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时机 振奋精神 再创佳绩 迎接新世纪——就当前国产电影态势答《当代电影》记者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佳绩论文,记者问论文,态势论文,时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采访提纲
一、过去的这一年,相对于机制调整和电影主管部门宏观调控、抓精品等政策连续出台的前两年,似乎比较沉稳,没有太大的波动。是否可以把这一年仍然看做是电影机制进行调整过程中的一个磨合适应期?应该如何具体评价这个相对平缓的发展阶段,它对于未来中国电影的发展将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二、是否可以将“长沙会议”三年以来中国电影的发展进程看做是一种“势”的积蓄和准备阶段?无论是电影界上下在观念意识上日益形成共识,还是电影创作机制和市场机制的改革调整,实际上都是中国电影的一种突破之势的酝酿和准备。时至今日,中国电影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和清醒地意识到,中国电影应该而且也能够有一个突破和飞跃。而新的创作高潮的实现,也需要有各方面的艰苦努力和充分准备。“蓄势待发”,是否是这几年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
三、从整体上看,1998年国产影片的数量和质量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水平?有哪些出色的作品?
四、1999年至2000年,在人类历史千年交替之际,中国电影将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人们热切期待的中国电影艺术的第三次创作高潮,是否可能在这两年出现?
五、每到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年份,都会有一批相应题材的电影作品问世,以至一度屡屡出现某一类题材重复、过热现象。1999年,恰逢建国50周年纪念,“献礼片”无疑是各制片厂、制片单位的重点项目。根据以往的经验,政府主管部门会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来避免题材过于集中的现象出现呢?能否比较详细地谈谈明年“献礼片”的创作准备情况?
六、最近几年,电影界普遍比较重视、提倡现实题材影片的创作,这两年也出现了不少好作品,但也有主题不够鲜明、创作流于表象的倾向,十分具有震撼力的作品还比较缺少。1999年,我们是否可以期待有一批艺术上更加成熟的现实题材电影作品产生?
七、长期困扰我国电影创作界的剧本问题,这两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请谈谈剧本问题是通过哪些渠道解决或缓解的?在剧本创作中,目前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八、如果仅从作品来看,这几年的影片质量的确在逐步提高,国产电影创作在走向成熟;但是,观众依然反映在电影院看到的好的国产影片不多。大家都注意到一个多年存在的问题,一些影片(包括一些获奖影片)的宣传已经过去了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但影院却不见放映,以至错过了最佳上映档期。这是什么原因,有没有办法予以解决?
九、几年来,我国电影业在机制上不断进行调整,其中一些应运而生的制片企业已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紫禁城影业公司近两年连续生产了一批思想和艺术上比较成熟、商业上比较成功的影片。最近,国务院又批准成立国家电影集团公司,据说西影也准备成立股份制公司。这些改革对我国整个制片业有什么启示?它们是否预示着中国制片业的某种发展方向?
十、是否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1998年中国电影发展状况,并象去年一样用作本篇访谈的标题?
答:
首先,我认为1998年依然是一个正常发展的年份。如果单从创作角度来讲,毫无疑问国产电影创作质量是在提高、在进步。那么,为什么会给大家造成这种沉稳、平静的感觉呢?主要原因大概有这样几个:
第一,与前两年相比,1998年中国电影的“热点”相对少了一些。1996年的“长沙会议”上,中央对电影提出了多出精品促进繁荣的要求,具体举措就是“9550”工程,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会议之后各地又进行了广泛的学习,结合贯彻会议精神,相继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和出台了一些经济扶持政策,地方制片厂完成了由宣传、文化部门向广电部门的划属。这些给大家的感觉是比较热闹。经过1997、1998年,改革仍在深化、形势仍在发展,但毕竟是在渐进,不可能每年都有新政策出台。就象我们常说的,大政方针已定,关键就是落实。政策是稳定的,落实是主要的。一个行业,一项事业,在一个时期的基本政策应该保持稳定。稳定,才有利于安定民心,才有利于集中精力寻求更大的发展。新政策出台少了,“热点”少了,是非少了,大家的认识统一了,心态平和了,这是成熟的表现。比如现在大家对于什么是观念喜欢的影片,什么是“主旋律”,什么是“精品”,什么是不提倡或者不允许拍摄的内容……这一系列问题的认识逐步统一,争议少了,思想趋同了。1996年还有一些影片需要修改,而这两年几乎就没有,即使要修改,也都是一些艺术和技术上的小问题,而不涉及内容上的“伤筋动骨”。因此,这方面的“热点”也就没有了。
第二,对于1998年的创作情况,因为时间原因,多数还刚刚审查通过,离上市还有一段时间,大家、特别是记者们看到的国产片还太少,有的只在某电影节上看到几部参展影片,而那几部影片并不能代表国产影片的整体形象,仅凭几部不具代表性的影片而得出国产影片质量整体好或是不好、升还是降的结论都是片面的。再有,我们在总结创作情况时,往往容易在一个比较封闭的圈子里转,就创作谈创作,而对影片拍出来后观众是否能看到这一问题关注不够。谈国产片的创作,必须联系国产片的放映来谈。1998年的国产影片大多数还没有与观众见面,观众没有看到片子怎么会有认同呢。我认为,这几年国产电影的创作没有辜负中央的要求、观众的期待,1998年的影片保持了这个水平。对这一点我很有信心。
第三,有人认为,跟进口片比,国产片显得沉寂,有人这样类比,说一部《泰坦尼克号》的票房相当于多少部国产片。这其实是一种极端简单化的逻辑。我们每年从国外引进的10部分账影片中有8部是美国片,这8部美国片不仅是每年几百部美国片中的佼佼者,也是全世界每年几千部影片中的佼佼者。不能用人家的顶尖作品与我们的一般作品相比较。就好比赛马,用人家最好的马比我们次等的马,本身就不够平等、客观、科学。当然,我们不讳言缺点,要承认差距和不足。不仅在经济上承认属于发展中的国家,在电影这种高科技产业方面也应该承认属于发展中的国家。这是我们的国情,国家现在还不富裕,不可能对电影有更多的投入。因此,我们特别要立足于在故事、人物、创意等方面下工夫,不是简单地比规模、比投资。我们现在有很多作品往往没有新意,故事模式、观念、人物总是老一套。在这些方面,我们要多动动脑子,力求把国产影片拍得更好看、耐看一些。
第四,之所以大家感觉沉稳,还有一个影片数量问题。但数量是由市场决定的。数量应该是与需求挂钩的,没有需求就没有供应,如果生产更多不适应市场、与消费者需求有距离的产品,就要造成资金和产品的积压。就象国有企业,“关停并转”,更多的是要做结构调整。现在国产影片的数量是少一些,但如果我们创作生产的影片不能进入市场发行放映,就只能是积压在库房里,因此有必要对影片生产的数量做适当的控制,要根据市场的需要来确定影片产量。目前的问题在于,并不是没有创作生产能力,也不是我们的市场不够大,而是现有的影片发行销售渠道不畅通,旧的渠道失灵了,新的影片发行渠道没有形成。发行放映缺乏竞争,严重影响和限制了国产电影的生产规模。
总的来说,1998年国产电影,从总体上看还是在持续上升,在爬坡,不是滑坡,而是一个在不断前进的过程。创作没有滑坡,还是在爬坡,一步一个脚印。前面讲过,大家觉得这一年比较静一些,因为没象前两年政策连续出台,市场也没有那么热闹,宣传上在全国形不成规模、气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制发放环节脱节、各自为政,制片单位拍一部片子花几百万就已经捉襟见肘了,拍出片子就完成任务了,也没力量和资金去宣传了。
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1998年仍是“9550”工程关键的一年,不能割断来看。将来研讨中国电影历史的时候,这3年是一个阶段中的环节,加上今后两年,构成“9550”,其特点应是共同的,未必都有明显的特点。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每年会给将来留下一批好的影片。
1998年可以说是为1999年国庆50周年打基础、做前期准备的一年。这一年如果做好了,成绩会在下一年显现出来。因此,1998年的项目有相当一部分纳入了1999年的任务中。故事片数量上,1998年基本完成了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大约完成90部左右,与1997年持平。质量上,1996年开始实施“精品”工程后,国产电影的总体质量逐年提高,1998年亦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至于创作上的特点,大体上1997年的创作特点,在1998年仍然保持并有所发展。主要可用这样几个字概括:平实、真实、多样、整齐。
平实,是说创作风格平实,创作心态平实。影片题材贴近生活,手法更突出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特点。比如长影的《男妇女主任》,从题材选择到主题开掘、演员表演都很有特色,不论是作为农村题材还是喜剧题材电影创作来说,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是每个年度较优秀的农村题材影片,《男妇女主任》比起1996年的《夫唱妻和》、《男婚女嫁》,1997年的《惹是生非》等有了明显的提高;浙江厂的《媳妇你当家》,也是相当有特色、艺术上比较成熟的农村题材影片,它能使人联想起过去的《喜盈门》、《月亮湾的笑声》、《迷人的乐队》等这样一些曾经受到广大观众欢迎的农村题材影片。天津厂的《快乐老家》、峨影厂的《遥望查里拉》、潇湘厂的《太阳的味道》、《那人那山那水》等十几部现实题材的影片,也都特别平实,写的都是普通人,注意刻画人物性格,挖掘人物内心情感世界,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有所突破。而《一个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则进一步证明,张艺谋是一个对生活、对人的情感和命运极为关注的非常成熟的艺术家。他的电影作品,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对人的情感世界的关注贯穿始终,而且每一部影片都有新招,有鲜明的个性,他所描述的生命状态、人的内心世界非常鲜明。《我的父亲母亲》有可能成为经典艺术片。影片中所表现的这种真情,在当代社会显得弥足珍贵。这说明创作心态的成熟,不迎合什么,不是急功近利。当然多数影片都还有不完善之处,但在此基础上,只要踏踏实实地潜心于创作,一步一个脚印,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二个特点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发现,是艺术家的真情实感,挖掘了生活的真谛。艺术家只要遵循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道路,真实就是自然而然的自觉的追求。比如象杜甫的诗,有哪一点是做作的?还有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的作品。虽然他们都身为没落的贵族阶级,但当他们遵循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时,结果都背叛了本阶级,真实地反映了社会和历史的生活本质,写出了人类文学史上的不朽作品。我们现在生活在社会主义中国,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改革、建设、积极健康向上的东西是我们国家和整个社会生活的主流,如果自觉地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本着自己的良知去发现生活、表现生活,作品就会比较真诚、自然,就能抓住生活的本质,反映生活本身的真实,就会从剧中主人公自身的生活态度,生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比如下岗。当然我们不会说下岗是件好事,下岗对个人来说是痛苦的,但放在大环境看又不是走投无路,我们可以从自身去找原因,开拓新的生活。企业的关停并转,个人的下岗,都不是让人高兴的事,但放在大环境看,又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企业结构要调整,包括知识结构,技术结构,这时需要的是转变观念,所以要从自身找原因。下岗从另一个角度看是提供了新的机会,是新生,不是死亡。而《天字号码头》、《愁眉笑脸》等影片就较好地处理了这个题材,影片里的主人公面对下岗这一人生命运的痛苦打击时,不是消极抱怨生活,而是积极地勇敢拼搏,最终走出一条新的充满光明的人生道路。作品中这种积极向上的“亮色”并不是生硬地人为“贴”上去的,而是通过人物富有个性命运遭际和人生追求,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的,很有艺术感染力。
这些作品当然属于“主旋律”。以前,不少人认为“主旋律”就是重大革命历史或重大现实题材。其实“主旋律”的概念应该很宽泛,凡是表现人世间的真善美,不管是反映什么年代的事情,只要是灌注了现代人的意识、现代人的真实感情,弘扬人间的真善美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都是“主旋律”。这个问题可以讨论。现在创作的多数电影作品都具有它的现实意义,主要反映的是现代人的情感和情操,都是人生的“主旋律”。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一批年轻导演的成熟。他们继承了前人的创作传统、创作道路,将我们民族电影艺术的传统和创作的手法,与今天的社会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涌现了一批反映现实的好作品。如马卫军、张扬、王小列等年轻一代的作品,都很好地继承了电影前辈们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关注和反映了大众百姓的充满勃勃生机的现实生活。年轻一代导演的这一批片子,能拍得这样从容、平实,说明他们确实成熟了。
第三是多样,题材样式丰富,艺术上也有所创新。比如多部贺岁片的出现就从一个方面说明了1998年的创作进步。《不见不散》比去年的《甲方乙方》有所提高,无论从剧本结构、故事情节、叙事手法、人物塑造还是演员的表演等方面,艺术上都要完整的多。另外几部贺岁片《好汉三条半》、《男妇女主任》、《梅龙镇》等也都各有特点。再如,音乐故事片《春天的狂想》,是这几年所没有过的,既写音乐又写人,在影片的花色品种上填补了一个空白。工业题材象《世纪之梦》拍得比较大气、比较写意,因为三峡太难拍了,相对于这样一个大题材,一个民族、几代人一个世纪的梦想,写几代知识分子的故事,结构上处理的比较合理,任务完成的比较好。还有《红色恋人》,虽然有争议,但这种开拓思路,将历史题材、或者说革命历史题材与当代青年审美需求和审美趣味相结合的创作,不失为可贵的探索,无疑具有突破性。它将历史真实上升到了艺术真实,改变了以往此类影片的叙述方式和情节构成方式,是创作观念的探索和创作手法的突破。古装片《红娘》,在古典名著《西厢记》的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使故事注入现代意识,红娘的性格前后也有发展。
第四个特点是创作队伍齐整,集中了精兵强将。多数著名导演、演员都投入了1998年以及1999年的优秀电影的创作。第四代和第五代仍是主力。如第四代的滕文骥、黄健中、韦廉、郑洞天、胡柄榴、孙沙、李前宽、肖桂云等,第五代有张艺谋、陈凯歌、陈国星、黄建新、何群、何平、田壮壮、霍建起、孙周、张建亚、尹力、吴子牛、王冀邢、叶大鹰、王平、冯小宁、冯小刚、杨亚洲等,更年轻一代的张扬、马卫军、彭小莲、王小列、王瑞、胡雪扬等,老中青几代艺术家都投入创作当中,为中国电影的繁荣、为国庆50周年献礼,十分生动有力地勾画了中国电影走向新世纪的奋发姿态。
国产影片的创作经过几年的调整和积累,取得一些成效。可以讲前几年一直是在爬坡,“蓄势待发”,几方面共同努力。长沙会议以后电影界调整思路,上上下下大家达成共识,在很多方面的认识日益趋同,也可以说是一种观念上的整合。从创作上看,越来越平实。去年我们谈这个问题时,是当作区别于前一年的一个很明显的特点,而在今年则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实际上是“长沙会议”以来电影创作包括创作人员心态日趋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电影局在宏观调控1998年的影片规划时,是将1998、1999两年结合起来考虑的。因为电影的生产周期长,对50周年的献礼片必须做提前考虑。1998年年初在南昌举行的全国电影工作会议,对1998、1999年的创作提出了要求和规划。我们从各个制片单位上报的选题中,选出了60个相对重点的本子,并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不断调整,成熟一个推上一个。到1998年底,已有近一半的项目投产,一部分影片在1998年内已经完成,还有二三十部在1999年完成。以“三保一”的原则,明年至少可以确保20部是优秀的和比较优秀的,力争其中10部成为精品。这批影片在“十一”国庆50周年前后陆续与广大观众见面。从已完成的影片和剧本情况看,可望进入优秀影片行列的有:《世纪之梦》、《春天的狂想》、《马兰草》、《宁沪杭之战》、《大鹏展翅》、《国旗往事》、《永远的进行曲》、《我的一九一九》、《我的父亲母亲》、《一个不能少》、《媳妇你当家》、《男妇女主任》、《快乐老家》、《遥望查里拉》等。
目前,1999年甚至2000年的规划都提前做了。国庆50周年和世纪之交对每个中国电影人都是一次机会。任何艺术家,只要你有这个实力,就应该把握这个机会,“该出手时就出手”,拿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来。至于对“献礼片”的要求,中央提出了“三颂”,整个创作基调摆在这里。不是说别的题材不能写,题材还要多样化,但基调要把握好。生活中不如意的事也有,但大过年的,谁见面不说一句“恭喜发财”,说句吉利话?所以,1999年的影片基调总体上要明快一点。当然,也要求创作上要丰富多彩。大家可能会有一种担心,题材会不会窄了?向国庆50周年献礼,题材重大的会相对多一点,建国50年来我国取得了这么大成就,作为电影也有义务表现这些成就,这也是一种应尽的责任,但并不是要求艺术家必须表现这些,还有许多题材可以去表现。1999年的重点影片中,有写我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科学家个人与国家命运的《马兰草》,有拍摄角度独特的《国旗往事》(暂名),有写国歌诞生过程的《永远的进行曲》(暂名)等,我觉得这类题材是必要的,不能说是题材单一,也不能说题材窄。还比如写渡江战役和解放沪宁战役的《宁沪杭之战》,八一厂准备了多年的本子,正好作为1999年的重点节目。此外,还有写试飞员生活的《大鹏展翅》、写巴黎和会的《我的一九一九》,等等。题材并没有限制,但规划是必要的。1998年年初的时候也说过,有些题材,特别是一些小题材,象《媳妇你当家》、《快乐老家》、《遥望查里拉》,拍摄出来一看,质量不错,同样是献礼。当时谁也没有把握能不能冒出来。我想,到国庆50周年的时候还会有一批这样的影片出来。我们在作题材规划的时候就感觉缺这些东西,虽然可能剧本不错,可后面还有制作、导演把握等因素在里面,因此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但象《世纪之梦》、《宁沪杭之战》等大题材,就可以保证它立得住,它的投资、场面那么大,必然能出来。我们把大题材影片规划好,并尽力在艺术和制作质量上保证达到一定的水准,同时做到题材、样式更加丰富多样,1999年的中国电影就会呈现出一个新的面貌,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从1997年开始,我们已经注意到了题材的撞车的问题。有些年度重大题材过于集中。重大题材是大家共同的财富,要尽量避免浪费。我认为1999年可以避免题材过于集中或撞车。但集中出几部题材大的影片是献礼的需要,也是市场的需要,因为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拿出一些优秀影片可以使我们的节目更丰富,品种更多样一些。
同历史上比,当前的国产电影不是没有不足。但我们决不能说是比过去倒退了。比如即使是“难忘的1959”时的影片,如果现在按那种方式拍出来多半观众不接受。那时的人物语言、表演,有不少生硬、做作的东西。当然,那时的创作的确有许多可供我们今天借鉴的东西,但不能说现在水平低于那个时候。今天整个创作都进步了,观众对电影的要求也更高了。有记者采访说,你觉得第三次高潮能实现吗?我说,从理论上讲,从信心上讲,我觉得一定能实现。可我不能老吹牛,老表态,关键是我们在做,一步一个脚印。爬坡要一步一步地爬,我们的目的迟早会达到。也许三年、四年、五年过去,回头再看,大家都没有白做,我们问心无愧。我认为,只要你做了,“苍天不负有心人”,只要下了工夫自然会有收获,但不能太功利。再套一句俗话:岂能尽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现在影片创作中当然存在问题,如你们提出的主题不够鲜明,创作流于表象等问题,在相当一些作品中存在。拍电影应以拍“精品”为目的,是要以“精品”带繁荣。电影创作不是日记、情书,太个人化的东西不太受欢迎。当然允许有作家电影、探索电影,但主流还是要考虑大众、关注生活,这样我们的电影就会越做越好。1998、1999年将出现一批艺术上比较成熟的作品,对此我很有信心。
现在仍有人说电影主管部门对电影创作指令性的要求多。这是不了解情况。创作上艺术家享有广泛的自由,政府部门绝不干预。但希望政府资助的电影,在决策给钱之前,论证剧本是负责任的表现。不是简单干预。电影还处在困难时期,资金上需要政府的扶持。但即便对政府出钱的影片,我们也会尽量避免指令、长官意志,而是以朋友的身份,把个人意见贡献出来。同创作者讨论剧本,不应该说成是“干预”。所以,现在如果仍有人在说政府指手画脚、审查严,那是由于不了解情况,是误解。最起码的检查,任何商品、任何国家都有,国家有工商局、消费者协会,其它商品进入市场都要经过检验,电影怎么可能没有基本的规矩?同时,电影是一个高投入的产品,对剧本把关是为了以后拍摄的把握性更大一些,审查通过时更顺利一些,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对创作怎么“管”,怎么收效会更大一些,这也与工作方法、工作作风有关。既要对国家授予自己的职权负责,严格把关,又要与创作者交朋友,相互信任和尊重,保持一种朋友交心式的、说服式的关系,真正做到位很不容易,要忍辱负重、任劳任怨、甘背黑锅、荣辱不惊……
电影剧本的质量影响到电影整体艺术水平的提高,电影文学的繁荣也影响到整个电影事业的繁荣。1996年以后,重新强调电影剧本是一剧之本的重要性,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成立广电总局电影剧本规划策划中心,各厂恢复文学部健全文学队伍,召开电影文学会议、剧本研讨会,等等。每年都在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策划、创作了一批有质量的剧本。对所有重点影片和政府资助的影片,我们组织包括编剧、导演在内的专家进行论证,我们就听专家的,专家认为可以就组织拍摄,不是几个官员定,而是专家说了算。这样出来的一些影片就有了保证。另外,我们连续3年搞了“夏衍电影文学奖”全国优秀电影剧本征文活动,3届的参评剧本,1996年达700多部,第二年400多部,1998年300多部(因为“上影”、“长影”等各厂也在设奖征集剧本,分流掉了一些)。剧本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不能说有了这些剧本就能解决根本问题,这只是一个奖。我觉得“夏衍电影文学奖”至少是振兴和繁荣电影文学的一面旗帜,它已经树起来了,说明我们对剧本的重视。这个奖的设立对创作也有实际的帮助,如第一年10部获奖作品有9部拍成电影,第二年的获奖作品也正在投拍和运作。
这两年,征集剧本的渠道多了一些,剧本问题得到了缓解,所以,需要把这项工作继续做下去。但相对来讲,真正的好本子还是比较少。剧本最突出的不足是缺思想、缺新意、缺故事、缺人物。技巧差一点还在其次,人物、故事、结构很少出新,总是落入俗套。我们希望剧作者表现的东西,是能在平凡的生活当中见人所未见,讲一点人们未知的真理。思想和题材是两回事,不一定题材大思想就深,大不等于深,很小的题材可以挖掘出深刻的内涵。美国电影中虽然大题材、大制作轰轰烈烈,但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却不乏小题材影片,《雨人》、《克莱默夫妇》把握住了社会心态、社会脉搏,从平凡的社会生活中发觉真谛。我觉得缺思想、灵魂、新意的根源,是创作者与现实生活有距离。有的作品貌似高深,实际上缺少真知灼见。因此,还是要提倡作者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提炼创作的思想、灵魂和新意。当然,也还要通过举办一些培训活动,提高剧作者尤其业余作者的专业知识和写作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支优秀的电影文学创作队伍。
这里还要回答一点疑问。近两年,从电影作品上看是日益成熟,但观众依然反映在市场上看到的好影片不多。几年来,大家注意到一个现象,许多影片在媒体上宣传声势挺大,但是过了半年、一年仍看不到影片。我们说电影在创作上不断提高质量是首要的,质量不好的影片“蒙”不了人。但提高质量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每年要达到什么程度,很难定下一个恒定的标准。这一年与那一年观众的口味和标准也不一样。提高质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需要不断地努力。你们《当代电影》发表的一篇文章说,北京市场上1997年的前10名国产片的票房是1996年前10名国产片票房的3倍,足以说明问题。可是,依然有人说国产片在下滑。我们不能因此说1997年的国产影片比1996年的国产影片的质量大幅度提高了,但要坚持说国产片质量下滑更是没有根据的。不是说电影的质量与市场的票房完全没有关系,但不能绝对化。片子好,就可以卖得好,反过来,卖得不好片子未必一定不好。我认为以现在发行放映的现状,是发行、放映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创作,阻碍了国产电影的繁荣发展,而不是制片、创作跟不上。
电影从运作上说是大产业、系统工程,一个好作品拍出来不放映或者放映了没人看,依然体现不出它的价值。我们的市场很大,但由于传统观念、体制、运作方式等原因,使得整个发行放映渠道不畅,由于地区垄断、产供销的脱节造成影片在各地的上映难以产生规模效应,这是人所共知的弊病,短时间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是不现实的。目前,我们能够做到的是倡导发行放映工作者从繁荣国产电影的高度来提高责任意识,同时在政策和机制上再多下一些招数。1999年是大庆之年,对一批优秀影片采取特殊的方式运作,是必要的,但这只是权宜之计。
国产影片发行上存在的问题,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延续,由此造成发行环节过多、渠道不畅、条块分割、地区垄断等弊端,依然是今后改革主要应解决的问题。这方面,根据“十五大”精神、党中央国务院机构改革的精神,要转变政府机构的一些职能,让那些发行放映单位成为真正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进入市场竞争,以利益驱动电影市场的发展,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电影业的根本出路是产供销环环相扣、制发放一条龙,打破地区垄断部门封锁,改变其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国产电影的繁荣才不会是一句空话。目前实行的集团化是一个方式,可以上规模、出效益。同时,要逐渐改变制片单位、发行公司过于分散、封闭的状况。企业多元化、集团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两年电影机构的各种改革都是某种探索,包括制片厂的归属、企业的重组。比如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这样的企业,地域特点比较强,在北京地区还是比较成功的,但容易形成新的地区垄断。还有允许各省电影厂拍片,也属于过渡时期的改革举措,甚至包括马上挂牌的中国电影集团,都有很大局限性。电影业最终的发展方向还是建立有规模的、制发放一条龙的、覆盖全国的、拥有院线的企业集团。目前进行的这种改革是一种方向,是进步的、可取的,但是阶段性的,不是最终的。电影机制改革会一步步深化,中国电影的前景是光明的。
今后的改革还包括影视合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中国拥有一个如此之大的市场,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不仅拥有影院市场,还有多种电影的销售方式,比如影碟、录像带市场,还可以继续开发电视台的播映权。我同意“大电影”的观点,因传播方式(电视、录像、VCD)的增多,实际上看电影的人更多了,不是减少了。电影不是在下滑,而是以其它多种形式上升、发展着。我们应该站在产业化的高度、新世纪的高度,面向全球来看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很有希望,但我们的角色一定要摆正,我们应该是一个建设者,而不是一个旁观者,关键是我们做了什么,只要努力做了就问心无愧。即便我们这一届班子完不成,总还会有人继续做下去。
去年用“开拓创新,乘势而发,迎接挑战,再创辉煌”这句话来概括当时国产电影的发展态势,实践证明还比较准确。今年也可以再用一句话来概括当前中国电影的发展态势:“把握机遇,振奋精神,再创佳绩,迎接新世纪”。前面讲过,国庆50周年和“世纪之交”,是我们中国电影人的一次难得的机遇。我们应该把握好这个机遇,团结一心,鼓劲而不是泄气,发奋图强,用优异成绩向国庆50周年献礼,以一种新的奋发向上的姿态迎接新世纪的到来,再创中国电影的辉煌!
(张昱整理)
标签:当代电影论文; 电影市场论文; 我的父亲母亲论文; 男妇女主任论文; 媳妇你当家论文; 遥望查里拉论文; 快乐老家论文; 世纪之梦论文; 中国电影论文; 剧情片论文; 喜剧片论文; 中国电视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