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翠萍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花园学校 271199
摘 要:素质教育应首先注重德育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教师的自身素质、教育方式、潜移默化对学生影响至关重要。
关键词:人格魅力 潜移默化 数学实践
在新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作为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一名数学教师,必须认识到: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必须充分挖掘德育教育在整个数学教育教学中的全部渗透点,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达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在平日的教学实践中,我在下面几个方面做了点尝试:
一、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与言行,发挥教师人格魅力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德育过程既需要说理、训练的过程,也必须经过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朝夕相伴,因而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最直接的。作为教师必须认识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而教师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与言行,发挥教师人格魅力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教师以身作则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例如:记得有一次,预备铃声响了,我像往常一样,拿着教科书和教案往教室走去,走到教室门口,原来喧闹的教室“刷”地一下就安静了。看得出这里刚发生一场“战争”,教室门边的一大块地上到处都是纸屑,我没有批评他们,也没问是谁扔的,弯下腰就开始捡起来。孩子们慢慢聚拢过来, 一个,两个,三个,大家一起动手,教室很快就干净了。我什么话都没说就接着上课了,整节课上,同学们都很认真,教学效果很好, 下课后,两个坐在门口的学生主动跟着我进了办公室,承认了错误,表示了改错的决心。(原来,他们为了一点小事闹起了矛盾,互相撕了对方的本子,并赌气地扔了一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外, 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备好课,做好课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对教师的劳动,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我觉得要学生做到的,我们自己首先要做到,只有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因此,我们老师必须身体力行,走入孩子的心灵深处,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和言论感化学生,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教材,时刻发现、挖掘德育素材
在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凸现,而是隐藏于各类习题、例题中,所以数学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隐藏的德育题材,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与中。例如在教科学计数法的时候,我就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和我们莱芜近几年来的财政收入等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我们家乡取得的辉煌成就。又如在教《圆》时,我告诉学生: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又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等。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很大的作用的,这时候我就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让他们从小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好习惯。
三、利用数学实践活动课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如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孩子的进步,离不开教师,也离不开家长。为了更好地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我通过多种形式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进行友好交往,不仅沟通了信息还增进了情感的交流。对家长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经验,同时对家长提出要求:为孩子在家里创造必要的学习环境等。通过这些工作,改进了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增强了做家长的责任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注意渗透的自觉性、可行性、反复性,结合学生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并重的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论文作者:谭翠萍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4月总第23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9
标签: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潜移默化论文; 数学论文; 自己的论文; 德育教育论文; 德育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4月总第23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