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性天文社团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天文社天文校本课程建设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天文论文,学术性论文,校本论文,为例论文,体系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术性学生社团是指着力于相关学科的核心概念、原理与方法的理解、运用和融合,立足于真实问题,开展项目研究的学生社团。社团学术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学生提供了丰富、更具广度和深度的学习机会,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与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指导 (一)丰富教学模式 兰祖利创立的“丰富教学模式”理论将教学活动分为三种类型:一般性活动、集体培训活动、个体或小组研究实际问题的活动。[1]其中,一般性活动主要指常规课程以外的学习机会,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并激发学习兴趣。集体培训活动是指就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原理与方法等开展学习。它既是第一类活动所激发兴趣的延伸学习,也为第三类活动的有效推进奠定学术基础。个体或小组研究实际问题的活动是最高层次的活动,常以项目研究为载体,仅面向对某些问题真正感兴趣的学生。 (二)生本教育 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理论主张教学应由“师本”向“生本”转变,由“为教师好教而设计”向“为学生好学而设计”转变。[2]生本理论认为课程的设计要考虑学生从不知到知之甚少再到知之甚多的发展过程;认识的一般过程是了解事实、抽象、理论研究、指导实践,学生只有接触过具体事物,才能很好地理解抽象物,学会抽象的方法;理论的学习应该回到原始问题的解决中去,只有把握事物本质才能彻底理解事物。 (三)多元智能理论 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至少有八种智能:语言、数理逻辑、视觉空间、音乐节奏、身体运动、人际交往、自我控制和自然观察能力,这便是“多元智能理论”。[3]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育的价值不在于把所有人都培养成全才,而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和热爱适合其智能特点的学科、职业与发展方向;每一种智能都有其独特的认知方式与符号系统,需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加以引导。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探析 (一)内容学术性原则 校本课程主要通过较高学术水准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开展较高层次研究活动的能力。根据研究的需要,国家课程中未曾涉及的,已涉及但未展开论证的,已论证但缺乏实践活动指导的,都可以在校本课程中合理安排。 (二)实践探究性原则 与传统课堂相比,学生社团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具延展性,可以充分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尤其是“个体或小组研究实际问题的活动”,可以通过营造项目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充分调用各种知识、技能与方法,并加以重新建构和灵活运用,这远比现成内容的套用和简单知识的机械迁移有意义。 (三)主体参与性原则 学生是否成为了课程开发关注的对象,成为了课程教学组织的核心,成为了课程评价开展的主体,事关课程教学目的达成与否。校本课程的开发一定要站在“生本”的角度,充分考虑学生的起点、进度和状态,做到“为学生好学而设计”。 (四)主导拓展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导性既指以某一门学科的教学为主,又意味着以某一种或某几种智能的培养为主。其拓展性不仅表现在“跨学科”上,如多门学科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原理与方法的整合与重建;还体现在多种智能的有机组合上,即该课程的主导智能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种智能互相支撑与配合的。 (五)优势凸显性原则 不同的学生与教师存在着不同的智能组合,这要求我们开发多元的课程、设计丰富的活动、制定各式的标准以满足师生的个性化需要,要求我们组建“跨学科”的导师团队,将各位教师差异化的特长有机结合并充分发挥。 此外,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应与学校的特色相辅相成,与地方文化的精髓积极互动。 三、课题层次与类型的确定 (一)课题的层次 根据“丰富教学模式”理论,天一天文社(以下简称“社团”)将校本课程分为三个层次:科普型、基础型和研究型。 科普型课程是指面向全校学生开展的讲座、展览和活动等,目的在于宣传和推介天文及天文社团。社团组织开展的野外观星“天一观星营”项目、“宇宙意识”少儿天文科普项目、“给城市一个仰望的理由”国际路边天文夜活动、“从地球到宇宙”图片展等均属于此类课程。上述课程的开展,营造了人人参与的天文科普氛围,吸引了一批学生加入社团。 基础型课程是指面向全体社员开展的学科基础素养的集体培训活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本学科的核心智能。为便于更好地开展基础型课程的教学,社团组织编写了《中小学天文学习指南》《学术性天文社团校本课程讲义集》等校本教材,锡城天文科普杂志《坐井记》、中文简报《锡城天文快讯》和英文简报International View等多种报刊。基础型课程的开展不仅促进了社员的学术性学习,还为夏烁屿、黄启凡等一批进入国际和亚太天文奥赛国家队的优秀社员的成长奠定了学术基础。 研究型课程作为最高层次的课程,仅面向那些对项目研究真正感兴趣的社员开设,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社团以“项目研究”形式设计的研究型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定研究课题、确定研究方法、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社团与英国瑞德克里夫中学、美国哈佛大学史密斯天体物理中心等单位合作开展了“月球陨石坑”“微引力透镜”等多个国际项目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社团参与国际小行星搜寻活动,成功发现主带小行星20颗,获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确认;社团独立开展的“无锡城市夜空光度测量”“太阳黑子与地球环境响应研究”等课题获得了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立项……这些成果都离不开研究性课程的滋养。 (二)课题的类型 根据智能类型划分,学术性天文社团课程分为多种类型,并组建了对应的工作室。各工作室、各课题间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形成较为完备的课程体系(见表1)。学术天文学会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天文学会校本课程建设为例_校本课程论文
学术天文学会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天文学会校本课程建设为例_校本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