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 重庆 404100;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庆 404100;3.重庆市秀山县人民医院 重庆 404100)
(4.重庆市酉阳县人民医院 重庆 404100;5.重庆市彭水县人民医院 重庆 404100)
【摘 要】目的:掌握渝东南地区县级医院心房纤颤患者规范抗凝治疗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引导该地区基层医院医师强化对心房纤颤患者规范抗凝治疗的关注,提供相应的流行病学资料。方法:选取纳入于渝东南地区县级以上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心房颤动患者203例,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并采取适当抗凝药物治疗(华法林组47例,阿司匹林组156例),观测记录治疗情况及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结果:华法林组与阿司匹林组出现出血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概率相近,且两组INR值相近(P>0.05),但都低于标准INR值下限2.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渝东南地区患者对该疾病认识不足,医疗及相关机构需加强宣传,使人们增强房颤的认识,做好房颤及其并发症的预防工作;对于房颤的治疗欠规范,应提高医护人员专业水平,严格规范抗凝治疗,抗凝治疗过程中应监测INF水平,使其控制在指南建议范围。
【关键字】心房颤动;抗凝治疗;渝东南地区
【中图分类号】R54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2-0202-01
心房颤动(AF)也称为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1],是心房呈无序激动和无效收缩的房性节律,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可见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在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也可发生房颤[1]。本文就该地区县级以上医院收治的心房颤动患者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情况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研究对象
选取2011年至2013年渝东南地区县级以上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诊断为心房颤动的患者。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心电图检测临床确诊,且排除合并出血性疾病、脑卒中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共纳入调查203例,其中男性88例,女性115例,年龄33~90岁,平均(65.32±13.21)岁。
1.2 调查研究方法
对纳入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并采取适当抗凝药物治疗(华法林组47例,阿司匹林组156例),观测治疗情况及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
1.3 调查项目及观测指标
调查项目包括患者一般资料、抽烟饮酒情况、合并基础疾病史(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及对房颤相关知识认知情况等;观测指标包括口服抗凝药物类型、治疗期间出血及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及治疗期间INR值。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分析均用SPSS19.0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纳入调查患者的一般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被纳入患者年龄及性别构成(表1),民族构成(表2)、文化程度构成(表3)及对房颤相关知识认知情况(表4)。
3 讨论
心房颤动是发生在心房的异位性心动过速,房颤发生时心房呈350~600次/min不规则的冲动,引起不协调的心房乱颤,因房室传导系统仅能接受部分心房兴奋的传导,所以心室搏动率大约120~180次/min,且快而不规则。房颤的持续性存在引起的心脏结构变化即心房增大,以及血液动力学的改变,为心房内附壁血栓的形成提供了温床,所以房颤患者的主要并发症就是血栓栓塞事件[3]。在这些血栓栓塞事件中,危害最大的并发症就是脑卒中。房颤已成为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有资料显示,房颤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年发病率约为5%左右[4]。目前,对于血栓栓塞的预防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及研究人员的关注,抗凝药物的运用已成为治疗及预防心房颤动及其并发症的重要手段之一。有研究显示,口服抗凝药物能明显降低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风险[5-6]。在抗凝药物治疗过程中需监测INF水平,使其控制在标准INF值2.0~3.0之间[7]。目前抗凝药物常用的为阿司匹林及华法林。另外,因子Xa抑制剂等新的抗凝药物也逐步被研发,如包括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及依杜沙班等。有研究表明,阿哌沙班能有效的防治心房颤动及血栓栓塞时间的发生,是该疾病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之一。
本文调查发现,房颤患者老年人居多,且男女性别比例相近,在小于60岁的人群中,女性较高于男性;汉族及土家族患者比例较高,苗族较少;纳入调查的患者平均文化程度较低,对房颤相关知识认知水平较低。调查还发现,抽烟、饮酒及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对房颤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合并风湿性心脏病等瓣膜病变的房颤患者比例较高。在抗凝药物治疗方面,华法林组与阿司匹林组出现出血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概率相近,两组INR监测水平相近(P>0.05),但都低于标准INR值下限2.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及建议:一、渝东南地区患者对该疾病认识不足,医疗及相关机构需加强宣传,使人们增强房颤的认识,做好房颤及其并发症的预防工作;二、治疗欠规范,应提高医护人员专业水平,严格规范抗凝治疗,抗凝治疗过程中应监测INF水平,使其控制在指南建议范围。
参考文献:
[1]Lydie-Edwige Biye(丽蒂), 葛卫红, 于锋. 房颤患者规范化抗凝治疗现状调研[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1,19(4):348-351.
[2]陆家乾.房颤患者319例抗凝治疗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3):278-279.
[3]薛玉梅, 刘震, 吴书林. 心房颤动住院患者165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23(4):216-218.
[4]张学义, 王乃震, 潘维恩, 等. 房颤患者脑卒中高危人群的抗凝治疗与健康管理[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3):676.
[5]陆学林, 张建, 郑枫, 等. 房颤患者233例抗凝治疗分析[J]. 医药论坛杂志.2010,31(19):16-17.
[6]林川. 房颤患者抗栓治疗和抗凝治疗的疗效观察[J].北方医学.2013,10(7):83.
[7]张澍.心房颤动抗凝治疗新进展[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1,22(11):21-24.
科技基目:
重庆市卫生局2011年医学科研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1-2-548
通讯作者:
何泉
论文作者:冉,华1,何,泉2(通讯作者),何,艺1,敖泽慧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年8月第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1
标签:心房论文; 患者论文; 房颤论文; 并发症论文; 血栓论文; 重庆论文; 栓塞论文;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年8月第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