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基于非平衡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实证论文,面板论文,风险论文,利率市场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继2014年12月宣布将存款利率上限由基准利率的1.1倍扩大到1.2倍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又于2015年2月28日宣布,自2015年3月1日起,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上限由基准利率的1.2倍扩大到1.3倍。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接受采访时甚至表示,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最早有可能在2015年就能完成。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自由化的关键,其可以通过储蓄效应、渠道效应和收入效应,深化金融市场功能,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并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但同时,利率市场化也会提高利率波动,加剧银行竞争,压低贷款利率,提高存款利率(左铮、唐兴国和刘艺哲,2014[1])。Rajan(2006)[2]则进一步认为,低利率环境会提高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相反,高利率环境将降低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那么,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随着利率中枢水平的提升,是否意味着利率市场化会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呢?如果是这样,具体作用机制是什么?中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会降低多少?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意义非凡。 目前,国内学者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以及利率市场化研究并不少,但是对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却不多,少数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定性分析,很少涉及到数理模型或定量实证分析。为克服已有研究的局限,本文首先建立理论模型对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进行数理剖析,然后对利率市场化程度做出较为精确的度量,并选取16家商业银行1996-2014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利用FGLS对得出的命题进行验证。 一、文献综述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自由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实现金融市场化的关键。国外学者对利率市场化的研究,通常在金融自由化的框架下进行,金融自由化优点和弊端并存,Bekaert et al.(2005)[3]认为金融自由化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资金成本,提高投资效率,并能推动经济增长;此外,金融自由化还使得金融市场以及金融中介能够更好地发挥分散和套现风险、监督代理人、促进金融体系更为有效地提供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作用;但由于在从金融管制向金融自由化过渡的过程中,监管部门和金融从业人员在管理风险经验和技巧上的欠缺,从而暴露了金融体系的风险(Demirgüc-Kunt and Detragiache,1998[4])。国内学者对利率市场化的研究大多是基于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这一大背景展开的。如Dong and Honglin(2012)[5]关于中国利率双轨制与货币政策传导的关系的研究表明,市场利率对基准存款利率变化的敏感性最强,对存款准备金率次之,对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不敏感;金中夏、洪浩和李宏瑾(2013)[6]研究了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和经济结构的影响,认为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改善经济结构,并提升利率,提高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影响的持续性增强。 随着金融自由化的不断深入,各国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也不断加大。作为金融体系支柱的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更是首当其冲。基于此,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关注商业银行的面临的风险。一般认为,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有:市场竞争因素、货币政策因素,及利率环境等。市场竞争因素方面,Hellmann et al.(2000)[7]认为,银行股东享有风险收益,但不承担风险损失,风险损失由存款人和政府承担,因此市场竞争会增加银行风险承担。近年来,随着货币政策运用的越来越频繁,学者们也更多的开始关注其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自Borio and Zhu(2008)[8]提出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以来,关于二者之间联系研究较多。如Dell' Ariccia et al.(2011)[9]的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对风险承担的影响与银行资本结构是否可调整有关,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资本结构可以调整的银行有更高的风险;而资本结构固定的银行,货币政策对其的影响依赖于银行杠杆率,杠杆率越高,风险就越低。关于利率环境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主流的观点认为,低利率环境倾向于提高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一方面,低利率环境使商业银行选择高风险项目,进而使风险承担水平提高(Rajan,2006);另一方面,名义利率越低,收益率曲线斜率越大,市场预期银行未来能够获得更高的净息差,从而获得更高的现金流和利润,资本估值也将显著上升,银行承担风险能力增强(Adrian and Shin,2010)[10]。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如张雪兰和何德旭(2012)[11]研究了货币政策立场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得出了金融稳定的情况下货币政策非中性的结论;刘生福(2014)[12]研究了中国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异质性,认为系统重要性银行相比一般银行,在风险承担方面同时具有正向截距效应和负斜率效应。 国内外学者在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关系的研究方面也成果斐然。如Daniel and Jones(2001)[13]通过一个动态模型发现,由于银行竞争等因素的存在,金融自由化会使银行经历初期快速、低风险增长到风险逐渐升高的过程;Angkinand et al.(2010)[14]则认为,金融自由化程度与银行风险呈倒U型关系,资本监管的力度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国内的学者对利率市场化与银行风险承担的研究主要着力于定性研究,当然也有实证方面的尝试。定性研究方面,黄金老(2001)[15]认为利率市场化给了商业银行资金定价自主权,但是也带来了利率风险,并将利率风险区分为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邵伏军(2004)[16]的研究表明,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不仅会出现利率水平的升高,而且伴随着利率无规则波动幅度增大、频率加快的现象,将加剧银行脆弱性,进而引发银行危机。实证研究方面,王耀青和洪金飞(2014)[17]关于利率市场化、价格竞争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贷款利率下限取消后,由于价格竞争加剧,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也提高。上述学者为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的关系做出了较为全面的定性研究,但是对实证分析重视的不够,而为数不多的实证分析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利率市场化的进展程度的量化难题。王舒军和彭建刚(2014)[18]关于利率市场化度量的研究为利率市场化的实证研究带来了契机,他们选择4个一级指标衡量利率市场化,又将这4个指标细分为12个二级指标,赋予具体的值和权重,最终得出了比较完备的利率市场化指数。本文在借鉴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探讨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 二、模型构建与命题提出 (一)理论基础 金融深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严重的以利率管制为核心的金融压制现象,低于市场均衡水平的管制利率使本国金融市场效率低下,抑制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只有放弃金融抑制政策,实施金融深化改革,才能有效地实现金融和经济的良性发展。该理论揭开了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的序幕,以利率市场化为主要内容的金融自由化改革,成为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金融改革的方向。众多实证研究表明,金融自由化对经济发展有积极的的促进作用,但是同时也给金融领域改革步伐比较大的转型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不断冲击着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从世界金融市场发展趋势来看,主要发达国家基本完成了利率的市场化,虽然由于受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的影响,改革的效果不一,但利率市场化却是大势所趋。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始于1996年,近20年的努力,使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2015年2月,央行再次决定提高存款利率上限,使利率距离完全市场化仅有一步之遥。利率市场化是提高中国金融市场化程度的重要一步,其赋予了商业银行以资产定价权,但也带来了利率风险,其机制为:利率波动使银行存款和贷款种类数量、期限不匹配,从而导致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和数量的错配(解川波,2006[19])。图1描述了银行利率风险产生的微观基础。 图1 利率风险的产生机制 尽管近年来非利息收入在中国商业银行总收入中所占比重日渐增加,但是利息收入仍是中国商业银行总收入最重要的一部分。对以存贷业务为最主要业务的商业银行来说,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存贷利差收紧、利率波动更加频繁、利息收入比重的下降、市场竞争加剧等方面。在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将面临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经营环境,无论是出于避险,还是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其都需要对其资产负债结构,尤其是存贷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并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提高表外收入在其总收入中的占比,努力从“融资中介”向“金融服务中介”转变。 (二)基本假设与模型构建 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面临严峻的利率风险的原因在于,利率的频繁波动对其流动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其包括存款流动性和贷款流动性,商业银行往往有着存款流动性较强,而贷款流动性较差的特点,这一天然的流动性错配不仅使商业银行完成流动性创造的职能,也给其带来了流动性风险。存贷比作为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其越高意味着商业银行承担的流动性风险也越高,基于此,为了定性的研究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联系,本文采用存贷比作为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的代理变量,并建立理论模型。首先提出如下相关假设。 假设1:整个商业银行体系是垄断竞争的,这符合各商业银行的产品能够相互替代,且中国商业银行数量众多的特征。此外,商业银行体系中存在一个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代表性商业银行。 假设2:对于每个银行来说,存款准备金约束为:,其中α(0<α<1)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央行为存款准备金支付的利率为r,但r相对较低,因此出于利润最大化得目标,各商业银行不会持有超额准备金,从而。 假设4:政府债券与资本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因此政府债券与资产收益率是外生给定,分别记为。 假设5:代表性商业银行既是资金的需求者,也是资金的供给者,其总是根据自身及其他银行面临的存款供给决定存款利率,同时根据自身面临及其他银行面临的贷款需求决定贷款利率,因此可将存款利率视为存款供给的函数,而贷款利率视为贷款需求的函数。 假设6:商业银行对资产和负债的管理存在管理费用,管理费用函数关于各种资产和负债是递增的,且其为二阶连续可微的凸函数。简便起见,本文将管理费用函数设为 根据以上假定,代表性商业银行i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如下: (三)模型求解与命题提出 由于中国利率市场化“先贷款,后存款”的特点,为了使模型更切合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实际情况,如下将其分成3个阶段对模型进行求解。 式(4)中,存款利率上限及贷款利率下限由货币当局决定,不难直观地发现,正相关,与也正相关。2013年前,中国利率市场化以贷款利率市场化为重心,贷款利率下限不断下调,而存款利率上限调整较少。因此根据式(4),这期间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有下降的趋势。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银行的风险承担有所下降,但因为银行本身对利率地决定权不强,其只是被动的根据当局设定的存贷管制利率,确定其最优的存贷比,且当局在这期间还设定了严格的存贷比管制,商业银行的这种最优存贷比也不一定能达到,因此其对风险管理的效率相对较低。 即正相关,即商业银行降低贷款利率将有助于降低其风险承担水平。这一阶段,一方面存款利率上限提高将使银行的风险承担提高;另一方面,贷款利率市场化后,各银行之间的博弈使贷款利率在短期内有所下降,并达到一个均衡。由此,这一阶段的前期,在存款利率上限提高和贷款利率下降的双重作用下,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下降趋势放缓。随着贷款利率逐渐稳定,存款利率上限继续提高,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也逐渐开始增加。此外,由于存贷比管制的存在,商业银行最优的存贷比仍可能达不到,但由于贷款利率管制的放开,商业银行拥有了贷款利率的自主决定权,其可根据市场贷款需求来调整贷款利率,在存贷比管制范围内不断优化存贷结构,因此相比阶段1,其风险管理效率相对较高。 阶段3:存贷利率完全实现市场化的情形。利率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拥有存贷利率的自主决定权。存贷利率约束条件如式(2)中所示,此时最优存贷规模为: 即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与存贷利率都正相关。存款利率实现市场化以后,各银行之间的博弈使存款利率有短暂的提高,而后会逐渐达到一个均衡。而贷款利率由于更早实现了市场化,其比存款利率相对稳定,但因为贷款成本提高,银行也需要相应提高贷款利率。因此,利率完全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短期内将提高,随后逐渐稳定。当然,各商业银行最终还是需要根据市场的存款供给和贷款需求来决定其存贷利率,因此,利率市场化后,其风险承担水平也还需要由市场来决定。此外,因为中国存贷比管制已经放开,因此银行的最优存贷比能够达到,其风险管理效率将是有效的。 根据以上对理论的基础剖析与模型的求解结果,本文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1: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与利率市场化,尤其是与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关系可归结为:在存贷利率都受管制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随着贷款利率市场化有下降的趋势;而在贷款利率放开以后,随着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加快,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将会经历一个下降减缓,并逐渐转为提高的过程;而在利率完全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会有一个短暂的提高,并最终回归市场。 基于中国利率市场化“先贷款,后存款”的特点,上述命题可归结为: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行,中国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有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于2013年取消了贷款利率下限的管制,而当前,存款利率上限仍然存在。因此,按照上面对利率市场化阶段的划分,中国已经进入了第二阶段,而根据以上结论,在第二阶段及之前,中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下降,并开始转而提高。为了验证以上结论的合理性,本文作出了如下实证分析。 三、变量定义与研究设计 (一)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风险承担是本文的被解释变量,由前人文献分析,测度风险承担的指标通常包括Z值、净贷款额占比、预期违约概率、净贷款与总资产之比、资本充足率等,但在中国,存贷款业务仍是中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业务,信用风险仍是其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且基于以上理论模型的分析,本文采用存贷比作为风险承担的代理变量,存贷比越高说明风险承担水平越高。此外,出于稳健性检验的考虑,本文还选用核心资本充足率作为风险承担的替代变量。 2.核心解释变量。利率市场化的因素:为了得到利率市场化因素的数据,本文采用王舒军和彭建刚(2014)的方法,对利率市场化因素进行度量。该方法选取4个一级指标,及12个二级指标,测度利率市场化。一级指标为存贷款利率、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以及理财产品收益率,二级指标为人民币贷款利率、人民币存款利率、外币贷款利率、外币存款利率、货币市场利率、同业拆借利率、票据贴现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债券发行利率、债券回购利率、现券交易利率、理财产品收益率、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货币基金收益率、信托产品收益率,基本涵盖每个一级指标的具体内容。此外,根据市场化的程度,本文在(0,1)之间为利率市场化进行赋值,赋值越大,市场化程度越高。权重选择上,该方法则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具体地,根据1996-2014年利率市场化的具体进程,对各指标的赋值如表1②,并为各指标赋以相应的权重见表2。 将表1和表2中的指标赋值结果与权重相乘并进行加总,最后得出中国1996-2014年的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指数、非存贷利率市场化指数以及利率市场化总指数(表3)。 3.控制变量。在实证分析中,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产生影响的可能远不止利率市场化因素,这些因素如果不加以考虑,可能导致利率市场化因素对风险承担的影响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为此,本文控制了两个层面的变量:宏观层面控制变量及银行层面控制变量。宏观层面的控制变量包括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因素,通常在宏观经济看好的情况下,银行倾向于增加信贷以追求更高的收益,因此其承担的风险也更高。货币政策也是影响风险承担的重要宏观变量,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了银行的成本,刺激了银行的信贷需求,提高了银行杠杆率,从而提高了银行承担的风险(Dell' Ariccia et al.,2011)。银行层面控制变量包括银行规模、盈利能力、负债担保能力、成长能力及不良负债率。首先,大银行更具资金实力和风险管理技术优势,并可以通过转移经营失败的风险,降低银行信贷投放的风险厌恶水平,因而大型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更为积极。其次,在不对称信息前提下,企业最佳的融资顺序为内部融资、债务融资和发行新股(Myers and Majluf,1984[20]),盈利能力强的银行,将优先通过内部融资满足资金需求,从而承担的风险更低。再次,银行拥有的固定资产可为其存款进行担保,固定资产越多,当银行破产时,储户其所受的损失就越少,银行风险偏好越高。此外,成长能力强的银行能给投资者带来更大的信心,更有利于商业银行采用负债的方式进行融资,从而风险承担也更高。最后,更多的不良资产,意味着更低的资产质量,商业银行也就越有可能遭受坏账损失,即承担的风险更高。除上述控制变量外,本文还引入商业银行的性质虚拟变量,把中国商业银行区分成国有控股与非国有控股,其中1代表大型国有控股银行,包括中、农、工、建、交,而0则代表其他商业银行。 借鉴前人经验,对上述各控制变量,本文依次采用经济增长率(Growth)、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对数(lnm2)、银行总资产的对数(lntotal)、资产净利率(ROA)、固定资产率(Fixrt)、净资产增长率(Netgrrt)及不良资产率(Badrt)来衡量。 (二)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③1996-2014年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其中银行层面的相关变量数据来源于bankscope数据库,货币政策变量、经济增长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本文实证研究所用变量说明如表4所示,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5所示。 (三)模型设定与方法选择 经过上述变换,扰动不存在自相关,此时再使用聚类稳健标准差,来检验:γ=0,若接受原假设,说明随机效应模型成立,否则,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利用stata软件编程对上述模型回归并检验,得到的结果为(7)=22.98,prob>=0.0034,强烈拒绝原假设,从而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 回归方法方面,因不同银行受相同宏观因素的影响、银行之间经济活动存在相关性,及银行因个体差异而存在异方差的情形,因此本文拟采用FGLS对上述模型进行估计。 四、实证结果分析 表7为本文基准模型的估计结果。模型(1)~(3)分别考察了总的利率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以及非存贷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各种利率市场化指数的系数均显著为负,说明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影响的条件下,不论是存款利率的市场化,还是非存贷利率的市场化都显著降低了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存贷利率市场化降低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这与本文理论模型得出的结论不谋而合,而非存贷利率市场化也降低了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本文认为,其机制在于:非存贷利率市场化促进了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加速了金融工具的创新,拓展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使得企业能够迅速从非银行金融机构融到资金,这分流了银行的贷款,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结合理论模型结论以及上述实证分析,可以判断中国利率市场化正处理论模型设定的第二阶段前期,商业银行风险承担降低速度减缓,且随着存款利率市场化加快,风险承担将转而开始提高。此外,存贷利率市场化指数最为显著(t统计值的绝对值最大),说明风险承担对存贷利率市场化最为敏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货币当局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相比非存贷利率的市场化,其对存贷利率市场化更为谨慎。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存贷利率市场化的关键,也是整个利率市场化的关键,尽管其会提高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但却是势在必行。因此,鉴于以上结论,货币当局必须把握好存款利率管制放开的节奏,竭力控制银行的风险,防止潜在风险的集中爆发。 从银行层面的控制变量来看,银行总规模与风险承担正相关,这与前述观点一致,这说明规模越大的银行更具资金实力和风险管理技术优势,而且即使经营失败,其也可以将风险转移出去,因此其对风险有着更强的偏好,其风险承担也要更高。盈利能力与银行风险承担负相关,这符合(Myers and Majluf,1984)的“优序融资理论”,说明盈利能力强的银行更倾向于将利润留下来,优先考虑内源融资,这显然会降低商业银行所承担的风险。固定资产率系数为负,这与前面的理论有异,可能是因为银行固定资产越多,银行能用于贷款的资金就会越低,因此风险承担也越低。净资产增长率的系数不显著,本文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存款是中国居民投资组合中最大的一部分,其在银行存款的目的是保值和便利,而且其总会留下一部分流动性以备不时之需,当银行的成长能力变的更好时,尽管银行方面有增加负债的激励,但是居民却并不会改变其投资组合中银行存款的比重。不良资产率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不良资产的增加提高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这符合前述理论。最后银行性质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与小型非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确实存在显著的差异,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比小型商业银行承担了更少的风险,这不符合“大型商业银行在‘大而不倒’隐性保险的条件下,有更强的风险偏好”这一说法,本文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大型银行在贷款方面有较强的优势性,大型企业在需要融资时,一般会优先考虑大型银行,大型企业一般信誉好,项目安全性高;而小型企业由于没有足够的信誉,且项目风险高,很难从大型银行获得贷款,只能转而以更高的成本向小型商业银行融资,使小型银行承担了更高的风险。 从宏观层面的控制变量来看,经济增长率的系数在10%的水平上是显著的,这说明在经济看好的年份,银行有增加信贷以提高利润的倾向,提高了银行的风险承担。货币供应量的系数显著为负,这与前述理论不相符,这可能是因为过快的货币供应量增长,意味着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和更高的风险,因此商业银行也会更加地注重风险管理。 为了保证结果的稳健性,本文还以核心资本充足率作为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另一个代理变量对模型进行估计,通常核心资本充足率越高,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就越低。估计结果如表8所示,在以核心资本充足率作为银行风险承担代理变量的情况下,3种利率市场化指数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利率市场化提高了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即降低了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这与模型(1)~(3)的结论一致。此外,主要的控制变量的对风险承担的影响及系数的显著性也与之前基本一致,这说明了本文的基本结论的稳健性,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不依赖于银行风险承担及利率市场化代理变量的选择。值得注意的是,在稳健性检验中,在模型(1)~(3)中显著的银行规模和银行性质变量系数变得不再显著,本文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核心资本充足率是中国银监会监管的重要内容,各种类型的银行都必须至少满足巴塞尔协议以及银监会对资本的最低要求,一旦核心资本充足率低于最低要求就会受到银监会的严厉处罚,而高于最低要求时,因为受到的风险警示降低,商业银行又有将资本用于追逐利润的倾向,从而各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随银行规模和性质的变化不显著。 五、研究结论 本文从数理模型和实证分析两个方面研究了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以下结论。 1.利率市场化前中期,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显著降低,且其对存贷利率市场化最为敏感。 2.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与银行规模正相关、与银行盈利能力负相关、与银行担保能力负相关、与银行不良资产率正相关,但是对银行成长能力并不敏感。 3.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小型商业银行往往有更强的风险偏好,风险承担水平更高。通过稳健性检验,也证明了本文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基本是稳健的。 目前,中国利率市场化只差放开存款利率管制这最后一步,已经进行到了最为关键的时期。正如本文结论所述,随着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将会逐渐提高,因此货币当局在接下来的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应更为谨慎,把握好存款利率放开的节奏;同时,为了防止潜在金融风险的爆发,货币当局应对商业银行采取更为严格的监管措施,并不断完善金融市场利率定价机制,为商业银行建立顺畅的进入和退出渠道;此外,考虑到各商业银行在风险承担方面存在着差异性,中小型商业银行因为其在存贷业务及其他业务方面存在着天然的劣势,只能通过投资高风险项目来维持生存,从而承担的风险更高。 为了使各层次的银行能够有效地开展竞争,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爆发,货币当局与监管当局应在各方面加强沟通协调。首先,应加强对各层次银行的监管,对不同的银行采取差别化、动态化的资本管理;其次,鼓励银行业市场结构改革,对中小型商业银行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体系,降低单个银行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最后,适当放开银行的经营范围,积极推动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实现从机构扩张为主的低水平竞争向金融工具创新为主的高水平竞争转变。 银行方面,随着存款利率管制的放开,并最终过渡到利率的完全市场化,各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存贷利差进一步缩水,这不仅威胁着他们的盈利能力,也加大了其面临的风险;同时,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各种金融工具的创新,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崛起,更是对传统的商业银行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因此,商业银行为了更好地抵御风险,扩大不断缩小的利润空间,其应尽量提高资本充足率,减少存贷款业务占比,并提高表外业务占比,努力提高盈利能力,加快金融工具的创新。 ①政府债券因为可视作无风险资产,因此本文假设政府债券管理费用为0。 ②表1中,2014年数据为本文根据2014年利率市场化进程进行赋值;表1中其他数据以及表2中数据均来自王舒军和彭建刚(2014)《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测度及效果研究——基于银行信贷渠道的实证分析》一文。 ③16家商业银行分别是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光大银行。标签:银行论文; 利率市场化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银行贷款利率论文; 货币政策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面板数据论文; 金融自由化论文; 银行监管论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论文; 银行存贷比论文; 商业贷款利率论文; 风险模型论文; 实证分析论文; 金融论文; 银行存款利率论文; 商业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 利率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