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德技并修、造就高素质劳动者论文_孙春凤

立德树人、德技并修、造就高素质劳动者论文_孙春凤

——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案例

孙春凤 大连市金州区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辽宁 大连 116000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中国品牌走向世界;促进实体经济迈向中高端。

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坚持德技并修。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德育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做法与过程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以“让每个生命都出彩”为办学宗旨;以“师生幸福、企业青睐、社会敬重”为办学目标;以“勇于担当、善于学习、乐于合作、精于实践” 为育人目标。秉承“厚德、弘毅、笃学、砺能”的校训,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德育内容,创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大力实施工学结合、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活动。做中学、做中教,坚持德技并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引国学经典进校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方法和途径,通过课程、文化、活动、特色社团等提升育人效果。

课程育人。学校开设了《哲学与人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国家规定德育课程除外,还开设《心理与健康》、《公共艺术欣赏》、《美术》、《沙画》、《陶艺》、《经典古诗词》、《励志故事》、《企业文化》、《礼节礼仪》、《美文欣赏》、《弟子规》、《百首名曲赏析》等校本拓展课程。利用拓展课程更加自由、自主和开放的特性,将德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在其它课程课堂教学中,要求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格教育,把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纳入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

文化育人。引国学经典进校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之一。通过读、诵、唱、讲、画、演等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的开展,提高德育实效性。具体做法:

(1)引国学经典《弟子规》进课堂。将《弟子规》作为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纳入语文课堂教学。

(2)在新生刚入学时,班主任就要对学生进行明确要求,《弟子规》是学校学生的必修课。不仅要学习好《弟子规》,还要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实践好《弟子规》,并且把学习实践《弟子规》作为学生品德和行为规范考核的重要内容。

(3)成立国学教育研究室。策划国学经典教育活动,编写《百首古诗词赏析》、《百首名曲赏析》、《心灵的约会》等国学教育校本教材。

(4)用国学经典引领校园文化,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提升育人效果。

大力开展国学经典进校园活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以“忠”、“孝”、“诚”、“雅”、“礼”为核心内容,利用宣讲团、主题班会、报告会、校园剧、校刊等形式,通过读、诵、唱、讲、画、演等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的开展,浸润学生的心灵,创新德育模式,取得了良好育人效果。

“忠”:以忠贞爱国、精忠报国为主线,对学生进行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三爱”教育。“孝”:以孝敬老人、孝敬父母、孝敬长辈为主线,培养学生真情实感、知恩图报。“诚”:以诚实守信、以诚相待、求真务实为主线,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雅”:以情趣高雅、谈吐儒雅、行为文雅为主线,教育和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以及情趣、志趣。“礼”:就是要讲文明礼貌,讲礼节礼仪,教育和培养学生内在自律性和行为规范性。

(5)营造浓厚的国学教育氛围。组建以语文老师为主,德育老师为辅,各科教师广泛参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讲团。在学校走廊等醒目位置悬挂名家书写的《弟子规》、《少年中国说》、《劝学》等国学经典全文,教室和教师办公室等场所都悬挂国学经典名人名言,并利用板报、宣传栏等定期宣传国学经典。每名师生手中都备有一本《弟子规》读本,正厅的大屏幕每天都滚动播放国学经典名句。学校形成了“学国学经典,做现代文明人”的浓厚氛围。

(6)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学校编写了国学教育唱诵读本—《心灵的约会》,共计45周的学习内容,每周内容分为国学和红色歌曲两部分。国学部分精选的是《弟子规》、《论语》、《中庸》、《大学》、《孝经》等国学经典名句,唐诗宋词,古今美文名篇佳句。红歌部分精选的是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经典时尚的红色歌曲、感恩歌曲和校园歌曲。以“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为主题,利用晨读、班会、德育课、语文课等时段,组织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唱响红色歌曲、感恩歌曲。在唱诵中理解经典,体会人生哲理。

环境育人。学校重视校园景观建设。学校教学楼以“五横二纵”网格状国学文化主题设计,建成以“思想中国、文学中国、科学中国、艺术中国、民俗中国”为主题的国学墙和文化长廊。实训楼以专业文化与国学传统文化的融合,建成校园网络电视台、国学大讲堂、国学心理疏导室、电子屏、宣传橱窗等,形成了整体国学物质文化环境。

活动育人。学校将国学经典教育与德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学校先后组织学生开展了以国学教育和感恩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举办了以国学为主要内容的“爱的旋律”文学作品朗诵比赛、“传统民族精神《弟子规》学以致用报告会”、书写《弟子规》、书写硬笔书法比赛、校园感恩歌手大赛、“读书伴我成长”演讲比赛、“学做《弟子规》快乐铸人生”报告会。召开“感恩母校 难忘师恩”主题班会,举办了“感恩之情永驻我心”汇报演出、“感谢师恩 传递真情”教师节谢师演出、国学教育话楹联活动,开展了《感恩》校园剧比赛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爱心万里行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了育人效果。

社团育人。打造传统文化特色社团,依托学生社团有效开展德育活动。组建了诗社、国学社、礼仪社、中华武术、民族舞、剪纸、书法、绘画、合唱、陶艺、沙画、衍纸等社团。社团为学生获取知识、锻炼才能、发展个性、提升素质提供了广阔平台。学生在社会提供的平台充分展示个人才艺,发现自己的价值,进而对学习、人生、前途充满信心。社团活动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爱校情怀。

2.深化教学改革。

改革课程体系。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学校确立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岗位典型职业活动为载体、以职业技能标准为参照”的改革思路,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在学校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三大专业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

学前教育专业构建了 “全科化、综合化、模块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构建了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构建了以具体岗位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确立了“工作学习结合,校企双元共育,课堂车间融合,理论实操一体”的人才培养改革思路。在学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学前教育专业形成了“‘校’‘园’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形成了“教、学、做、用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形成了“对接岗位、能力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评价模式。建立了 “四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各专业建立了以能力为核心的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职业技能鉴定与学业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与自我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比例一般为6:4)的“四结合”多元评价模式。将学生的学习态度、职业素养纳入评价内容,建立以作品为导向的评价方式,强化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考核。重视学生思想品德、职业道德、身心素质和综合素质测评,并将其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重要条件。

定期开展校内职业技能竞赛。学校将每个学期期末前一个月作为学校职业技能竞赛月。每学期开学初,各个教研(专业)组均开展校本研修活动,重点研讨本学期每门课程学生期末竞赛活动方案,竞赛内容贯穿本学期每门课程应知应会重点内容。公共基础课以培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重点;专业技能课以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为重点,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成果以作品形式展现。竞赛分初赛和决赛,初赛要求全员参与,成绩记入学生期末总成绩,将研讨确定好的方案向全校师生公布。开展校内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用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代检”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上进心,培养学生人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3.创新“五种”模式,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创新“五种”校企合作模式,为学校开展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实践教学活动和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空间。

(1)“校中厂”模式,建设校内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与大连思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校内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与大连爱丁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实校内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

采取产品生产、学生实训一体的合作形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中,生产原料、流动资金、产品销售及市场开发由企业负责;厂房、机器设备、工卡量具及动力电由学校负责,双方各自投入的资金和固定资产产权不变。

校企通过积极协商、联合组建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将直接带动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学生在真正的企业生产实际环境中实习,实现学生实习实训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改变了过去将“大料加工变小、小料加工变废”实习实训模式,进而避免材料和能源的大量浪费,并有效的改变了学生厌倦实习和缺乏责任感的状况。组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有利于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学校工厂化、工厂教室化”的全新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教师、企业和学校各得其所,实现了多方共赢。

(2)“厂中校”模式,举办校外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与大连欣钰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建立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投入实训设备,企业提供实训基地土地,并投资建设实训厂房、实训设备、实训场地、办公场所、教室等场所。学校与企业共享使用权,共同指派专人负责设备的管理、日常维护、调试,以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实训基地需要修缮、整改的费用由企业负责,双方各自投入的固定资产产权不变。实训基地为生产性实训基地,在满足学校学生实训条件下,可对外经营。经营主要由企业负责,所产生的损益由企业自行承担。企业在对外生产性服务同时,企业师傅以师傅和教师双重身份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学生以学生和徒弟双重身份在“做中学”,实现理实一体教学,学做合一,学以致用。

(3)“就业贯通”模式,举办专业冠名订单班。冠名班是指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签订用人协议,按企业用工标准,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考选30名学生组成一个班级冠以企业名称。近年来,学校主动与一些紧密型合作企业协商,在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的基础上,大力倡导企业冠名班办学。学校汽修专业与中德诺浩(北京)有限公司合作,举办“中德诺浩班”;汽修专业与东风集团大连欣钰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开发中心合作,举办“东风汽修班”;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与大连机床集团合作,举办“大连机床班”;电子专业与海尔集团合作,举办“海尔班”;物流管理专业与东风风神物流集团合作,成立“风神物流班”。对于冠名班的教学与管理,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有效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针对性强,学习兴趣高。学生既能了解企业的实际,又熟悉企业生产与服务过程流程,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能力,进入角色迅速,非常受企业欢迎。通过与企业合作举办冠名班,使校企双方各自尝到了甜头,既促进了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也为企业输送了量身定制的急需人才,实现了校企双赢。

(4)“需求驱动”模式,举办企业进校园招聘洽谈会。在各专业学生毕业之前,学校实习就业处对社会用工需求进行广泛调研摸底,主动与发前景好、工资待遇优的优质企业洽谈,达成招工意向。每年,学校举办2-3场联姻企业进校园招聘现场会,为学生顶岗实习就业与企业招聘员工搭建沟通桥梁,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先后有大连市金州区先进街道中心幼儿园、北京师范大学新希望幼儿园、大连机床集团、大连公路工程集团、海尔集团、大连风神物流有限公司、黄海汽车有限公司、大连德豪光电有限公司等近百家企业聚集校园,为学前教育、机械加工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物流管理等专业学生提供了近千个顶岗实习就业岗位。

(5)“红娘牵线”模式,举办国际交流合作班。

①学校与大连中科公司校企合作。大连中科公司作为“红娘牵线”,使学校先后与韩国大邱加图立大学、京畿大学、瑚山大学、釜山大学、日本国立茨城工业高等专门大学签订合作协议书。双方领导互访考察后,双方学生通过夏令营、冬令营形式进行互访交流。2015年8月,我校有6名学生赴韩国瑚山大学和大邱加图立大学学习深造。2015年12月,韩国瑚山大学、韩国釜山外国语大学、日本国立茨城高等专门学校的领导分别访问我校,其中韩国瑚山大学、韩国釜山外国语大学还在我校召开了出国留学宣讲说明会。2016年8月,我校有12名在校学生赴韩国瑚山大学和大邱加图立大学学习深造。2016年,韩国瑚山大学、韩国釜山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学院、流通科学大学等专门学校的领导分别访问我校,其中日本语学学院、流通科学大学等专门学校还在我校召开了出国留学宣讲说明会。

②学校与中国对外友好服务中心校企合作,开展“中德护士(护理)交流计划培训项目”和赴西班牙留学项目。学校拓展的出国留学功能,为学生打开了走向世界的大门,为其未来实现高端、高薪就业奠定了基础。

4.大力实施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活动。

做好工学结合第一关是要筛选企业。工学结合需要企业有良好的文化背景,在人文环境和环保生态方面比较先进。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既要有制度上的东西,又能够关注员工下班后的社会生活需要。有良好的安全生产制度、管理规范。

近年来,学校先后与大连中村精密、大连公路工程集团、大连海尔集团、大连东风风神物流、金普新区幼儿园等百余家行业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和订单培养协议。每年与这些行业企业都会一起探讨专业开设、课程设置、培养方向等问题。这些行业企业为学校开展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活动提供了广阔空间。

学校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活动有校内和校外两种模式。校内模式,比如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汽修专业。由于这两个专业实行了“引厂入校”校企合作模式,学校在第三学期课程安排上实行“实训周”,“做中学,学中做”。校外模式,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安排在第一学期为期一天, 认知专业(认识实习)。第二阶段,安排在第三学期为期1-2个月,职业体验(跟岗实习)。第三阶段,安排第六学期为期6个月,生产训练(顶岗实习)。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活动,既解决了学校教师缺少在企业一线工作经验,又解决了学校的教学难以提供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难以让学生在课堂中成为完完全全职业人等问题。

2016年3月28日,学校与大连机床团在校内举行了“金州区职教中心 大连机床集团双元制人才培训签约仪式”,将88名14级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和焊接技术专业的学生全部安排在大机床瓦房店园区开展为期4个月的跟岗实习实践活动;2016年10月19日又将98名15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和焊接技术专业的学生安排在大机床双D港园区开展为期2个月的跟岗实习实践活动。一名师傅带两名学生,通过校企零距离对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学前教育专业2016年9月与大连市金州区第一、第二、第三幼儿园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活动。通过“校园”合作实训,学生基本掌握了幼儿园保教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和要求,为日后从事幼教工作夯实了基础。汽修专业2016年5月与东风汽修、富国汽修、小姆指汽修企业开展为期2个月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活动。

实践证明,学生在工学结合的实训上掌握了专业的职业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无数懵懵懂懂的校园学生厉练成为了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有职业道德的职业公民,有企业精神的企业公民,从而完善了职业素养,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工学结合,也使学生从学校步入职业生涯时就有一定工作经历和经验,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成效与反响

学校呈现出“进口旺,出口畅”良好局面。学校招生规模创历史新高,2015年中职招生786人,大专招生260人;2016年中职招生763人,大专招生225人; 2017年中职招生593人,韩日出国留学班招生19人,中德护理班招生19人,西班牙留学班招生11人。

学生就业竞争力明显提升。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96.8%,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9.1%,专业对口率达92.5%,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6.7%。学校毕业生实现“五高”、“五满意”,即高就业率、高稳定率、高对口率、高质量、高薪资;企业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学校满意、社会满意。

2015年、2016年中职对口升学高考中,共164名考生参加高考。其中23名考生被沈阳农业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等一本院校录取,124名考生被二本院校录取。2017年中职对口升学94名考生高考成绩100%达到本科录取资格分数线。其中最高分达638分,600分以上6名,500分以上39名,400分以上70名。

三、问题与不足

1.课程育人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学校的德育课程要适应时代要求,敢于面对新问题、新挑战,切实改进并创新教学方法。学校应加强拓展课程的开发,加强人文素养教育。

2.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任务具体承担者,老师的课堂不仅是授业,更要懂得育人。《札记》有载“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这古语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专业上的知识与技能,更包括优良的道德品质。学校部分教师由于学科的局限、观念偏差,而对学校“立德树人”教育任务把握不到位,再加对德育人文素养类课程教育的内涵缺乏正确理解,往往注重学生知识讲解,而忽视了育人功能。全校上下应达成这样的共识——学校的核心工作是人才培养,立德树人是根本,以生为本,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人才,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除了专业知识,更要求具有锐意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能力等素质。因此,学校应加强教师育人能力培训,加强干部教育理念培训。

四、政策与建议

1.加强课程建设。

立德树人是系统工程,其重要载体是课程。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除了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还要结合职业学校特色,开发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课程。

2.加强教师育人能力培训。

要求教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工匠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纳入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建议政府继续加强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培养建立跨学科、懂得人文文化素养教师高素质教师队伍。

3.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活动是德技并修的有效途径,而此项活动需有大量行业企业积极自愿与学校合作。政府给予参与校企合作企业优惠政策,调动企业积极性。

论文作者:孙春凤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2月总第13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4

标签:;  ;  ;  ;  ;  ;  ;  ;  

立德树人、德技并修、造就高素质劳动者论文_孙春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