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AS理论的青年自组织运行机制研究_自组织论文

基于CAS理论的青年自组织运行机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运行机制论文,理论论文,青年论文,组织论文,CAS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2014年12月5日,是第29个国际志愿者日。自2013年12月5日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到一年时间里,相继给本禹志愿服务队、南京青奥会青年组织、大学生志愿者组织这三个成就突出的青年组织回信[1],不仅高度赞扬青年人,更提出青年组织需要进行制度化建设、常态化建设,促进形成积极健康的发展态势。

       青年自组织是社会组织的一种非正式组织形式,在共青团十六大报告中曾六次被引用而首次进入全团视野。青年自组织介于正式与非正式组织之间,具有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我运作的特点,同时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受到当地共青团的约束与引导,充分体现了青年的非正式性、社会性、发展性和制约性。在当今网络技术发展和社交方式更新的帮助下,青年自组织的建立、发展速度加快,所需要的运行经费减少,涉及青年却越来越广泛,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其社会影响进一步加大的同时,可控性却在逐步降低,基层团干部对于青年自组织的管理难度越发增大。因而,只有依靠管理理论,结合在社会大环境的基础上理解青年自组织的成因、现状、问题,才能形成一种规模化解决问题的方案,准确预测青年自组织的发展趋势,并正确管理引导。

       本研究将以复杂自适应理论(CAS)为基础,从青年自组织的特征出发,将CAS理论中组织自适应的主体聚集性、作用非线性、作用流特性和主题多样性特征引入青年自组织的分析框架内,建立一套适用于青年自组织的运行机制,通过其“协调—学习—进化”过程的研究,提出对组织间、成员间、组织内外环境间的互动关系构建,为共青团的组织管理职能发挥、责任履行提供借鉴。

       二、文献回顾

       1.青年自组织的界定

       自组织是指没有正式注册、不具有法人资格,按照一定宗旨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我运作的民间组织[2]。青年自组织,是指既没有到当地民政部门正式注册、登记拥有法人资格,也没有在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内部登记备案的,由青年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我运作的一种组织形式。它充分体现了青年的社会性、发展性,以及青年组织从无到有、从无序到有序的“自组织”发展过程,同时也反映了组织的“非正式性”[3]。青年自组织类型多样,但基本特征是相似的:一是自发成立、自我发展;二是没有上级归口管理部门,也未登记注册;三是大多由青年个体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而成立,目标非营利性,是大学生在相互交往或相互认同的基础上,由于观念、爱好、习惯、需要等而自然形成的一种群体[4],是青年人主动性与行动感意识逐渐增强、自身成长、娱乐与社交需求等客观存在的结合关系与心理交互作用的产物[5]。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社交方式的更新变化,将自主发展、自我运作的青年自组织推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逐渐呈现出组织动员迅速、活动空间增大、覆盖面广泛的特点。网络的兴起、新兴社交方式的普及,是青年自组织迅猛发展的关键性条件。它们影响着青年的人际交往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低成本的网络社交能够使青年方便、快捷、高效地运行自己的组织;开放式的网络环境使青年突破地域、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扩展青年组织的活动领域;自由式的网络关系能够使青年无拘无束发挥自己的能力,释放自我的情感[6]。尤其是借助网络给传统的青年组织造成冲击,共青团、青联在召集、动员、引导和管理模式上,都需要适应新时代的新特征[7]。

       2.国内研究的进展

       我国于2008年伊始正式提出“青年自组织”概念,研究起步晚、不成熟。2008年1月上海团市委在经过专题调研后提出“青年自组织”一词,此后又作为创新名词在团的十六大报告中六次引用而进入全团视野。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实证研究较多:例如韩德强、何跃、董悦等人对河北、上海、杭州等地的青年自组织进行调查,对本地区青年自组织的性质、特点、原因、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实证分析。韩德强指出:青年自组织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河北省青年自组织初露端倪,具有主体特定化、管理松散化、运行网络化、参与潜在化、走向多元化等特点[8];何跃认为,应该在创建、管理、评价三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引导青年自组织有序发展提供有益指导[9];董悦在个案调研和问卷调研的基础上,发现青年自组织与传统官办社团的关系是其发展的制约因素,需要建立彼此合作共赢关系,发挥共青团的“枢纽”作用。这些建议大多具有地域性和实践性,但其管理与引导也应该有着一套普适性的方法,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结合。

       青年自组织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缺乏合法身份:由于我国对社会团体的管理规定中列明,需要单位审查同意,且有至少3万元的活动资金,因而青年自组织大多是无法满足要求的,同时单位不愿意承担相应责任而不予审查,因此绝大部分没有在民政部门登记。另外,很多自组织成员对是否取得合法身份并不关心,担心一旦被正式组织“收编”后,会受到过多干预,使得活动形式化,或是被强行摊派任务,而失去独立性,使组织背离成立初衷。二是缺乏稳定资金来源:由于没有“合法”身份,青年自组织也无法吸纳社会捐赠,甚至担心企业赞助会使其浸染上过多的商业气息而避而远之,只接受少量的企业赞助。资金短缺成为青年自组织开展活动的主要制约因素[10][11][12]。问题的发现、共同特征的分析,揭示出青年自组织运行的一般规律,可以以此为基础丰富青年自组织的管理方法,拓宽与完善青年自组织研究理论。

       3.CAS理论对青年自组织的适用性与受益面

       作为一种新型组织形态,高校青年自组织在推动民主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已经体现出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研究其正面作用时,需要注意,较之其他社会组织,青年自组织成员结构年轻,更替快、流动性强。同时,青年人又处于矛盾冲突十分激烈的时期,其价值观和行为选择不稳定,组织对其成员的约束力较低,成员进入退出也无须履行像正规机构那样的手续,体现自发参与、自由退出的特点,其衍生作用存在着不确定性,这也增强了青年自组织管理控制难度。CAS理论之所以能够适用于青年自组织的研究,其主要的原因是CAS理论强调主体主动性、目标取向性,能够与环境进行交流与互动,从而有目的、有方向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结构,使得组织向更高层次发展。该理论的使用,不仅能够实现引导与管理青年自组织的目的,同时能够形成一种高效的、规模化的解决青年自组织问题的方案,那就是“自我适应、自我发展”。

       借助CAS理论来研究分析青年自组织的运行机制,其受益面囊括了青年自组织、基层团组织、高校、政府等宏微观层面:有助于青年自组织的创办者掌握组织的发展规律,挖掘青年人的真实需求,加强组织本身的凝聚力;有助于团组织反思当前对青年自组织的管理形式,改进引导动员模式,构建团组织与青年自组织合作共赢的和谐关系;有助于加强政府、高校对青年自组织的影响力,对建设和谐高校与和谐社会有着重要作用。

       三、高校青年自组织的自适应机制

       1.CAS理论的基本原理

       复杂自适应理论,指的是非线性动力系统中通过系统内部要素的反馈机制进行复杂有序结构的自发形成、演化与分化,通过能量、物质或信息的输入,形成系统平衡。钱学森亦认为,自己走向有序结构就可以称作系统自组织与自适应过程。它实际就是组织内部成员通过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而进入的良性发展和自我维持的有序状态。由于复杂系统在理论上取得的一系列研究进展,其应用越来越广泛[13]:Wood Robin通过《驾驭复杂性》一书,将CAS理论应用于管理的全过程,拓展了理论的使用范畴[14];Mary通过研究大型医疗科研机构,得到大规模组织的自组织特征,并对该类组织的战略规划与政策制定提出建议[15];Steinle通过研究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开发出了基于CAS理论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来实现信息共享和需求冲突的缓冲[16]。另外,基于CAS理论的应用研究还包括了对组织的竞争力分析、创新发展分析等[17][18][19]。可以说,CAS理论已经成了组织管理的一种新范式。

       2.CAS理论的适用性假设条件

       将CAS理论运用于青年自组织的引导与管理工作中,必须满足以下的适用性假设条件:

       条件一,青年自组织是一个适应性主体:其存在是为了满足青年人的目的和诉求,有自身的目标和去向,并随着组织的变化发展,在活动开展中,不断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结构,迎合了青年人接受新鲜事物、积极适应环境的特点。

       条件二,青年自组织适应和演化过程中具有聚集(aggregation)、标识(tagging)、非线性(non-linearity)、流(flows)、内部模型(internal models)、多样性(diversity)、积木(building block)共7个基本概念与特征。

       聚集:自组织的成员由于相似性和目的性而聚集在一起,彼此相互认可而形成一个聚集体,由于聚集过程中个体被组织所代替,从而会涌现出个体不会实施的大尺度行为。

       标识:它是各个青年自组织相互区别、自组织与正式组织相区分的属性与特征。在青年自组织中的标识主要是以组织的类型、活动方式等基本特征分类。

       非线性:指的是青年自组织在与外部环境的互动过程中的各种反馈作用、约束作用相互影响,正是由于这种复杂的关系使得青年自组织的行为和发展趋势变得难以预测。根据CAS理论,我们把这种不可预测的非线性发展趋势归因于内部因素,是由适用性主体的主动性和适应能力而使得非线性成为一种必然。

       流:表示的是青年自组织在运行过程中的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在内部与外部的主体节点上流动。节点数量、连接关系、流动渠道、流转速度等,都会影响青年自组织的发展演化过程。正是由于流的存在,使得自组织产生了乘数效应、扩大效应和循环效应,一方面加强了青年自组织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自组织的不稳定性。

       内部模型:是青年自组织已有的运行机制、规章制度、组织结构等,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明该组织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如果希望组织能够进一步发展、实现飞跃,就需要打破已有的内部模型,进行自组织的创新与重构。

       多样性:多样性是青年自组织最终分形、分化的原因。由于青年自组织成员之间的经济条件、家庭环境、性格特征、行为方式、教育背景、价值观念等的差别,在非线性的乘数效应下,青年自组织最终产生分化,可能解散、退化、分割、发展。

       积木:是青年自组织内部的基本组成元素,包括一切有形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一切能够使用的基本元素。积木机制,主要是将所有能够使用的物质,看成是能够进行排列组合的积木,打破原有的物质资源使用的方式,从而产生新的综合物。这是青年自组织变革与发展的关键机制与思维方式。

       3.青年自组织的运行机制构建

       青年自组织发展机制符合组织发展的“复杂自适应理论”(CAS),有其特定的协调、学习、进化机制,青年自组织管理与引导工作应遵循组织自适应规律。青年自组织的运行,分成规则层和运行层,决定着系统的发展及其发展轨迹,如图1所示。

      

       图1 青年自组织的运行机制

       在规则层中,青年自组织已经掌握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及系统外部社会的规则,决定着青年自组织初创时期的规则、惯例与文化;组织在运行过程中,又会反作用于规则层,使得系统规则发生适应性改变。

       在运行层中:①环境的感知与协调:青年自组织不断地感知社会环境的变化,例如社会大事件的发生、青年生活方式的变化等,并利用自身现有条件,与环境进行协调。例如:一个初创的公益类青年自组织会借助地震、疫情等灾害事件组织群体活动,并首先借助自身现有的资源,如成员的义务劳动、创始人的教育背景及其个人关系网络等,来开展活动。②系统的适应性学习:青年自组织能够利用外部环境和自身资源,通过复制已实施的有效规则,模仿其他青年自组织成功的经验,并针对具体问题做出适应性变化,来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③系统的突变:在发展过程中,青年自组织的竞争优势及其自主创新能力的不同程度,就决定着青年自组织的分叉与突变,最终决定该组织走向瓦解、维持或进化。

       由此发现,在整个青年自组织运行的过程中,有几个关键要素贯彻始终:

       (1)已掌握的资源

       资源是青年自组织运行的基础。在初创时期决定着青年自组织的初始运行规则、惯例与文化;在运行时期能够有效控制系统的协调过程和适应性学习过程。青年自组织中主要资源包括:筹集的资金和物资、成员规模、成员的受教育程度、青年自组织的声誉、内部向心力、“青年领袖”、外部号召力等。

       (2)是否能够形成竞争优势

       在适应性学习阶段,能够实现青年自组织的进化,关键环节就在于“竞争优势”。它的形成,需要依靠青年自组织的规则发现机制、信用分派机制(credit assignment)和积木机制。在青年自组织运行的规程中,通过规则发现机制来总结与反思自身已使用的有效规则,积极发现其他组织的成功经验,通过信用分派机制区分不同规则的适合度,并根据经验不断修改规则适合度,这实际就是“学习”和“积累经验”的能力、“规则筛选”的能力。最后,借助积木机制将组织内部的元素进行充足,使得组织结构域规则相匹配。青年自组织中的竞争优势,与以往的资源类型竞争优势不同,它是明显区别于其他自组织,促使青年自组织合法化、规范化的关键因素。典型的竞争优势包括:成员的理性、共同感认知、社会认同感、对组织合法化的诉求、政府的认可、成员的社会责任感、组织约束力等。

       (3)突变的不确定性

       青年自组织的突变是一种过渡状态,显示出发展不确定性的特点,其发展方向大致有三种,对个人、校园、社会都可能造成不确定性的衍生影响。其中,负面影响包括:学生个人对学校教育的重视程度降低;青年自组织没有固定的管理制度和约束条件,个别不理性的校园活动可能使校园安全管理存在隐患;可能受不法分子的利用,宣传虚假言论,发起不理性行为,影响社会稳定。这都需要基层管理者对高校青年自组织进行调节和控制。不确定性的三种结果,一是“退化”:没有明确组织目标,没有足够吸引力,没能紧扣组织内青年特点的规模小、影响力小的青年自组织可能随着组织内人员的频繁变动,自组织消亡;二是“维持”:被传统法定青年社团“收编”而纳入传统法定青年社团的管理或者管辖范围;三是“进化”:经过登记挂靠到某一法定组织之下,成为政府认可的合法社团。

       四、结论与对策

       基于CAS而构建的青年自组织运行机制,能够描述其运行的详细过程和关键要素,清晰表征组织间、成员间、组织内外环境间的互动关系。据此,提出如下对青年自组织的引导与管理对策。

       整个运行机制的基础是资源,而绝大部分的青年自组织都面临资源缺乏的困境,共青团可以采取的方法,一是成立专门的青年自组织联盟,以政府的力量帮其解决一些骨干培训、场地征用、社区联系、媒体联络、政策支持等问题,同时借助该联盟,将青年自组织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活动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商业与社会赞助。二是对一些公益类或服务类的青年自组织,共青团可以以“购买服务”的方式直接予以经费支持,引领青年自组织开展服务青年、服务社会的特色项目。三是加大表彰奖励的力度,为青年自组织提供展示机会,扩大社会声誉,为其未来的活动开展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

       在青年自组织的协调阶段,要尊重青年自组织的自我生成和持续发展特征,共青团要转变工作态度,克服行政化倾向,采用“无为而治”的引导管理方式。对于共青团而言,对于开展什么活动、如何开展、吸收哪些成员、如何进行组织考核等基本问题,都可以放低门槛,不做过多硬性规定。尽可能不以命令式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而可以以备案方式,对青年组织的发展予以密切关注。对于某些可能诱发群体事件的活动,在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引导、规范和促进,为其正常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这样的管理方式,主要是依靠青年组织的外部控制参量来干预青年自组织的活动过程,符合CAS理论中系统自组织、自适应、自发展的基本要求,而不是直接干预自组织的运行过程。

       在青年自组织的适应性学习阶段,向其引入正式社团的优秀管理经验。共青团组织可以定期对那些有杰出社会贡献的青年自组织与个人进行表彰与肯定。通过参评、互评机制,鼓励青年自组织之间的良性竞争,促进组织相互监督。

       在青年自组织的突变阶段,共青团应该针对青年自组织的发展特点进行区别对待。对于那些积极健康的、利于青年健康成长的组织,如果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水平,就要引导其进入维持或进化阶段。对于那些仍处在变化之中、发展方向没有明显与社会要求相悖的中性青年自组织,要积极引导,耐心教育。对于那些带有落后成分与不良倾向的青年自组织,需要密切管制,及时处理。

       对于那些进入进化与维持阶段的青年自组织,需要共青团指导其如何正式注册、如何开展活动等。同时,应该进一步拓展“进化”的方式。团组织可采用的方式包括:以挂靠的方式,将青年自组织作为共青团的业务承接单位,执行活动开展的职能;建立枢纽型的共青团组织,专门与青年自组织建立联系,承担服务管理职能;让共青团、青年自组织的学生骨干在组织中互相担任理事、会员等,建立彼此联系;通过活动项目合作的方式,对青年自组织进行分类指导、分层联系服务。

       不应该将他们一律视为未经登记擅自成立的民间组织,而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管理:一方面降低学生社团登记、管理的门槛;另一方面,不能强行进行登记管理,而应该建立以备案为主的服务型管理新模式。

标签:;  ;  

基于CAS理论的青年自组织运行机制研究_自组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