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业的财政支持:2005年预算报告的重点_三农论文

财政支农:2005年预算报告的亮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支农论文,预算论文,亮点论文,财政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财政支持农业生产提速

(一)农村税费改革提速,政府免征农业税

专门针对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征收的农业类税收在中国已经实行了两千多年,即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的相当长时期里,农业税收入都是国家实施资本积累进而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来源。尽管农业税在整个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但是在历次税制改革后的税制体系中始终保留有农业类税收。

从上世纪末开始的农村税费改革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以县为单位小范围的试点,2000年以安徽全省为单位的试点和2002年在全国大面积推开三个主要发展阶段。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农村税费改革“规范税费、减轻负担”的政策要求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逐步免征农业税。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全国从2004年开始取消除烟叶外的所有农业特产税,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5年内取消农业税。2004年中央明确吉林、黑龙江两个粮食主产省先行免征农业税;河北、内蒙古、辽宁等11个粮食主产省、自治区降低农业税税率3个百分点;其余地区总体上降低农业税税率1个百分点。由于免征农业税和降低农(牧)业税税率而减少的地方财政收入,由中央财政给予专项转移支付补助。

今年,2004年农业税税率降低1个百分点的省份再降低4个百分点;2004年农业税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的11个粮食主产省份再降低2个百分点;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一律实行免征农业税,将原定5年内在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的目标提前至3年内实现。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宣布取消农业税。除了中央财政将新增转移支付资金140亿元用于补助地方因农村税费改革形成的短收外,地方各级财政仍然需要自行负担部分因提前取消农业税而形成的收支缺口。应该说,是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通力合作才使得在全国范围免征农业税的计划一再提前。据测算,全部免征农业税、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和牧业税将每年惠及农民800亿元。这一方面得益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有效提升了国家的整体综合实力,使得各级财政有能力给农民更多实惠;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央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执政理念正深入人心,构建和谐社会正成为各级政府共同的施政目标。

(二)公共财政发力保障农业生产

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背景下,中央相继出台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一揽子惠农组合政策,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当前,缩小城乡收入差别,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已是人心所向。公共财政发力保障农业生产也成为财政支农政策深化的大势所趋。

2004年,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种粮农民实行了直接补贴;中央财政对河北、内蒙古、山东等13个粮食主产省份的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大宗农产品实行了良种补贴对中央直属垦区和66个粮食主产县购置大型农机实施了补贴。2005年,中央财政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在确保2004年直补资金100亿元规模不缩小的条件下,安排良种补贴资金37亿元,比上年增长29.8%;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3亿元,比上年增长328.6%。对农民的支持力度可谓前所未有。

2004年,与部分过热行业投资和生产增长速度明显回落形成鲜明对比,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走出了多年徘徊的局面,出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好势头。2004年,粮食产量一举扭转了自2000年以来连续4年减产的局面。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比上年增长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抽样调查表明,农业生产经营收入是农民增收的最大来源,农业纯收入增加对全年农民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农民家庭生产经营纯收入人均1746元,增长13.3%。其中,农业纯收入1056元,增长20%;牧业纯收入271元,增长10.3%。转移性收入特别是来自国家财政的补贴收入增加较多,人均达到116元,增长19.3%。农民人均减轻税费负担38元,下降44.3%。在农村税费改革减负和粮食产量增长、价格回升的双重作用下,湖北、江苏等粮食主产省份农民的全年可支配收入增幅近10年来首次高于城镇居民。中部地区产粮大省——河南也在历史上首次实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两位数增长,达到14%。

二、公共财政进一步覆盖农村

(一)“三奖一补”:中央财政着力解决基层财政困难

2005年中央财政安排150亿元资金实施“三奖一补”政策,帮助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这对巩固基层政权,提高执政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第一个“奖”是为充分调动地方各级政府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央财政对新增财政收入的财政困难县,以及对财政困难县加大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的省市级财政,给予奖励。第二个“奖”是对县乡政府精简机构和人员给予奖励,促进县乡政府提高行政效率,优化公共支出结构。第三个“奖”是对产粮大县给予奖励,将解决县乡财政困难同国家长远的农业政策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地方政府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积极性。所谓一“补”是对以前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工作做得好的地区给予财力性补助,切实将基层财政解困与自身财政运行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这150亿元虽然是中央财政无条件的财力性转移支付,但基层财政要获得这一财力支持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这一方面加强了财政体系内部各个财政层级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高端财政与基层财政之间的信息沟通;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以奖代补”政策在转移支付制度中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在基层财政解困过程中形成中央、省、市、县、乡五级财政的良性互动,充分调动基层财政优化公共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支出效率的积极性,避免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和使用上的“寻租行为”和“道德风险”。

(二)贫困问题:财政支持“三农”的突破口

阅读2005年中央与地方预算草案报告“关于2005年预算支出安排保障的重点”部分不难发现,报告两次提到了“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第一次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在2004年改革的基础上,2005年在全国范围大幅度减免农业税,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一律实行免征农业税,由中央财政给予专项转移支付补助。第二次是2005年国家将对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约140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中小学生,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收杂费,同时逐步对寄宿生补助生活费。中央财政为此安排13亿元,地方各级财政安排28.1亿元。2005年中西部地区享受免费教科书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中小学生人数将达到3000万人。另外,2005年“三奖一补”政策的作用对象是基层财政运行困难的财力薄弱地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国家财政对贫困地区的政策性倾斜是本年预算报告区别于其他年份的一个突出之处。在我国传统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型的过程中,国家财政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实现社会公平,这既包括不同人群的收入公平,地区发展中的区域公平,还包括财政管理体制内部不同财政层级之间职责分工的公平。国家财政将“三农”问题中矛盾最为突出的贫困问题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充分显示了各级财政在公共财政框架下支持“三农”的决心。在各级财政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作为财政支持构建城乡和谐社会的一个切入点,无疑是务实的明智之举。

(三)结构调整:公共财政覆盖农村

新增教育、文化、卫生支出主要用于农村,以及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政策在本年的预算报告中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卫生和农民技术培训。

2004年除一般预算安排的财政支农资金外,中央财政主动配合调增了用于农业的国债项目资金380亿元,占当年新增国债项目资金总额的34.5%,同时新增了主要用于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并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63.16亿元资金由有偿使用全部改为无偿投入。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精神,政府承诺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人补助20元,其中中央财政负担10元、地方财政负担10元。2004年全国选取了300多个县(市)进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共覆盖农业人口9504万人。通过国家与农民的合作,初步保障了试点区域农民的基本医疗福利水平。2004年国家财政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00多万人,其中80%左右的人实现就业。

2005年预算安排中央财政赤字为3000亿元,比上年预算减少198.3亿元;长期建设国债800亿元,比上年减少300亿元,但是对“三农”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除了继续增加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方面的投入外,预算安排10亿元财政资金用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补助,比上年增加7.04亿元。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县级疾病控制中心和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预算安排4亿元用于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比上年增加2亿元。

2005年财政政策面临转型的机遇与挑战,财政政策调整更大程度上是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财政支持“三农”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按照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予以大力支持,并从思想观念上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过去的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向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转变。二是要调整公共财政资源的分配格局,逐步实现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并向农村倾斜,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从本年度预算报告中,不仅能够感到2004年各级财政对“三农”的倾斜,更重要的是2005年的预算安排更是在坚持以人为本、构筑公共财政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这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标签:;  ;  ;  ;  ;  ;  ;  ;  ;  ;  ;  ;  ;  ;  ;  ;  ;  

对农业的财政支持:2005年预算报告的重点_三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