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的本质与评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需要什么样论文,本质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系统的教育变迁过程,是国家宏观教育战略与政策的重要议题。在我国,教育现代化成为公共政策话语肇始于1983年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教育规划纲要把2020年我国教育发展的首要战略目标确定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使得教育现代化的实践与研究进一步升温。厘清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定位,并在此基础上把握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系统设计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对我国当前教育现代化的政策改进和实践推进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教育现代化的含义与本质
(一)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教育现代性的增长,教育现代性是教育现代化的灵魂
什么是教育现代化?可以有三种答案:(1)教育现代化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现代化;(2)教育现代化是教育投入、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的现代化;(3)教育现代化是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管理、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等的现代化。这三种界定教育现代化的方式都只是进一步解释了“教育”,没有涉及教育现代化的实质,没有深化对教育“现代化”的认识。
本文的界定是:教育现代化是指与教育形态的变迁相伴的教育现代性不断增长和实现的过程。从字面上看,“现代化”一词是指“转变成为现代”,“教育现代化”是指“转变成为现代教育”。而教育现代性是现代教育一些特征的集中反映,它体现了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教育呈现出的一些新特点和新性质,如教育的人道性、民主性、理性化等,是现代教育区别于非现代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教育现代性的增长。理解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理解教育现代性,离开了现代性,教育现代化就成为没有实质的空壳、没有内容的形式、没有灵魂的过程。
教育现代性问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离开对教育现代性的认识与把握去推进教育现代化实践,无异于缘木求鱼、盲人瞎马。我们需要有灵魂的教育现代化,这个灵魂就是教育的现代性。
(二)教育现代性通过教育形态表现出来,但教育形态的变迁并不必然意味着教育现代性的增长
教育现代性通过教育形态表现出来。形态是某种事物存在的形式或者状态。教育形态是指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存在状态和变化形式。教育形态的变迁就是指教育的各个层面的演进过程,主要是指教育体系、教育内容与方法(课程与教学)、教育管理、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变化过程。教育现代性的增长从教育形态的变迁中体现出来,教育形态是表象,教育现代性则表明这种形态的性质和本质。现代教育史就是与教育形态变迁相伴的教育现代性不断增加、拓展、实现的历史。
但是,教育形态的变迁和教育现代性的增长不一定同步。并非所有的变迁都是现代性的(如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有时会有停滞甚至倒退。所谓“逆现代化”、“现代化断裂”、“现代化被延误”等,所表达的就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停滞或倒退现象。教育现代性并不一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增长,在一定历史时期,教育现代性会减弱乃至某些原有的教育现代性会丧失,而教育形态的变迁却是持续的。正因为这样,我们要谨防只有表面变化而没有真实进步的“改革”和“现代化”。
(三)教育现代性是一种状态,是教育的某种“理想型态”,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融合
当我们把教育现代性的内涵界定为“教育的现代精神气质”、“现代教育的若干本质特征”时,一般都不会产生争议。但是,当列举教育现代性、教育现代化、现代教育的具体特征时,尚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教育现代性是一种状态还是一个过程?严格地讲,现代性是一种需要达到的结果,是一种可以衡量现代化过程的尺度与标准,是现代化过程要达到的某种理想状态。
第二,教育现代性是时间概念还是性质概念?显然,教育现代性是性质概念,是对现代教育主要特征的提炼,是对现代社会纷繁多样的教育形态的理论概括,此处的“现代”不是指某一个时间点或者时间段,而是指一种“好的、理想的”状态,教育的现代性即教育的某种“理想型态”,即“好教育的特征”。
第三,教育现代性是否只涉及价值问题而不涉及中性的手段问题?教育现代性是通过教育形态体现和实现的,教育形态中有价值性的东西也有工具性的东西。例如,教育的人道性、民主性是对教育形态变迁的概括,显然价值导向都十分明确,而且都鲜明反映了现代社会、现代教育的本质,纳入教育现代性的框架中没有异议。教育的信息化也是对教育形态变迁的概括,但它是价值中性的,笔者认为,教育现代性的序列中应该包括它,但不居于优先地位。社会进步和教育现代化并不只是价值的进步,也包括工具的改进。教育的现代化和现代性并非只要目的、不要手段,并非重视目的、轻视手段。教育现代性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结合。但价值理性或者说价值的合理性永远排在第一位,工具理性服从于、服务于价值理性。
第四,教育现代性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组特征,其内容框架的确定有无明确的依据?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果没有明确的依据而随意列举,这组特征清单会很长,且无轻重、层次之分,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所幸的是,明确的依据是有的,下文详述之。
二、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与教育现代性框架的确定
(一)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现代化,提升人的主体性
人的现代化是指人的现代性发生、发展的现实活动,包括人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知识结构、行为方式由传统性向现代性转变,是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1]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英克尔斯和史密斯指出:“在发展过程中一个基本的因素是个人,除非国民是现代的,否则一个国家就不是现代的。在任何情况下,除非在经济以及各种机构工作的人民具有某种程度的现代性,否则我们怀疑这个国家的经济会有高的生产力,或者它的政治与行政机构会很有效率。”[2]
现代人的典型特征是具有主体性。现代人的主体性集中表现为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积极性意味着积极向上、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奋发有为;自主性意味着能够独立思考、有主见、不盲从;创造性意味着不墨守成规、充满创新意识、具有创新能力,并通过创新性的行为改造世界。现代人的这些主体性有助于适应和促进现代社会发展。教育只有为促进人的自由、促进人的理性发展、促进人的主体性提升而存在而努力时,这种教育才能称得上“现代教育”,这种追求目标实现的过程才能称得上“教育现代化”。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是教育的最高价值追求。“人们难以想象,一种非主体的存在、无主体性的存在将会是怎样的存在,如果我们就是这种存在,那么这种存在是否还有意义?”[3]
增进人的现代性是教育的核心目标。教育要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包括弘扬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提升其主体性和责任感,提高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应该把“学习实现自我”放在最优先的地位。[4]教育要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成为他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教育要解放人民的才能,挖掘其创造力。[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6]
(二)社会的现代化既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教育不仅要促进人的现代化,还要促进社会的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除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外,还包括文化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实质上是现代文化、现代精神在人身上的内化,“文化的内化成为人的本质”[7],“人的现代化说到底就是一个文化现代化的问题”[8]。鉴于已经讨论过与文化现代化密切相关的“人的现代化”问题,此处不再讨论文化现代化对于教育的要求,而是重点讨论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对于教育的要求。
教育积极促进经济发展和教育的经济功能的凸显,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与传统社会不同,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这是由现代经济的本性所决定的。经济现代化顾名思义就是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的过程与结果。经济现代化指18世纪以来经济领域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它包括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两次转变。[9]就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上述“四化”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我国当前的经济现代化走的就是一条“四化并举”的路子。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所导致的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对于人才的数量、结构、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进而对教育目标、教育结构、专业设置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
具体言之,经济现代化要求对教育提出以下挑战:第一,根据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的要求,确定新的职业分类及其标准,确定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规格与培养规模,并根据产业的变化进行动态、有序调整;第二,根据新确定的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规格与培养规模,重新审视并调整中小学课程、职业教育专业目录、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使课程、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第三,提升全体国民的信息素养,并重点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以应对信息化时代的挑战;第四,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农业劳动力,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第五,加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培训和市民化培训,提升其在城镇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
政治现代化和现代政治对教育也提出了挑战,并为教育的良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政治现代化要求教育为现代政治发展服务,为现代政治培养具有民主精神的普通民众个体、官员和政治领袖。政治现代化要求教育传播现代政治文化,推动政治文化的革新,使人们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现代色彩的政治意识、政治认识和政治情感,使人们在政治评价方面达成共识,提高政治整合水平。教育为现代政治服务,既是政治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教育现代性的内容框架,是由人的现代性和社会的现代性所决定的
教育是一种工具。教育现代化存在的合理与否,取决于它能否有效地增进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基于此,教育现代性存在的合理与否,取决于它能否有效地增进人的现代性和社会的现代性。
为了促进人的现代化,为了人的自由和解放,教育必须具有人道性,现代教育必须是人道主义的教育。教育应该让人理解、深谙、获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人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教育的价值在于让人能感受、创造、享受生命的“意义”。
为了促进现代经济,教育必须具有生产性,现代教育必须具有鲜明而强大的经济功能。为了建设现代政治,教育必须具有民主性,民主的教育和教育的民主是未来更好民主政治的基石。为了满足人发展的多方面需要,为了满足复杂社会对于人才的多样化需要,为了促进现代文化的多样性,教育必须具有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像自然界中的生物多样性一样可贵,差异性文化是社会文化与价值的活力之源,教育是保存、传承、延续和发展多样性文化的基本手段。而为了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教育要具有专业性和主体性。专业性意指包括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在内的教育实践活动达到专业水平;主体性是指教育要具有一定的自主性、独立性和专业自主权。为了使上述所有诉求能够更好地、尽快地实现,并形成良好的教育秩序,必须借助于国家强制力的保障,教育必须具有法治性。而为了使所有上述诉求包括教育的法治性能得到合理的实现,作为现代性突出特征的理性化在教育现代性中就应该占有重要位置,教育的理性化具体表现为课程的科学化、教育决策的理性化等。
当教育具备了人道性、民主性、生产性、多样性、专业性、自主性、法治性、理性化等特征时,这种教育就是现代的。也正是这些特征,把现代教育同古代教育和传统教育区别开来。
这是根据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性的目的推论出的教育现代性的若干特征,它们构成教育现代性的基本结构。可见,教育现代化的目的界定了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决定了教育现代性的框架。这个框架还可以进一步延展细化。例如,在教育“人道性”之下,可以包括教育的优质性、公平性、终身性等;而在“公平性”之下,可以包括教育的普及性、平等性、均等性、差异性、均衡性、城乡一体化等。可见,这些特征在逻辑上地位是不同的,在逻辑之树上,有的是主干,有的是分枝,有的是叶片。
三、教育现代化评价及其指标体系设计
(一)教育现代化评价的实质与核心是对于教育现代性的评价,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该有坚实的认识基础
对教育现代化水平的评价,实际上是对教育现代性的衡量。因此,建构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逻辑基础是对于教育现代性的分析。
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从教育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生发出来,指标体系开发的第一步是列出教育现代性的清单。据此,再去选择能反映这些教育现代性特征的、可以测量的教育指标。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不是一个简单的应用问题,而是综合了对教育系统及其构成的理论认识、测评和统计技术、教育发展现实需求等因素,需要经历一个从概念到框架、从指标到数据、从研究到应用的循环往复过程。[10]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背后是对教育现代化的理论认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教育现代化目标的认识,即对教育现代化要达到的结果的认识,再进一步讲,就是对人的现代性和社会的现代性的认识;二是对目标实现过程的认识,教育现代化作为一个过程,就是通过实现教育的现代性,进而促进人的现代性和社会的现代性。如果对这些方面没有清晰深入的认识,构建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就缺乏认识基础。
(二)教育现代性要通过直接测量教育形态来间接测量
由于教育现代性是一种抽象的属性或特征,教育现代性只能通过教育形态表现出来,所以,教育现代化评价的切入点是教育形态。教育现代化评价是对教育管理、教育体系、课程与教学、教育资源等的评价。此外再加上对教育结果的评价。教育结果就是教育管理、教育体系、课程与教学、教育资源这些投入与过程的产出。教育结果是教育的“结果”,已经不是教育实践活动本身,所以,本文没有把教育结果纳入教育形态中去。但是,对于教育现代化进行评价,除了评价教育投入和教育过程外,必须评价教育结果。综观已有的社会发展评价、教育发展评价、教育现代化评价的指标体系,结果评价都是关键内容,甚至是主要内容。教育结果评价实质上是对教育现代化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即对教育现代化促进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的现代化贡献的评价。
必须建构一些教育指标去测量教育形态,进而测量出教育的某种现代性。教育指标是教育统计指标的简称,是综合反映统计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数值。对于教育现代化的评价而言,由于单个或者几个教育指标不足以反映、刻画教育现代化这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有必要将不同教育指标加以组合,建构教育指标体系,以便能够揭示教育系统的特征或运作状况。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具有描述、评价、监测、预测等功能,对于推进教育现代化至关重要。
综上,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开发的基本思路如下。
第一,列出教育现代性清单,如表1所示。
第二,列出教育形态清单,如表1所示。此处只是列出了教育形态的纲目,在实际制定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时,表中的每个教育形态还都需要进一步细化。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笔者高度肯定教育思想与观念在教育现代化中的作用,因为思想与观念是行为与实践的先导。然而,笔者不主张把教育思想与观念纳入到教育形态中去,因为教育思想与观念属于“内隐的精神存在”,而教育形态是指教育存在的形式和状态,是“外在的客观存在”,是人的教育思想与观念的外化形式、客观化形态。人的教育思想与观念,一般只能从教育形态中、从人的教育行为中予以衡量和评价。
第三,以教育形态为切入点,确定教育形态与教育现代性的关系。某种教育形态不是与所有八种教育现代性都有直接、内在的联系,比如教育管理主要与教育的人道性、理性化、民主性、法治性、自主性有直接关系。
第四,逐一排列出与某种教育形态有直接关系的教育现代性的优先顺序,从而确定在衡量某种教育形态的现代化发展水平时,哪几个与之相关的教育现代性最为重要。比如,教育管理主要与教育的人道性、理性化、民主性、法治性、自主性有直接关系,但在衡量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时,这五种现代性的重要性并不相同,相对而言,教育管理的民主性和法治性最为重要,因为有了民主性和法治性,其他三者即教育管理的人道性、理性化、自主性就有了保证。也就是说,前两个方面甚至可以覆盖、替代后三个方面。
第五,列出能反映教育现代性的教育形态总清单。教育形态包罗万象,要依据前两条描述的做法,把与教育现代性联系最密切的、排序最靠前的教育形态寻找出来,列出一个细化的总清单。
第六,把细化的教育形态清单转化成能够测量的教育指标,并组成一个结构化的指标体系。
第七,修正指标体系并赋值。
经过上述步骤建构的指标体系并不完整,因为根据教育形态设计的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只是涉及了“教育投入”与“教育过程”,还没有涉及“教育结果”。因此,必须把教育现代化的“成果类指标”纳入到指标体系中去,并作为不可缺失的构成部分。
(三)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应该数量适当,重点突出
在设计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指标的重点与非重点。与教育现代性关系越直接、越密切的指标,就是越重要的指标。重点指标是不能缺少的,否则指标体系就存在硬伤。
教育以育人为本,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现代人、增进人的现代性。因此,学生的民主素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法制素养等现代人的品质,就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在教育现代化实践中,不仅教育的目标和结果要反映现代精神,培养人的过程(教育教学和管理)和提供的支持也要反映现代精神。据此,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科学设计课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运用现代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在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过程中做到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教育决策理性化与民主化。而在教育支持层面,要求建设具有现代精神的教师队伍,提供能支撑现代教育的经费投入(政府公共投入达到一定的比例要求),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如果把上述这些方面予以指标化,指标体系就充溢着现代精神,现代性气息就会扑面而来。这些指标都属于不可或缺的重点指标。
第二,指标的多与少。指标不是愈少愈好,也不是多多益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富有启发,该设计思路要求指标呈现既尽可能简单明了,又足以复杂地反映多层面的教育现实;希望指标数目在尽可能精练的同时又要指标量足够大,从而能为政策制定提供有用的信息。[11]如果指标偏少,就不能充分反映教育现代性增长的状况;如果指标偏多,则会出现指标轻重不分的情况,并会增加评价成本。当前我国的一些区域性教育现代化三级评价指标数量往往都在40个以上,偏多。笔者认为三级指标20~30个为宜。
第三,指标的硬与软。在指标开发中,往往重视一些硬指标,如各种入学率,因为这些容易测量,一些软指标如学生的民主素养、教育管理的民主性与法治性等因为难以测量往往被省略和忽略。笔者认为,测量问题永远都是次要的、第二位的问题。如果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都很容易测量,但指标体系却不能反映教育现代化的实质,这样的指标体系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