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辨证治疗外感发热即刻退热效果临床观察论文_杨明 李妮璟

杨明 李妮璟

( 北京市顺义区木林镇卫生院 101314)

【摘要】 目的:观察探究中药辩证治疗外感发热即刻退热的疗效。方法:中药组设置20组,一类是中药治疗组1风热犯肺,一类是中药治疗组2 痰热壅肺,分别采用银翘散、麻杏石甘汤和清金化痰汤加减治疗。西药对照组设置同样分为两类,对照组1和对照组2每类10组,采用注射复方氨 林巴比妥注射液。结果:中西组在用药后对照组1与治疗组1体温的均值在1,2,3,4,8h时段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6,12,24时间段内则无统计学 意义。对照组2与治疗组1在1,2,3,4时段有统计学意义,而在48,60,72h时段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风热犯肺型的外感发热,中药治疗与西药 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治疗相比,8h内退热效果中药治疗不如西药治疗,但在8h以后则可与西药治疗达到同样的效果。对于痰热壅肺型发热, 在4h内中药治疗退热远不如西药治疗,但在4h后可达到同样的效果。

【关键词】 中药辩证治疗;外感发热;即可退热;西医对照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6-0050-01 外感发热是内科多发病之一,也是最常见的病症。临床表现往往是 鼻塞喷嚏、头痛、发热、咳嗽等全身不适现象,突出特征是起病比较急且变 化快速、病程相对较短。多属西医感染性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 等疾病,常常会肠胃出现不适症状以及肝肾受损,同时发热表现为反复的 情况。而中医治疗外感发热与西医相比有相当的优势,因此,从中西医退 热规律中寻找安全有效快速的退热方法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 旨在通过中西医退热对比,初步观察中西医退热规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均为我院内科2014年8月到2015年3月急 诊外感发热的患者,根据中医辨证疗法分为风热犯肺和痰热壅肺两 种临床常见的外感发热类型,并采用随机法将患者分为中药治疗组 和西药对照组并建立病例观察表。中药治疗组1有32例,男17例,女 15例,平均年龄(73.68±9.878)岁;西药对照组1有29例,男14例,女15例, 平均年龄(75.63±8.287)岁;中药治疗组2有34例,男20例,女14例,平均 年龄(77.54±7.876)岁;西药对照组有25例,男18例,女17例,平均年龄 (76.62±9.753)岁。治疗组1上呼吸道感染11例,肺部感染9例,急性支气管 炎12例;对照组1上呼吸道感染12例,肺部感染7例,急性支气管炎10例;治 疗组2上呼吸道感染15例,肺部感染10例,急性支气管炎9例;对照组2上呼 吸道感染9例,肺部感染8例,急性支气管炎8例。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 的性别,年龄,病种和抗生素的使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方法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医内科学》中风热犯 肺证制定如下标准:发热及微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咽 痛,舌苔薄白微黄、边尖红并脉象浮数。痰热壅肺证制定如下标准:发 热并口渴,咳嗽气喘,咳痰黄稠,痰涎壅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陈灏珠主编的《实用内科学》 的上呼吸道感 染、急性支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肺部疾病感染的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符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符合西医诊 断标准且体温≥38.5℃,白细胞总数≤12.0×10 9/L。(3)病程≤2 d即 发病后48小时内。(4)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病例排除标准 (1)心、肝、肾、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以及严重 营养不良者和精神病患者。(2)过敏性体质(3)妊娠及哺乳期妇女。(4) 未坚持服药或者中途换药者及资料不全者。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1 银翘散加减。方药组成:连翘15 g,薄荷(后下)6 g,荆 芥9 g,牛蒡子9 g,淡豆豉9 g,芦根15~30 g,桔梗9 g,生甘草6 g。生麻 黄6 g、杏仁10 g、炙甘草6 g荆芥10 g、淡豆豉10 g、柴胡10 g 、黄芩10 g。 加减法:鼻塞明显加辛夷6 g;口干明显加麦冬10 g;咽痛、大便干 加牛蒡子10 g;;咳嗽甚加桑叶9 g,菊花9 g;痰多加浙贝母9 g,杏仁9 g,橘皮10克;咯痰稠黄加黄芩9 g,知母9 g,瓜蒌15~30 g。 治疗组2 麻杏石甘汤合清金化痰汤加减方药组成:生石膏(先 煎)30 g,杏仁9 g,生麻黄6 g,炙甘草6 g,黄芩9g,桑白皮11 g,天竺黄 10g,,半夏9 g,陈皮9 g,茯苓14 g,桔梗10 g。 加减法:痰多加葶苈子12 g;酒军9 g,大便干加瓜蒌30 g。 煎服方法:上方加水1 000mL,先下生石膏,文火煎10 min,再加 入群药,文火煎15 min,后取汁400 mL,每服200 mL。 疗程:4天为一个疗程。 肌注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2 mL/次,若无汗且体温≥ 38.5 ℃, 24 h最多不超过3次且4~6 h可再给一次。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 行)制定疗效标准:显效:内体温降至正常(≤37℃)服用中药降温后30 min内起效,体温下降 0.5~1.5 ℃, 疗效观察用药24 h以内体温降至正 常(≤37℃)或体温下降不足 0.5 ℃,,有效:用药24 h以内体温较前下 降≥1℃,临床症状、体征好转;无效:用药后体温较前下降<1℃,临 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无效:用药后 30 min以上体温无变化;或 者体温下降但是在12h之内又反复升高。 3.2 治疗效果 从表2中可以看出治疗组1在4h内无变化,4h后 体温下降;而对照组1在2h内无变化,但是在2h后体温降低;治疗组2 在内无变化,4h后体温下降;而对照组2在3h内无变化,但在3h后体温 下降。治疗效果见表1:

4 讨论 本课题涉及到的风热犯肺和痰热壅肺属于中医“温病”范畴,从课题 中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中药辩证治疗外感发热在短时 间内没有西药注射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效果迅速,但是就长时间而言 中医辩证治疗外感发热与西医治疗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探索中西医治 疗外感发热的规律,可以找出各自特点从而帮助选择出适合的方法,提高 治疗效果,使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在临床中得到最高的体现。中医辩证 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信在现代医学中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19.

[2] 王永炎,严世芸. 实用中医内科学[M]. 2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08

[3] 吴厚新.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S]. 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1994:23-24、

论文作者:杨明 李妮璟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8月第1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4

标签:;  ;  ;  ;  ;  ;  ;  ;  

中药辨证治疗外感发热即刻退热效果临床观察论文_杨明 李妮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