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金融中心与“世界工厂”的整合--兼论长三角地区的发展_国际金融中心论文

论国际金融中心与“世界工厂”的整合--兼论长三角地区的发展_国际金融中心论文

论国际金融中心与“世界工厂”的融合性——兼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江论文,金融中心论文,三角洲地区论文,工厂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英国、美国和日本都作为“世界工厂”在全球经济中扮演过或正在扮演着重要角色,与此同时,英国的伦敦、美国的纽约和日本的东京也都扮演着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我们不禁要问,难道全球制造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如果有这种联系,那么,下一个世界级的国际金融中心应该在哪儿?在全球经济中能否起着非常独特的作用?

一、“世界工厂”的变迁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崛起:国际考察

“世界工厂”到底指什么?一般来说,“世界工厂”的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它具有“世界性”,即一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并参与了国际分工;其次,它又具有“工厂性”,意味着该国在国际分工中扮演了工厂的角色。因此,我们可以对“世界工厂”下这样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即一个国家在制造业领域,不只是少数产品和少数企业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是要有一批企业群和一系列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些企业和其产业的生产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份额已成为世界同类企业和同类产业的排头兵,并在世界市场结构中处于相对垄断的地位。

英国是世界经济史上第一个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国家,19世纪,工业革命使英国的生产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经济实力令其他国家望尘莫及,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中心。从1760~1830年,英国占欧洲工业产量增长的2/3。而在1860年前后,英国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2%,占欧洲人口的10%,但却拥有相当于全球40%~50%、欧洲55%~60%的现代工业生产能力,制成品的产量约为全球的2/5。正因为英国是工业生产和世界贸易的第一大国,殖民地又遍布世界各地,英镑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最重要的国际货币。一战前夕,英国的海外投资高达40亿英镑,占西方投资额的一半,英国成为国际资本的供应国,以绝对优势取得了国际金融领域的统治地位,英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伦敦也就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一些世界领先的银行、保险、证券、航运、商品、期货以及其他金融服务和市场也都在此落户。

美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英国在传统的基本工业方面的优势已经丧失,新兴工业方面则明显处于劣势,“世界工厂”的霸主地位也就丧失了。与此同时,自南北战争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空前大规模的铁路建设带动了美国的工业和交通进入了飞跃发展时期。1860年美国制成品在世界上占第四位,19世纪80年代初升为第一名。1894年,美国制造业总产值等于英国的2倍,等于欧洲各国总和的一半。到1913年,美国工业生产产量相当于英、德、日、法四国的总和,占全世界的1/3以上,到1971年时美国飞机出口占全球出口总额的比例为77.5%,有机化学品占44%,汽车零件占32.3%。此后,美国工业长期保持了世界第一的地位。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不断聚集,在国际金融领域美国开始向英国提出挑战,美国在战后立即恢复了战前实行的金本位制,美元和黄金保持稳定的兑换关系。由于在保持货币稳定性方面没有哪个国家能向美国叫板,这使得美元一枝独秀,得到许多国家的青睐,开始作为国际货币被人们接受。美国的主要港口城市——纽约也就无可非议地担负起了向国际市场融通资金的任务,成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与伦敦分庭抗礼,平分秋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一度成为“世界工厂”。从1950~1973年,日本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难以置信的7.5%,其中1965~1971年日本主要制成品产量增长占全球产量增长的比重依次为:钢铁占54%,造船占54%,汽车占46%,电子机械中的民用产品占90%。总之,日本工业占世界的份额从2%~3%上升到了10%左右。目前,日本制造业呈现逐渐衰落的趋势,但实力仍很强劲。与美国不同的是,战后的日本结合自己本国国情走出了一条金融国际化的道路,在短短40多年内成功地将东京发展成为金融帝国。20世纪80年代是日本金融市场国际化取得重大发展的阶段。由于日本的国际贸易收支出现大量“黑字”,巨额的外汇盈余使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由此带来日本的国际资本流动剧增加开放金融市场的巨大压力。1985年,在美国的要求下,日本完全实施了金融自由化。虽然日本在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泡沫经济崩溃,对日本金融秩序打击沉重,但是东京作为全球国际金融中心之一,仍然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工业化时代的“世界工厂”,既是全球的制造中心,又往往伴随着国际金融中心的出现。“世界工厂”既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腹地,又是国际金融中心依托的强大的产业推动力。如前文所述,19世纪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时,英国的伦敦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虽然英国在后来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日渐衰落,但伦敦依然依托欧洲大陆的经济腹地和对全球的影响力而稳固了其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20世纪初,美国成了“世界工厂”,从而成就了纽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至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制造”挑战美国,日本“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又成就了东京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当然,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无疑,“世界工厂”是一个强劲的推动因素。那么,下一个世界级的国际金融中心应该在哪儿呢?

二、国际金融中心与“世界工厂”的共生融合:理论揭示

“世界工厂”与金融中心应该存在一种融合的关系,身为全球制造中心的国家就有可能成为金融中心。本国制造业的发展将促成金融业的发展。在制造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制造业的生产企业由于自身规模越来越大,需要投入更多的生产资源。此时,企业的自有资本已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企业只能从外部筹集资金,或者向银行贷款,或者发行债券和股票,这都必将促进本国银行系统的发展和完善,以及证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如果制造国的资本市场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企业还会进一步向国外融通资金,而这往往要通过制造国的银行和金融机构使其走向国际市场,而制造国也就成为国际资金的净吸收者。

在制造业发展阶段,生产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经济。此时,企业已不能满足于国内有限的市场容量,而开始将产品推进国际市场;同时,制造业的原材料和人力资源,也由于产业的发展而变得昂贵,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也需要从国外采购更为便宜的原材料等资源,因而制造国货币与境外其他货币的频繁交易,一方面促使制造国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从事对外结算和信贷业务,使得制造国的金融系统进一步成熟和完善;另一方面,频繁的商品交易也使得制造国货币地位越来越显赫,最终促成制造国货币成为世界货币,至此,制造国的金融中心地位已经初见雏形。

在制造业发展的成熟阶段,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由于产品技术的标准化和市场容量的限制,企业的发展达到顶点,已经无法通过进一步的扩展规模来获得更大利润。但在这一阶段的企业往往拥有大量的资金和现金流。以上两方面的原因使得制造国拥有大量的富余资金,为了使这些资金获得应有的利润率,制造国的企业往往将这些资金进行投资。这样就产生了有别于第一阶段的情况,即资金的逆向流动,而制造国也就成为国际资金的净供应者。同时,这种资金的贷放也要通过制造国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促进制造国的金融系统进一步完善,这将进一步促成和巩固制造国的金融中心地位。

三、长江三角洲地区有条件率先成为“世界工厂”并向世界贡献一个国际金融中心

改革开放将中国经济带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加入WTO也将使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不可逆转。无论是宏观调控体制,还是微观市场主体的经营机制;无论是统一市场体系建设,还是市场规范;无论是人力资源开发,还是公正透明的制度坏境,都已经或正在形成和完善。中国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所具有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巨大的国内市场以及改革开放20年来所形成的基础是其成为“世界工厂”的客观条件。今后5~10年,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经济将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国已经确定了今后5年的发展蓝图,提出要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继续推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到2005年,预计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2.5万亿元人民币。中国的发展将为世界各国工商界提供巨大的商机。初步估计,从2001~2005年,中国将进口约1.4万亿美元的设备、技术和产品。这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和发展工业制成品生产的独特条件,必然吸引国际资本的大量流入。这是经济全球化进行到一定阶段与中国加入WTO这一历史进程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资本始终是向着能带来最大利润的方向流动。1990年,中国吸引的国外直接投资只相当于东盟四国的1/3,目前,中国吸引的国外直接投资已相当于东盟四国总和的两倍多。这将对促进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发挥重要作用。

所以说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是一个历史趋势,重要的是内部外部种种条件的成熟。笔者认为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最有条件率先成为“世界工厂”,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

1.中国经济经过20年的持续增长,取得了重要成就。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大,在推动“世界工厂”形成方面具有相当大的市场空间,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目前最大的潜在的、未充分开发的市场。

2.长江三角洲地区可以率先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条件是:从国民收入情况看,其水平高于其他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2000年总人口为7631万人,占全国6.1%,国内生产总值为15350.78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7.2%(见表1)。

表1 2001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GDP与全国比较

人均GDP(元)

排序

上海 37382 1

浙江 14550 4

江苏 12925 6

全国(大陆) 7543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

从工业化进程看,长江三角洲已率先实现了工业化,而且这种工业化是外向型或客户主导型的,由外资驱动完成。发达国家以及中国的港台企业以其雄厚的资金、连带强大的品牌优势和完整的世界销售渠道,利用祖国大陆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以及优惠的政策投资兴办企业,帮助长江三角洲地区完成了工业化,带动了制造业的飞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也由此进入了国际分工体系,正在成为全球性的制造业基地。

3.大力吸引外资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世界工厂”的一个重要优势(见表2)。外商以及中国港台客商与全球经济的紧密联系,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全球性制造业基地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的完成,实际上是世界制造业转移和重新布局的结果,它将因此而成为全球性制造业网络中的节点和环节,与其上下游产业密不可分。

表2 200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数占全国的比重以及排序

实际利用外资额(万美元) 占全国比重 

排序

上海 316014 7.52

4

江苏 64255015.88

2

浙江 161266 3.84

8

全国(平均) 4204386100

4.长江三角洲地区已具备“世界工厂”的雏形。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均以制造业为主,原材料工业发达,轻重比例协调,工业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整,其中以钢铁、石油化工和家用电器、电站设备、电子及通讯设备、汽车、交通运输设备、纺织化纤、日用化工和医药食品等为支柱产业。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钢产量占全国的1/2,钢材产量占1/4,汽车产量占1/5,已经形成钢铁工业基地和汽车生产基地;微电子和通讯设备工业基础雄厚,机械装备工业规模大,具有较强的开发能力和综合配套能力,科技实力雄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电子通讯、生物医药以及新材料等诸多高新技术产业重要基地;以微电子、光纤通讯、生物工程、海洋工程和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居全国领先位置。同时,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宝钢、大众汽车、跃进汽车、熊猫电子、扬子石化和金山石化、镇海炼化等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的企业。

5.从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规律来看,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城市——上海,最有希望成为世界级的国际金融中心。一个城市、国家或地区能够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主要应具备以下四大类条件:(1)充足的资金供给。这种资金供给或来自本地或是国际资本流入。(2)充足的资金需求。这种资金需求或来自本地或来自周边地区,通常是由经济的高速增长引起的。(3)低成本、高效率的金融服务。(4)某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例如合适的时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历史上曾是一个区域的中心。第一、二类条件不妨称之为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充分条件,第三、四类条件可以称之为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必要条件。

根据以上的分析来判断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首先,上海目前具备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极为良好条件。(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增长的成绩斐然,21世纪中国仍将是国际投资重点区域。(2)上海已成为世界投资热点,国际大财团、大公司纷纷进军上海。(3)上海有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和投资机会。(4)上海浦东开发的龙头地位日益显现。总之,上海现在面临着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最佳时机。其次,在必要条件方面,上海也有得天独厚之处。(1)上海是传统的区域性经济中心。(2)上海的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富饶的长江三角洲,拥有优良的天然港口。长江三峡工程完成后,上海的枢纽作用更为突出。(3)在时区上,上海位于美国和欧洲之间,可以成为世界金融市场连续交易的一个环节。总之,上海目前在建立国际金融中心方面具备了非常良好的条件,只要我们顺势而为并采取相应的举措,上海一定能够建成国际金融中心,这也将是我们对世界做出的重要贡献。

标签:;  ;  ;  ;  ;  

论国际金融中心与“世界工厂”的整合--兼论长三角地区的发展_国际金融中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