意义,用*号标志每种用法的“于”出现的语句,然后列出省略了该用法的“于”字的“动宾结构+宾语”句式。

1、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对”、“对于”。

*有怀于卫,靡日不思。(《诗·邶风·泉水》)

(1)今臣以一切之制,永无朝觐之望,至于注心皇极, 结情紫闼,神明知之矣。(《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

(2)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 (晋·王羲之《杂帖二》)

(3)思陵妙悟八法,留神古雅。 (宋·周密《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

(4)时天子方注意郊社宗庙之祀。 (明·宋濂《〈太古正音〉序》)

(5)两扉半开,内一女郎,怪似阿绣,再属目之, 且行且盼而入,真是无讹。(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绣》)现代汉语中“担心”、“操心”、“放心”、“倾心”、“留心”、“留意”、“示意”等词后可带宾语,皆源于省略此种用法的“于”。

2、引进动作行为的承受者,相当于“向”、“给”。

*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庄子·列御寇》)

*言私其豵,献豜于公。(《诗·豳风·七月》)

(1)[项王]征兵九江王布,布称疾不往,使将将数千人行。 (注:此例及下文《史记》2例皆为注①杨伯峻文所未提及。 )(《史记·项羽本纪》)

(2)楚告急秦,秦遣兵救楚击吴,吴师败。 (《史记·吴太伯世家》)

(3)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缅不治, 委政卿大夫。(《史记·滑稽列传》)

(4)自谓可终始相保,并骋材力,效节明主。 (三国·魏·吴质《答魏太子笺》)

(5)寄语后生子,作乐当及春。 (南朝·宋·鲍照《代少年时至衰老行》)

(6)谟先帝师傅,服事累世,且归罪有司,内讼恩愆,若遂致之于现,情所未忍。(《晋书·蔡谟传》)

(7)高宗溺爱衽席,不戒履霜之渐,而毒流天下,贻祸邦家。 (《新唐书·高宗纪赞》)

(8)朕在位垂五十载,倦于忧勤,去秋已欲传位太子。 (《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9)职居宰相,作则君民,何乃心地朦胧,黑白妍媸辩不真。 (明·无名氏《玉环记·童儿暗毒》)

(10)[魏]忠贤迁怒[刘]克敬,谪发凤阳,缢杀之。(《明史·阉党传·刘志选》)这类“动宾结构+宾语”句式中的动词多表“与夺”义,如今所谓“贻害[青年]”、“取法[圣贤]”等亦属此类。

3、引进动作行为服务的对象,相当于“为”、“给”、“替”。

*齐使管仲平戎于周。(《史记·齐太公世家》)

(1)琛不能承事刘湛,故寻见斥外。(《南史·顾琛传》)

(2)《文选》自唐迄今指南学者。 (明·胡应麟《诗薮·六朝》)

4、引进动作行为连及的人或事物,相当于“与”、“和”、 “跟”。

*自绝于天,结怨于民。(《尚书·泰誓下》)

(1)谢景重女适王孝伯儿,二门公甚相爱美。谢为太傅长史, 被弹,王即取作长史,带晋陵郡。太傅已构嫌孝伯,不欲使其得谢,还取作咨议。(《世说新语·言语》)

(2)为之祈请三宝,昼夜不懈。谓至诚有感者,必当蒙佑。 而儿遂不济。於是结恨释氏,宿命都除。(《世说新语·尤悔》)

(3)今圣帝龙兴,配名前哲,仁道不远,斯亦然乎! (《晋书·皇甫谧传》)

(4)其叔欲以其女结婚豪族,翁颇不愿,故来避地。 (清·袁枚《新齐谐·江轶林》)

5、引进动作行为的凭借,相当于“以”、“拿”。

*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於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左传·宣公十二年》)

*白酒樽旁,闲慰眼金钗十二行。(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四折)

6、引进动作发生或情况出现的范围,相当于“在……方面”、 “在……中”、“在……上”。

*其集大命於厥躬。(《书·君奭》)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后汉书·张衡传》)

(1)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汉书·董仲舒传赞》)

(2)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 ”(《三国志·蜀书·蒋琬传》)

(3)元章词笔俊拔,略无滞碍。使能约以法度,博以学问, 则生当独步翰墨之场,没且登名文章之录,其成就岂止此而已。(宋·周必大《米芾马赋》)

(4)是日郡府为盛会,争标水秋千之戏。 (宋·金盈之《醉翁谈录》卷二)

(5)葛稚川、陶贞白皆文士也,寄趣铅汞耳。其诗文笔札, 自足不死。(明·胡应麟《诗薮·六朝》)今所谓“插手[某事]”、“涉足[社会]”、“领先[世界]”等亦属此类。

7、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时间以及动作行为的起点、 趋向等,相当于“在”、“从”、“至”。

*慎终于始。(《书·太甲下》)

*盘庚迁于殷。(《书·盘庚上》)

*壻乘其车,先俟于门外。(《仪礼·士婚礼》)

(1)张天锡为凉州刺史,称制西隅。(《世说新语·言语》)

(2)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自臭万年! (《资治通鉴·晋简文帝咸安元年》)

(3)幸遇好文之主,备名儒馆,十有三年。 (宋·曾巩《襄州到任表》)

(4)问僧:“发足甚处?”曰:“闽中。 ”(《五灯会元》卷八)

在现代汉语中,动宾结构带处所宾语的情况最为常见。

(二)结构宾语与句宾语有同位关系或限制关系

当动宾结构中的结构宾语在表义上不够清晰时,其后可能会出现另一个名词充当句宾语,这时结构宾语与句宾语构成同位关系,指的是同一事物,只是句宾语所指更具体明确。例如:

(1)皇帝幼冲,承统鸿业。(《后汉书·殇帝纪》)

(2)康践统洪绪,克壮徽猷,文昭武烈,迈德种仁。 (《三国志·魏书·公孙度传》“诱呼鲜卑,侵扰北方”裴松之注引晋·王沈《魏书》)

(3)省收行步玉,拜赐俨华裙。 (宋·宋祁《九日侍宴太清楼》诗)

(4)未幾,果生一男,遂命名曾,后果状元及第。 (明·郎瑛《七修类稿·奇谑二·王沂公生》)结构宾语与句宾语之间的限制关系是指,从语义上看,句宾语是结构宾语的限制成分。例如“假手他人”指“假他人之手”。另如:

(1)[政]把臂责之曰:“卿蒙国恩,备位藩辅, 不思求贤以报殊宠,而骄天下英俊,此非养生之道也。”(《后汉书·儒林传·杨政》)

(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

(3)自今有厝意者,皆当指名其人。(《宋书·武帝纪下》)

(4)凤姐也不敢推辞,扶病承欢贾母。(《红楼梦》第一0八回)再如现代汉语中的“劳驾您”、“负责此事”、“听从父母”、“起草文件”等都属这种类型的“动宾结构+宾语”。

(三)动宾结构的处动用法

动宾结构的处动用法是指动宾结构对句宾语含有处置性,表示主语对句宾语如何处置,有“把宾语……”的意思。例如:

(1)是日生缚配,将诣帐下,辛毗等逆以马鞭击其头, 骂之曰:“奴,汝今日真死矣!”配顾曰:“狗辈,正由汝曹破我冀州,恨不得杀汝也!且汝今日能杀生我邪?”有顷,公引见。(《三国志·魏书·袁绍传》注引《先贤行状》)

(2)汝曹分流佛法,不以真诚,但为浮华,求供养耳。 (《法苑珠林》卷二八引南朝·齐·王琰《冥祥记》)

(3)不曾有亲儿,无人帮助,因此过房这高阿叔高三郎儿子在房内为子。(《水浒传》第七回)这类“动宾结构+宾语”句式可借助介词“把”或“将”变换为处置句,比如“杀生我”可变为“把(将)我杀生”。

(四)动宾式动词词义引申

动宾式动词的两个词素不断融合,原有的动宾关系逐渐模糊,产生了新的引申义。在这种情况下,动宾式动词很容易带有宾语。例如:

(1)而专为封豕长蛇,肆其贪饕,甘心好货,纵恣无厌。 (《三国志·蜀书·张翼传》注引《续汉书》)(“甘心”本义为“使心甘”,即快意,引申指贪馋、垂涎,句中“甘心”即用此引申义。)

(2)及其抗衡上国,与晋争长,都城屠於句践。 (《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抗衡”本指两车轭相对,引申指对抗。)

(3)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唐·杜甫《将赴荆南别李剑州》诗)

(4)夜拥笙歌霅水滨,回头乐事总成尘。 (宋·苏轼《至济南李公择以诗相迎次其韵》)

(5)妹妹往往哪里去?怎么又哭了?又是谁得罪了你了? (《红楼梦》第三十二回)

(6)不如趁今日结果了他的狗命,以绝将来之患! (《红楼梦》第三十三回)

在上述几种类型中,因省略介词“于”而形成的“动宾结构+宾语”是语言经济机制作用的结果,因而早期多出现于讲求简洁凝炼的文言散文或古诗词之中。由于“于”的各种用法的出现频率不一致,造成导源于省略“于”字的“动宾结构+宾语”句式亦不平衡。比如“于”最常见的用法是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承受者和引进动作发生的时地,因省略这几种用法的“于”而形成的“动宾结构+宾语”就最多;而“于”字很少用来引进动作行为的凭借,因省略这种用法的“于”而形成的“动宾结构+宾语”也就极为罕见。在其他几类“动宾结构+宾语”的句式中,动宾结构中两个构成要素的亲合性较强,有些甚至融为一体,更多地具有纯动词的特征(详见下文),因而在使用上显得更为自由灵活,可以出现于多种文体或语境之中。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们对“动宾结构+宾语”句式的成因作出如上分析和归类,但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动宾结构+宾语”句式都只受制于其中一种条件,有些“动宾结构+宾语”的形成是语法条件和语义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左传·宣公四年》:“公子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去”中的动宾结构“染指”,本指用手指蘸,其后用“于”字引进“染”这个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而今所谓“染指[某事]”既省略了介词“于”,词义又发生了变化,指参与做某种事情。

二、“动宾结构+宾语”的发展趋势

从前文引例可以看出,两汉以降,“动宾结构+宾语”句式不是“不易再见到”(注:《一种似乎要流行开来的可疑句式——动宾式动词+宾语》,《语文建设》1997年第4期。), 而是一种较有活力的语言现象,呈现出不断发展的态势。除上述具体的语法语义条件的保障之外,“动宾结构+宾语”的发展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语言大背景,那就是汉魏以来愈益强盛的双音节化潮流。双音节词为主的语言客观上要求每一句法成分至少由一个双音节词语充任,而双音节动宾结构却要充任谓语动词及其宾语两个句法成分,使全句的句法成分和音节数目极不协调。对此加以调节的办法之一就是,限制动宾结构的语法职能,使其只充任谓语,宾语另由其他词语来充任,这就导致了“动宾结构+宾语”的产生。另外,由于语句的节奏多以偶数音节为单位,某些非偶数音节的自然调节,也能促使“动宾结构+宾语”的形成。从下面两个句子中即可看到这种情形:

(1)不复属意于文,二十余年矣。 (晋·刘琨《答卢谌诗并书》)

(2)顷因暇日,属意艺林。 (《北史·常爽传》)“属意”是动宾结构,在例(1)中,“属意”的对象“文”是单音节词,故用介词“于”引进,“于文”是“属意”的补语;而例(2 )中“属意”的对象是双音节词“艺林”,其前若再用“于”字,就破坏了语句的双音节节奏,因而省去“于”字,使“艺林”成为“属意”的宾语。

在“动宾结构+宾语”句式的发展过程中,量的增长仅是一个方面,其实更值得注意的是其“质”的变化轨迹。所谓“动宾结构+宾语”句式“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动宾结构后面表示处所的补语向表示对象的宾语转化。例如:

(1)a.有夏桀弗克若天,流毒下国。(《书·泰誓中》)

b.忠良解体,义士痛心,流毒生灵,贻殃兆庶。(明·郎瑛《七修类稿·国事八·石亨奸党》)

(2)a.逐鹿之人叩关而至,陛卫左右,从中以应, 争锋朱雀之门,问鼎大明之宫,陛下何以谢之?(《新唐书·苏安恒传》)

b.问鼎世界杯动宾结构“流毒”和“问鼎”后面最早跟表示处所的词语,可视为省略了“于”字的处所补语,谈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宾语;但这类词后出现表示对象的词语时,再不允许插入“于”字,此时即演变为真正的“动宾结构+宾语”句式。

(二)“动宾结构+宾语”句式中的结构宾语磨损。一些动宾结构的宾语要素在演变过程中逐渐磨损,或变为补语要素,或变为无意义的缀余成分。例如:

a.练习瞄准

b.瞄准目标

c.瞄准机会“准”的本义为箭靶的中心,“瞄准”本指射击时注视目标,a 中的“瞄准”即为此义。在b中,“瞄准”后又带宾语“目标”, 词宾语和句宾语为同位关系。此时“准”的宾语职能已被削弱,兼表“准确”义,亦可视为补语。c中的“准”则完全失去宾语的性质, “瞄准”成为一个动补式词语,意思是“看准确”。另如“知道”原为动宾结构,意思是通晓道理,后“道”义磨损,只剩下“知”表义,指晓得、了解。经常可以带名词性宾语。

1988年贵州省剑河县建立的烈士纪念塔正面序文中有“效尤忠魂”一句,当即引起轩然大波。多人指出“效尤”是贬义词,不能用于烈士。于是有人撰文回护说,“尤”的本义是特异的、突出的,由此转化为优异;“尤”的古老借义或引申义是过错、怪罪,因而“效尤”用于褒贬皆可。(注:详见申传祥《关于“效尤”一词用法之管见》,《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1995 年第1期。)实际上,如今人们在使用“效尤”时,根本不去考虑“尤”是什么意思,因为“尤”作为宾语早已磨损,成为缀余部分,真正表示意义的只剩下“效”。因此,“瞄准机会”、“知道原因”、“效尤忠魂”这类句式,从来源上讲都是“动宾结构+宾语”,从演变结果看,已成为动宾式结构。

(三)动宾结构具备了某些纯动词的语法特征。能带宾语是大多数动词的本质特征,动宾结构后再带宾语,就加快了它与单音节动词和并列式动词这类纯动词趋同的进程,逐渐产生了一些自身原本没有的纯动词的语法特征。例如后带“着”“了”表示动态,是单音节动词和部分并列式、动补式动词的语法特征,但在下面的“动宾结构+宾语”句式中,动宾结构后也可带“着”“了”:

(1)众人扶策着衙内,归到府中。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九)

(2)小生在这本庄上,结义了两个朋友,哥哥是王安道, 兄弟是杨孝先。(《元曲选·无名氏〈朱太守风雪渔樵记〉》)再如ABAB式重叠是并列式动词的特征,而个别动宾式动词也能以这种形式重叠,例如“关心关心[他]”、“加工加工[这个零件]”。

上述“动宾结构+宾语”句式的变化体现了一个共同的发展趋势,即带宾语的动宾结构的两个构成要素进一步融合,其意义已不是两个单音节词意义的简单相加。正因为动宾式动词实现了词素的高度融合,具备了其他动词的某些特征,加之带宾语的用法相沿日久,致使语言社会对很多“动宾结构+宾语”早已习焉不察。在现代汉语中,“动宾结构+宾语”句式仍呈发展态势,特别是在体育新闻和赛事报道中,“动宾结构+宾语”句式俯拾即是。例如《北京晚报》97年6月11日第8版3 千余字的篇幅中就有5例:

(1)体育明星进军大学课堂。

(2)现年20 岁的奥运会“双料冠军”伏明霞早已无心在赛场上继续挑战自我。

(3)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毕竟是短暂的, 提高文化修养对他们而言是受益终身的大事。

(4)我今年将无法在温布尔登卫冕冠军。

(5)没有这些资助,一些主要车队不可能继续从事这一运动。这些“动宾结构+宾语”句式符合体育新闻和赛事报道凌利快捷的语体风格,也体现了语言的经济原则。

综上所述,古今汉语中的“动宾结构+宾语”句式不是说话人偶然的语用失误或即兴创新,而是特定的语法和语义演变规律的反映形式。它既无妨表义的准确清晰,又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在汉语发展史上,这种句式一直呈现增长的发展趋势,预计今后还将继续增长,然而增长的速度不会很快,因为它要受到多种语法和语义条件的制约。因此,对业已约定俗成或正在普遍使用的“动宾结构+宾语”句式没有必要“避开”或加以规范。当然,如果历史上未曾带过宾语,如今使用频率又很高的动宾式动词后带有宾语,确实不符合汉语社会的语感和约定俗成的原则,应该加以纠正。

标签:;  ;  ;  ;  

“动宾结构+宾语”的现状与发展趋势_动宾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