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增长阶段需要积极财政政策 政府投资不会带来“挤出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政政策论文,效应论文,阶段论文,政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1998年起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对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作用巨大。但连续5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也引起某些经济学家的异议,今年新发国债比去年减少100亿元,曾被有些人认为是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一个信号。但在刚刚闭幕的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朱镕基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议和新任总理温家宝在会见中外记者时提出的施政纲要,都把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放在首要位置。已经连续实行5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为什么还要继续实行?
当年三大因素促使积极财政政策出台
1997年,为了防止前几年的通胀卷土重来,当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曾提出今后5年将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但是该政策刚提出不久,中国经济运行的国内外环境就发生了急剧变化。首先是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产生了严重负面作用。其次是市场供求的巨大变化使通货紧缩开始凸现。再次是受消费疲软、商品价格持续下降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滞后的制约,民间投资增长乏力。上述因素使1998年我国经济运行处于经济周期的低谷,完成全年8%的增长目标形势严峻。为此,我国政府在1998年果断地调整了宏观政策取向,由适度从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转向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三大因素还未出现重大转机
积极财政政策是在出口困难、消费疲软,民间投资乏力三大因素合力作用影响经济增长的特定情况下的特殊政策。而目前这三大因素还未出现重大转机,这是必须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原因。
外贸出口方面,去年出口虽有较大增长,但我国出口面临的外部环境仍比较严峻。一方面,美国、欧洲,日本经济复苏迹象尚不明显,各国政府大都在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应对全球通货紧缩。另一方面,近期我国遭到多国的反倾销贸易调查,使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国内市场需求仍然不足。下岗和失业人口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市场启动仍然困难,社会边际储蓄倾向不断上升,边际消费倾向还在下降,物价指数还在持续下降。通货紧缩仍然困扰中国经济。
从民间投资看,由于近几年投资回报率下降,企业投资意愿仍然处于明显弱势。
市场经济下不可缺少政府投资
我国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是发行国债进行政府投资,“政府投资效率不高”,这是一些经济学家对持续5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表示异议的一个理由。
但是,市场经济下不可缺少政府投资。政府投资的存在是因为市场经济本身的缺陷——“市场失效”。一种情况是市场机制不起作用的领域,如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的领域,这些领域投资额大,投资回收期长,投资利润率低,有的根本无利润可言,它们的投资效益主要体现在社会和环境效益,倘若交由民间投资和经营,由于无法或很难从经营中取得直接补偿,有可能导致公共物品短缺,因此需要政府来承担公共物品投资。另一种情况是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缺陷,需要政府投资介入加以补充和调节。在一定条件下,市场机制缺乏协调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的能力,往往着眼于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需要政府投资来弥补。
会否“挤出”关键看是否存在大量闲置资金
由于购买国债的资金通常来自民间,在资金充分利用的情况下,政府投资存在“挤出效应”,挤占了民间投资支出。但在存在发展生产的潜在资金和闲置资金的条件下,政府投资不仅不会挤占民间投资,反而会通过生产增长和投资乘数作用,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国民财富,并为民间投资起辅助和示范作用,提高整个社会的投资需求。
政府投资会否带来“挤出效应”,关键在于民间是否存在着大量的闲置资金。衡量闲置资金大小的两个重要指标是银行的过分储备和居民的定期存款,前者是银行可以动用的闲置资金,后者是居民的闲置资金。这里银行的过分储备是指银行的实际储备和按要求储备率计算的要求储备之间的差。中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5年,亦是中国居民银行存款高速增长的5年。到今年初,中国居民银行存款已达10万亿元。在近年新增居民银行存款中,定期存款占很大比例。对如此规模的闲置资金,每年1000亿——1500亿左右的国债借用很难想像会有什么“挤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